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力璇
Yang, Lih-Shyuan
論文名稱: 現象學視野下的東台灣巨石地景研究
A study on megalithic landscape in eastern Taiwan from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現象學巨石巨石地景視域分析空間考古解釋空間模式
外文關鍵詞: phenomenology, megalithic, megalithic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viewshed analysis, GIS
相關次數: 點閱:142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標為採取相異於物質文化分析蘊生的主流研究範式,初探史前巨石地景的現象學詮釋、結合當地社群主觀文化邏輯深入描述,望能提出兼具原住民考古學角度及關懷的空間考古解釋──以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Satokoay(舞鶴)遺址為主。

    筆者同時結合理論推演假說,對石柱、岩棺、石壁類型等巨石地景之遺址周遭地形以視覺分析作驗證──包括Satokoay(舞鶴)、公埔、白桑安、白守蓮、膽曼、和平、都蘭、公埔、豐濱˙宮下、長光、奇崙山、卑南、富源遺址,試以視域分析驗證共計12個巨石地景遺址,是否為取得廣闊視野而設置?抑或欲為人所看?本研究針對巨石地景之空間進行詮釋後以GIS方法呈現、探索分布意義,深化表象下的行為意涵,以期找出可能的「地形空間特別模式」。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and interpret megalithic landscapes subsisting in its environment from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irs cultural meanings among spatially related indigenous people. Megalithic researches in Southeast Asia seem lacking of arguments for spatial issues integrated with interpretations methods, however, such perspective was widely employed in Europe. Therefore, I would adapt the paradigm fairly distinct from previous works on megalith in Taiwan, seeking for phenomenological and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s toward prehistoric megalithic landscape. I also intend to incorporate more emic cultur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local indigenous community. This study will thus focus on a spatial—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 indigenous archaeology position with concern, especially focus on Satokoay site with both emic and etic view presented.

    摘要 i 誌謝 vii 表目次 xi 圖目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現象學 8 第三節 研究目標 14 第二章 研究材料 17 第一節 花東地區自然地形綜述 17 第二節 巨石地景(megalithic landscapes)遺址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GIS空間分析 34 第二節 質化訪談 38 第四章 空間視域分析 41 第一節 巨石遺址選擇 41 (一) Satokoay(舞鶴)遺址──Satoko石柱 45 (二) 白桑安遺址──石壁 50 (三) 膽曼遺址──石壁 51 (四) 白守蓮遺址──白守蓮III號岩棺 53 (五) 和平遺址──和平岩棺 57 (六) 都蘭遺址──都蘭石壁、都蘭岩棺 59 (七) 公埔遺址──公埔石壁 62 (八) 豐濱.宮下遺址──宮下岩棺 65 (九) 長光遺址──長光岩棺 69 (十) 奇崙山遺址──奇崙山岩棺 72 (十一) 卑南遺址──月形石柱 75 (十二) 富源遺址──富源石壁 78 第二節 視域分析 81 第三節 視域分析的地景意涵 101 第五章 巨石地景在地觀點:迦納納社群的詮釋與爭議 116 第一節 迦納納(Kalala)史地脈絡與變遷 117 一、 迦納納環境概述及人群遷徙史 123 二、 部落農業地景與人口發展 125 第二節 田野調查與訪談資料 127 一、 迦納納人的口述歷史:Satokoay──Nacolan/Nalacolan──Kalala遷移史 128 第三節 討論 130 一、 迦納納社群對石柱的詮釋 132 二、 Kalala部落內的木製石柱 134 三、 發聲──迦納納部落的行動與自覺 137 四、 撒奇萊雅(Sakizaya)對石柱的觀點 138 五、 公眾考古學視角:Satoko研究爭議 140 第六章 結論 144 一、 延伸討論與研究展望 144 參考文獻 148 網路資源 164 附錄 171

    Adams, R. L.
    2009 Transforming stone: Ethn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megalith form in Eastern Indonesia. Megalithic Quarrying: Sourcing, Extract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Stones, pp. 83-92.
    Atkinson, P. & Hammersley, M.
    1998 Ethnography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enzin, N.K. and Lincoln, Y.S., Eds. In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Sage, London, pp. 110-136.
    Bailey, G.
    2007 Time perspectives, palimpsests and the archaeology of time.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26(2), pp. 198-223.
