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麥智軒
Mak, Chi-Hin
論文名稱: 一九七〇年代台港知識跨區域傳播——以《盤古》(1967-1978)為中心
Taiwan-Hong Kong Cross-Region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n 1970's: Pan Gu(盤古) studies
指導教授: 鍾秀梅
Chung, Hsiu-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文化冷戰《盤古》保釣運動跨區域傳播
外文關鍵詞: Cultural Cold war, Pan Gu, Baodiao movement, Cross-Region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將以跨區域傳播角度,以⼀九七〇年代的一份雜誌——《盤古》——為主要研究對象。論文通過文本分析和歷史整理,挖掘香港左翼的思想積極⾯向,與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藉此,論文希望藉著這份雜誌,重新評價當時知識份子的知識體系構成,並且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他們是如何成為廣泛意義上的左翼?他們是如何思考左翼路線的問題?他們又如何實踐這些思想層面的想法?這些問題將成為本論文主要的核心提問。

    本文的另一重心,則欲探尋《盤古》雜誌與海外華人知識份子的密切關聯。本文提出一個假設觀點:《盤古》一直以來的立場,很大程度受到國際局勢、以及海外華人知識圈的影響,特別是與台灣、北美的知識分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盤古》成立於1967年,由戴天、胡菊人、林悅恆等人籌辦,早期與友聯系統及《中國學生週報》關係密切。此時的《盤古》同仁受到《文星》與殷海光思想的深遠影響,有著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到了六〇年代末,包奕明所提出的「回歸論」讓《盤古》引起了一系列的討論,逐漸挖掘作為在海外「中國人」第 知識態度,讓《盤古》的立場逐漸變得左傾。一九七〇年代初期爆發了保釣運動,《盤古》仝人受到保釣運動和國際局勢的影響,與美國的保釣運動結盟,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批評「台獨」立場,並與當時海外知識份子展開「中國統一運動」。此時的《盤古》有著鮮明的國族主義色彩,逐漸靠攏社會主義中國,過程中遇到相當大的掙扎。轉向後的《盤古》亦配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逐漸以「認識中國」為主要的目標,密切關注文化大革命的動向。這就促成了晚期《盤古》提出「不反殖的社會主義」,而他們針對的對象也從殖民資本主義,轉為托派等無關痛癢的對象。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ross-Region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delving into the realms of a magazine from the 1970s, "Pan Gu", as its primary subject of study. Through textu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unearths other aspects of Hong Kong politics in 1970s. In doing so, this study aims to reevaluat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at era. It raises a series of questions: how did those intellectuals embrace their identity during the Baodiao movement? How did they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timate entwinement between the "Pan Gu" magazin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and how they are influenced b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local social movements.

    "Pan Gu" came into existence in 1967. During its formative years, the magazine maintained close ties with the "Chinese Student Weekly". Towards the late 1960s, the fervent "Return Discourse" presented by Pao Yi-ming ignited a series of spirited debates within the pages of "Pan Gu,” gradually discovering the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early 1970s, "Pan Gu" witnessed the eruption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members of "Pan Gu" became leftists and allied with Taiwanese students in North America. They were against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progressively reevaluating China-Hong Kong relation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5 一、研究範疇和內容 5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節、文獻回顧 11 一、跨區域傳播 11 二、《盤古》雜誌研究 13 第四節、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早期《盤古》的形成(1967) 20 第一節、本地知識分子與「苦悶」心態 20 第二節、《盤古》的創辦與台灣自由主義 25 第三節、中國與海外知識分子的責任 30 小結 33 第三章:保釣運動前的「回歸」論述(1968-1969) 34 第一節、包奕明與「回歸」論述 34 第二節、「回歸」論述的迴響 41 第三節、《盤古》轉向與台灣處境 46 小結 50 第四章:《盤古》與保釣運動(1970-1972) 52 第一節、保釣運動前的《盤古》 52 第二節、《盤古》在保釣運動中的角色 56 第三節、《盤古》與「中國統一運動」的發生 63 第四節、《盤古》與台灣文學的交會 70 小結 73 第五章:保釣運動後的《盤古》(1972-1978) 76 第一節、《盤古》文藝觀的改變 76 第二節、釣運知識份子的疑惑 84 第三節、《盤古》與台灣階級運動 89 第四節、不「反殖」的社會主義 93 小結 96 第六章、結論 98 參考書目 103

