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翎君
Liao, Ling-Jun
論文名稱: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經驗及學業成績之影響
The impact of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style on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 lif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 徐欣萍
Hsu, Hsin-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心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兒童韌力父母教養學校經驗學業成績次級資料庫分析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s resilience, parenting,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 life, scores, secondary database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國小學童的韌力與父母教養型態,對其學校生活經驗與學業成績(國語和數學)的影響。本研究經由正式申請程序,取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的兒少保護與家暴防治組於2014年進行的第一波調查資料庫,經剔除無效樣本後共計納入4386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資料。
    研究方法採次級資料庫分析,透過描述統計、階層迴歸、羅吉斯迴歸等統計方法,探討變項之間的影響關係與預測力。研究結果發現:1.兒童韌力是最主要能影響並預測國小學童在校正向生活經驗的關鍵因素,其次則為父母教養型態,並以負向型教養最具影響與預測力,然後為正向型教養,最後為監督型教養,此三種教養型態均對學童的在校生活經驗有顯著預測效果。2.就學業表現部分,兒童韌力可顯著影響並正向預測國小學童的國語和數學成績;父母採負向型教養的學童,國語和數學成績均顯著較差;父母採監督型教養的學童,數學成績顯著較佳,但不影響國語成績表現;特別的是,父母採正向型教養並無法顯著影響與預測學童的國語和數學成績。
    本研究希冀透過對臺灣國小學童的在校生活適應與文理科成績表現的個人與家庭影響因子分析,提供學界與實務界一個反思與探索的視角,期能為兒童建立起更有效的心理支持模式與學習輔導方案,同時呼籲應更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藉由完善親職教育的實施,讓父母親能學習以最適切的教養方式,有效提升兒童的正向學校經驗與學業成績。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patterns in Taiwan on their school life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Mandarin and mathematics). Through the use of secondary database analysis, after excluding invalid samples, the response data of 4386 fourth-grade students and 4386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When all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included in the regression model, child resilience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the school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supervised parenting, positive parenting, and negative parenting still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s on school experience. High children resilience and high scores in Mandarin; negative parenting is high, but Mandarin scores are lower, however, supervised parenting and positive parenting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ndarin performance. High children resilience and supervised parenting have higher mathematics scores; negative parenting is high, but mathematics scores are lower, but positive parenting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一、 探討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對學童學校生活經驗的影響。 5 二、 探討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對學童學業成績的影響。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一、 國小學童 5 二、 家庭結構 6 三、 父母最高教育程度 6 四、 兒童韌力 6 五、 父母教養 6 六、 學校生活經驗 7 七、 學業成績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家庭背景對兒童學校生活經驗的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兒童韌力與學校生活經驗的相關研究 10 一、 韌力的基本內涵 10 二、 韌力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11 三、 韌力對學校生活經驗的影響 11 第三節 父母教養與兒童學校生活經驗的相關研究 13 一、 父母教養定義及內涵 13 二、 父母教養與學童學業成績的關係 15 三、 父母教養與學童學校生活經驗的關係 15 第四節 總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0 一、 背景變項 20 二、 兒童韌力題組 21 三、 父母教養題組 22 四、 學校生活經驗題組 23 五、 學業成績 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4 一、 信效度檢驗 24 二、 假設驗證 2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26 第一節 描述統計26 一、 學童學校生活經驗、國語成績及數學成績現況 26 二、 家庭結構與父母教育程度對學童學業表現高低的卡方獨立性檢定 27 第二節 階層迴歸分析和羅吉斯迴歸分析 27 一、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對學童學校生活經驗的階層迴歸分析 27 二、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對學童國語和數學表現的羅吉斯迴歸分析 29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35 第一節 研究討論與結論 35 一、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型態對學童學校生活經驗之預測效果 35 二、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型態對學童國語成績之預測效果 37 三、 兒童韌力與父母教養型態對學童數學成績之預測效果 38 四、 研究結論 3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41 一、 研究限制 41 二、 研究建議 42 參考文獻 44 附錄 60 附錄一、資料庫使用許可證明郵件 60

    參考文獻
    丁學勤、曾智豐(2013)。影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探析──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對象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1),頁1-42。