    Bendedikt, M. L.
    1979 To take hold of space: isovists and isovist field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6, pp. 47–65.
    Braun, R., & Knitter, D.
    2018 Landscape as a Concept of Space. DOI:10.31235/osf.io/qx8kv
    2021 Landscape as Concept of Space. eTopoi. Journal for Ancient Studies, 9, pp. 37-53.
    Caruana, J., & Stroud, K.
    2021 “Megalithic site intervisibility: a nove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In Temple places Excavating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prehistoric Malta, 12,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p. 447-456.
    Cerrillo‐Cuenca, E., & Bueno‐Ramírez, P.
    2019 Counting with the invisible record? The role of LiDA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galithic landscapes in south‐western Iberia (Extremadura, Alentejo and Beira Baixa). Archaeological Prospection, 26(3), pp. 251-264.
    CHAO Chin-yung趙金勇 and CHUNG Kuo-feng鍾國風
    in press
    Megaliths in Eastern Taiwan Reconsidered.
    Clifford, J., & Marcus, G. E. , eds.,高丙中、吳曉黎、李霞 等譯
    2006[1986] 《寫文化──民族誌的詩學與政治學》(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商務印書館。
    Cuckovic, Z.
    2016 Advanced viewshed analysis: a Quantum GIS plug-in for the analysis of visual landscapes. Journal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1(4), pp. 32. DOI: 10.21105/joss.00032
    DiNapoli, R. J., Lipo, C. P., Brosnan, T., Hunt, T. L., Hixon, S., Morrison, A. E., & Becker, M.
    2019 Rapa Nui (Easter Island) monument (ahu) locations explained by freshwater sources. PloS one, 14(1), e0210409.
    Fisher, P. F.
    1996 Extend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viewsheds in landscape plann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62(11), pp. 1297-1302.
    Fleming, A.
    1999 Phenomenology and the Megaliths of Wales: a Dreaming Too Far?.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8(2), pp. 119-125.
    Geertz, C.,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 等譯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es)。上海人民出版社。
    Gibson, J. J.
    1966 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tems. Houghton Mifflin.
    1979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Ho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
    Giedion, S.
    2013 Architecture, You and Me: The Diary of a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OI: https://doi.org/10.4159/harvard.9780674368507
    Gillings, M.
    2009 Visual Affordance, landscape, and the megaliths of Alderney.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28(4), pp. 335–356.
    Gold, R. L.
    2017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Sociological methods, pp. 363-380. Routledge.
    Guth, P. L., Adriaan Van Niekerk 2 , Carlos H. Grohmann, Jan-Peter Muller, Laurence Hawker, Igor V. Florinsky, Dean Gesch, Hannes I. Reuter, Virginia Herrera-Cruz, Serge Riazanoff , Carlos López-Vázquez, Claudia C. Carabajal, Clément Albinet and Peter Strob.
    2021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Remote Sensing, 13(18), 3581. DOI: https://doi.org/10.3390/rs13183581.
    Hamilton, S., Whitehouse, R., Brown, K., Combes, P., Herring, E., & Thomas, M. S.
    2006 Phenomenology in practice: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a ‘subjective’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9(1), pp. 31-71.
    Heidegger, M.,王慶節、陳嘉映譯
    1990[1927] 《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久大文化,桂冠圖書出版。
    Higginbottom, G., Smith, A.G.K., Tonner, P.
    2015 A re-creation of visual engagement and the revelation of world views in Bronze Age Scotland. J. Archaeol.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22, pp. 584-645.
    Higginbottom, G., & Clay, R.
    2016 Origins of standing stone astronomy in Britain: New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for the study of archaeoastronom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9, pp. 249-258.
    Ickerodt, U. F.
    2010 Megaliths,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the Bending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zur prähistorischen Archäologie, Kiel Graduate School (Hrsg.), Landscapes and human developm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European Archaeology, pp. 77-89.
    Inglis, N. C., Vukomanovic, J., Costanza, J., & Singh, K. K.
    2022 From viewsheds to viewscapes: Trends in landscape visibility and visual quality researc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24, 104424.
    Jeunesse, C.
    2016 From Easter Island to the megaliths of Morbihan. Half a century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ethnology and archeology around megalithism, trans. Jeunesse C, Le Roux P, Boulestin B, Mégalithismes vivants et passés: approches croisées. Archeopress, Oxford, pp. 3-17.
