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桂萍
Cao, Guei-Ping
論文名稱: 李臨秋台語歌詩作品整理、考訂與探析
A Study of Taiwanese Lyrics by Li Lim- chhiu
指導教授: 呂興昌
Li, Heng-Chhi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7
中文關鍵詞: 李臨秋台語歌詩藏頭詩補破網電影歌曲
外文關鍵詞: Lee Lim-chhiu, Taiwanese song poem, acrostic, Po Phoa Bang (Repairing Broken Net), movie song.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本解讀的基礎應建立在完整的文本史料建構上,本論文擬以黃信彰所著《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一書所收錄的186首台語流行歌歌詞為文本基礎,以及筆者另行從各方蒐羅所得之文本──包括從李臨秋的手稿電子圖檔、歌單、唱片錄音檔、電影宣傳手冊、歌本、歌仔冊、廣告宣傳單、報章書籍等──試圖竭力整理、考訂並探析李臨秋台語歌詩完整的文本史料。目前共得李臨秋所作之台語流行歌詞272首,筆者採呂興昌教授將台語流行歌歌詞視為「歌詩」的角度作文本解讀與分析,期能從中建構李臨秋在台灣文學史抑或台語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藏頭詩」是李臨秋最獨樹一幟的創作手法,當中往往隱含了作者的「弦外之音」,是務實的李臨秋刻意安排的文學機關,也是一種「閃躲式書寫」。此外,本論文試圖探究新出土的李臨秋歌詩〈漁光曲〉與〈補破網〉的啟承關聯,及兩者所反映的時代背景,藉以從中窺探李臨秋為弱勢發聲時慣用的「閃伊」寫作手法。

    本論文就李臨秋歌詩作品,探討其中兩個重要的寫作主題,包含:1.李臨秋「酒味」橫溢「粉味」飄的台語歌詩,兼推論張雲山人與李臨秋之關聯;2.依序從〈望春風〉、〈月照窓〉、〈相思海〉、〈半暝行〉抽絲剝縷析探李臨秋如何為保守社會中地位被動的弱勢女性在愛情世界裡發聲,以及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四部曲。

    李臨秋平均有五成的詞作為電影歌曲,為日治時代電影歌曲產量最多的作詞家,堪稱「日治時代電影主題歌的王牌作詞家」;戰後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時代,李臨秋不但寫作劇本、投資電影公司親自參與電影事業,亦留下逾五成(116首)的電影歌曲詞作,建立了頗具規模的電影歌曲版圖。筆者從田野調查的史料竭力還原電影歌曲與電影之從屬關係,並從史料中探索電影版圖的軌跡、考訂電影歌曲所屬位置,以及這些電影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意義等。

    最後,經由上述的探討,筆者擬進一步提出李臨秋的歌詩在台灣/台語文學史上應有的意義與價值。

    A Study of Taiwanese Lyrics by Li Lim- chhiu

    Guei- ping Cao
    Heng-chhiong Li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on the job class)

    SUMMAR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lyrics of the 186 popular Taiwanese songs in N̂g Sìn-tsiong’s publication Lee Lim-chhiu and the Era of Bāng Chhun-hong (Craving for the Spring Wind) and private literary referenc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channels. Great effort was made to re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extual archive of Lee Lim-chhiu’s Taiwanese songs via field study, textual sorting and examination. The collection of Lee’s compositions currently consists of 272 popular songs and 136 movie songs. Textu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based on professor Li Heng-chhiong’s perspective that defines the lyrics of popular Taiwanese songs as “song poems”. Emphasis is placed on Lee Lim-chhiu’s one-of-a-kind writing techniques, “acrostic” and “sidestepping writing technique”, and two main categorie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combined elements of alcohol and female staff in red-light district” and the “tetralogy of feminism awakening”. This study also looks into Lee’s considerably massive collection of movie song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ave way to the confirmation of Lee Lim-chhiu’s well-deserved status and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Keywords: Lee Lim-chhiu, Taiwanese song poem, acrostic, Po Phoa Bang (Repairing Broken Net), movie song.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are 272 Taiwanese songs of which lyrics were written by Lee Lim-chhiu. Th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186 song poems from N̂g Sìn-tsiong’s publication Lee Lim-chhiu and the Era of Bāng Chhun-hong, texts collected in an interview with Lee Siu-kàm and various references from record collectors.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extual archive of Lee Lim-chhiu’s Taiwanese song poems through field study, textual sorting and examination, close reading and textual analysis. “Acrostic” is Lee’s signature writing technique that encompass overtones. Such ingenious usage is Lee’s modest way of expression hidden in deliberate word arrangements which is also identified as “sidestepping writing techniqu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vei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e’s two later compositions, Hî Kng Khik (Song of Fishing Village) and Po Phoa Bang (Repairing Broken Net). A clos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se two compositions is also conducte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sidestepping writing technique” Lee habitually used when voicing for the disadvantaged.

