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余珮瑄 Yu, Pei-Shiuan |
|---|---|
| 論文名稱: |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地方治理之發展與轉型:以濱南工業區與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The Case of Pin-Nan Industrial Area Plan and Guo-Guan Petrochemical Exploitation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65 |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治理網絡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公眾參與 、資訊與資源不對稱 、路徑依賴 |
| 外文關鍵詞: | local governance network, EIA system,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ource asymmetry, Path depende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49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地方治理網絡為分析工具,欲探究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制面下,行動者權力互賴與資源交換之網絡結構關係及行動策略,並藉此論證環評制度、地方治理發展脈絡與轉型途徑之間的連結關係。本研究分為兩個主軸進行分析與比較:一、將關注焦點置於利害關係人涉入開發案環評程序的利益考量、資源與權力的交換與依賴、以及採取何種策略性行動以影響結果,藉此探究行動者於環評制度中形成的網絡結構關係與動態過程;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提供行動者權力資源與利益等誘因與機會,同時形塑其策略性行動,同時,因環境影響評估法賦予行政院環保署否決開發案之權力,以及民眾參與審查過程的正當性,致使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即成為行動者競逐利益之制度性場域,透過探討環評制度對行動者本身與行動者間結構關係之作用,以參透環評制度對於地方治理發展與轉型之影響性。
比較濱南工業區、國光石化開發案得以發現,贊成與反對者為影響環評與決策結果,會在地方治理網絡結構中汲取資源以形成資源交換與權力依賴之連結關係,並於結構中採取策略性行動以影響結果產出;環評制度提供的參與機會則得以讓行動者爭取論述、行動空間以達至延滯開發之影響,而政府主導環評程序之結構限制亦使得反對者次級網絡呈現自主性的調整,不過也因為資訊與資源極度不對襯,整體治理網絡難以發展為互相依賴的結構關係,導致次治理網絡形成對立狀況,更不易形成共同治理。最後,由兩開發案轉型路徑得以知曉,台灣地方環境治理轉型途徑依整體來說,皆受環評制度初始條件之限制,以致於兩造次級網絡分別尋找機會以影響環評與決策結果,依歷史制度論觀點而言,視為「路徑依賴」。
By using Policy Networks as an analytic method,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how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system reveals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to which the Actors attached due to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evalu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IA an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re are two main parts of this
research : Firstly, to focus on the benefits and value to stakeholders who involved in EIA procedure , resources dependence patterns and how its strategic action to affect
outcom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 in EIA.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regulation of EIA system supplies the environmental
groups with the incentives of power, resources, and benefits etc. Meanwhile, it shapes. In addition, the law of EIA makes EPA has the right to deny the project makes the public has the legitimacy to join the review process, it helps the stakehold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the project. So, by survey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 EIA and actors
with the network structu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stitute function to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ypical cases study, I found that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ponents and opponent combine to community to strong organized influence by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power reliance, and take strategic actions to achieve their
goal in the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make actors have more space to expose.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constraints EIA proces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pponents sub-networks shows the autonomy. Whatever, due to the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and the politic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factors, formal meetings as the main platform of governance networking are short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that
can lead to mutual consensus, alliances and confrontations among sub-governance network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governance mechanis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aiwan is limited to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EIA, and actors‟ different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he causality lead to antagonistic
sub-networks to seek opportunities to influence EIA and decision-making result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regarded the causality as「Path dependence」.
