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紀邦 Lu, Chi-Pang |
|---|---|
| 論文名稱: |
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 Research on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Participated by Local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 of Tainan Old City Participated by the Tainan-Old-City Alliance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71 |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區域 、文化資產 、在地組織 、生活文化 、文化活動 、民眾參與 、社區營造 、保存再生 |
| 外文關鍵詞: | historical are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living culture, cultural activity,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3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區域再生是整體性環境的保存再生,並且強調其隨時間變遷的場所精神與其內部的文化與社會機制。歷史區域因著空間範圍之廣、再生議題具專業性且多樣性。台灣早期保存經驗常常是由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主導、側重於歷史保存價值與文化觀光經濟效益,致使歷史區域保存再生工作需要面臨(1)空間場域缺乏整體性連結與當代生活機能不足、(2)保存再生工作無法持續性運作、(3)在地生活者與歷史環境的社會關係薄弱等課題。
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是自明的、天生的、理所當然的;國際文獻中重視在地居民參與,期待保存再生工作能藉著在地居民參與行動而產生社會關係的連結,藉著在地居民參與學習詮釋文化資產的當代文化重大意義,並且支持文化資產融合於當代多樣性生活機能的整體性空間場域。台南舊城所在區域範圍廣大,歷經時空變遷而累積保存的多樣性課題,同時也面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的兩難困境。近年來,台南市舊城區有機會藉著舊城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相關計畫執行與活動辦理,推動整體性的保存再生工作,嘗試以在地團體參與連結的整合性運作模式,因應上述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現況議題。
本研究藉著參與觀察舊城相關計畫與活動的實踐過程,與整理相關計畫、會議、研究訪談等相關書面資料,討論分析參與行動實踐過程,以提出相關運作與對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可能助益,包括:(1)在地活動應是持續性參與過程,有機會促成在地居民普遍性參與與在地團體連結,以形成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再生看法的集體性表現詮釋,醞釀文化資產的當代生活文化內涵。(2)歷史區域環境應是持續動態變遷過程,藉著歷史區域再生的支持性環境的建構,促進在地居民參與行動與平台機制互動合作,促成文化資產、歷史環境與地區生活環境三者的整體性連結,並且醞釀歷史區域再生的當代新機能需求。(3)在地組織是持續動態連結的整合性平台機制,以計畫執行與活動辦理為其促成媒介,並藉著在地團體能承載的運作特質、能自我增能的運作特質,以及讓在地團體提供、轉化既有資源以支持歷史區域再生新機能需求的整合特質,成為支持歷史區域再生的社會機制。此外,在實踐經驗中發現,雖然在地團體因自身體制異動而有中止參與行動的情形,然而以複數在地團體連結的整合性平台機制,可以彈性轉變運作模式、以其他在地團體為主體、持續性參與實踐保存再生工作;也能等待中斷參與的在地團體調整後,再重回平台機制。這是複數在地團體參與的平台機制運作特質,也是在地生活文化內涵能持續性醞釀的關鍵。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is to conserve and regenerate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emphasized by the spirit of place varying in time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 within. However, the promotions in Taiwan confronts with the issues: (1) the environment lacking of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living functions, (2) the unsustainable regenerative work, and (3) the weak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references of UNESCO and ICOMOS highligh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residents, expected to combine with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to interpret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support to integrate into the whole environment with contemporary and varied living functions.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Tainan-old-city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the possible alternativ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participated by local organizations.
Barthes, R. G. (1977). Death of the Author Image, Music, Text (Vol. 5-6): Hill and Wang.
Castells, M. (1984).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stells, M. (1989). The Infro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 Urban-regional Process. Cambridge: Blcakwell.
Ching, L. T. S. (2001). 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C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zen, M. R. G. (1969).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London: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Conzen, M. R. G. (1988). Morphogenesis, morphological regions and secular human agency in the historic townscape, as exemplified by Ludlow. In G. Shaw & D. Denecke (Eds.),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 Recent progress in Britain and Germ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zen, M. R. G. (2004). Thinking about Urban Form : Papers on Urban Morphology, 1932-1998 Oxford: Lang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Peter.
Crawford, M., Speaks, M., & Mehrotra, R. (2005). Everyday Urbanism: Margaret Crawford vs. Michael Speaks. US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 Alfred Taubm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Ellin, N. (2006). Integral Urbanism. London: Routledge.
Flacks, D. (1995). Taking ideology seriously: a route to progressive power. Social Policy, 34~50.
Gibson, K., & Graham, J. (2006). 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 Minneapolis,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roth, P., & Bressi, T. W. (1997).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Harvey, D. (2003). 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城市與設計, 15/16, 1~19.
Hayden, D. (1997). 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 Cambridge: MIT Press.
Heineberg, H. (2007). German geographical urban morphology in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Urban Morphology, 11(1), 5~24.
Highmore, B. (2005).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臺北縣: 韋伯文化.
Hill, J. (2003). Actions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s and Creative Users. London: Routledge.
Hobsbawm等, E., & 陳思文等譯. (2002). 被發明的傳統. 臺北市: 城邦文化.
Imbault-Huart. (1958). 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臺北市: 台灣銀行.