    Johnson, Matthew H.
    2012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es in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1, pp. 269-284.
    Kaimaris, D.
    2018 Ancient theaters in Greec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geoinformatics to their macroscopic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Sci. Cult, 4(3), pp. 9-25.
    Kelly, L. ,張馨方、唐岱蘭譯
    2019[2016] 《記憶宮殿──揭開史前遺址傳承千年的祕密》,新北市:好優文化。
    Kirleis, W., Müller, J., Kortemeier, C., Behling, H., & Soeghondo, S.
    2012 The megalithic landscape of central Sulawesi. Combining archae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Crossing Border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ists, pp. 1-21. NUS Press.
    Koestoro, L. P., & Wiradnyana, K.
    2007[2005] Megalithic Traditions in Nias Island(No. 105). Gaura Mancacaritadipura, trans. Medan Archeological Office.
    Krzemińska, A., Dzikowska, A., Zaręba, A., Jarosz, K., Widawski, K. & Łach, J.
    2018 The Significance of Megalithic Monuments in the Process of Place Identity Creation and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pen Geosciences 10(1), pp. 504-516. DOI: https://doi.org/10.1515/geo-2018-0040
    Laguana, A., H. Kurashina, M.T. Carson, J.A. Peterson, J.M. Bayman, T. Ames, R. Stephenson, J. Aguon & I.D.K.H. Putra.
    2012 Estorian i latte: A story of latte. Micronesica, 42(1/2), pp. 80-120.
    Liew, P. M., Pirazzoli, P. A., Hsieh, M. L., Arnold, M., Barusseau, J. P., Fontugne, M., & Giresse, A. P.
    1993 Holocene tectonic uplift deduced from elevated shorelines, eastern Coastal Range of Taiwan. Tectonophysics, 222(1), pp. 55-68.
    Llobera, M.
    2003 Extending GIS-based visual analysis: the concept of visualsc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7(1), pp. 25-48.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Martinsson-Wallin, H., & Wallin, P.
    2000 Ahu and settlemen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Anakena and La Perouse. Easter Island Archaeology: Research on Early Rapanui Culture, pp. 27-44.
    Matuszewska, A., & Schiller, M.
    2022 Is It Just the Location? Visibility Analyses of the West Pomeranian Megaliths of the Funnel Beaker Culture. Open Archaeology, 8(1), pp. 402-435.
    McMann, J.
    1994 Forms of power: dimensions of an Irish megalithic landscape. Antiquity, 68(260), pp. 525-544.
    Mizoguchi, K., & Uchida, J.
    2018 The Anyang Xibeigang Shang royal tombs revisited: a social archaeological approach. Antiquity, 92(363), pp. 709-72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an, D.,李幼蒸譯
    2017[2000] 《現象學:一部歷史的和批評的導論》(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Nelson, S. M.
    1993 The archaeology of Kore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berg-Schulz, C.,施植明譯
    1963 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London : Allen.
    1986[1979]《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尚林出版。
    Pantazis, G.
    2017 The Astronomical Orientation of Ancient Greek Theatres in Relation to the Topography and the Greek Mythology.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5(5), pp. 185-192.
    Pearson, R.
    1968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eastern Taiwan. Asian Perspectives, pp. 137-156.
    Pearson, M. P., Pollard, J., Richards, C., Thomas, J., Tilley, C., & Welham, K. 2020 Stonehenge for the ancestors: Part 1. Landscape and monuments. Sidestone Press, Leiden.
    Saxena, V., Mundra, P., & Jigyasu, D.
    2020 Efficient viewshed analysis as QGIS plugin. In 202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Networking (ICACCCN), pp. 957-961. IEEE.
    Sánchez-Quinto, F., Helena Malmström, Magdalena Fraser, Linus Girdland-Flink, Emma M. Svensson, Luciana G. Simões, Robert George, Nina Hollfelder, Göran Burenhult, Gordon Noble, Kate Britton, Sahra Talamo, Neil Curtis, Hana Brzobohata, Radka Sumberova, Anders Götherström, Jan Storå, and Mattias Jakobsson.
    2019 Megalithic tombs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Neolithic Europe were linked to a kindred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19), pp. 9469-9474.