    (第三部分報章雜誌以年代及分類排序,其他按照姓名筆畫排序)
    一、專書
    也斯,《香港文化與空間》,(香港:青文書屋,1996)。
    也斯,《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1998)。
    古兆申訪談;盧瑋鑾, 熊志琴記錄,〈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頁146。
    吳萱人,《香港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整理及研究》,(香港 : 臨時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9)。
    周思中編,《1970s——不為懷舊的文化政治重訪》,(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09)
    殷海光著,〈殷海光選集〉,(香港:友聯出版社,1971年)。
    唐君毅,《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一)》,(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2006)。
    馮偉才,《香港文學半生緣》,(香港:初文出版社,2022年)。
    盧瑋鑾、熊志琴 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1》,(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14年)。
    盧瑋鑾、熊志琴 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 2》,(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17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
    謝小岑、劉容生、王智明 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戰後香港的政治運動講座系列》(香港:天地圖書,2015年6月)。
    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羅永生,《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

    二、期刊論文
    王智明,〈敘述七○年代:離鄕、祭國、資本化〉,《文化研究》 05期,2007年10月。
    古遠清,〈余光中在香港詩壇的影響及其爭議〉,《文學研究》第7期,2007年9月。
    杜家祁、古蒼梧,〈回首雲飛風起——談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學〉,《香港文學》229期,2004年1月。
    沈清松,〈五十年來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與海外華人生命意義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2期,2013年6月。
    陳柏旭,〈「下層階級站到舞臺前」:海外保釣運動中的業餘話劇(1971-77)〉,《文化研究》第36期,2023年春。
    陳映真口述;胡遜、馮珍今整理紀錄,〈四十年來的台灣文藝思潮——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在香港大專會堂的演講〉,《八方文藝叢刊》第6輯,1987年8月。
    陳美霞,〈保釣種籽在台灣生根發芽——漁民保釣與知識分子保釣的匯流〉,《人間思想》第29期,2022冬季號。
    陳建忠,〈在浪遊中回歸 : 論也斯環台遊記《新果自然來》與一九七○年代台港文藝思潮的對話〉,《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1期,2013年6月。
    陳建忠,〈「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2012 年12 月。
    陳瑞麟,〈邏輯實證論在台灣:透過殷海光對思想與文化產生的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期,2011年3月。
    陳國球,〈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05期,2013年12月。
    張政傑,〈東亞「風雷」如何殘響?臺灣「保釣文學」與日本「全共鬥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外文學》48卷02期,2019年6月,頁85-130。
    須文蔚,〈余光中在一九七○年代台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臺灣文學學報》19期,2011年12月。
    傅葆石,〈文化冷戰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與亞洲基金會,1950-1970(下)〉,《二十一世紀》174期,2019年8月。
    葉蔭聰,〈旁觀者的可能:香港電影中的冷戰經驗與「社會主義中國」〉,《文化研究月報》,第90期,2009年3月。
    趙稀方,〈另一種左翼——《盤古》研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季刊》,2021第2期。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2001年3月。
    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台灣左派初探〉,《人間思想》第1期,2012年7月,頁9。
    鄭樹森,〈殖民主義、冷戰年代與邊緣空間——談四十年來香港文學的生存狀況〉,《素葉文學》52期,1994年4月。
    鄭樹森、盧瑋鑒、黃繼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象三人談-導讀《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中外文學》28卷10期,2000年3月。
    盧瑋鑾,〈香港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香港文學》48期,1988年12月。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8期,2014年4月。
    羅永生,〈六、七○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人間思想》,2012年第1期。
    羅永生,〈「火紅年代」與香港左翼激進主義思潮〉,《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61期,2017年6月。

