研究生: |
沈宗興 Shen, Zong-Sing |
---|---|
論文名稱: |
教育基本權下親師輔導管教的衝突與解決:
兼論111年憲判字第8號對於親權修正影響 The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between Parent and Teacher Tutoring and Discipline under the Theory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Right: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the Parental Rights Amendments following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No.8 in 2022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Legal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親師衝突 、正向管教 、親職功能不彰 、協力義務 、兒少表意權 、家長程序選擇權 、111年憲判字第8號 |
外文關鍵詞: |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Positive Discipline, Impaired Parental Functioning, Duty of Cooperation, Children's Right to be Heard, Parental Procedural Choice Rights,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No.8 of 2022 |
相關次數: | 點閱:60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家長父母與教師共同守護子女學生的教育基本權,讓子女學生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下成長茁壯,家長父母與教師各自行使對於子女學生的教養及輔導管教的教育權力,但如何行使,抑或是兩者之間一旦發生觀念的不一致,如何折衝,標準如何拿捏。又如果父母家長因為親職功能不彰,影響到子女在學的輔導管教發生問題,這些衝突問題究應如何解決,才能符合憲法教育基本權下,使人民的人格獲得最大的開展及自我實現,本論文嘗試從憲法基本原則,如多元文化國原則及教育基本權所生的保護法益功能去探討親師衝突之間可能發生的情境,並尋求解決的最佳方式,以真正落實教育基本權的保護本旨。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the shared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rights of children/students, and to help them grow and thrive throughout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system. Parents and teachers each exercise their own educational rights and authority in nurturing and guiding the children/students. However, questions arise regarding how these rights should be exercised, and how to reconcile any inconsistencies in perspectives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Furthermore, if parents fail to fulfill their parental duties, and this affects the guidance and discipline of the child at school, how should these conflicts be resolved? This must be done in a way that upholds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of protecting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rights, and allowing for the maximum development and self-re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scenarios where conflicts may arise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a multi-cultural state and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t seeks to find the best solutions to truly realize the intended protection of the basic right to education.
(一)學術專書
吳武典,《輔導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或「基本國策」?〉,收於:氏著,《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臺北:元照,2006 年 9 月。
許育典,《憲法》,臺北:元照,2022年8月,12版。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元照,2013年6月,2版。
———,〈從教育基本區區分學校法制與大學法制〉,《學校法制與學校行政》,臺北:元照,2014年6月,初版。
———,《教育行政法》,臺北:元照,2020年4月,3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李美華譯,《正面管教法》。臺北:人本,2007年4月。
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教育,初版。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臺北:三民,2020 年9 月,第15 版。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臺北:五南北,2023年7月,5版。
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春山,2019年5月。
刑泰釗,〈輔導、管教與體罰之責任與救濟〉,收於氏著《教師法律手冊》,2004年6月,頁146-175。
施慧玲,〈父母懲戒與兒童教養保護〉,收於《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論文集》,臺北:元照,2001年2月,頁183-202。
楊坤堂,《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五南:臺北,2007年7月。
José B. Ashford, Craig W. LeCroy, Lela R. Williams著, 張宏哲/林昱宏/吳家慧/徐國強/陳心詠/ 鄭淑方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雙葉書廊,2版。
(二)期刊論文
王等元,〈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學生輔導與管教之家長義務:協力義務觀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卷3期,2017年9月,頁41-67。
王財印,〈相爭何太急!建立親、師、生緊密合作之夥伴關係〉,《師友月刊》,2011年2月,頁49-53。
王金國,〈正向的態度,正向的教育~正向管教的理念與作法〉,《靜宜 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2009年,頁8-13。