一、中文
Andrew Heywood 著,楊日青等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
Todd Landman 著,周志杰譯:《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
王振寰:〈國家機器與國家石化業之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1995年2月),頁1-37。
王鴻濬:<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眾參與機制之設計與分析>,《中華林學季刊》,第34卷第1期,(2001年),頁73-84。
王鴻濬:〈理性與理念的調和-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實踐的途徑〉,《環保資訊月刊》,第151期,頁1-14。網址:http://www.fengtay.org.tw/paper.asp?page=2007&num=368&num2=91(瀏覽日期:2009年9月10日)。
王鴻濬等:〈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問題與對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會(2007.12)(RDEC-RES-096-14)。
王純瑞:《再見,中鋼:王鍾渝在中鋼的故事》,(台北:聯經,2002年2月)。
王迺宇:〈永續發展下之無牙老虎?──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的檢討〉,《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6),頁75-90。
王良新:《雲林縣地方派系之變遷》,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芳筠:《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耀億:〈台灣最輕的重工業 輕油裂解廠 從一數到八〉,《中正E報區》,(2008年5月14日)。網址: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653(瀏覽日期)。
中華民國環保法規資料中心:〈環境影響評估法〉,網址:http://law.epa.gov.tw/zh-tw/laws/379692190.html(瀏覽日期:2009年3月28日)。
中央通訊社,〈國光另起爐灶 正反意見環署前較競〉,網址:http://seo.twgg.org/3755.html(瀏覽日期:2009年9月21日)。
台灣綠黨:〈環保團體對2005全國能源會議意見〉,網址:http://www.greenparty.org.tw/history.php?itemid=244(瀏覽日期:2009年8月25日)。
台灣環保聯盟:〈拒絕環評專業遭行政干預,堅持所有開發案皆應透過相同而獨立的審查程序〉,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epu/3346168(瀏覽日期:2009年9月12日)。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推薦「芳苑、大城海岸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epu/10476388&tpage=1(瀏覽日期:2009年9月27日)。
台灣蠻野心足聲態協會,〈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港)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 環保團體聯合聲明2009/06/24〉,網址:http://zh.wildatheart.org.tw/archives/ceeieieecceeacaeeee20090624.html(瀏覽日期:9月26日)。
台灣立報,〈國光石化系列:箭在弦上 環評已死〉,網址: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1717(瀏覽日期:10月10日)。
台灣立報,〈環保署回應 貴報「國光石化系列」報導〉,網址:http://publish.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1731(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0日)。
史美強、蔡武軒:〈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1期(2000.12),頁33-74
史美強:〈府際關係與有效治理〉,收錄於歐信宏、史美強、孫同文、鍾起岱合著《府際關係:政府互動學》,(台北:空中大學,2004a),頁149-171。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2005年)。
丘昌泰:《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 :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韋伯文化,2007)。
江大樹:《邁向地方治理 :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初版,200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流程〉,網址:http://www.epa.gov.tw/(瀏覽日期:2009年4月9日)。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法法規〉,網址:http://ivy3.epa.gov.tw/epalaw/index.aspx?ctype=B&cid=epalaw&oid=www(瀏覽日期:2009年10月5日)。
行政院環保署:〈第164次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會議紀錄〉,網址:http://www.epa.gov.tw(瀏覽日期:2009年9月5日)。
行政院環保署:〈國光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廠計畫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紀錄〉,網址:http://www.epa.gov.tw/(瀏覽日期:2009年8月10日)。
行政院環保署:〈變更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專案小組初審會議紀錄〉,網址:http://www.epa.gov.tw(瀏覽日期:2009年9月25日)。
行政院環境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遴選辦法〉,網址:http://ivy5.epa.gov.tw/epalaw/(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1日)。
自立早報,〈搶救黑面琵鷺 環保團體拉警報 反濱南 116 海外團體及國際人士連署下通牒 將遊說美對台祭出經濟制裁〉,(1998年3月12日),A5 版。
朱斌妤、韓婷婷:〈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因素-行為意圖模型分析〉,《空大行政學報》,18期(2007),頁25-62。
朱淑娟:〈國光石化三度環評 結論進入第二階段審查〉,《環境報導》(台北),2008年2月15日。網址: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5.html(瀏覽日期:2009年10月2日)
何明修:《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何明修:〈台灣環境運動中的公民投票〉,《公投民主在台灣學術研討會》(2004年2月6日)。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2006)。
李根政:〈大富豪與貧窮縣--回顧台塑鋼廠的環評歷程〉,網址:http://met2007.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4204.html(瀏覽日期:2009年10月2日)。
李永展:〈從環保運動之演變思考台灣環保團體的出路〉,《規劃學報》,第25期(1998),頁97-114。
李建良:〈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台北),104卷,(2004年1月),頁41-62。
李麒麟等:〈彰濱及雲林離島工業區造地對濱海地區之沈陷影響討論〉,濱海工業區海岸工程技術與環境資源管理成果發表研討會,2006 年11 月。
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事業,二版,1999)。
呂育誠:〈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政大公共行政學報》,第14期(2005.03),頁1-38。