    Simpson, D. F.
    2009 Rapa Nui’s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visibility of its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Rapa Nui Journal, 23(2), pp. 131-148.
    Rhee, S. N., & Choi, M. L.
    1992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y in Prehistoric Korea. Journal of Worm Prehistory 6(1), pp. 51-95.
    Sokolowski, R.,李維倫譯
    2004[1999] 《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Steimer-Herbet, T.
    2018 Indonesian Megaliths: A forgotten cultural heritage. Archaeopress Publishing Ltd.
    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catdir.loc.gov/catdir/enhancements/fy0612/2001021099-d.html.
    Tandy, C. R. V.
    1967 The isovist method of landscape survey. Methods of landscape analysis, 10, pp. 9-10.
    Tilley, C.
    1994 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Places, Paths and Monuments. Oxford: Berg.
    Trigger, B. G.,陳淳譯
    2010[2006] 《考古學思想史》(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2nd edition.)。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Turner, A., Doxa, M., O'sullivan, D., & Penn, A.
    2001 From isovists to visibility graphs: a methodology for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8(1), pp. 103-121.
    Turnbull, D.
    2002 Performance and Narrative, Bodies and M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s and Objects, Spaces and Knowledges.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9(5-6), pp. 125-143. DOI: https://doi.org/10.1177/026327602761899183
    Wang, C. H., & Burnett, W. C.
    1990 Holocene mean uplift rates across an active plate-collision boundary in Taiwan. Science, 248(4952), pp. 204-206.
    Wheatley, D. W., Sanjuán, L. G., Murrieta Flores, P. A., & Pérez, J. M.
    2010 Approaching the landscape dimension of the megalithic phenomenon in Southern Spain.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29(4), pp. 387-405.
    Wunderlich, M., Müller, J., & Hinz, M.
    2019 Diversified monuments: 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creation of monumental landscapes in prehistoric Europe. In Megaliths – Societies – Landscapes. Early Monumentality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n Neolithic Europe. Volume 3, edited by Johannes Müller, Martin Hinz, and Maria Wunderlich, pp. 25-29.
    Wylie, J.著,王志弘、錢伊玲、徐苔玲、張華蓀譯
    2021[2007] 《地景》,新北:群學出版。
    Żemła-Siesicka, A.
    2022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the megalithic landscape of Wietrzychowice, Poland. Landscape Online, 97.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吳密察譯
    1994 〈荷據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197-234。
    安倍明義
    1933 〈東台湾の遺跡に就いて(一)〉,《台湾教育》366:49-57。
    佐山融吉
    1914 《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台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宮本延人
    1943 〈石柱と巨石文化〉,グラフ解說。《民俗臺灣》3(6):24。
    鳥居龍藏
    1926 〈台灣の古代石造遺物に就て〉。《民族》1(3):123-128。
    鹿野忠雄
    1930a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ズ就サ(一)〉。《人類學雜誌》45(7):273-285。
    1930b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ズ就サ(二)〉。《人類學雜誌》45(9):362-374。
    王天送
    1992 〈花蓮縣史前文化遺址簡介〉,《臺灣文獻》43(3):261-273。
    尹意智
    2014 〈台東縣長濱鄉膽曼遺址考古田野報告〉。《田野考古》17(2):101-136。
    2017 《花蓮縣史前巨石文物普查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朱正宜
    1990 〈台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仁
    1992 〈台灣地區重要遺址圖說:掃叭遺址〉。《田野考古》3 (2):67-72。
    李坤修
    2004 《台九線花東公路第三期拓寬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文化古蹟遺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委託京華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2010 〈卑南遺址的發掘與遺址範圍的認識〉,《文化驛站》27:4-9。
    李坤修、張振岳
    2006 《台東縣原住民舊社及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之研究報告。
    李坤修、葉美珍纂修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施添福總編纂,劉益昌編纂,臺東:臺東縣政府。
    李宛凌
    2008 〈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宋文薰