王勝忠,〈輔導制度的再審視-落實輔導工作的重要性與輔導人力資源現況之討討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卷11期,2018年,頁26-28。
王雅玄,〈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卷1期,2008年6月,頁33-68頁。
王雅玲,〈十二年國教中的正向管教之理論與實踐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刋》,7卷10期,2018年10月,頁232-237。
洪小雯,〈從單親子女的困境談離異配偶共親職之重要性〉,《諮商與輔導》,416期,2020年8月,頁31-33。
尤美華,〈父職參與及父子親密感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期,2014年5月,頁6-16。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卷3期,2013年9月,頁2-12。
呂鳳鑾/翁聞惠/吳宗儒/黃馨瑩/吳芝儀,〈中小學學校輔導人員面臨的保密困境及因應策略〉,《輔導季刊》,51卷3期,2015年9月,頁58-60。
李靜芳,〈導師的難題-親師衝突之原因及處理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卷8期,2019年,頁100-105。
李淑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長「教育選擇權」範圍與內涵再思考〉,《文化研究季刊》,166期,2019年6月,頁103-113。
李俐瑩,〈教師課題—親師衝突與對策理論與實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卷1期,2014年,頁84-90。
李立旻,〈論修復式正義理論與學校制度發展之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卷5期,2014年3月,頁152-158。
李佩珊,〈十二年國教推動下的生涯輔導與適性輔導〉,《輔導季刊》,56卷4期,2020年12月,頁21-30。
林孟皇,〈教育主體之權利保障〉,《研習資訊》,17卷6期,2000年12月,頁64-75。
———,〈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之內部行為的程序保障〉,《研習資訊》,17卷4期,2000年8月,頁60-74。
林俊傑/謝文英,〈以教訓輔合一學生輔導模式探討偏鄉地區國中生藥物濫用輔導之問題及策略思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卷3期,2017年9月,頁67-102。
林慈偉,〈論兒童最佳利益在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被告量刑中的考慮:兼談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之啟示及影響〉,《臺大法學論叢》,51卷特刊,2022年11月,頁1023-1090。
林岱樺,〈輔導專業法制化分工後的病理化輪迴:以拒學個案為例〉,《諮商與輔導》,437期,2022年5月,頁47-53。
林香君,〈反思學生輔導法修法草案爭議〉,《諮商與輔導》,445期,2023年1月,頁41-45。
林曉慧/施玉麗,〈國小級任教師對學生輔導工作之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51卷1期,2009年9月,頁84-93。
許育典,〈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2006年12月,頁1-42。
———,〈裁判憲法審查作為基本權客觀價值秩序的實踐-以子女最佳利益為核心的111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327期,2022年8月,頁41-50。
———,〈在學關係下教育行政的法律監督-以中小學生為核心〉,《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73-101。
許育典/陳碧玉,〈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零體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論壇》,12卷1期,2009年2月,頁107-140。
———/———,〈論國家限制親權的憲法正當性-從虐童談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9期,2009年3月,頁1-38。
朱雅萱/陳志賢,〈淺談新移民家庭青少年子女自我認同〉,《教師之友》,51卷3期,2012年12月,頁22-30。
吳耀明,〈從社會流動現象看學校教育功能〉,《師友月刊》,442期,2004年4月,頁32-35。
吳月霞,〈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與學校介入〉,《國教輔導》,44卷2期,2004年12月,頁54-59。
宋宥賢,〈學校輔導人員諮商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實務現場之省思〉,《諮商與輔導》,347期,2014年11月,頁13-17。
沈冠伶,〈裁判憲法審查與未成年子女在家事程序之正當程序保障: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之重要程序議題研析〉,《臺大法學論叢》,51卷特刊,2022年11月,頁946-1021。
黃建忠,〈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理念與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31卷,2004年5月,頁257-265。
洪莉竹,〈實務工作者面對倫理挑戰的考量與經驗-臺灣諮商輔導倫理議題研究之探討〉,《臺灣諮商心理學報》,4卷1期,2016年9月,頁1-16。
邱俊宗,〈多元智慧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師友月刊》,422期,2002年,頁56-59。
黃雅慧,〈合法管教與違法處罰之區辨〉,《國教新知》,57卷1期,2010年,頁83-96。
商永齡,〈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法律問題〉,《學校行政雙月刊》,62期,2009年7月,頁169-188。
陳錫平,〈法官知法原則與審判權歸屬之認定-評司法院釋字第758號解釋〉,《公法研究》,5期,2023年6月,頁240-262。
陳玉玫,〈親師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師專業主義vs.家長彰權益能〉,《中正教育研究》,8卷2期,2009年12月,頁35-74。
陳柏全,〈子女最佳利益之研究-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之酌定與會面交往權〉,《軍法專刊》,67卷3期,頁140-161。
陳國泰,〈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卷12期,2018年7月,頁124-131。
陳勇祥,〈解開班級經營師生衝突之鑰〉,《中等教育》,69卷3期,2018年9月,頁133-141。
陳超明,〈教會學生―一種非高科技的翻轉教室〉,《師友月刊》,569期,2014年11月,頁12-16。
陳勇祥,〈反思提問在輔導管教的應用〉,《師友月刊》,540期,2012年6月,頁68-72。
陳怡成,〈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現況與未來〉,《人權會訊》,127期,2018年1月,頁14-15。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不同階段青少年之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2005年,頁249-268。
陳婉真/黃禎慧/侯瑀彤/江守峻/洪雅鳳,〈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卷1期,2018年,頁25-44。