Jivén, G., & Larkham, P. J. (2003). Sense of place, authenticity and character: A commentary. Urban Design, 8(1), 67~81.
Kropf, K. S. (2005). The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m. Urban Design, 9(3), 17~18.
Kropf, K. S. (2006). Crisis in the typological process and the language of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Urban Design, 10(1), 70~77.
Larkham, P. J. (1996).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Larkham, P. J. (1998). Urban morphology and typology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A. Petruccioli (Ed.), Typological Process and Design Theory (pp. 159~177). MA, USA: Aga Khan Program for Islamic Architecture.
Larkham, P. J. (2002). Misusing 'morphology'? Urban Morphology, 6(2), 95~97.
Liu, W. K. (2011). Managing Change: Tensions between Urban Morphology and Everyday Life in the Heterotopic Urban Context of Tainan. (Docto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UK.
Masser, I., Svidén, O., & Wegener, M. (1994). What new heritage for which new Europe? Some contextual considerations. In G. J. Ashworth & P. J. Larkham (Eds.), Building a New Heritage: Tourism,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 (pp. 31-43). London: Routledge.
Moudon, A. V. (1997).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Urban Morphology, 1(1), 3~10.
Osborne, D., & Plastrik, P. (1997). The Control Strategy" Shifting Control Away from the Top and Center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pp. 203~240):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atoh, S. (1997).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castle-town cities. Urban Morphology, 1(1), 11~18.
Sauer, C. O. (1925). The Morphology og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19~54.
Tilden, F. (197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hitehand, J. W. R. (2001). British urban morphology: The Conzenian tradition. Urban Morphology, 5(2), 103~109.
Whitehand, J. W. R., & Larkham, P. J. (1992). Urban landscap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Zukin, S. (1991).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文芸, & 傅朝卿. (2013). 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 建築學報, 84, 77~96.
文建會. (1998). 文化白皮書.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 (2007).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 臺中市: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文建會. (2009a). 文貳字第0982108756號.
文建會. (2009b). 區域型文化資產. from http://210.69.26.223/index.aspx
文建會. (2009c). 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成果展專輯. 臺中市: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文建會. (2009d). 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緣起. In 謝瑞隆 & 簡嘉緯 (Eds.), 臺灣歷史文化場域的新體驗. 臺中市: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王本壯. (2008). 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 府際關係研究通訊, 3, 18~21.
王志弘. (2011). 導言─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 In 王志弘 (Ed.),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臺北市: 群學出版.
王明元, & 楊淑美. (2007). 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 現代商業化學刊, 4(2), 117-130.
王俐容. (2005).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 文化研究, 1, 169~195.
王惠君. (2005). 日本「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制度」相關法規資料蒐集與分析案.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吳秉聲. (1997). 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 (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吳秉聲. (2007). 幻景:殖民時期台灣都市空間轉化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及台北為對象(1895-1945). (博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吳筱涵. (2011). 公共性空間經營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的在地經營為例. (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吳綱立, 郭幸萍, & 趙又蟬. (2007). 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為例. 建築學報, 62, 1~22.
李丁讚. (2004). 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 In 李丁讚等著 (Ed.), 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 臺北市: 桂冠出版社.
李長晏, & 曾淑娟. (2009). 跨域治理結構之比較分析-以北台與高高屏區域聯盟為例. In 王漢國 (Ed.), 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 (pp. 43~73). 臺北縣: 韋伯文化.
李姿儀. (2010). 地方文化館. 臺灣大百科全書. from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杜正宇. (2010). 台、美歷史保存的發展與比較.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4, 17~36.
孟慶慈. (2014, 2014/3/15). 「老屋欣力」重啟 非懷舊、復古就好, 自由時報.
林依仁. (2010). 文化意涵與其保護在國際法中的轉變. 台灣國際法季刊, 7(4), 87~128.
林承緯. (2012). 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從學科理論到保存實務的考察.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 69~88.
林政逸, & 辛晚教. (2009). 文化導向都市再生之策略模式:臺北市保安宮文化慶典與空間計畫的個案研究. 都市與計劃, 36(3), 231~254.
林崇傑. (2008). 台灣運用容積移轉於歷史保存之政策與實踐之檢討. 文資學報, 4, 27~92.
林崇熙. (2007). 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 64~76.
林崇熙. (2008). 徒法不足以自行-考古遺址、地方知識與社會想像.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5, 36~47.
林崇熙. (2009). 文化資產作為一種新科學:文化資產學芻議.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0, 13~28.
林崇熙. (2010). 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3, 41~56.
林雪娟. (2014, 2014/04/29). 天地會之旅 故事說得太膨風, 中華日報.
邱上嘉, 莊玟琦, & 管倖生. (2010). 亞歷山大模式語言運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建築學報, 71, 1~25.
施國隆. (2012). 從世界遺產看台灣文化資產永續發展的經驗與因應策略.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1, 5~22.
柯于璋. (2008). 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壇灣參與式社區規畫之課題與展望. 府際關係研究通訊, 3, 7~12.