    孔娣(2020)。父母教養行爲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瑀桾(2017)。在問題導向教學下,動機類型、班級氣氛、個人成績與個人成就感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丘金蘭、胡秀媛、邱紹一(2019)。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期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7,頁75-118。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頁209-233。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玉娓(2014)。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弘光學報,74,頁102-117。
    江守峻、陳婉真(2017)。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教師支持、同儕支持、家庭凝聚力與心理資本之關係: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4),頁11-50。
    江佩蓁(2017)。國中生自我覺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及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03)。中華民國92年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1-3603-113.html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2 版)。臺北:五南。
    吳香質(2005)。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吳淑禎(2018)。生涯韌力:大學青年的生涯逆境知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頁197-230。
    吳齊殷、陳易甫(2001)。家內暴力的成因與後果:以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1,頁69-91。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頁109-143。
    吳穎臻(2016)。韌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某高中青少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中翔(2019)。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頁213-242。
    李文益(2004)。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頁1-32。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頁23-58。
    李奇勵、鄭麗珍(2011)。女性單親家庭親子韌力開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昭鋆(2016)。學習成就、教育抱負對學生憂鬱影響之貫時性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2),頁1-20。
    李柏儒(2015)。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聯合模擬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頁1-47。
    李湘凌、高傳正(2006)。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頁37-56。
    李新鄉、黃文宏、盧姿里、王慧豐、王揚智(2015)。國中學生心理資本對青少年次級文化認同之影響──以學校生活經驗為中介變項,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4,頁1-34。
    李嘉欣(2018)。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
    沈玉翎、趙淑珠(2018)。親子關係、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40(2),頁57-84。
    谷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兒童福利聯盟(2011)。2011年台灣學童學習過勞情形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205
    兒童福利聯盟(2014)。2014 年兒少交友及戀愛現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236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新聞稿。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771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頁281-306。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頁107-14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頁45-88。
    林淑君、王麗斐(2017)。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促進因素研究:以某偏鄉國中畢業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4),頁127-171。
    林萬億(2011)。學校社會工作。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頁 363-395)。臺北:巨流。
    林碧芳(2011)。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頁59-120。
    邱梅芳(2016)。中學生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分析為例。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屏東市。
    邱麒忠(2014)。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和學習偏好對國小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TASA 2009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5,頁99-138。
    洪秀珍、謝臥龍、駱慧文(2015)。科技大學女學生「數學領域認同」、「數學性別刻板」、「性別角色刻板」、「情境訊息」與「數學焦慮」之研究,科學與人文研究,3(3),頁30-54。
    洪晟惠、周麗端(2011)。家庭發展階段與家庭結構對中年世代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頁75-100。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台北:心理出版社。
    孫青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頁95-139。
    徐維辰、邱文信(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頁50-56。
    翁仁何(2013)。國小新住民子女文化資本與學習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
    區國良、曾郁庭、郭玥圻(2019)。應用多人線上遊戲對生活化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3(2),1-30。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頁171-192。
    常雅珍、曾榮祥、陳寧容(2015)。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樂觀信念之關聯性研究──以北區一所科技大學為例,長庚科技學刊,23,頁55-78。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頁261-295。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頁29-56。
    張芳全(2017)。家庭社經地位對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幸福感為中介,學校行政雙月刊,108,頁204-221。
    張芳全、張秀穗(2016)。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1(2),頁1-31。
    張芳全、陳俐君(201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自然科學習興趣對自然科學習動機影響之縱貫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2),1-33。
    張芳全、詹秀雯(2018)。基隆市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9(2),頁1-32。