    A good portion of this study is dedicated to two main categories of Lee Lim-chhiu’s Taiwanese song poem compositions. The first category is Lee’s Taiwanese song poems that encompass elements of alcohol and female staff in red-light district. In this category, an assumption is made ab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unn Hûn Suann Lîn and Lee Lim-chhiu.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tetralogy of feminism awakening in which the study looks into Lee’s literary approach in voicing for underprivileged women in romance in a time when females were considered passive in the conservative society. Textu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Bāng Chhun-hong (Craving for the Spring Wind), Gue̍h Tsiò Thang (Window Shed by Moonlight), Siunn-si Hái (Sea of Lovesickness) and Puànn-Mê Kiânn (Midnight Rendezvous).

    Fifty percent of Lee Lim-chhiu’s compositions are movie songs. Praised as the “ace movie song composer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Lee was the most productive lyrics composer in that time being. In the post-war era during which the movie industry started to bloom, Lee established a considerable empire of movie songs having managed to create 116 movie song composition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store the subordinating relation of original movie songs to the movies and also look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movie songs which refle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tudy on Lee Lim-chhiu’s 272 Taiwanese song poems i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methods.
    1. Field study: An interview was arranged with Lee’s sixth son, Lee Siu-kàm . Some of Lee Lim-chhiu’s unspoken life stories and ideologies became known from the verbal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and permission was given to take photographs of Lee’s manuscripts and personal items. Furthermore, relevant references of Lee’s record labels, track listings, audio files, lyrics in text files were gathered little by little via email communications with numerous collectors. Along with the newspaper clips, advertisements, songbooks, fliers and many other references collected, a near-comprehensive archive of Lee Lim-chhiu’s Taiwanese song poems is completed. Also, Lee’s considerable movie-song-domain is visualized.
    2. Textual sorting and examination: Textual sorting and examination of the texts in Lee’s song poems is conducted strictly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ying “loyal to the original”. The original texts encompassing Lee’s revisions, deletions, remarks and other details on his composing process were kept to properly present Lee’s song poems.
    3. Close study and textual analysis: Close study and textual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study Lee’s common usage of two literary techniques, “acrostic” and “sidestepping writing”. This study also looks into the two main categories of Lee’s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alcohol and female staff in red-light district” and the “ tetralogy of feminism awakening”. What subtle messages did Lee’s song poems convey in that time being? What kind of emotions and feelings did Lee’s composition help the listeners channel through?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confirm the significant literary status of Lee’s Taiwanese song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Ow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many, the textual sorting,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n Lee Lim-chhiu’s song poems are completed.
    2. The most renowned literary technique commonly used by Lee in his compositions is “acrostic”, which can be found in over forty percent of his entire collection of works.
    3. Lee’s considerable movie-song-domain is visualized initially.

