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昆葵 Lin, Kun-Kuei |
|---|---|
| 論文名稱: |
兩岸高等教育畢業生的職場競爭力研究 Cross-strait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in the workplace competitiveness |
| 指導教授: |
方世杰
Fang, Shih-Chieh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AMBA) Advanced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MBA)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 畢業學年度: | 10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9 |
| 中文關鍵詞: | 競爭力 、高等教育 、台灣 、中國大陸 |
| 外文關鍵詞: | Competitiveness, Higher Education, Taiwan, Mainland China |
| 相關次數: | 點閱:68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全球經濟體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甚至世界各國的企業紛紛搶在中國大陸的北京上海設立分公司,瞄準這擁有十三億人口大軍的龐大消費市場,當越來越多歐美國家,甚至是韓國,東南亞國家也吹起一片學習中文的熱潮時,對於擁有同文同種語言上優勢的台灣高等教育畢業生,在面對中國這片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舞台上,我們和對岸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競爭和合作上,會有怎樣的火花和競爭差異?台灣的學生除了在文化和語言上的優勢外,我們還能如何利用我們擁有的特色和差異和大陸的高等教育畢業生在世界的舞台上一較高下?
本研究係根據國內外文獻和台灣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畢業生研究報告中有關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競爭能力因素,利用在大陸交換學生的期間與大陸的相關學者和浙江企業的主管收集大陸地區對於高等教育畢業生競爭能力的想法並比較台灣地區的異同,然後利用AHP層級分析法,來分析兩岸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和看法。
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還是在蓬勃發展中,城鄉差異的影響,使得大陸的經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加上有十三億這樣龐大的人口,以及近年來兩岸交流的越趨頻繁,台灣的高等教育生畢業生勢必得面臨來自對岸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本研究的結論,將可適時提供台灣學生更加認識未來的競爭合作夥伴,也提供了台灣的就業主更加了解兩岸學生的特質和差異。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s in a much closer connection than ever before.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mushroom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mainland China, aggressively targeting China’s consumer market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In the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Chinese learners boosts considerably in European, Southeast Asian counties and South Korea; 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wh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Chinese benefit from the growing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China provides a stage where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ompete and cooperate, which raises an issue: how Taiwanese student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in this competition? Apart from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what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re there to distinguish Taiwanese students from Chinese ones?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Taiwan National Youth Assistance Commission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of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during an exchange student in the mainland and mainland scholars and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gather the idea of competitiveness for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ainland area, then use the AHP method to analyze the needs and perspectives of enterprises on both sides for tal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still booming, the impact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making the continent’s economic, there is considerable room for development, coupled with such a huge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as well as cross-strait exchanges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frequent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graduates will inevitably have to face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ill be the timely provis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future competition partner also provides Taiwan’s owne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tuden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一、 中文
1.王令宜(2011),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體系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2.任維廉、吳毓娟與郭禹瑄(2008),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畢業生就業概況、工作滿意及就業力之調查,都市交通,第23卷第2期,頁25 -40。
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 - 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摘要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4.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1),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成效評估暨就業力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5.何政光(2009),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反思能力與其就業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3期,頁125-144。
6.吳萬益(2011),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圖書。
7.吳德業(2001),生涯教育的新方向 - 就業力教育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9期,頁53-58。
8.宋若光(2008),汽車修護從業人員就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9.周盈如(2007),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11.周祝瑛(2007),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習資訊,24卷6 期,頁4-7。
12.邱松發、王靜瑛與蔡武德(2007),職涯輔導與就業力及網站運用之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第4卷第2期,頁143-153。
13.張元興(2009),臺灣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比較之研究,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吉成(2011),電子商務企業期望之畢業生就業力 - 以科技大學為例,創新與管理,第8卷第4期,頁76-100。
15.陳美菁、陳建勝與李姵築(2009),台灣金融保險學群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情況對其就業力 及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第7卷第1期,頁33-80。
16.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17.陳德華(2007),台灣高等教育過去20年數量的擴充與結構的轉變,高等教育期刊,第2卷第2期,頁67-95。
18.馮丹白、沈玟佐、陳宗呈與蕭名鈞(2005),高等技職教育畢業生應具備能力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第10期,頁33-80。
19.黃敏雄(2010),職業基礎能力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20.黃瑞彬(2004),新形勢下的兩岸高等教育,通識教育學報,第5期,頁119-129。
21.楊東平(2003),新中國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徵,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第24卷第1期,頁9-16。
22.楊瑩(2009),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與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第25卷第6期,頁21-56。
23.蕭唯善(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之校際整合與地區均等性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魏利祝(2007),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產業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 英文
1.Fugate, M., Kinicki, A. J., & Ashforth, B. E., (2004), Employability -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5(1),14-38.
2.Kagaari, J. R. K., (2007),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Vocational Choice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n Students’ Employabilit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31(6), 449-471.
3.Pool, L. D., & Sewell, P., (2007),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 Training, 49(4), 277-289.
4.Rae, D., (2007), Connecting Enterprise and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 Training, 49(8), 605-619.
5.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6.Sanders, J., & De Grip, A., (2004), Training, Task Flexibility and the Employability of Low-Skilled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5(1), 73-89.
7.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三、 網站資源
1.大學法(2011年1月26日),大學法,2012年5月26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606&KeyWordHL=&StyleType=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2012年5月10日取自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7.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年1月18日),教育統計數據,2012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59/index.html
4.教育部統計處(2011年11月),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0學年度),2012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