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宣喬 Wang, Hsuan-Chiao |
|---|---|
| 論文名稱: |
詩與小說之間——駱以軍《棄的故事》探研 Between Poems and Fictions — The Research of YiJun Luo’s The Story of Chi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6 |
| 中文關鍵詞: | 駱以軍 、棄的故事 、詩 、小說 、遺棄美學 |
| 外文關鍵詞: | Yijun Luo, The Story of Chi, poem, novel, aesthetics of abandon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駱以軍為當今文壇的重量級作家,其小說作品擅長以細膩華麗而繁複的筆法織造複雜的時代情境,探討文明、人性、情感、根源等等深刻的議題,透露出深刻的人文關懷並且映照光怪陸離的社會。其唯一的詩集《棄的故事》則是駱以軍於大學時期的作品,他從「棄」的境地出發,深刻地描繪這淵源流長的意識,跨界將原先其小說敘述文字的獨特觸角探入詩領域的範疇之中。於是,「棄」的詩小說敘述筆法以及詩意境界,也成為了研究駱以軍龐大的文學宇宙的一把鑰匙。
筆者認為《棄的故事》為駱以軍文學觀的重大弦線,從微小的瞬間意象凝滯一直到龐大的敘述策略,均帶有著詩意以及端看物象的深刻意念感受,值得悉心析論。本論文於第壹章整理了《棄的故事》的生成、重要性以及時代意義,並整理出當今論述本詩作的論文總彙,再提出研究方法以及章節架構為敘述其詩小說筆法鋪張;第貳章則以駱以軍的作品當中時常出現的星座象徵,端看其對於星座理論的詩意描寫手法,並且擴展到詩的領域時的樣貌;第參章則是討論駱以軍的詩敘述筆法,從時間、空間、夢想再到獨特的瞬間解構特色角度,還原其詩意的架構;第肆章則是再次爬梳駱以軍的「棄」的觀念,探究其與「棄」的境界相呼應的靈動語言,並從「棄」的敘述來探究其淵源以及詩語言的本質。
The famous novelist YiJun Luo’s sole poetry collection The Story of Chi was written during his college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situation of being “abandoned,” he profoundly illustrates such mentality with its origin far back in the history by intertwining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writings originally employed in his novels with the genre of poem. Chapter One of the present essay integrates the creation,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ory of Chi in the present era, collat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ssays that have discussed this piece of work, and subsequently puts forwar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ucture of the chapters for accounting its literary device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symbolizations of the zodiac signs that often appear in Luo’s works, examining how his narrative techniques for constellation theory appear in the expanded use in poem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Luo’s narrative techniques, breaking down the distinctive perspectives through time, space, dreams, and unique split seconds,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poetic flavor. Chapter Four revisits Luo’s notion of “abandonment,” exploring the flexible use of language that echoes within the realm of “abandonment,” as well as investigating its origi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oetic language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abandonment.”
一、 駱以軍作品
駱以軍:《棄的故事》,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13年初版。
駱以軍:《我愛羅》,臺北市: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市:皇冠出版,1993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北市,印刻出版,2005年。
駱以軍:《紅字團》,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5年。
駱以軍:《經驗匱乏者筆記》,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08年。
駱以軍:《月球姓氏》,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市,麥田出版,2013年。
駱以軍:《妻夢狗》,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
駱以軍:《西夏旅館》,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08年初版。
駱以軍:《匡超人》,臺北市,麥田出版,2018年。
駱以軍:《胡人說書》,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17年。
一、 專書
沙特:《文學論》,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0年。
沙特:《沙特隨筆》,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0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8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加斯東・巴什拉:《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加斯東・巴什拉:《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鄭州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朱利安:《本質或裸體》,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朱利安:《從存有到生活——歐洲思想與中國思想的間距》,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8。
朱利安:《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臺北:五南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
朱利安:《進入思想之門:思維的多元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讓・斯塔羅賓斯基:《活的眼》,加利瑪出版社,1961。
喬治・布萊:《批評意識》,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1993年初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歐崇敬:《從結構、解構到超解構:超越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臺北:宏葉出版,2003年。
魯道夫:《占星全書》,臺北市:春光出版,2016年。
梁靜儂:《血型、星座與命運》,臺北市:國家出版,1994年。
陳靖怡著:《星座愛情》,臺北市:聯經出版,1996年。
新星人類著:《星座的愛慾情狂》,臺北市:探索文化出版,1996年。
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瓦爾特・本雅明:《藝術社會學三論》,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
二、 單篇論文
楊凱麟:〈每個字詞都裂解,駱以軍的二個世界〉,《印刻文學生活誌》,10卷7期,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03。
翁文嫻:〈台灣後現代詩觀察:夏宇及其後的新一代書寫〉,《台灣文學研究》1卷2期(2012.06)
翁文嫻:〈論台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13期(2001.10),頁81-101
翁文嫻:〈「出神」與「凝注」:詩人的心怎麼會去得這樣遠——葉維廉詩學專訪〉《台灣文學研究》第八期,2015年6月。
翁文嫻:〈內在戲劇的靈動性、詩是一種靈召的數學〉《創世紀》秋季號,2015年9月,
張梅芳:〈注定要放浪形骸底/評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台灣詩學》學刊一號(2003.05),頁177-199。
李癸雲:〈「我是棄」——論駱以軍《棄的故事》之主體認同與遺棄美學〉,《台灣文學研究》第五期(2013.12),頁303-333。
張耀仁:〈最哈絕版書——棄的故事〉,《印刻文學生活誌》,8期(2004.04),頁220。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麥田人文出版,2003年。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麥田人文出版,2003年。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論〉,《跨世代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典律的生成——爾雅「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一冊,臺北:爾雅出版,1998。
葉維廉:〈秘響旁通——文藝的派生與交相引發〉,《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二期(1984年)。
葉維廉:〈氣的建構和氣的發放、氣的實踐美學:詩行的內在形狀,白話的變化、情弦情絮音樂的構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15年2月,頁137-208。
鄭千慈、楊佳嫻:〈遊走於虛實之間——細讀駱以軍小說〈降生十二星座〉〉。收錄於顏崑陽編:《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
Benjamin, Walter: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Translated by John Osborne, London. New York: Verso,1997.
三、 學位論文
周廷威:〈駱以軍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曉亭:〈後遺民寫作:記憶、傷逝與悼亡——以朱天心、駱以軍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黃家祥:〈女兒不存在:論駱以軍《女兒》的創傷敘事〉,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
四、 網路資料
RTHK香港電台:華人作家 III:《我是棄》- 駱以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et-l2V03Y。
跨界談詩系列講座/駱以軍〈少年的哀傷,老年的百感交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ZH_K4aZ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