    1972 〈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在東南亞史前史上的地位〉,《人文與社會科學60學年度研究補助費受補人研究報告摘要彙編》:366-36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76 〈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5-156。
    宋文薰,陳奇祿編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1984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研究。
    1988 〈卑南遺址第 11-13 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2 《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
    吳牧錞
    2013 〈聚落空間與社會鄰群:電子運算考古學在排灣高士舊社 Saqacengalj 的運 用〉,《考古人類學刊》(79):71-104。 DOI: 10.6152/jaa.2013.12.0004
    2019 〈攝影測量法在考古學舊社遺址研究與空間分析中的運用:以高士排灣 Saqacengalj為例〉,《考古人類學刊》(90):45-73。
    吳意琳、Laurent Deschodt
    2012 〈臺灣東部新石器遺址的空間分布及其相關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2):45-70。
    吳錫德
    2018 〈現象學的翻譯論述--論梅洛--龐蒂感知現象學的翻譯觀〉。《編譯論叢》11(1):83-104。
    林素珍、拉蓊.進成、陳耀芳
    2021 《撒奇萊雅族馬立雲(Maibul)部落歷史研究》。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朝棨
    1957 《臺灣地形》。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俊全
    1993 〈台灣東海岸地區海岸線的變化與史前遺址的關係〉,《田野考古》4(1):15-32。
    林勝賢
    1995 〈加走灣開發史話—龜山崙舊事〉,《加走灣紀事》:72-75,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林徐達
    2011 〈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 Lahuy 的 「論文返鄉口試」〉,《臺灣人類學刊》9(1):147-185。
    2015 《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桂冠圖書。
    林圭偵、鄭玠甫、廖泫銘、陳郁茹
    2018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佳心舊社調查研究暨GIS故事地圖建置計畫》。花蓮縣 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0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佳心部落與喀西帕南部落調查研究暨GIS故事地圖建置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曉純
    2019 〈臺灣東部與菲律賓群島的史前人群交流——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田野考古》(19)2:87-116。
    後山文化工作群
    1995 《加走灣紀事》,後山誌˙部落篇(二)。臺東市:東縣文化。臺東縣-方志。
    容淑華
    1998 《奇妙世界 : 劇場》。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孫稜翔、沈淑敏
    2013 〈臺灣海岸山脈東翼小流域之河階分布與類型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50):37-56。
    2015 〈海岸山脈東翼河階發育因子之探討特論地層配置的影響〉,《地理學報》 (78):1-19。
    高業榮
    2011[1991]《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連照美、宋文薰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 》,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連照美、宋文薰、李瑞宗編
    1996 《都蘭遺址考古學研究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專刊(22)。
    姚書宇
    2016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7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_「巨石文化」的再思考〉,2017年考古學年會發表文章。
    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花蓮縣縣定遺址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
    2014 〈花蓮縣掃叭遺址的文化內涵-兼論麒麟文化〉。《田野考古》17(2):1-58。
    郭素秋、鄭玠甫、黃鐘、林柏丞、胡植慶
    2017 〈空載光達技術在臺灣山區舊社考古學研究的應用:以排灣族文樂舊社為例〉,《考古人類學刊》87:67-88。DOI: 10.6152/jaa.2017.12.0003
    康培德
    1998 〈1640至50年代花東縱谷中北段村落區域勢力的變遷〉,《臺灣史研究》5(2):1-3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文山
    2014 《末次最大冰期以來,臺灣海岸線變遷》。取自http://www.ihs.ncu.edu.tw/files/news/101_d8403b91.pdf。
    陳文山、王源
    1996 《臺灣地質系列第7號: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臺北縣中和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
    2004 〈末次冰期以來台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40-55。
    陳有貝、尹意智、姚書宇
    2016 《花蓮縣富源遺址範圍及文化內涵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陳瑪玲
    2013 〈「GIS 在臺灣考古學的運用」 專號導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9):1-6。DOI: 10.6152/jaa.2013.12.0001
    陳淑媛
    2008 〈以歷史觀點探討舞鶴地區農業發展過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岳
    1999 〈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臺灣文獻》50(1):287-318。
    黃士強
    1991〈從東河地區談東海岸史前文化及有關問題〉,《田野考古》2(1):1-30。
    黃冠華
    2006 〈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131-167。
    葉長庚
    2005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的研究過程暨忠勇遺址調查〉,《田野考古》10(1) : 45-78。
    2008a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b 〈臺灣東部巨石遺物的新發現〉,《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通訊:文化驛站》23:12-17。