    三、報章雜誌
    《盤古》
    編輯部,〈給讀者的報告〉,《盤古》第1期,1967年3月。
    盤古社,〈我們的宗旨〉,《盤古》第1期,1967年3月。
    本刊同人,〈人與盤古精神〉,《盤古》第1期,1967年3月。
    岑逸飛,〈五四運動與五四精神〉,《盤古》第3期,1967年5月。
    盤古社,〈海外華人知識份子的使命〉,《盤古》第6期,1967年8月。
    盤古社,〈回顧與前瞻〉,《盤古》第7期,1967年9月。
    盤古社,〈五十年來家國〉,《盤古》第8期,1967年10月。
    本刊同人,〈「現代中國問題」座談會〉,《盤古》第8期,1967年10月。
    包錯石,〈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盤古》第8期,1967年10月。
    羅業宏、黃展驥,〈知識分子應有的自覺與團結〉,《盤古》第9期,1967年12月。
    林悅恆、包錯石、 藍山居、李達生、 岑逸飛、黃維邦,〈對殷海光出國事件的看法 (筆談會) 〉,《盤古》第9期,1967年12月。
    胡菊人,〈海外中國人的囘歸與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建、創建與實建〉,《盤古》第11期,1968年2月。
    包錯石,〈再論海外中國知識分子和全中國國情研究的關係〉,《盤古》第12期,1968年4期。
    刀口聽,〈簡評包錯石先生主筆的「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囘歸與反獨」〉,《盤古》,第13期,1968年5月。
    陳婉瑩、莫壽平、馮可強、劉廼強合寫,〈第一塊石頭——我們對回歸運動的一些建議〉,《盤古》第13期,1968年5月。
    編者,〈給讀者〉,《盤古》第15期,1968年7月,頁0。
    李金曄,〈為發「回歸」熱的人醫病 ——從包錯石的文看包錯石〉,《盤古》第17期,1968年9月,頁2。
    包錯石主筆;張懷人、陳齊、胡莒、林向華、夏喬峯集意,〈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盤古》第17期,1968年1月。
    文治,〈對「國情研究」的一些建議 ——正視今日大陸的學術狀況〉,《盤古》第17期,1968年9月,頁11。
    編輯室,〈給讀者〉,《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封面內。
    岑逸飛,〈台灣絕對不能獨立 ——從陳映眞被捕事件說起 〉,《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頁6。
    鍾馗,〈淺談李金曄〉,《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頁20。
    古魯直,〈知識人的悲歌〉,《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頁28。
    許南村,〈流放者之歌〉,《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頁31。
    張喜民,〈讀者對「為發回歸熱的人醫病」一文的意見〉,《盤古》第18期,1968年10月,頁43。
    鄭振球,〈再看回歸及其他〉,《盤古》第19期,1968年11月,頁2。
    本刊資料室:〈盤古華年〉,《盤古》第23期,1969年4月,封底內。
    周策縱著,佩瓊譯,〈五四運動的本質和評價〉,《盤古》第24期,1969年5月。
    胡菊人,〈「人生不是一個邏輯系統」——敬悼殷海光先生〉,《盤古》第27期,頁22-24。
    戴天,〈殷海光和他的狗〉,《盤古》第27期,1969年10月,頁25。
    殷海光,〈人是不是人〉,《盤古》第27期,1969年10月,頁27。
    資料室,〈新一代的聲音——第四種人〉,《盤古》第29期,1969年12月,頁18。
    沈宣仁口述,王君翰訪,〈對香港的歸屬感與對中國的歸屬感是否矛盾?——訪問沈宣仁教授〉,《盤古》第29期,1969年12月,頁30-31。
    包錯石,〈論台灣對知識份子的迫害〉,《盤古》第30期,1970年2月,頁19
    包錯石,〈「台獨」——馴狗師和狗的故事〉,《盤古》第31期,1970年3月,頁10。
    盤古社,〈香港年青人談台獨〉,《盤古》第32期,1970年5月,頁7-11。
    盤古社,〈所謂「越戰」〉,《盤古》第33-34期,頁0。
    胡菊人,〈自由主義再估價〉,《盤古》第33-34期,1970年8月,頁6-7。
    盤古社,〈中文在本港成為法定語言與世界文化的發展〉,《盤古》第33-34期,頁42。
    陳平寬,〈台灣的道路——丟掉幻想、革新觀念、落實行動〉,《盤古》第35期,1970年12月。
    半讀者,〈國共應該和談嗎? 〉,《盤古》第36期,1971年1月。
    吳子青,〈遊戲將要完了〉,《盤古》第36期,1971年1月。
    海云,〈遊戲將要完了——中共、台灣、美國〉,《盤古》第36期,1971年1月。
    雷競旋,〈來自日本的震驚〉,《盤古》第37期,1971年2月。
    盤古社,〈「盤古」向全世界的中國人呼籲抵制日貨〉,《盤古》第37期,1971年2月。
    鳴之,〈响應「盤古」的呼籲:抵制日貨〉,《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
    魯凡子,〈美日侵我釣魚台列島與二月中的香港反日示威〉,《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
    天涯,〈釣魚台列嶼是中國人的〉,《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
    陳文漢,〈從美日帝國主義看——保衛釣魚台的意義〉,《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16日。
    陳平寬,〈小語珍寶島事件和釣魚島事件〉,《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
    劍青,〈還未蓋棺的定論——半年來「中運」的一個報告〉,《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顧耳,〈海外來信〉,《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穆秋,〈不容日寇再躪神洲〉,《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盤古編委會,〈七.七保衞釣魚台的公園示威〉,《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20。
    勞百辛,〈由「保釣」的熱 發新中國的光〉,《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戰報社論,〈朝深處走,向全面看〉,《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伍鴻熙,〈釣魚台運動前途的展望〉,《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顧耳,〈海外來信〉,《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