    張芳華(2013)。家長背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北北宜三縣市國中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頁117-144。
    張芳華(2015)。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對高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9(2),頁19-40。
    張映芬(2019)。行動導向、數學解題情緒控制策略與數學考試焦慮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4),頁1-3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秋香(2009)。青少年家庭環境、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美儀(2005)修訂學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家綺(2009)。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訓譯、李大有(2019)。從社會資本分析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機會,康大學報,9,頁31-44。
    張萬烽(2020)。保護因子對於不同復原力類型學習障礙學生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1),頁65-96。
    梅淑鶯(2006)。父母教養信念與方式經由孩子內在動機資源對孩子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頁25-62。
    陳杏容、陳易甫(2019)。早期家庭經濟劣勢與成年初顯期發展成果之潛在剖析分析與其影響因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頁89-118。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頁32-41。
    陳怡君(2012)。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金彌、陳月枝(2007)。青少年復原力之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7(1),頁31-41。
    陳俊名(2017)。家庭結構、親子教育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姿螢(2018)。學生對於數學教師教學看法與數學焦慮之關聯性──以PISA 2012臺灣學生為例,教育學誌,39,頁55-85。
    陳建瑋、林啟賢、林美華(2017)心理資本在運動領域之運用,26(1),頁39-55。
    陳柏霖、余民寧(2014)。國小四年級學童自律學習、知覺努力態度對數理成就之影響,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頁147-187。
    陳若喬、鄭麗珍(2003)。破繭而出──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大學生生活歷程的優勢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1),頁35-97。
    陳敏瑜、游錦雲(2017)。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能力信念、實用價值與內在價值對臺灣八年級學生數理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11多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1),頁59-102。
    陳莞茹(2012)。家庭教育資本學習策略與學童學習成就之關係──以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雅鈴(2012)。衝破逆境──強化貧窮學童復原力,師友月刊,541,頁9-13。
    陳順利、黃毅志(2015)。解除 Coleman 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知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頁111-138。
    陳增穎、鄭麗卿(2015)。朝陽人文學刊單親幼兒的家長參與、同儕人際及學習表現之探析──以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觀點為例,朝陽人文學刊,13(2),頁79-96。
    陳慧娟、張維倫、劉怡佳、林秀玲(2017)。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學業自尊之關聯性研究曁未來時間觀之中介效果分析,創造學刊,8(1),頁21-44。
    陳鵬仁、卓俊伶(2005)。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7,頁103-113。
    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頁6-27。
    曾明基(2016)。家庭與學校差異對國中生數學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7(1),頁23-40。
    曾瓊禛、洪儷瑜(2010)。學習障礙大學生韌性發展歷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2),頁61-88。
    馮燕(2019)。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研究:103 年第一波。檢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黃志雄(2020)。問題導向學習與阿德勒心理學融入職前教保服務人員情緒管理課程之實踐與反思,教學實踐與創新,3(1),頁45-92。
    黃姿穎(2014)。面向未來、積極行動:高中生正負向學習經驗對學業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績之影響,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姿穎(2014)。面向未來、積極行動:高中生正負向學習經驗對學業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建皓(2011)。家庭社經地位與班級經營效能對學生自我效能感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8,頁107-130。
    黃政仁、黃偉婷(2017)。家庭資源、學習態度、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頁117-143。
    黃昭綾(2009)。台中市弱勢家庭低年級學童之非語文智力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國鴻、王國華、邱守榕(2000)以專題製作為主的電腦化學習環境之比較研究:識知取向與情境取向,科學教育,10,頁65-86。
    黃德祥(2008)。弱勢學生復原力的培養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72,頁53-65。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黃瓊瑤(2018)。學校規模、家長教育投入與國語學習成就關係之探討──以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瓊儀、吳怡慧、游錦雲(2015)。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頁129-160。
    楊育儀、陳秀芬(2018)。從自我決定理論探究社經弱勢大學生之生涯決定,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頁1-33。
    楊佩榮(2018)。高中學校經驗與青少年公民態度的關聯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5,頁1-41。
    楊孟山、林宜玄(2018)。Maker教育理論與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頁29-38。
    溫琇雅(2014)。原民與漢民國中生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1),頁49-76。
    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頁491-518。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頁23-50。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頁23-50。
    廖經台(2002)。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學報,1,頁29-41。
