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胡振揚 Hu, Chang-Yang |
|---|---|
| 論文名稱: |
區段徵收與財務平衡 Zone Expropriation and Financial Balance |
| 指導教授: |
林享博
Lin, Cheang-Bor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3 |
| 中文關鍵詞: | 抵價地 、區段徵收 |
| 外文關鍵詞: | land-for-compensation, zone expropri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64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區段徵收兼具多重效益,又能符合使用者付費之公平正義原則,乃為現行都市計畫擴大或新訂、以及農業區或保護區變更為可建築用地之主要手段,影響都市整體發展至鉅,惟因動用之開發資金異常龐大,動輒以數十億計,如貿然執行致財務無法達到平衡時,將拖累政府財政。因此,在都市計畫規劃初期,應釐清各項影響財務平衡因素,並妥慎研擬因應方式,以確保區段徵收得以圓滿達成。本研究首先探究影響財務平衡之主要因素,繼而建立區段徵收財務評估模型,推導模型結果,發現領取現金的土地之比例與平均成本及盈餘不一定呈正比關係,應視地價差距比例、領回土地比例、無償取得公共設施用地比例、公共設施工程費等項之值大小而定。而區段徵收後無償取得之公共設施用地比例、公共設施工程費越大,則區段徵收平均成本越大。又雖然領回土地比例越大,平均成本越大,但領取現金的土地之比例達到一時,平均成本即不受領回土地比例影響。而地價差距比例越高,平均成本亦越高,但如果土地所有權人全部都領地,則平均成本即不受地價差距比例影響,因此高地價之使用分區,如住宅區、商業區,建議以修法方式強制規定實施區段徵收時一律採領地之方式辦理,以使區段徵收之財務可行。另平均成本為財務之基本面,影響區段徵收之財務具全面性,如妥予控制相關變數,是對付區段徵收開發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最有效方法。
Zone expropriation has currently been used as a main tool to develop a new community, which was agricultural or reserve zone before, because it could acquire several important economical and policy benefit, and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user-to-pay in planning. But it needs huge cash counted by billions. If it is executed rashly, it perhaps makes government finance in bad situations, and could not fulfill other public works. Hence, how to find out the crit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alance in finance of the project, and manage the factors properly, could make sure the project successfully. By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gap between compensation price and market price of residential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ical factor after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assessment model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and to suggest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controlling the compensation price in lower level, after choosing the area to be zone expropriation, so as to make finance in good situation.
1.王水寶,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共同管道全面推動之探討,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局編印之89 年度土地重劃工程業務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8月16日,頁25-45。
2.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bc.gov.tw/economic/statistics/key/interest.xls。
3.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站,地政問答錦囊http://www.moiland.gov.tw/html_file/faq_file/faq_page.htm。
4.內政部編印,都市地價指數,第18期,民國91年7月15日,頁6。
5.中國生產力中心,區段徵收效益評估研究,台灣省政府地政處委託研究報告,民國85年9月30日,頁94。
6.自由時報,民國88年9月12日,第23版;89年12月12日,第6版。
7.行政院,健全房地產措施,民國89年9月15日台89年內字第27211號函。
8.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高速鐵路車站特定區區段徵收開發財務計畫,民國87年2月,頁5-22~28;91年6月,頁3-14、4-9。
9.李鴻毅著,土地法論,作者自版,九十年二月,頁111,857,863,864,868,869,876,895~897。
10.何憲棋,區段徵收制度土地分配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頁45。
11.林英彥,不動產估價,民國74年4月,頁194-200。
12.林英彥,土地開發分析法之檢討,人與地第210期,民國90年6月,頁4-6。
13.林娟宇,台灣當前房地產市場景氣變動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人與地第208期,民國90年4月,頁14-26。
14.周嘉潔,改革成本分攤方式以促進公辦土地開發,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頁18。
15.洪天貺,區段徵收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灣省實施地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6.洪得洋、曾麗紋,融合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之「二合一土地區段開發」構想,台灣地政第159,160期,民國88年5,6月,頁46-48、65-67。
17.施鴻志編著,「都市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6月,頁270,343。
18.孫千智、黃崑山,應用都市設計於台灣市中心區再開發之研究,第三屆(1998)國土規劃實務論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民國87年12月,頁DI-2-12。
19.高源平,公共建設用地徵收補償標準問題之剖析,土地經濟年刊第三期,民國81年5月,頁172。
20.梁仁旭、陳奉瑤,土地開發分析法之探討,人與地第210期,民國90年6月,頁7-10。
21.黃世孟主編,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營建雜誌社,民國80年6月,頁154,156。
22.張益三、林享博,區段徵收面積的探求---以大眾捷運系統主機場用地之取得為例,都市與計劃,第26卷第2期,民國88年12月,頁113 – 131。
23.許國威、張翊倩,多準則評估方法應用於都市更新土地開發方式之研究,2001年第五屆國土規劃論壇,D2場次。
24.童銘章、郭璧瑩,「台北縣都市計畫整體開發政策執行探討」,人與地,第212,213期,民國90年8,9月,頁92,95。
25.顏愛靜主持,「以區段徵收取得公共設施用地之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台南市政府委託,民國84年10月,頁190。
26.楊松齡,區段徵收制度之公平性與分配內涵之分析,臺灣地政101期,民國83年7月,頁10 - 16。
27.楊松齡,土地政策論(李鴻毅主編),中國地政研究所,民國85年7月,頁278,281,286。
28.葉淑貞,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國宅用地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29.蔡永利,從財務計畫分析區段徵收發還抵價地比例(上)、(下),台灣地政第159,160期,民國88年5,6月,頁42-45,23-25。
30.蔡忠益,區段徵收抵價地面積與容積分配合理化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民國83年6月。
31.謝靜琪,區段徵收發還土地所有權人抵價地比例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初稿),民國90年8月,頁26-28,63-67。
32.邊泰明,區段徵收與財產權,土地經濟年刊第九期,民國87年7月,頁115。
33.Bartley, Jon W.(1980), A NPV Model Modified for Infla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December, pp,49-52.
34.Daniel R. Mandelker, and Roger A. Cunningham,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Land Development : 2nd ed. Charlottesville , Virginia : The Michie Company , 1985, pp.97-105。
35.Gaynor, Gerard H.(1996), Monitoring projects—It’s more than reading reports,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39(2):45-7.
36.Lay, Peter M.W.(1985), Beware of the Cost/Benefit Model for IS Proje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June, pp.30-35.
37.Remer, Donald S. and Armando P. Nieto (1995a), A compendium and comparison of 25 project evaluation techniques. Part 1:Net present value and rate of return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42:79-96.
38.Remer, Donald S. and Armando P. Nieto (1995b), A compendium and comparison of 25 project evaluation techniques. Part 2: Ratio, payback and accounting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42:101-129.
39.Rosen, Harvey S. (1992), Public Finance, 3rd ed. Boston, Ma: Richard D. Irwi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