    2011 〈在風箏斷了線之後,論巨石地景與原住民社會記憶的情境〉。《地下與地上的對話:歷史考古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2 〈臺灣東部巨石的發現與研究〉。《臺灣博物季刊》31(4):44-49。DOI:10.29879/TNS.201212.0005。
    2013 《臺灣史前岩棺─重要古物白守蓮Ⅰ號岩棺保存維護推廣手冊》。臺東:臺東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4a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7(2):59-100。
    2015 《臺東縣史前文化古物普查計畫:巨石文化結案報告》。臺東縣政府,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
    2017a 〈台灣史前巨石與當代地景〉。《科學發展》第532期:40-43。
    2017b 《地貌擷取科技於考古田野作業之應用:以花蓮縣豐濱.宮下遺址為例》。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葉美珍
    1993a 〈臺東縣長濱鄉白桑安遺址試掘工作簡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1:30-58。
    1993b 〈長光岩棺及長光遺址發現簡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2:95-102。
    1997 〈台東的史前文化〉。《台東文獻復刊》2:14-27。
    2012 〈沙丘上的祭祀:長光遺址與城子埔遺址之墓園現象概述〉。《南島研究學報》3(2):1-43。
    葉柏強
    2016 《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花蓮縣文化局。
    楊弘任
    2011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10-34。
    楊淑玲
    1998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地區新發現之巨石群〉。《台東文獻》復刊4:40-57。
    楊智群
    2013 〈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振華、葉美珍
    2000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四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研究計畫報告。
    廖泫銘、張齡方、劉濠雄、張智傑、蘇婉婷、劉家豪
    2014 《Quantum GIS操作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研究專題中心。
    趙金勇
    1994 〈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東海岸長濱地區史前遺址空間分布初探〉。《田野考古》7(1/2):19-44。
    2004 〈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田野考古》8:45-93 。
    劉益昌
    1992 〈公埔遺址〉。《田野考古》3(1):63-66。
    2003[2000] 〈台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經修改版本。《東台灣研究》(5):71-104。
    劉益昌、顏廷伃
    2000 《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端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期末報告: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林文傑
    2020 《花蓮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劉亭攸
    2012 〈鵝鑾鼻第三/四文化相遺址的集域分析與漁獵地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地理資訊系統在集域分析及地景空間的應用:以鵝鑾鼻第三/第四文化相遺址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9:47-70。DOI: 10.6152/jaa.2013.12.0003
    劉畹芳
    2002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亞蘭
    2008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 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4):141-172。
    劉有台、劉昭民
    2014 〈原住民族早期之天文曆法和氣象知識〉,原住民族曆法,《原住民族文獻》14:38-43。原住民族委員會。
    鄭玠甫
    2020 〈從尋根到協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部落的原住民考古學研究〉,《考古人類學刊》93:87-132。
    2022 〈舊社還是 asang?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地景的考古學研究〉,《考古人類學刊》97。DOI: 10.6152/jaa.202212_(97).0001
    鄭卓斌、史天元
    1999 〈視域計算不同程式集差異之探討〉,《航測及遙測學刊》4(2):55-64。
    蔡佩穎
    2007 〈空間分析與房舍結構: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DOI: 10.6342/NTU.2007.02058
    蔡繼光
    2011 〈古蹟英譯探微〉,《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101-106。
    盧孟明
    2011 〈氣候暖化與海平面高度〉,《農業世界雜誌》第339期:76-79。
    蕭輔宙
    2005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風
    2014 〈祭壺器的社會生命史—阿美族東昌村的民族學調查與靜浦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嘉成
    2009 〈地名作為地方認知的空間規劃操作—以花蓮縣瑞穗鄉迦納納(kalala)部落的空間地圖操作為例〉。「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研討會論文。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河野喜六原編,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黃智慧主編
    2000[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網路資源
    Cummings, V.
    2015 dolmen. 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dolmen, accessed November 10, 2022.
    Kang, Y.
    2022 AM-17 - Intervisibility, Line-of-Sight, and Viewsheds. Intervisibility, Line-of-Sight, and Viewshed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Body of Knowledge (2nd Quarter 2022 Edition). John P. Wilson (Ed.). DOI: https://doi.org/10.22224/gistbok/2022.2.8 (link is external). https://gistbok.ucgis.org/bok-topics/intervisibility-line-sight-and-viewsheds, accessed March 6, 2023.