呂季蓉:《地方派系、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以八輕在雲、嘉設廠決策分析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呂雪彗、王莫昀:〈蘇揆面告張國龍 失衡的環評不妥〉,《工商時報》(台北),2006年3月10日。
杜文苓、陳致中,〈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臺灣民主季刊》,4卷3期(2007),頁33-62。
杜文苓、彭渰雯:〈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台灣民主季刊》,5卷1期(2008),頁119-48。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案〉,網站: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5日)。
胡思聰:〈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研析〉,國家政策論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2/SD-R-092-002.htm(瀏覽日期:2009年7月10日)。
林素貞:〈濱南案一籮筐的問題與疑慮誰來把關與釐清?〉,《大自然》,第75期(2002年),頁96-99。
辛年豐:《人民參與環境行政程序之研究─以開發行為之環境評估為核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宜蓁:《菸商遊說策略初探-以「煙害防治法」及「煙品健康福利捐」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吳再欽,〈台灣沿海濕地調查-工業開發威脅七股生態〉,《台灣聯合新聞網》(台北),網址:http://issue.udn.com/domestic/wetland/tainan01.htm(瀏覽日期:2009年9月5日)。
苦勞網,〈雲林離島工業區環評遭駁回 國光放話:可能出海外設廠〉,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5543(瀏覽日期:2009年9月19日)。
苦勞網,〈沙鹿→玉山主峰 搶救生態用腳發聲2007環境苦行隊開拔〉,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311(瀏覽日期:2009年9月18日)。
施文真,〈由相關國際環境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之民眾參與制度〉,《律師雜誌》(台北),292卷(2004年1月)頁42-59。
苗君平:〈開發濱南工業區前先探利弊〉,《聯合報》(台北),1995年2月24日。
徐光蓉、李根政、文魯彬、郭鴻裕、周晉澄、詹順貴:〈行政院不願面對的真相〉,環境資訊中心,網址:http://e-info.org.tw/node/21845(瀏覽日期:2009年9月1日)。
涂鳳瑜:《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地方公民投票衝突之研究—以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爭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高源平、游千慧:〈當前環境影響評估法相關問題之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4卷2期(2005.06),頁25-34。
孫本初、鐘京佑:〈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政大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2005.09),頁107-135。
孫本初、鐘京佑:〈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4期(2006),頁33-54。
莊進源編著:《環境保護新論》,(台北:作者自印,1991)。
莊文忠:《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政策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博士論文,2004 年,頁173。
郭育容:〈雲林石化園區簽預定書 六股東成立國光石化公司 首期六億資金三月底到位〉,《聯合報》(台北),2005年2月5日。
郭憲銘:《我國現行環評制度下民眾參與過程之檢視:以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移民工資料庫,〈大城居民挺國光 為生計不顧健康〉,網址:http://migrant.coolloud.org.tw/node/41877(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日)。
陳東升:《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1995年)。
陳昭君:〈濱南工業區」是否應繼續推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000年),第23卷6期,頁59-64。
陳雅芬:《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秉亨:《六輕設廠歷程正義問題之探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2004 年。
陳延輝、蕭晉源:《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台北:秀威資訊,2005年4月)。
陳俊安:《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形成的空間歷程:以台南縣濱海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佳莉:〈石化產業再興波瀾〉,《產經資訊》,第41期(2006年),頁21-27。
陳昱舟:《地方政府與產業群聚之治理網絡關係-桃園縣招商政策與光電產業知案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劍霞:〈濱南案審結 縣府爭8萬噸水〉,《中華日報》,(台南),2009年9月19日。
張子見:〈大學生裸泳抗議 為蚵農生存權請命〉,《台灣社區新聞網》,(2006年3月18日)。網址:http://www.comnews.gio.gov.tw/topic/topic_01.aspx?articale_id=1490。(瀏覽日期:2009年9月15日)。
張世杰:《制度變遷的政治過程:英國全民健康服務體系的個案研究1948-1990》,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張伯福:〈台塑大煉鋼廠 與張縣府簽投資意願書〉,聯合報,2004年3月4日。
智祥瑜:〈鼓勵招商僅能虛晃一招〉,《經濟日報》(台北),2006年10月13日。網址:http://city.udn.com/54129/2005102?tpno=11&cate_no=0(瀏覽日期:2009年9月3日)。
湯京平:〈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 ─以理性選擇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六輕建廠及拜耳投資案 〉,《政治科學論叢》,10期(1999年),頁336-382。
湯京平:〈環境保護與地方政治:北高兩市環保官員對於影響執法因素的認知調查〉,《台灣政治學刊》,第六卷6期(2002.12),頁138-183。
湯京平、邱崇原:〈多元民主、政治吸納與政策回應:從台鹼汚染案檢視台灣環保公益團體的政策角色〉,《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1期,(2007.03), 頁93-127。
黃緒勳:〈濱南開發愛社團立場兩極〉,《聯合報》(台北),1995年1月21日。
黃三榮:〈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台北),260期(2001年),29-39頁。
黃光輝:《環境評估與管理概論》,(台北,高立,2004)。
黃煥章:〈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址:http://paper.e-info.org.tw/index.php?option=com_acajoom&act=mailing&task=view&listid=2&mailingid=431&Itemid=999(瀏覽日期:2009年7月16日)。
游益航:《環保議題的政策網絡分析:七股溼地之個案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7年。
張國仁:〈七股國有地編定工業區 聯鼎鋼鐵一審打贏〉,《中鋼理財》,(台北),2009年2月5日。網址:http://money.chinatimes.com/invest/news/m9820516.htm。(瀏覽日期:2009年9月20日)。