    CONCLUSION

    This study analyzes Lee Lim-chhiu’s composit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ounds of the times ”, “songs of the folks ” and “the divers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Lee’s Taiwanese song poems” to confirm Lee Lim-chhiu’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李臨秋台語歌詩文本整理與考訂 (1)──日治時代 14 第一節 李臨秋生平簡述 15 第二節 「有目有詞」之作 31 第三節 「聽歌記詞」而得之文本 60 第四節 「有目無詞」之作 63 第三章 李臨秋台語歌詩文本整理與考訂 (2)──二次戰後 69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語歌詩 69 第二節 60─70年代台語歌詩 94 第三節 其餘年代未確定之歌詩 136 第四章 李臨秋歌詩作品創作手法與主題探析 154 第一節 「藏頭詩」裡展乾坤──李臨秋慣用創作手法探析 154 第二節 閃躲式書寫,為弱勢發聲:窺見從〈漁光曲〉到〈補破網〉的時代意義 173 第三節 「酒味」橫溢「粉味」飄:兼推測張雲山人為李臨秋之可能性 189 壹、「酒味」人生爽快代 190 貳、速寫煙花「粉味」飄 196 叁、懸案──從酒味與粉味探究張雲山人是否為李臨秋? 205 第四節 〈望春風→〈月照窓〉→〈相思海〉→〈半暝行〉:李臨秋為女性發聲的四部曲 214 第五章 李臨秋詞作中的電影歌曲考究與探索 227 第一節 日治時代──電影主題歌的王牌作詞家 228 第二節 二次戰後──頗具規模的「電影歌曲版圖」 233 壹、李臨秋的電影主題歌及插曲 233 貳、經考證推論極可能為某電影之主題歌或插曲者 240 參、由李臨秋手稿推測可能為電影歌曲者 243 肆、由其他資料載明為「電影插曲」或「電影主題歌」者 245 第三節 李臨秋電影歌曲版圖探索的軌跡 247 壹、透視電影的珍貴史料──電影宣傳手冊 247 貳、美麗的邂逅──遇見電影《為著五角銀》 248 參、探究〈補破網〉是否為電影《破網補情天》之主題歌? 252 肆、〈學海一孤舟〉V.S.《學海孤雛》 256 伍、李臨秋手稿中的電影歌曲探究 259 第四節 李臨秋電影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意義 264 壹、《桃花鄉》電影歌曲的採用凸顯李臨秋的創作困境 264 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桃花鄉》成為戰後台語流行歌輸出的開端 267 參、台灣民謠鬥士──從電影歌曲窺見李臨秋創作歌詩的理念與發揚鄉土民謠的使命 268 第六章 結論 273 ▓參考文獻 284 ▓附錄 293 附錄一:李臨秋台語歌詩一覽表 293 附錄二:李臨秋收藏之剪報資料逐字稿(共計7則) 312 附錄三:李臨秋收藏之剪報資料圖檔 319 附錄四:張雲山人歌詩作品整理 324 ▓ 圖表目錄 圖表二-1:李臨秋手寫「自傳」表 15 圖表二-2:永樂影業社「商號營業登記證」 18 圖表二-3:〈四季譜〉1、〈四季譜〉2、〈四季譜〉3歌詩比較表 54 圖表三-1:李臨秋詞作〈送君詞〉1與〈送君詞〉2對照 91 圖表三-2:李臨秋手稿「日文歌詞」 114 圖表三-3:李臨秋手稿「乙女思春」 114 圖表三-4:李臨秋手稿「我愛你3」 117 圖表三-5:李臨秋手稿「人道、人生2」 122 圖表三-6:李臨秋手稿「豆腐西施2」 135 圖表四-1:李臨秋歌詩作品中的「藏頭詩」及「藏頭字」一覽表 155 圖表四-2:〈送君曲〉中「明與暗」的書寫對照表 164 圖表四-3:李臨秋詞作〈漁光曲〉與〈補破網〉內容交集表 180 圖表四-4:張雲山人〈臺北行進曲〉與李臨秋詞作語彙重疊交集或語意相近表 210 圖表四-5:張雲山人〈戒嫖歌〉與李臨秋詞作語彙重疊交集或語意相近表 211 圖表五-1:日治時代李臨秋電影歌曲詞作一覽表 229 圖表五-2:戰後李臨秋詞作電影主題歌及插曲一覽表 236 圖表五-3:李臨秋詞作中「由手稿推測可能為電影歌曲者」一覽表 243 圖表五-4:李臨秋詞作中由其他資料載明為「電影插曲」或「電影主題歌」者 245 圖表五-5:李臨秋手稿「五角銀」 251 圖表五-6:《為著五角銀》電影插曲〈五角銀〉之「歌單」 251 圖表五-7:電影《補破網》鬧雙包之剪報資料 255 圖表五-8:李臨秋手稿〈學海一孤舟〉 258 圖表五-9:電影〈學海孤雛〉廣告 258 圖表五-10:李臨秋手稿「搖皷賣什貨」 259 圖表五-11:李臨秋手稿「哭靈」 259 圖表五-12:李臨秋遺物劇本《此恨綿綿》封面 260 圖表五-13:李臨秋遺物劇本《此恨綿綿》內頁 260 圖表五-14:李臨秋手稿「懺悔本事」 261 圖表五-15:李臨秋手稿「懺悔劇本」之一 261 圖表五-16:李臨秋手稿「懺悔劇本」之二 262 圖表五-17:李臨秋手稿「懺悔劇本」之三 262 圖表五-18:李臨秋手稿「對花」附註「配歌場面No.14」 263 圖表五-19:李臨秋手稿「桃花泣血記」劇本第十四場場次○歌(看對花欉上) 263