    劉秀菊、丁原郁、鄭如安(2010)。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國語科學業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1),頁53-76。
    劉育春、陳柏霖、洪兆祥(2017)。以數學學業復原力為調節角色:國中生數學考試焦慮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課程與教學,20(4),頁151-176。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頁85-98。
    劉劍華、謝百亮(2015)。以徑路分析檢證五專護理科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家庭資本、生活滿意度對其學業成就之影響,崇仁學報,8,頁27-46。
    潘佩妏、翟敏如(2016)。幼兒攻擊行為、社會技巧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6,頁85-112。
    蔡宜臻(2016)。逆風的祝福──原住民經濟弱勢單親家庭之青少年的復原力展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政忠(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業成就與教育分流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99,頁226-248。
    蔡嘉偉、潘裕豐(2017)。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研究,中華資優教育學會,15,頁1-23。
    鄧煌發(2008)。單親家庭的危機與轉機。師友月刊,頁498,54-59。
    鄭曉楓、田秀蘭(2017)。從正向心理學優勢探討兒童人際關係,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頁93-120。
    蕭文(1999)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頁3249-3253。
    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2015)。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學習成就差異比較:以「反事實」分析,測驗學刊,62(2),127-151。
    謝志龍(2018)。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影響: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2),頁25-72。
    謝育伶、陳若琳(2008)。母親教養行為、幼兒行為調節和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290,頁5-21。
    謝育伶、陳若琳(2008)。母親教養行為、幼兒行為調節和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290,6-21。
    謝曼盈、張景媛(2019)。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偏鄉地區國中生科學學習成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51(1),頁1-22。
    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傳崇、曾文鑑、馬郁婷(2019)。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自尊影響之研究──以家庭結構為調節變項,教育行政論壇,11(1),頁73-94。
    簡宏江(2019)。營造溫馨家庭氣氛的親職教育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分析,中華管理發展評論,8(1),頁47-55。
    魏麗敏(1997)。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1,頁37-63。
    羅文苑(2005)。一位綜合高中學生反敗為勝的求學歷程之研究──探討其間的復原力。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譚子文、董旭英(2010)。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臺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頁203-233。
    Adler, A.(2016)。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林曉芳,譯)。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27年)
    [Adler, A. (2016).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S.-F. Lin, Trans.). Taipei, Taiwan: Yuan-Liou.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7)]
    Adler, A.(2016)。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吳書榆,譯)。臺北市:經濟新潮
    社。(原著出版於1930年)
    [Adler, A. (2016). The science of living (S.-Y. Wu, Trans.). Taipei, Taiwan: Ecocit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0)]
    Barber, B. K., Bean, R. L., & Erickson, L. D. (2002). Expanding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B. K. Barber (Ed.),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p. 263-29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arth, R. P. (1993). Promoting self-protection and self-control through life skill training.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 Review, 15(4), 281-293.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erg, J. K., & Aber, J. L. (2015). A multilevel view of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school interpersonal climat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7(4), 1150-1170.
    Bourdieu, P. (1986).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Brian K. B., Joseph E. O., & Shobha C. S. (1994).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20-1136.
    Campbell, S. B., Breaux, A. M., Ewing, I. J., & Szumowski, E. K. (1986).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hyperactivity and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referred problem preschoolers.
    Caron, A., Weiss, B., Harris, V., & Catron, T. (2006). Parenting behavior dimensions and child psychopathology: Specificity, task dependency,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5(1), 34-45.
    Chakhaia, L., Andguladze, N., Janelidze, A., & Pruidze, N. (2014). Identities,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choices and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Georgian youth. Journal of Southeast European & Black Sea Studies, 14(2), 301-318.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11- 1119.