    盤古社,〈編後話〉,《盤古》第40期,1971年8月。
    盤古編委會,〈畧論海外年青知識分子思想型態的轉變〉,《盤古》第41期,1971年10月。
    陳平寬,〈短論香港保釣前途——「九一八」示威之後〉,《盤古》第41期,1971年10月。
    盤古社,〈中國進入了聯合國〉,《盤古》第42期,1971年11月。
    盤古社,〈毛澤東思想的四種精神〉,《盤古》第42期,1971年11月。
    盤古社,〈反帝國主義、反超級大國、堅持社會主義路線〉,《盤古》第43期,1971年12月。
    古蒼梧,〈中國仍是一個受侵畧和受迫害的國家〉,《盤古》第43期,1971年12月。
    柏克萊、洛杉機通訊,〈全面發起中國統一運動的時候到了〉,《盤古》第43期,1971年12月。
    盤古社,〈向本港牛鬼蛇神輿論宣戰〉,《盤古》第44期,1972年1月。
    么華,〈解放台灣應先收回港澳〉,《盤古》第44期,1972年1月。
    羅卡,〈談「盤古」的方向及香港知識分子認同中國的道路〉,《盤古》第44期,1972年1月。
    盤古社,〈從「保釣運動」到「中國統一運動」 從保衞釣魚台到保衞台灣〉,《盤古》第45期,1972年3月。
    保釣者,〈記「一、二八—一、二九」美領使館示威〉,《盤古》第45期,1972年3月。
    盤古社、創建學會合辦,〈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在意識形態上和制度上有無實質的改變〉,《盤古》第45期,1972年3月。
    古蒼梧,〈讀「蛻變」——談無產階級文學的創作〉,《盤古》第45期,1972年3月。
    郭松棻,〈跟魔鬼握手——揭穿國民黨所謂「聯俄阻共」的陰謀〉,《盤古》第46期,1972年4月。
    郭松棻,〈從「台獨」問題談到我們的工作〉,《盤古》第47期,1972年6月。
    盤古社編委會,〈紀念「五四」展望保釣運動的方向〉,《盤古》第47期,1972年6月。
    盤古社編委會,〈紀念「五四」展望保釣運動的方向〉,《盤古》第47期,1972年6月。
    古蒼梧,〈回歸祖國的第一聲號角——紀念「四.十」華盛頓示威 談海外中國同胞的轉變〉,《盤古》第47期,1972年7月。
    王仁,〈談羣眾工作〉,《盤古》第48期,1972年7月。
    文秀,〈評「盤古」的「變」〉,《盤古》第48期,1972年7月。
    編委,〈關於「盤古」的「變」〉,《盤古》第48期,1972年7月。
    文樓講,古蒼梧記,〈文樓講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藝術〉,《盤古》第48期,1972年7月。
    謝基民,〈困獸之鬥的港台文學〉,《盤古》第49期,1972年8月。
    古蒼梧,〈覆鄺芷人談中國現階段文化的創造、自由民主及其他一些問題〉,《盤古》第49期,1972年8月。
    盤古編委會,〈棒打文化落水狗!〉,《盤古》第50期,1972年9月。
    張得勝,〈香港中國青年對中共的認識與認同〉,《盤古》第50期,1972年9月。
    古蒼梧,〈覆鍾玲玲談國內近事和我們寫作上遇到的困難〉,《盤古》第51期,1972年11月。
    梁寶耳,〈我對「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革命樣版戲」和「白毛女」的一些意見和感想(下) 〉,《盤古》第51期,1972年11月。
    顧耳,〈從「唸唱做打」看現代京劇對傳統的發展〉,《盤古》第53期,1973年1月。
    姬渭,〈王浩先生的回國感想〉,《盤古》第53期,1973年1月。
    胡永靈,〈怎樣認識中國?〉,《盤古》第53期,1973年1月。
    偉青,〈從「怪病」看台灣的電子工業〉,《盤古》第53期,1973年1月。
    林行雲,〈牛車種種〉,《盤古》第53期,1973年1月,頁27-28。
    盤古社,〈編者的話〉,《盤古》第54期,1973年2月,封底裡。
    陳強,〈從實際精神批評新中國〉,《盤古》第54期,1973年2月。
    梁寶耳,〈讀王浩文章後畧論舊心態知識分子的新責任〉,《盤古》第54期,1973年2月。
    盤古社,〈關心越戰——瞭解世界——認識中國〉,《盤古》第54期,1973年2月。
    陳強,〈從實際精神批評新中國〉,《盤古》第54期,1973年2月。
    古蒼梧,〈我們的一些困惑〉,《盤古》第55期,1973年3月。
    隆邁,〈釣運已經死了?〉,《盤古》第56期,1973年4月。
    李家昇,〈談文革後的路線、文學藝術及其他〉,《盤古》第56期,1973年4月。
    盧冠改寫,〈從飛歌、三美等事件 透視台灣工人的實況〉,《盤古》第56期,1973年4月。
    江正雄,〈一切從台灣工農利益出發〉,《盤古》第56期,1973年4月。
    古蒼梧,〈從新民歌體看新詩發展的新方向〉,《盤古》第57期,1973年5月。
    江正雄,〈台灣改革派的道路〉,《盤古》第58期,1973年6月。
    江正雄,〈揭開台灣經濟繁榮的眞面目〉,《盤古》第59期,1973年7月。
    盤古編委會,〈路是這樣走出來的——「盤古」的回顧、檢討和展望〉,《盤古》第66期,1974年2月。
    項東生,〈台灣工人階級的狀況(上)〉,《盤古》第66期,1974年2月。
    項東生,〈台灣工人階級的狀況(下)〉,《盤古》第67期,1974年3月。
    盤古編委會,〈對批林批孔運動應有的態度〉,《盤古》第68期,1974年4月。
    何丹江,〈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講社會主義〉,《盤古》第71期,1974年1月。
    盤古編委會,〈讓我們一同開拓文藝的新天地〉,《盤古》第71期,1974年7月。
    盤古社,〈賀中國週,祝學生節〉,《盤古》第75期,1974年11月。
    盤古社,〈西風殘葉聽驚雷〉,《盤古》第77期,1975年1月,頁2。
    范秀,〈「反殖」份子的國際背景〉,《盤古》第82期,1975年6月。
    司徒勤,〈有兩種「反殖份子」〉,《盤古》83期,1975年7月。
    乙旋,〈要更有力的打擊「反殖份子」〉,《盤古》第85期,1975年9月。
    乙旋,〈不要把「反殖」問題看得太機械〉,《盤古》第85期,1975年9月。
    谷若虛,〈創造海外華人的新文藝〉,《盤古》第86-87期,1975年10月。
    本刊評論員,〈評蘇、蔣、托、英的反共反華大合唱〉,《盤古》第94期,1976年6月。
    本刊評論員,〈打倒四人幫,各有所慶〉,《盤古》第99期,1976年12月。
    李宏義,〈打倒四人幫等於否定文革?〉,《盤古》第99期,1976年12月。
    李延正,〈為什麼不早些解決四人幫的問題?〉,《盤古》第99期,1976年12月。
    盤古社,〈沿着認識中國的道路繼續前進——一年的回顧〉,《盤古》第100期,1977年1月。
    黃松明,〈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學說適用於今天的中國嗎?〉,《盤古》第102期,1977年3月。
    華新山,〈毛澤東是否神格〉,《盤古》第102期,1977年3月。
    胡耀明,〈從「萬水千山」談到個人崇拜〉,《盤古》第103期,1977年4月。
    盤古社,〈「賓得」M型相機 (廣告) 〉,《盤古》第107-108期,1977年9月。
    高達志,〈批林批孔質疑〉,《盤古》第113-114期,1978年3月。