    ▓〈參 考 文 獻〉

    一、 出版書籍 (依年代順序排列)
    青雲梯、喻佳冰、李國鈞(編著),《電影手冊》,中山出版社:台北市,1953.08。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台北,1961.05。
    黃春明編撰,《鄉土組曲──台灣民民謠精選》,遠流:台北,1983.06.20。
    梁良,《中華民國電影影片上映總目》(上、下),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台北市,1984。
    洪惟仁(編著),《增補彙音》《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漳州方言韻書三種》,武陵:台北市,1993.02。
    莊永明、孫德銘編,《台灣歌謠鄕土情》,孫德銘出版:臺北市,1994。
    黃仁,《悲情台語片》,萬象:台北,1994。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前衛:台北,1994.09。
    莊永明,《台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市,1997.05.31。
    陳郁秀主編,《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白鷺鷥基金會:台北,1997.11。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 : 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 博揚文化出版:臺北縣:,1999。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博揚文化:台北,1999.09。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玉山社:台北,1999.10。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玉山社:台北,1999.10。
    陳永寶,《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瑞成書局:臺中市,2000年。
    高麗鳳,《台北人物誌》,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台北,2000.11。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玉山社:臺北市,2002。
    蔡欣欣編著,《戲說.說戲 : 內台歌仔戲口述劇本》,傳統藝術中心:宜蘭縣,2005。
    郭麗娟,《寶島歌聲(之壹)》,玉山社:台北,2005.07。
    郭麗娟,《寶島歌聲(之貳)》,玉山社:台北,2005.07。
    黃裕元,《台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遠足文化:台北,2005.08。
    張進金編著,《彙音字典》,北騏有限公司:台北市,2006.09第一刷。
    蔡棟雄,《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北縣三重市公所:台北縣,2007.01。
    李坤城,《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政府新聞處:高雄,2007.11。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五南圖書:台北市,2008.01。
    莊永明策畫,《1930 年代絕版台語流行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2009.04。
    黃信彰,《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市,2009.04。
    黃信彰,《傳唱台灣心聲──日據時期的台語流行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2009.05。
    黃文車,《行醫濟人命,念歌分人聽: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文津:台北,2009.10。
    莊永明,《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北市文獻會:台北市,2011.12。
    陳和平,《台灣歌謠的故事 第一部》,麒文形象設計:新北市,2012.09。
    施炳華總編輯,《台江台語文學季刊 第五期──臺語歌謠文學專題(一):淡水暮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市,2013.05。
    陳翠蓮,《百年追求 : 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新北市,2013.10。
    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唐山出版:台北,2014.01。
    楊蓮福,《百年思想起──台灣百年唱片圖像》,博揚文化:台北市,2014.03。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2014.04。
    林太崴,《玩樂老台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五南圖書出版社:台北市,2015.03。
    許朝欽,《五線譜上的許石》,華風文化:新北,2015.06。
    林良哲,《台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白象文化:台中市,2015.07。
    紀露霞(口述)、劉國煒(整理撰寫)《紀露霞的歌唱年代》,正聲廣播:台北市,2016.09。
    陳明章,〈歲月留聲~談台語片幕後代唱與紀露霞〉,《紀露霞的歌唱年代》,正聲廣播:台北,頁220,2016.09。
    聯華宣傳部,《聯華城市之夜》,聯華宣傳部,年代未標。

    二、 學位論文 (依年代順序排列)
    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詩茜,〈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簡玉綢,〈陳達儒台語歌詞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鶴田純,〈1950、60 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良哲,〈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詞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07.15。
    蔡佩吟,〈káu-kuài 的歌聲-郭大城台語歌詞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施慶安,〈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黃裕元,〈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08。
    蘇世雄,〈淡水河邊望春風-李臨秋台語歌詞ê 語言風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06。
    謝昆樺,〈周添旺歌詩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07.25。