張之道:《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宗存:《民眾參與理念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實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穗蘋:《環境影響評估》,(台北,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彭漣漪:〈國光石化投資案 經建會會通過〉,《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0月3日>。網址:http://www.flickr.com/photos/waders/259326310/(瀏覽日期:2009年9月7日)。
曾巨威:〈從課徵碳稅看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問題的心態〉,國家政策論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2960(瀏覽日期:2009年9月29日)
葉俊榮:《環境理性與制度選擇》,(台北,三民,1997)。
葉俊榮,〈環境影響評估的公共參與-法規範的要求與現實的考慮〉,《經社法制論叢》(台北),11期(1993),頁17-42。
趙永茂:〈從地方治理論台灣地方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2007.03),頁1-38。
趙永茂:〈英國地方治理的社會建構與發展困境〉,《歐美研究》(台北),第37卷4期 (2007.12),頁593-663。
楊孝濴:〈麥寮地方意見領袖對六輕設廠之反應研究〉,《東吳社會學報》,30卷3期(1994年3月),頁1-46。
楊立傑:〈台灣戰國誌調查採訪系列之八──台南縣、陳唐山這座山才是台南縣最大山頭〉,《新新聞》,第528期(1997年8月)。網址:http://www.new7.com.tw/journal/weekly/old/528/article069.html(瀏覽日期:2009年9月30日)。
楊和倫:〈東帝士和燁隆要用七輕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將黑面琵鷺趕出七股濕地〉,《新新聞》,第443期(2006年6月)。網址:http://www.new7.com.tw/journal/weekly/old/494/article089.html(瀏覽日期:2009年9月14日。
經濟日報,〈搶救重大投資 環評時程縮短〉,2009年3月10日。網址: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779702.shtml(瀏覽日期:2009年4月29日)。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財經小組有關台鋼案環評結論說明〉,網址:http://www.taiwanembassy.org/US/SEA/ct.asp?xItem=26590&ctNode=2791&mp=51&nowPage=71&pagesize=30 (瀏覽日期:2009年8月25日)。
廖坤榮、陳雅芬:〈後物質主義之地方開發政策-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4期(2003.09),頁43-76。
廖坤榮、陳雅芬:〈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濱南岸政策過程探討〉,《空大行政學報》,第15期(2005.04),頁35-70。
監察院,〈監察院糾正環保署濱南工業區案糾正案文〉,網址: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topic/chigu/chigu0417.htm(瀏覽日期:2009年10月5日)。
蔡允棟:〈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2002.03),頁47-76。
蔡允棟:〈民主行政與網絡治理:新治理的理論探討及類型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台北),第10卷1期(2006),頁163-210。
蔡武軒:《網絡社會與公共組織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2000年。
蔡隆郁:《台灣民主化後國家機關自主性分析-以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坤憶:〈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2003.08),頁233-268。
謝志誠:《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6年)。
謝俊雄:〈七輕計劃推展過程及其展望〉,《石化工業》(2003年),21卷9期,頁4-8。
環境資訊中心,〈2007台灣回顧:把關環境或是開發保證 環評爭議不斷〉,網址:http://e-info.org.tw/node/28626(瀏覽日期:2009年9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2007台灣回顧:把關環境或是開發保證 環評爭議不斷〉,網址:http://e-info.org.tw/node/28626(瀏覽日期:2009年9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被極度扭曲的環評制度和精神:從八輕國光石化看起〉,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1877(瀏覽日期:9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國光石化透露 進駐彰化大城海埔地設廠機率高〉,網址:http://e-info.org.tw/node/23966(瀏覽日期:2009年9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國光石化惹爭議 引發正反雙方到場抗議〉,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3791(瀏覽日期:2009年10月3日)。
環境資訊中心,〈環署建立投降機制 國光石化可提前動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1701(瀏覽日期:9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國光石化範疇界定會議有感:請給台灣一個國家級的經建計劃〉,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7850(瀏覽日期:10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國光石化二接環評前首度「範疇界定」進度僅至區位替代方案〉,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7716(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2日)。
聯合報,〈反對濕地案 地方砲口一致〉,2007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tncomu.tn.edu.tw/blog/808/read.php?1173(瀏覽日期:2009年9月日)。
蕭新煌:《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1988年)。
藍正朋:《從環評制度論片面中止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國家政策論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2002年。
蘇桑盈:《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環保團體遊說策略研析:以政策網絡觀點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Allen, J. Carr, G., ”The Tangled Web-Neighbourhood Governance in Post-Fordist Era” , in G. Carr, P. Healey, A.Madanipour, & C. de Magalhas, eds.,Urban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Capacity& Social Milieux, (Burlington,V.T.: Ashgate Publishing, 2002)
Bang, Henrik P. and Sorensen, Eva, “The Everyday Maker: A New Challenge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ol.21, No.3(1999), pp. 325-341.