    《中國學生周報》
    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委員會,〈負起時代責任!〉,《中國學生周報》,1952年7月25日。
    高潔如,〈苦難的祖國〉,《中國學生周報》第265期,1957年8月。
    羅球慶,〈中國學生的苦難與徬徨〉,《中國學生周報》第19期,1952年11月。
    讀者信箱,〈青年苦悶非壞事,决心求學應努力〉,《中國學生周報》第243期,1957年3月。
    徬徨,〈愛國深情無所寄託,彷徨岐路何去何從? 〉,《中國學生周報》第272期,1957年10月。
    岑逸飛,〈嚮往〉,《中國學生周報》第899期,1960年10月。
    四馬,〈唐吉訶德與盤古〉,《中國學生周報》第766期,1967年3月24日。
    小思,〈第一封信:社會不斷改變,學生的面貌早已非十數年前一樣了。只求留在孩子的無憂無慮時代,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學生周報》第928期,1970年5月。
    胡菊人口述,吳平訪問:〈自由之失喪‧胡菊人‧談美國青年對現社會之反抗〉,《中國學生周報》第945期,1970年8月。
    溫健騮,〈本報老友溫健騮的來函〉,《中國學生週報》第996期,1970年8月。
    溫健騮,〈批判寫實主義是香港文學的出路〉,《中國學生週報》第1051期,1972年9月。
    古蒼梧,〈為什麼嚴肅的文藝給打入冷宮〉,《中國學生週報》第1051期,1972年9月。
    溫健騮,〈還是批判的寫實主義的大旗〉,《中國學生週報》第1058期,1972年10月。