    三、 期刊雜誌論文 (依年代順序排列)
    平澤丁東,〈台灣語之流行歌〉,《台灣時報》,頁34-39,1934.01。
    陳君玉,〈台灣歌謠的展望〉,《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07。
    鈴木生、有働生,〈現代詩歌的研究〉(哭墓歌、落花恨),《語苑》,028卷005期,頁86-90,1935.05.15。
    呂訴上,〈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物》,4 卷2 期,1955.11。
    陳君玉,〈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畧〉,《台北文物》第四卷第二期,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55.11。
    小雨,〈台灣民謠鬥士 望春風的作者 李臨秋〉,《中國電視週刊》,台北市:中國電視公司,407期,頁92-94,1977.08.08。
    陳艷秋,〈講出台灣女性堅貞純情、嬌媚的旋律──訪作曲家陳秋霖〉《台灣文藝》85期,頁200,1983.11。
    胡萬川,〈從歌謠到流行歌曲-一個文化定位的正名〉,《台灣民間文學論文集》首刊,1997.06。
    〈十大臺灣之歌〉,《新活水》雙月刊,第15期,臺北:國家文化總會,頁43,2007.11。
    林太崴,〈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台灣音樂研究》,8 期,2009.04。
    〈台灣歌謠與李臨秋的年代座談會紀錄〉,頁26李修鑑之發言,《台北文獻》168期,2009.06.25。
    李疾主持,吳昭明、張家榮紀錄整理,〈台灣歌謠與李臨秋的年代座談會紀錄〉,《台北文獻》,168期,2009.06.25。
    莊永明,〈臺語歌謠史略-兼談日治時代流行歌〉,《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7期,頁1-21,2011.07。
    李修鑑,〈〈望春風〉有身分證,李臨秋不是「公學士」〉,《臺江臺語文學季刊:淡水暮色──臺語歌謠文學專題(一)》,第五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頁45-48,2013.03.05。
    李修鑑華文原作、施炳華臺譯,〈李臨秋抒情歌詞賞析〉,《臺江臺語文學季刊:淡水暮色──臺語歌謠文學專題(一)》,第五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頁49-57,2013.03.05。
    王秀容:〈李臨秋臺灣流行歌曲中藏頭詩作品探討〉,《海翁台語文學》, 161期,頁4 – 47,2015.05.01。
    黃裕元,〈誰在這邊唱別人的歌?—從「日曲臺唱」看臺灣流行歌的語文與世代交替〉,《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十二期,頁53-78,2016.10.06。