Blom-Hansen, Jens,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1997), pp. 669-693.
Bovaird, Tony & Elke Löffler,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 marking‘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Vol.68(2002), pp. 9-24.
Bovaird, T. and Loffler, E. ,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New York:Routledge, 2003)
Buijn, J. A. de and A. B. Ringeling, “Normative Notes: Perspectives on networks, ” in Kickert, J.M.W., Klijn, E.H. and Koppenjan, J. F.M. ,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p. 152-166.
Canter, N. , The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ant :Ideas,Activism,Policy.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inzant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0, No.6, pp. 549-559.
Dowding, Keith,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 Vol. 43(2)(1995), pp.136-158.
Fredickson, H. George,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Goodin, R.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R. Goodin, e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Goss, S. ,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New York: Palgrave press, 2001)
Kickert, J.M.W., Klijn, E.H. and Koppenjan, J. F.M. , “Managing Networks in the Public Sector: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 in Kickert, J.M.W., Klijn, E.H. and Koppenjan, J. F.M. ,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p. 166-192.
Knoke, D., Urban Pappi, F., Broadent, J., & Tsujinaka, Y.,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labor politics in U.S., Germany, and Japa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ooiman, Jan. ed., Modern Governance(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3)
Kooiman, Jan, “Societal Governance: Level, Model, and Orders of Social-Political Interaction”, in J.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0), pp. 138-167.
Kooiman, Jan, Governing as governance(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2003)
Leach, R., and Percy-Smith, J.,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New York:Palgrave, 2001)
Lowndes, V. and Skelcher, C. ,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summer and 1998) , pp. 313-333.
Lynn Jr., L. E., C. J.Heinrich & C. J. Hill,"Studying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ant: Challenges and Prosepect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10, No.2(2000): pp. 233-261.
Marks, G. & Hooghe, L. ,"Contrasting vision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in I Bache & M. Flinders (Eds.), Multi-level governan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5-31.
Marsh, D & Rhodes. R. A. W., “The Concept of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al Science: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ty, ” Talking Politics, Vol.8(3)(1996), pp. 210-222.
Peters, B. Guy, “Virtuous and Viscous Circles in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 ” in Eva Sorensen and Jacob Torfing, 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d, 2007), pp. 61-77.
Peterson John, “Policy network”, Vienn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2003), pp.1-40, Website:http://www.ihs.ac.at/publications/pol/pw_90.pdf
Pierre, Jon & B. Guy Peters,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Basingstoke: Macmillan, 2000)
Rhodes, R. A. W. ,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 Political Studies, XLIV(1996), pp. 652-667.
Rhodes, R. A. W. ,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2003)
Sabatier, Paul A.. & Jenkins-Smith, H. C., “The Study of Policy Process.”, in P. A. Sabatier & H. C. Jenkins-Smith, eds.,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3).
Schout, Adriaan. and Andrew Jordan, “ Coordinated European governance: self-organising or centally steered?” ,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3(1)(2005), pp.201-220.
Smouts, ”The Pr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yernational Society Science Journal, Vol 50, No.1(1998):pp. 83-84.
Sorensen, Eva and Torfing, Jacob,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Governance Network Dynamics, ” in Sorensen, Eva and Torfing, Jacob, 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d, 2007), pp. 25-43.
Sorensen, Eva and Torfing, Jacob,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Governance Network Theory and Beyond, ” in Sorensen, Eva and Torfing, Jacob, 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d, 2007), pp. 297-316.
Stoker,G. ,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 Inyernational Society Science Journal, Vol 50, No1(1998),pp. 18-26.
Stoker, G. ,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London: Macmillia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