    Rosalind L. Hunter-Anderson
    2023 [N.d.] Latte. In Guampedia. https://www.guampedia.com/latte/#, accessed March 1, 2023.
    尹意智
    2016 〈掃叭遺址改名為「Satokoay(舞鶴)遺址」〉。Hello Taiwan Archaeology: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9956755682/permalink/10153714072685683/,2022 年11月8日上線。
    李坤修
    2011 〈岩棺二、三事〉。《史前館電子報》第200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200/page_02.html,2022 年10月18日上線。 
    2017a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上)〉。《史前館電子報》第359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59/page_02.html,2022 年11月1日上線。 
    2017b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下)〉。《史前館電子報》第360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60/page_02.html,2022 年11月2日上線。 
    吳意琳
    2021 〈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上)〉。《史前館電子報》第446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46/page_02.html,2022 年12月5日上線。
    林辰雄
    2009 〈由舞鶴社區發展的傳奇故事看農村再生〉。《茶葉專訊》,(68),https://kmweb.coa.gov.tw/knowledgebase.php?id=24543,2022 年12月1日上線。
    林劭璚
    2010 〈籃子裡,誠實的咖啡豆─花蓮迦納納部落〉。文化部:「台灣社區通」,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籃子裡,誠實的咖啡豆─花蓮迦納納部落,2022年12月5日上線。
    花孟璟
    2013 〈掃叭小石柱 學者懷疑非本尊〉。「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99763,2023年7月30日上線。
    2015〈流浪27載 新社岩棺回部落安置〉。「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2287,2022 年11月7日上線。
    陳文山
    年代不詳a 〈海岸山脈地質解說〉。《阿山的地科研究室》,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Park/SeacoastSierraGeology/index.htm,2021 年12月7日上線。
    年代不詳b 〈花東縱谷〉。《阿山的地科研究室—台灣的地史:臺灣島的大地構造與結構》,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Class/history/index-GC_main03_02_02.html, 2023年3月18日上線。
    年代不詳c 〈海岸山脈〉。《阿山的地科研究室—台灣的地史:臺灣島的大地構造與結構》,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Class/history/index-GC_main03_02_01.html,2023 年3月18日上線。
    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明翰 / Calaw.Kaniw(代表人)
    2016 《阿美族迦納納部落limorak儀式祭歌/宗教祭儀、歌曲、舞蹈》。申請案號:1050425000011,申請日期:2016-04-25,證書號數:美ACD000067,公告日期:2020-02-26。「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資訊網」,https://www.titic.cip.gov.tw/app/caseDetail?num=1050425000011, 2023年5月25日上線。
    傅鳳琴
    2018 〈神祕的石柱與卑南二兄弟傳說〉。《史前館電子報》第383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83/page_01.html,2023年2月11日上線。
    楊淑玲
    2009 〈石柱隱藏了什麼密碼?〉。《史前館電子報》第161期,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161/page_01.html,2022年10月5日上線。
    黃國恩
    2014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月形石柱與白守蓮一號岩棺〉。《史前館電子報》第274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274/page_03.html,2022 年11月13日上線。
    葉美珍
    2010 〈麒麟遺址再發現。《史前館電子報》第186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186/page_01.html,2022年11月20日上線。
    2015 〈談臺東縣定都蘭遺址新近考古工作〉。《史前館電子報》第296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296/page_02.html,2022年9月29日上線。
    2019a 〈為岩棺洗澡(上)─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史前館電子報》第401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01/page_01.html,2022 年11月7日上線。
    2019b 〈為岩棺洗澡(下)─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史前館電子報》第401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02/page_01.html,2022 年12月7日上線。
    葉長庚
    2014b 〈岩岩夏日的探險:臺灣東部史前岩棺簡介〉。《史前館電子報》第277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277/page_03.html,2023 年5月20日上線。
    2016 〈史前巨石、社會記憶與當代文化景觀──紀念宋文薰先生〉。《史前館電子報》第323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23/page_01.html,2022 年10月20日上線。
