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筱雯
Wang, Hsiao-Wen
論文名稱: 明代鄉會試二場「判語」出題研究
A Study of the Exam Question on the Judgment in the Provincial and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侯美珍
Ho, M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明代科舉鄉會試二場判語考試判題判語
外文關鍵詞: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s, rural examinations, second session, language examinations, questions, essays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析明代科舉二場考試的判語考試,並探究其出題脈絡。洪武17年(1384),頒布科舉定式,第二場考論一道、判語五條以及詔、誥、表內科一道,用判語考試來檢驗其斷案之能,也同時考校學子公文寫作能力。本論文藉由鄉會試錄,蒐集明代判語考試的試題,觀察出題風貌。
    「判」文體由來已久,從先秦始,至漢代董仲舒《春秋決獄》,逐漸形成「判」之風貌。試判從隋代始,到了唐代蓬勃發展,判文寫作以駢文為主,用句工整,詞藻華麗。題目以「甲」、「乙」作為當事人指稱,讓應試者審理斷案而後答題。宋代則漸被銓試取代,乃至於元代不再試判。明代科舉重新進行判語考試,直至清朝乾隆皇帝取消試判。
    明代判語考試,從《大明律》與《大誥》出題,故先梳理兩本法律用書的沿革,從《大明律》的草創到洪武30年(1397)頒布天下,成為明一代的代表法律用書,再講述《大誥》四編的頒定,以及其明刑弼教、律外用刑、重典治世的特色。而後藉由明代會試65科、290道題目,以及324種鄉試錄、1607道題,為主要研究的對象,藉以考察明代二場判語考試的出題情形。
    判語考試多喜字數相同的題目,同時,有一些題目能見出題者刻意篩選,如共同用字,以展現一致性。探討完判語考試的出題情形後,接著統計、彙整了未出與重複的律法,並將判語題目與《大明律》、《大誥》逐一比對,將有出題的律條做統計,並記錄六律各篇的出題,了解各律中常見與罕見出題的律條,深入分析考官出題偏好,以期更了解明代判語考試風貌。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econd examin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context of the questions. In 1384, the second examin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was held to test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judge cases, and also to test their ability to write official documents. In this paper, we collect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by the examination records of the rural association and observe the style of the questions.

    摘 要 i 誌 謝 vii 目 次 ix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考試判語及其出題的流變 13 第一節 歷代科舉試判制度之流變 13 第二節 明代科舉第二場考試與「判」文體 22 第三節 鄉會試錄與判語試題之蒐集 29 第三章 判語考試出題之六律比重 37 第一節 判語出題之源:《大誥》、《大明律》概述 37 第二節 鄉會試之判語出題情形 49 第三節 六律出題比重——重複與未出題情形 53 第四章 鄉會試常見與罕見出題律條 73 第一節 鄉會試常見出題之律條 73 第二節 鄉會試罕見出題之律條 80 第五章 結 論 95 引用書目 101 附 錄 107 附錄一 明代鄉試判語試題彙整 107 附錄二 明代會試判語試題彙整 147

    一、 傳統文獻

    (一) 漢至元
    [漢]董仲舒撰,[清]洪頤煊輯:《春秋決獄》,收入《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第1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影印民國15年[1926]海甯陳氏慎初堂刻本)。
    [漢]鄭玄注,[唐]龔抗雲校點:《禮記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南朝]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長孫無忌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岱南閣叢書本排印)。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余靖:《武溪集》,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二) 明
    [明]丁紹軾:《丁文遠集》、《外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天啟刻本)。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田藝衡:《留青日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萬曆37年[1609]刻本)。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39 年〔1611〕刻本)。
    [明]明太祖敕撰,懷效鋒點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松:《唐宋元名表》,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陳慷玲校:《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經濟選編:《新科湖州註釋弄丸判語評林》,收入於陳維昭編校:《稀見明清科舉文獻十五種》上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明]雷夢麟著,懷效鋒、李鳴點校:《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明]鄧球:《閒適劇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萬曆鄧雲臺刻本)。
    [明]薛應旂:《憲章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萬曆2年[1574]陸光宅刻本)。
    [明]顧炎武撰,嚴文儒、戴揚本校點:《日知錄》,收入《顧炎武全集》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三) 清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徐松纂:《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黃中堅:《蓄齋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康熙50年[1711]黃氏棣華堂刻本)。
    [清]董誥等輯,周紹良主編:《全唐文》(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清]龍文彬:《明會要》,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13年[1887]永懷堂刻本)。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

    (一) 專書
    [日]和田正廣:《明清官僚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店,2002年)。
    [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孔慶茂、汪小洋:《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田荔枝︰《我國判詞語體流變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
    艾永明:《保守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臺北:元照出版社,2012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汪世榮:《中國歷代判詞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汪維真:《明代鄉試解額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 年)。
    孫旭:《明代白話小說法律資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郭培貴:《明史選舉志箋正》(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
    郭培貴:《明史選舉志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郭培貴:《明代科舉史事編年考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陳文新、何坤翁等主撰:《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麗君:《判的再書寫:明代公案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2015年)。
    程樹德:《九朝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楊一凡:《洪武法律典籍考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明代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一凡、劉篤才:《歷代例考》,收入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
    楊一凡:《明代立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楊學為總主編,王戎笙、王天有、李世瑜編:《中國考試通史.明清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年)。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 年)。
    趙靜:《修辭學視閾下的古代判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劉建明:《明代政權運作與文學走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愫貞:《判詞語體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劉濤:《明《大誥》與明代社會管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
    學生書局編輯部輯:《明代登科錄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
    懷效鋒主編:《中國法制通史.明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譚家齊:《明中晚期的法律史料與社會問題》(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0年)。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上海:商務印書館,2020年)。

    (二) 碩博士與期刊論文

    王筱雯:〈明代鄉試判文出題探析〉,《思辨集》第24期(2021年3月),頁146-207。
    王筱雯:〈明代科舉判文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2期(2021年11月),頁247-271。
    王麗:〈唐宋試判制度試探——兼論唐宋選官制度的變化〉,《文史哲》2013年第6期(2013年),頁22-32。
    吳景傑:〈明清時代的判語考試與法律知識〉,《明代研究》第34期(2020年6月),頁145-184。
    李竺頴:《明代鄉、會試二場「表」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邱澎生:〈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明代研究》第21期(2013年12月),頁75-98。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頁327-368。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89-137。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尚書》義出題考察——以考官出題偏重為主的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7期(2015年9月),頁137-172。
    馬嘉陽:〈明朝職務犯罪的刑法規制〉,《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4卷第3期(2021年7月),頁30-38。
    張穎:〈明代科舉廉政教育與司法關係研究〉,《蘭臺世界》2014年第6期(2014年2月),頁36-37
    曹靖華:《明代科舉與明代司法關係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郭嘉輝:〈論「李善長案」的形成與性質——從《昭示姦黨錄》的重構切入分析〉,《明代研究》第29期(2017年12月),頁47-95。
    陳煜:〈社會變遷與立法語境的轉換——以「姦黨」罪的嬗變為線索〉,《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2009年),頁148-161。
    陳維昭:〈東洋文庫藏本《舉業瑤函》與「二三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7 卷第6 期(2017年11月),頁20-26。
    程彩萍、李建武:〈明代京軍之法律約束與司法實踐〉,《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7年3月),頁84-90
    覃紅霞:〈科舉學的法律視角——以《欽定科場條例》為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2010年6月),頁67-74。
    譚淑娟:〈唐代科舉判文的政治意義及文學特質〉,《貴陽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頁72-76。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