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曉華 Chan, Siaw-Hwa |
|---|---|
| 論文名稱: |
崑曲、京劇「上口字」及尖團音音韻問題研究 The Phonological Study of “Shangkouzi” and “Jiantuanyin” in Kun Opera and Peking Opera |
| 指導教授: |
陳梅香
Chen, Mei-Hs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0 |
| 中文關鍵詞: | 上口字 、尖團音 、崑曲 、京劇 、音韻 |
| 外文關鍵詞: | Shangkouzi, Jiantuanyin, Kun Opera, Peking Opera, Phon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對象為崑曲、京劇上口字,全篇文章主要採取了歷時比較與共時印證相結合之法,先是為現今崑曲、京劇上口字分析歸納出各種上口字語音類型,再從相關近代音韻書考證出各類型上口字的語音來源及發展規律。
本文首先分析了「上口」一詞的由來及其意義上的演變,進一步的去解釋了上口字為何被叫做「上口」。其次是在羅常培11項上口字聲韻條理(含尖團音)的基礎上,歸納出現今崑曲、京劇上口字之語音類型共13類,另有「其他特殊讀音之上口字」一種。此外,由本文整理、分析所得的上口字聲韻條理,也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羅常培上口字聲韻條理基礎上所整合出的崑曲、京劇共用之上口字聲韻條理,共16項;第二部分則是由本文新增的崑曲專屬上口字聲韻條理,共14項。
接著,本文主要是從元、明、清三代之韻書探究各類型上口字在韻書中的分佈及其語音呈現,由此考察出這些上口字音的發源。在探尋上口字古音來源的過程中,本文一併討論了崑曲、京劇尖團音顎化時間的上限問題以及疑、影母字相混的問題。
總而言之,通過觀察崑曲、京劇上口字於韻書中聲韻情況,便可明確看出上口字音的演變規律及其古音來源,其中只有小部分字音受到了基礎方言音及現代標準漢語音的影響。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Shangkouzi” in Kun opera and Peking opera. The article mainly adopts a method that combines diachronic comparison with synchronic verification. First, various types of “Shangkouzi” in modern Kun opera and Peking opera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n, the phonetic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Shangkouzi” are verified through relevant rhyme dictionarie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Shangkouzi” and its evolving meaning. Secondly, based on Luo Changpei’s 11 phonetics principles of “Shangkouzi” (included Jiantuanyin), a total of 13 phonetic types of “Shangkouzi” in modern Kun opera and Peking opera are summarized, with an additional category of “other special pronunciations of Shangkouzi”.
Nex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distribution and phonetic present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hangkouzi” in rhyme dictionaries of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us investigates the origins of these “Shangkouzi”.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ancient phonetic sources of “Shangkouzi”,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palatalization time of “Jiantuanyin”,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confusion between the initials “yi” and “ying”.
In conclusion, by observing the phonetic situations of mouth words in rhyme books of Kunqu opera and Peking opera, the evolution rules of mouth word pronunciations and their ancient phonetic sources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with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ronunciations being influenced by basic dialects and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一、 原典文獻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明〕樂韶鳳等編《洪武正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楊時偉:《洪武正韻牋》,韻典網,網址:https://ytenx.org/tcyts/。
〔明〕范善溱:《中州全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集部曲類,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746。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二、 近人專著
王璞:《國音京音對照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趙元任:《國音新詩韻》,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張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轍》,北京:國語推行委員會中國大辭典編纂處,1937。
郭文生:《近代皮黃劇韻》,北京:北京中華印書局,1938。
蘇少卿主編:《平劇手冊》,上海:平劇出版社,1949。
項遠村:《曲韻易通》,北京:中華書局,1963。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
李浮生:《鍛煉國劇唱功的基本知識》,臺北:國立復興戲劇實驗學校,1981。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臺北:新文豐,1984。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下)》,上海:上海書店,1984。
甯繼福:《中原音韻表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俞振飛:《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趙憩之:《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馬少波、章立輝等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張伯駒:《亂彈音韻輯要》,收錄於《戲劇叢刊》,1至4期合編本,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3。
魏子雲:《國劇表演概論》,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4。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念》,臺北:里仁書局,1997。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袁賓、徐時儀等編著:《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吳同賓編:《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6冊合卷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甯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何佩森:《梨園聲韻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宋波:《崑曲的傳播流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石海青編著、王芳示範:《崑曲中州韻教材》,臺北:里仁書局,2007。
張竹梅:《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張再峰:《怎樣唱好京劇》,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新北:聯經出版社,2016。
陳梅香、戴俊芬等著:《聲韻學與用》,臺北:新學林出版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
李惠綿:《明清崑腔音韻度曲考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20。
三、 學位論文
王寶紅:〈《洪武正韻》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李雲江:〈《韻學驪珠》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孔永:〈《中州全韻》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焦磊:〈崑曲音韻與明代官話〉,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四、 期刊論文
劉文錦:〈《洪武正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頁237-249,1931。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第36本,頁635-648,1966。
楊振淇:〈關于京劇音韻的幾個理論問題——與《京劇字韻》的編著者商榷〉,《戲曲藝術》第2期,頁71-78,1983。
王為民、張楚:〈《圓音正考》索解〉,《南京社會科學》第8期,頁129-133,2007。
孔永:〈《中州全韻》的成書年代及其成書价值考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號,頁84-85,2008。
陳寧:〈《曲韻驪珠》音系研究〉,《語言科學》,第11卷第4期,頁412-424,2012。
石汝傑:〈《韻學驪珠》中的語音問題〉,《海外事情研究》,第42卷第2號,頁29-40,2015。
石紹浪:〈京劇上口字的判斷條件及讀音標準(一)(二)(三)〉,《學術交流》,頁71-89,2021。
五、 會議論文或會議報告書
嚴立模主持:〈戲曲官話比較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 98-2410-H-153-012-,2010。
六、 網路資料
王珮瑜:〈京劇為什麼不是北京話?湖廣到底在哪裡?秒懂「湖廣音」〉, YouTube網站,2022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e1eBdk8b0(2023年5月26日上網)。
七、 網際網路資料庫
吳語學堂,https://www.wugniu.com/。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2011年9月。
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典,2017年11月,13版(正式6版)。
韻典網,https://ytenx.org/,2020年3月,3.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