    四、 新聞/報紙文獻 (依年代順序排列)
    〈大亞洲黎協發會式 在蓬萊閣嚴肅舉行 目的在於確保東亞平和〉,《臺灣日日新報》,1934.05.28,日刊,08版。
    〈大亞洲黎明協會 二日開理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06.04,日刊,08版。
    M.U.S,〈唱壇漫筆〉,《台灣新民報》,1934.06.19。
    M.U.S,〈唱壇漫筆(二)〉,《台灣新民報》,1934.06.20。
    〈望春風製作紀念特別大公開〉,《台灣公論》,1937.07.01,第二卷,第七號。
    〈劇界消息〉、〈望春風梗概〉、〈流行歌望春風〉,《風月報》第四十五號,1937.7.20。
    本報訊,〈小豔秋桃花過渡 將與江帆合教子〉,《聯合報》,1956.10.24,03版。
    「破網補情天電影宣傳廣告」,《聯合報》1957.01.16,05版。
    本報訊,〈台語新星 又有赴港〉,《聯合報》,1957.05.06,05版,藝文天地。
    本報訊,〈黃清石歌舞團全體團員 昨天彩排通宵達旦 似蝶穿花如魚戲水 永樂戲院鐵門緊閉工作緊張〉,《中國時報》,1957.06.12,第三版。
    本報訊,〈扶桑佳麗載歌載舞 東瀛怪胃著實驚人 衣飾鮮麗舞姿婀娜觀眾目眩 燈彩幻變霞光四射倍增美感〉,《中國時報》,1957.06.13,第三版。
    本報訊,〈玉臂粉腿清歌妙舞 盛大義演引人入勝 黃清石歌舞團昨晚獻藝〉,《聯合報》,1957.06.13,第三版。
    呂訴上,〈台灣歌謠的再建設〉,《聯合報》,1958.07.05,06版。
    楊明,〈望春風盛行寶島四十載 李臨秋少壯譜詞名作多 三十年來愴懷民謠沒落沉浸壺中歲月 今携新著螢光幕上現身說法喚醒歌魂〉,《中華日報》,1977.04.16,第三版。
    李斐鴻,〈寫下了「望春風」居然「沒郎宰」 作者李臨秋如今才被「亮」出來 林二無意中發現 請他中視「登台」〉,《中國時報》,1977.04.16,07版。
    林二,〈春風望斷李臨秋〉,《聯合報》,1977.04.17,第九版。
    劉曉梅,〈昨夜,台語歌謠會場‧馨香瀰漫〉,《聯合報》,1977.10.06,09版,萬象。
    毛松清,〈當年一曲望春風 唱迷寶島幾多人 李臨秋默默耕耘有誰知〉,《民族晚報》,1977.08.11。
    毛松清,〈樂天知命抗病魔 酒到微醺好作詞 李臨秋平凡之中尋幸福〉,《民族晚報》,1977.08.12。
    黃北朗,〈補破網‧眼眶紅‧失戀的寫照 鄉土曲‧寫感情‧待新人接棒〉,《聯合報》,1977.09.10,09版,影視綜藝 萬象。
    本報訊,〈閩南語民謠作曲家 加入著作權人協會〉,《聯合報》,1977.09.20,09版,影視綜藝。
    劉曉梅,〈民謠歌曲歷久不衰‧但作者權益何在?著作權音樂發表會‧希望大家重視它!〉,《聯合報》,1977.09.25,09版,萬象。
    台北訊,〈新聞局選定望春風 參加哥倫比亞影展〉,《聯合報》,1978.01.21,九版,影視綜藝萬象。
    台北訊,〈參加哥倫比亞國際影展 「望春風」獲最受歡迎獎〉,《聯合報》,1978.03.21,九版,影視綜藝萬象。
    林二,〈李臨秋補好了網〉(台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聯合報》,1978.03.22,09版。
    簡上仁,〈寫「望春風」的李臨秋〉,《台灣時報》,1983.03.14,12版。
    簡上仁,〈台灣民歌的故事〉,《聯合報》,1985.09.29,08版。
    本報訊,〈卅九首好歌大家唱──新聞局邀專家評選揭曉〉,《民生報》,1986.10.08,11版,影劇新聞版。
    台北訊,〈長榮客機 洋溢本土特質 班機起降將播放台灣民謠“望春風”〉,《中央日報》,1990.11.01,11版,生活。
    肇瑩如台北報導,〈早期台灣歌謠不得任意使用:著作權繼承人聯誼會昨成立,展開保護行動〉,《經濟日報》,1992.03.17,11版,商業。
    歐銀釧,〈“破網”亂補失了原味 “望你早歸”成了別人作品:台語歌謠 要求智慧權保障〉,《民生報》,1992.03.17,01版,影視新聞。
    張柏順台北報導,〈台灣歌謠拈針補破網──遏阻被竄改傳唱歪風 林二昨在聯誼會上呼籲 詞曲原作者繼承人宜儘速辦理著作權註冊登記〉,《聯合報》,1992.03.17,12版,文化廣場。
    李修鑑,〈望春風60年〉,《中國時報》,1992.07.22,27版。
    魏永齡,〈望春風揚名國際〉,《中央日報》,1994.11.10,20版,娛樂。
    陳九菊,〈一曲望春風 唱出台大醫院百年史 生日盛會 醫界大老回娘家 洋溢感恩氣氛〉,《中央日報》,1995.06.21,03版,焦點透視。
    呂福祿口述、廖秀容紀錄整理,〈百變歌仔戲滄桑──補破網與百變歌仔戲(上)〉《台灣時報》,2010.08.30,19版,台灣文學。
    呂福祿口述、廖秀容紀錄整理,〈百變歌仔戲滄桑──補破網與百變歌仔戲(下)〉《台灣時報》,2010.08.31,20版,台灣文學。
    路寒袖,〈台灣最動人的歌〉,《聯合報》,2013.04.14,E07版,聯合副刊。
    林佩怡,〈傳唱八十年:望春風有61個版本〉,《中國時報》,2013.04.23,A12,文化新聞版。
    黃旭昇/新北市,〈復育秀英花 阿嬤記憶停格機捷車站〉,《中央社》電子報,2017.03.29。
    譚宇哲/新北報導,〈三重社大拚復育萬頃秀英花〉,《中國時報》電子報,2017.03.29。