    Climie, E. A., & Mastoras, S. M. (2015). ADHD in schools: Adopting a strengths-based perspective. Canadian Psychology / Psychologie Canadienne, 56(3), 295-300. doi:10.1037/cap0000030
    Coleman, J.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Washington, DC.
    Coleman, J. S. (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 32-3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 95-120.
    Coleman.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1997). Self-efficacy and parenting quality: Finding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al Review, 18, 47-85.
    Coleman,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dly, S. J. (2006).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with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Urban Education, 41(3), 211-236.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Gecas, V., & Schwalbe, M.I. (1983). Beyond the looking-glass self: Social structure and efficacy-baassed self-esteem.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6(2), 77-89.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2016).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4), 453.
    Gray, M. R., & Steinberg, L. (1999). Unpacking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Reassess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574–587.
    Golda S. Ginsburg, & Phyllis Bronstein (1993).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Haveman, R. and B. Wolfe. 1995. "The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ttainment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
    Howie, S. J., & Plomp, T. (2003).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ary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in South Africa,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Chicago,2-23.
    Joseph, S., & Linley, A. (2005).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rapy. Counseling & Psychotherapy Research, 5(1), 5-10.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Kiamanesh, A. R. (2005). The role of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in Iranian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Prospects, 34, 161-174.
    Klohnen, E. C. (1996).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nstruct of ego-resili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 1067-1079.
    Lareau, A.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 read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 747‒776.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pp. 1-101).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Magnusson, D., & Stattin, H. (2006). The person in context: A holistic‐interactionistic approach. 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1,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 [ed] R. M. Lerner,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06, 6, p. 400-464.
    Martin, A. J., & Marsh, H. W. (2006).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A construct validity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3), 267-281.
    Micucci, J. A. (2009). The adolescent in family therap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relationship (2nd ed.).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Noelle Hurd ,& Marc Zimmerman (2010). Natural Mentors, Mental Health, and Risk Behaviors: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Transitioning into Adult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6, 36-48.
    Barber, B. K., Olsen, J. E., & Shagle, S. C. (1994).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20-1136.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44-55.
    Piaget, J. (1972).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utallaz, M. (1987). Maternal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ometr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58(2), 324-340.
    Reuter, M. A., & Conger, R. D. (1998). Reciprocal influences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 solving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1470–1482.
    Rutter(1993). Resilience: 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4, p.626-631.
    Rutter(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 p.119-144.
    Martin, E. 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well, W. H., & Hauser, R. M. (1972).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higher edueation: Models of the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4(5), 851-861.
    Stafford, L., & Bayer, C. L. (1993).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New York: Sage.
    Steinebach, C., Steinebach, U., & Brendtro, L. K. (2013). Positive youth psychology: Lessons from peer culture. Reclaiming Children & Youth, 21(4), 15-21.
    Stepp, S. D., Pardini, D. A., Loeber, R., & Morris, N. A. (2011). The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 social competence and young adult delinquency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ong at-risk 83 youth: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delinquenc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6(8), 457-465.
    Strom, R. D. & Strom, S. K. (2000).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51(3), 183-198.
    Symonds, P. M. (1939). The psycholog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Symonds, P. M. (1939). The psycholog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ts.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nfmann & G. Vakar, Eds. And Tran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4).
    Walsh, F. (2002).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Families Relations, 51(2), 130-137.
    Werner, E. E., & Smith, R. S. (1982).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A study of resilient children. New York: McGraw-Hill.
    Woessmann, L. (2015). An international look at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structure matters more for U.S. Students. Education Next, 15(2), 42-49.
    Wolfe, D. A., Crooks, C. V., Lee, V., McIntyre-Smith, A., & Jaffe, P. G. (2003). The effects of children’s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A meta-analysis and critique.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6(3), 171-187.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8-31公開
    校外:2024-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