陳毓卿/陳清義,〈運用修復式正義化解校園霸凌事件〉,《師友雙月刊》,645期,2024年5月,頁92-97。
陳祥美/李瑞典,〈修復式司法對於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少年事件為中心〉,《軍法專刊》,67卷6期,2021年12月,頁62-70。
曾大千/林信志,〈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法制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2卷2期,2013年12月,頁65-79。
曾大千,〈論教育基本權的內涵與功能〉,《教育政策論壇》,6卷1期,2003年2月,頁63-92。
翁燕菁,〈家長信仰與子女教育:國際人權法保障之輕重權衡〉,《月旦法學雜誌》,292期,2019年9月,頁125-141。
盧信如,〈談親師衝突與處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刋》,10卷5期,2021年,頁139-142。
劉晏齊,〈為什麼要保護未成年人?兒少福利、法律與歷史的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47期,2016年5月,頁83-157。
劉瓊芬,〈以兒少「表意權」檢視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內涵〉,《台灣人權學刊》,6卷1期,2021年6月,頁161-168。
楊淳皓,〈跨越兩個世界的追尋-三位原住民教師生涯發展心路歷程的分析〉,《輔導季刊》,54卷1期,2018年3月,頁16-27。
鄧學仁,〈會面交往之爭議問題與修法課題〉,《司法周刊》,2112別冊,2022年7月,頁15-22。
鄧學仁,〈祖父母對孫子女之會面交往/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3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9號〉,《臺灣法學雜誌》,303期,2016年9月14日,頁159-164。
鄧煌發,〈單親家庭的危機與轉機〉,《師友月刊》,498期,2008年12月,頁54-59。
廖勇潭,《正向管教的心方法》,《品質月刊》,47卷10期,2011年10月,頁37-38。
趙文滔,〈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期,2015年12月,頁1-31。
賴薏茹,〈高級中等學校「親師關係」之衝突產生歷程與化解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年4月,頁34-40。
賴怡玟,〈中學導師兼輔導教師角色對學生輔導工作的倫理困境〉,《諮商與輔導》,337期,2014年1月,頁1-11。
賴振權,〈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管教法理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7期,2012年1月,頁231-245。
胡南漢/廖偉志/賴彩娥,〈中小學輔導教師的多重角色關係探討〉,《諮商與輔導》,353期,2015年5月,頁44-49。
劉依萍,〈中小學校長的角色與職責-如何促進學校與社區、上級長官、民意代表的對話、溝通〉,《臺灣教育評論月刋》,2016年5月,頁41-47。
黃志傑,〈中等學校輔導工作現況初探與未來展望〉,《諮商與輔導》294期,2010年6月,頁2-7。
簡里娟,〈中輟學生輔導工作:學校與社區合作方式之初探〉,《輔導季刊》,45卷1期,2009年3月,頁60-70。
趙文滔,〈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期,2015年12月,頁1-30。
吳玫瑩/楊雅文,〈以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國中生對臉書成癮之影響〉,《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2017年,頁646-651。
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家庭及學校的社會資本與國小學童內化行為問題之關係〉,《中華心衛生學刊》,19卷,2006年,頁231-254。
劉焜輝,〈回到原點,重新定位〉,《輔導季刊》,44卷,3期,2008年10月,頁90-94。
章勝傑/林烘煜,〈家庭結構對子女學校中輟行為的影響:一個後設分析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卷2期,2009年12月,頁79-113。
鄭詩樺/許文娟/張文峯/吳芝儀,〈《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之保密倫理議題〉,《輔導季利》,53巻3期,2017年9月,頁9-19。
張裕程,〈探究親師衝突的危機-建構教師正向的情意特質〉,《學校行政月刊》,109期,2017年5月,頁123-137。
張芬錦,〈探討隔代教養家庭的代間學習限制及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卷8期,2022年,頁174-181。
許瀞心,〈再婚家庭內繼親子互動現況與從何協助〉,《諮商與輔導》,355期,2015年7月,頁38-41。
郭妙雪/郭玲芳,〈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008年12月,22期,頁37-56。
邱婕歆/吳連賞,〈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再定位教師角色〉,《教育學誌》,38期,2017年11月,頁101-123。
周百信,〈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權利內涵與概況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118期,2018年11月,頁159-160。
謝玉玲/王舒芸/鄭清霞,〈不同單親家庭的生活處境:單親成因及其性別差異〉,《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4期,2014年4月,頁1-25。
(三)學位論文
呂文正,〈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8月。
顏敏夙,〈我國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權能與勞動權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6月。
吳俐娟,〈少年展力?我做主-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之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6月。
詹明芬,〈諮商心理師與學校輔導系統針對自傷個案合作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6月。
蔡欣樺,〈父母涉入對國中生學習行為之影響:期望-價值動機之中介效果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
湛宜穎,〈以WISER模式探究高關懷班系統合作之運作研究:找回學校「逃」太郎,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7月。
陳麗靜,〈國小教師親師衝突與職業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支持系統及衝突認知為干擾變項〉,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21年6月。
陳碧玉,〈兒少身心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怡璇,〈零體罰政策對國民中學學務人員管教方式之影響: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倪珮珊,〈單親家長之共親職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1月。