    2017c 〈史前岩棺製造場─豐濱.宮下遺址〉。《史前館電子報》第354期,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54/page_01.html,2022 年10月8日上線。
    2022a 〈從三萬年前開始,那些無人知曉的歷史歲月──翻開臺灣考古五大未解之謎事件簿〉。《Watch Taiwan 觀・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歷史普及季刊。資料來源:故事StoryStudio,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five-mysteries-of-archeology-in-Taiwan,2022 年11月10日上線。
    2022b 〈台灣東海岸發現大量千年人造巨石,年代更久於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巨石古文明!|解碼南島巨石文化〉,《zalan見識南島S5》EP5。原視TITV+(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Plu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II8Oxwyig&ab_channel=%E5%8E%9F%E8%A6%96TITV%2B,2022 年11月11日上線。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
    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4_00003152&lang=chn,2022年11月20日上線。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
    潘文富、潘繼道、李宜憲、簡明捷、張振岳、翁純敏、楊盛凃
    2005 《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施添福總編,陳國川、翁國盈編,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4_00003151&lang=chn,2022年11月20日上線。
    蔡政良
    2004 《阿美族》。阿美族族群研究。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2022年5月27日上線。2022年11月25日再次上線,發現連結已失效。
    張瓊文
    2019〈加納納:籃子裡的檳榔與咖啡〉。《人社東華》第21期,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https://journal.ndhu.edu.tw/%E5%8A%A0%E7%B4%8D%E7%B4%8D%EF%BC%9A%E7%B1%83%E5%AD%90%E8%A3%A1%E7%9A%84%E6%AA%B3%E6%A6%94%E8%88%87%E5%92%96%E5%95%A1-%E5%BC%B5%E7%93%8A%E6%96%87/,2022年12月1日上線。
    黃明堂
    2009〈奇崙山人形岩棺 國內僅見〉。「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43231,2022年10月12日上線。
    盧太城
    2017 〈神秘岩棺 巨石文化再添一塊拼圖〉。「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707040198.aspx,上線日期:2023年5月23日。
    長濱鄉公所
    年代不詳 〈歷史沿革〉,https://www.changbin.gov.tw/content_edit.php?menu=1769&typeid=2477,2023年5月20日上線。
    舞蓋/倫敦
    2022 〈探訪聚落人文地景 撒奇萊雅族部落-馬立雲〉。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s://www.ipcf.org.tw/info-/News/Detail?newsId=22111020501133500,2023年7月31日上線。
    顏嘉成
    2014 〈走進部落的看見──顏嘉成〉。《人社東華》第1期,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https://journal.ndhu.edu.tw/%E8%B5%B0%E9%80%B2%E9%83%A8%E8%90%BD%E7%9A%84%E7%9C%8B%E8%A6%8B%E2%94%80%E2%94%80%E9%A1%8F%E5%98%89%E6%88%90/,2022年12月10日上線。
    不著撰人
    2007 〈打開kalala〉。「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6286,2023年3月11日上線。
    2009a 〈社區小故事〉。文化部:「台灣社區通」,花蓮縣瑞穗鄉加納納部落,https://sixstar.moc.gov.tw/blog/kalala,2020年7月20日上線。
    2009b 〈lapikd〉。文化部:「台灣社區通」,花蓮縣瑞穗鄉加納納部落,https://sixstar.moc.gov.tw/blog/kalala/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SpecialView&PK=3334,2020年7月20日上線。
    2009c 〈orikican〉。文化部:「台灣社區通」,花蓮縣瑞穗鄉加納納部落,https://sixstar.moc.gov.tw/blog/kalala/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SpecialView&PK=3333,2020年7月20日上線。
    2013 〈掃叭石柱沒3千年?瑞穗人跳腳〉。環境資訊中心台灣新聞摘錄自「聯合報」瑞穗報導,https://e-info.org.tw/node/87656,2022年10月1日上線。
    2016a 〈500年3次大遷徙! "迦納納"走出逆境〉。《Amis TITV 原視族語新聞》。IPCF-TITV原文會 原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8GuB0GdpM&ab_channel=IPCF-TITV%E5%8E%9F%E6%96%87%E6%9C%83%E5%8E%9F%E8%A6%96,2022 年11月30日上線。
    2019 〈掃叭石柱遺址 撒奇萊雅族人早期耕地〉。《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族語新聞》。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fjYO-XgIQM&ab_channel=IPCF-TITV%E5%8E%9F%E6%96%87%E6%9C%83%E5%8E%9F%E8%A6%96,2023年6月28日上線。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