    五、 歌集、歌冊 (依年代順序排列)
    《最新流行紅鸞之鳴歌》,捷發漢書部:嘉義,1934。
    《最新流行望春風歌》,捷發漢書部:嘉義,1934。
    《怪紳士,春風,桃花泣血記歌》,捷發漢書部:嘉義,1934.08.28。
    《最新流行啼笑姻緣歌》,玉珍漢書部:嘉義,1935。
    《最新流行雨夜花歌》,捷發漢書部:台南洲嘉義市,1935.04.09。
    《最新流行城市之夜歌》,玉珍漢書部:台南洲嘉義市,1935.07.23
    許應元,《日暮山歌》,捷發漢書部:台南州嘉義市,1937.02.27。
    林德旺,《麗聲8:最新電影流行歌集:特別快車歌選8》,新生出版社,1956.08.01。
    陳瑞斌,《美麗廣播歌選1》,新生出版社,1956.09。
    黃梅(發行),《青春歌選》,藝聲出版社(發行) :台南市,1956.10。
    陳瑞斌,《美麗廣播歌選2》,新生出版社,1957.01。
    林德旺,《藝聲1:最新電影廣播唱片歌選》,新生出版社,1957.03.01。
    魏賢坤,《台灣流行歌集六》,正義出版社,1957.07。
    《蘭聲廣播歌選第一集》,燈塔出版社(出版)、豐餘書報社(發行):台北,1957.10.10。
    李元華、台南市勝利之聲廣播電台(編纂者);郭誠(繪寫者),《勝利台灣歌選第三集》,貿易出版社,1958.02。
    張藝鳴,《唱片廣播歌選2、3》,文苗書局:台北市,1958.11。
    黃國隆,《新聲廣播歌選第一集》,台北市:文苗書局,1958年(推)。
    《正聲台語歌選12》第八期,正聲廣播公司,1960.01.20。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可愛的仇人》電影宣傳雜誌,成功影業社:臺北,1962。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雨夜花下集》電影宣傳手冊,成功影業社:臺北,1962。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丟丟咚》電影宣傳手冊,南海影業公司:臺北,1963。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相逢台北橋》電影宣傳手冊,金獅影業公司:臺北,1963。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異國之夜》電影宣傳手冊,成功影業社:臺北,1963。
    影劇文化服務社編印,《愛你在心口難開》電影宣傳手冊,義華影業公司:臺北,1963。
    《宋我人廣播歌選13》,南星,1963年(推)。
    李雲騰,《日據時期(最早期)台語創作歌謠集101首》,李雲騰:台北市,1994.03.03。
    李雲騰,《台譯/日譯 詩歌集 歷經烽火》,李雲騰:台北市,2000。
    民族文化出版社編輯委員會,《電影名歌選》,民族文化出版社,發行年代不明。