黃昱倫,〈離婚新住民家庭單親父親之親職經驗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12月。
黃冠瑄,〈國中學生事務人員保障校園中兒少表意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7月 。
蔡瓊婷,〈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絲榆,〈多元文化教育下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4月。
莊惠婷,〈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范欣蘋,〈性別平等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以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民中小學的實踐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9年8月。
(四)網路資源
吳正庭,〈家長拒4子女就學 金門縣府:8月底前專案小組解決〉,自由時報,2020年8月19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Kinmen/breakingnews/326548,(最後瀏覽日:2024年7月22日)。
王千豪,〈支持民法修正父母懲戒權!立委籲政府增加家長親職能力〉,自由時報,2023年4月4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 breakingnews/4260419,(最後瀏覽日,2023年11月14日)。
葉冠妤,〈民法父母懲戒權修法,民團肯定:應提供親職資源〉,聯合新聞網,2023年3月21日,https://udn.com/news/story/123437/7047323(最後瀏覽日:2023年11月14日)。
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網要背景〉,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 d=1250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7日)。
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德語: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年6月15日—1994年5月12日),是一位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以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著稱。他還以創造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術語而著名,愛利克·艾瑞克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wikipedia.org),(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0日)。
行政院國情簡介,(土地與人民), https://www.ey.gov.tw/state /ADBB3558D57E105B,(最後瀏覽日:2024年3月1日)。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教育部公告:預告「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生獎懲準則」草案,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017e7a2b-c7ce-47f7-a69c-0d741428aa32,(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4日)。
臺灣記憶/臺灣大事紀要,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7_400_15451989550426,(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5日)。
教育部部史,實施12項教改工作,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Detail/ff9ac203-03ae-462a-a23a-7ee8e3a96bfd,(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5日)。
吳尚軒,〈自殺、霸凌、性平通報年年增 學校卻陷輔導、管教人力雙缺困境〉,太報,2024年4月29日,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116/122003,(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30日)。
社會安全網,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31-50117-204.htm,(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5日)
原住民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原住民族16族簡介〉,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index.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8日)。
張議晨,〈這樣也能玩?高雄3屁孩拆文化中心拒馬從2樓往1樓丟〉,聯合報,2024年4月21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21/7913165,(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2日)。
凱瑟琳・山德森(Catherine A. Sanderson),〈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三招克服「旁觀者效應,促使我們在旁人沒動靜時挺身而出」〉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49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游俊彥,〈老師被打怨沒交代有特教生,稱學生叫囂「我在學校有特樣」教育局回應了」,https://reurl.cc/ZemWGM(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6日)。
吳政峰,〈臺義跨國爭女案,憲法法庭判最高院裁定違憲8歲女暫留臺〉,自由時報,2022年5月27,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941233,(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7日)。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8號,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40546,(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7日)。
監察院歷史新聞稿,〈高雄市立新莊高中師生管教衝突案 監察院通過調查報告〉,2019年9月17 日,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213&s=14442,(最後瀏覽日:2024年5月22 日)。
監察院歷史新聞稿,〈高雄市立新莊高中師生管教衝突案 監察院通過調查報告〉,2019年9月17 日,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213&s=14442,(最後瀏覽日:2024年5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