    《星島晚報》
    胡菊人,〈盤古精神〉,《星島晚報·文化版》,1967年1月9日。
    戴天,〈啊!陳映真〉,《星島晚報》,1969年9月。
    古蒼梧,〈美元文化的一個品種——《中國學生周報》〉,《星島晚報》,1994年9月7日。

    《明報月刊》
    包奕明,〈民主社會動員下的道德、多數少數和知識分子〉,《明報月刊》卷28,1968年4月
    本刊資料室,〈「釣魚台列嶼是我們的!」〉,《明報月刊》,1970年10月,頁79。
    鄺芷人,〈從「認同熱」中說王浩〉,《明報月刊》卷87,1973年3月。

    《香港時報》
    尚方,〈說美元與美援文化〉,《香港時報》,1956年12月1日。

    《大學雜誌》
    王曉波、李怡嚴、胡佛、高準、尉天驄、張系國等,〈為工礦勞工們請命〉,《大學雜誌》61期,1973年。
    勞為民,〈飛歌女工的怪病〉,《大學雜誌》59期,1972年。

    《代聯會訊》
    王曉波,〈為礦工請命〉,《代聯會訊》,1971年12月13日。

    《大學生活》
    藍山居,〈走我們自己鋪成的路〉,《大學生活》新二卷第10期,1965年9月。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尖閣群島問題〉,《中央日報》,1970年8月22日。

    《中華雜誌》
    茅漢、王順,〈保衛釣魚台!〉,《中華雜誌》1970年10月號。

    四、學位論文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陳子謙,《「火紅年代」青年刊物的身分探索與文學探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
    陳昱文,《臺灣香港一九七○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傳播現象 ──以《龍族》、《羅盤》詩刊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年代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頁262。
    劉璧嘉,〈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0年)。
    劉建華,《在六〇、七〇年代之交香港文化雜誌的政治性視覺生產初覽》,(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論文,2019)。

    五、網絡資料
    何步正,〈戴天,中華民國僑生〉,(來源:新大學政論 https://theintellectual.net/zh/famous-column/he-buzheng/3223-202122e.html ,2021年5月24)。
    李慶平,〈保釣運動與愛盟的時代意義〉,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2012年10月2日(瀏覽自:rcils.nccu.edu.tw/李慶平:保釣運動與愛盟的時代意義/)
    林孝信訪問;李志德記錄,〈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端媒體》2016年3月22日。(瀏覽自: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2-taiwan-Lin-Hsia-Hsin/)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26-08-3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