    六、 網站資料
    30年代劳动者疾苦生活的写照——《渔光曲》,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7日 16:29 来源:CCTV.com:http://www.cntv.cn/program/yyzs_new/20060117/101691.shtml
    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網頁:https://trade.1111.com.tw/Comp_Info.aspx?vNo=132339
    台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245046?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7%A5%9E%E5%A5%B3#mainImage
    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http://www.harvest.org.tw/public/Attachment/pdf%5C03911%5C026.pdf
    台灣電影史:http://twfilmhistory.blogspot.tw/2005/02/19591960-1963-1964-1964-1965961965.html
    台灣歌謠大師──李臨秋:http://www.sds.com.tw/wordpress/?page_id=115
    四時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39WkEXk_k
    央廣:熱血抗日--反殖民!1920年代臺灣歌曲創作」廣播節目聲音檔網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LPJi_9gn4
    全字庫網頁: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李玉玲,〈望春風防諜 讓他認識祖父〉,《聯合報》,2007.05.17。
    李瑞明,〈成淵史略〉,「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網頁, http://w3.cyhs.tp.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473
    李臨秋1909.4.22 ~ 1979.2.12: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Chinese/LeeLinChiu.htm
    東年,〈台北街頭的社會運動和思潮(下)〉:http://mypaper.pchome.com.tw/highsea/post/1245019083
    徐乃義,〈民謠立委邱垂貞 悲喜的不一樣人生〉,《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6/5/n7965882.htm
    桃花開出春風:http://blog.sina.com.tw/28994/article.php?entryid=388881
    高雄市電影館:http://kfa.kcg.gov.tw/n/review/talk_detail.php?catid=118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校友中心網頁:http://r8.ntue.edu.tw/pastalu/03.htm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音聲100年」網頁http://audio.nmth.gov.tw/VoiceDetail.aspx?Cond=be9ff498-77d4-473e-a8f6-c88f31808297
    張瑞楨,〈台語禁歌 時代悲歌〉,《自由新聞網》,2004-09-06,生活新聞:http://old.ltn.com.tw/2004/new/sep/6/today-life5.htm
    莊永明,〈台語老歌也是文學作品〉,《2008文化專刊》:http://mocfile.moc.gov.tw/mochistory/aboutcca/INK/2/202-203.pdf
    陳南秀、李純嘉、張安明、王麗媛,〈訪談楊維哲〉,網頁:《台大校史館──口述歷史》:http://www.lib.ntu.edu.tw/gallery/Oral/02_20081223_YangWeiZhe_2.html
    麻羅K,〈李臨秋與民歌時代的橋梁 - 林詩達〉:http://blog.yam.com/balok/article/113353198
    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李臨秋的歌謠所反映的時代意義」論文初稿,2010年10月29日:http://www.gec.ttu.edu.tw/lilinqiu/Conference.html
    (1) 呂興昌,〈Ùi 文學史ê 角度論李臨秋ê歌詩〉(初稿)
    (2) 林太崴,〈奔跑中的流行歌詞──七十八轉大餅與李臨秋〉
    (3) 黃文車,〈從電影主題曲到台語流行歌詞的實踐意義─以李臨秋戰前作品為探討對象〉
    (4) 李修鑑,〈我的父親李臨秋〉
    (5) 吳國禎,〈李臨秋作品之詞彙使用情形試探〉
    (6) 黃信彰,〈幾度望春風?李臨秋創作濫觴及〈望春風〉版本研究
    (7) 郭慧娟,〈春風顯真情,補網表希望──李臨秋歌謠中的美感呈現〉
    (8) 黃金鷹,〈臺灣歌謠與通識教育之精神〉
    (9) 張窈慈〈李臨秋歌謠之詩樂藝術〉
    (10) 魏緗慈〈共調不共款-日治時期「外來曲台語詞」歌曲現象研究〉
    電子新聞網:http://archive.li/vXoGt#selection-371.0-377.10 于國華,〈用臺灣歌謠唱出百年歷史〉,《民生報》,2000.09.16。
    網頁「戀戀華興」:〈「漁光曲」再現──〈跟著你到天邊〉」:http://blog.xuite.net/b3006/blog/213319673-%E3%80%8C%E6%BC%81%E5%85%89%E6%9B%B2%E3%80%8D%E5%86%8D%E7%8F%BE----%E3%80%8C%E8%B7%9F%E8%91%97%E4%BD%A0%E5%88%B0%E5%A4%A9%E9%82%8A%E3%80%8D
    臺大歷史學報論文摘要:Hu, Peing-sheng ,"The Left-wing Film, Yu Guang Qu (Song of the Fishermen) and Related Historical Events",《Historical Inquiry》39 (2007.06), pp 233-313。http://140.112.142.79/publish/abstract_e.asp?Lang=Eng&paper=%A5%AA%C1l%B9q%BCv%A1m%BA%AE%A5%FA%A6%B1%A1n%A4%CE%A8%E4%AC%DB%C3%F6%A5v%A8%C6
    劉美蓮臉書「孤琴彈月」: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26447220721570&set=pb.100000689097717.-2207520000.1481269533.&type=3&theater
    蔡英文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hotos/a.390960786064.163647.46251501064/10153199210151065/?type=3&theater
    賴筱桐/新北報導,〈《有故事的秀英花》新北市三重區忠孝碼頭復育〉,《自由時報》,2013.11.06:https://tw.news.yahoo.com/%E6%9C%89%E6%95%85%E4%BA%8B%E7%9A%84%E7%A7%80%E8%8B%B1%E8%8A%B1-%E6%96%B0%E5%8C%97%E5%B8%82%E4%B8%89%E9%87%8D%E5%8D%80%E5%BF%A0%E5%AD%9D%E7%A2%BC%E9%A0%AD%E5%BE%A9%E8%82%B2-004113476.html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6-09公開
    校外:2022-06-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