柯俊成. (1998). 台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 (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洪敏麟. (1979). 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In 洪敏麟 (Ed.). 臺中市: 臺灣文獻委員會.
夏鑄九. (2000). 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0, 47~82.
夏鑄九. (2003). 在網絡社會中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 城市與設計學報, 13/14, 51~83.
孫全文, & 張采欣. (2009). 德國古蹟保存區及歷史街區保存法令制度資料蒐集分析案.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孫同文. (2003). 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 臺北市: 元照出版.
徐明福. (1995). 傳統城鎮現代化見證─日據時期的台南市. 建築師雜誌, 1995(1), 91~99.
徐燕興, & 丁育群. (2010). 臺北市古蹟容積移轉政策內涵與困境之探討.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2, 05~22.
國立臺灣圖書館. 日治時期台灣地圖資料庫. http://muse.lib.nck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More.jsp?nId=672
張剛維, & 林森田. (2008). 以容積移轉進行都市保存之制度與執行─財產權觀點分析. 建築學報, 66, 97~118.
張淑娟. (2011). 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 文資學報, 6, 101~126.
梁俊仁, & 邱上嘉. (2008). 由歷史保存與維護相關文獻探討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之同質性. 設計研究(8), 228-234.
許育典, & 李惠圓. (2006). 多元文化國下建築文化資產保存的建構. 台灣土地研究, 9(2), 75~96.
許肇源, 連哲民, & 黃柏璋. (2008). 從新莊樂生療養院事件看台灣都市文化資產保存機制之缺失. 都市與計劃, 35(3), 269~289.
郭肇立. (2009). 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 建築學報, 67, 81~96.
陳世明. (2007). 95年度府城舊城文化館計劃期末報告書.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世明. (2008). 95年度府城城緣記事─舊城歷史區域再生計畫.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世明. (2009). 府城舊城歷史區域保存與再生現階段的推動策略.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府城舊城歷史區域保存與再生論壇, 臺南市.
陳世明. (2012). 100年度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結案報告書.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世明, 李德河, & 陳信安 (Eds.). (2011). 府城城緣記事─舊城歷史區域再生執行計畫.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世明, & 徐郁富. (2008). 96年度府城舊城文化館(執行)計劃期末報告書.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世明, & 盧紀邦. (2011). 安平與舊城歷史區域的社區營造與生活文化發展.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台南市文化首都生活文化營造研討會, 臺南市.
陳其南. (1998). 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 社教資料雜誌, 241, 5~7.
陳其南, & 孫華翔. (2000). 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 Paper presented at the 「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 臺北市.
陳其南, & 劉正輝. (2005). 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 國家政策季刊, 4, 77~88.
陳明竺. (1993). 街區組織. 臺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陳亮全. (1996). 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 空間雜誌, 92.
陳國瑛. (2007). 清一統志臺灣府, 臺灣采訪冊, 澎湖續編.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傅朝卿. (1999). 從地區文化資產展覽會看社區營造與古蹟保存. 文化生活, 2, 10~12.
傅朝卿. (2002). 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傅朝卿. (2009). 談街屋、歷史中心與聚落保存與維護. In 謝瑞隆 & 簡嘉緯 (Eds.), 臺灣歷史文化場域的新體驗 (pp. 15~22). 臺中市: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黃一中. (2010). 在地組織參與歷史環境再生規劃之研究─以台南市舊城區域的學校為例. (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黃武達. (2000). 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 臺北縣: 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富娟. (2004). 為地方文化館請命─地方文化館之發展定位暨經營管理之概念性思考.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27(6), 101~107.
詹伯望. (2006). 半月沉江話府城. 臺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廖世璋, & 錢學陶. (2002). 古蹟保存的文化認同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都市與計劃, 29(3), 471~489.
榮芳杰. (2008). 文化遺產管理之常道: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維護觀點. (博士論文), 成功大學, 臺南市.
漢聲. (1995).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訪台大建城所夏鑄九、劉可強教授 長住台灣2 (pp. 25~46). 臺北市: 英文漢聲.
漢寶德, & 劉新圓. (2008). 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 國政研究報告 教文(研)097-009號. from http://www.npf.org.tw/post/2/4332
監察院. (2009). (98)院台教字第0982400064號函.
臺南市政府. (2001). 府城今昔.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趙子元. (2006). 英國「歷史資產保護與管理制度」相關法規資料蒐集與案例分析案. 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劉為光, 盧紀邦, & 陳世明. (2013). 台南市舊城邊緣帶空間型態在當代都市生活中的文化意涵. 建築學報, 85.
劉銓芝. (2012). 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操作執行手冊. 臺中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蔡明哲. (2009). 救治或加害?古蹟活化的社會美學議題. 美學藝術學, 3, 37~54.
鄭幸媛. (2011). 歷史區域文化保存與再生中小學教育學習課程運用之研究─以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的小學為例. (碩士論文), 臺南大學, 臺南市.
營建署. (1993). 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 from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nan_city/index.htm
謝金鑾, & 鄭兼才 (Eds.). (2007). 續修臺灣縣志.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顏亮一. (2006a). 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 都市與計劃, 33(2), 93~110.
顏亮一. (2006b). 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 規劃學報, 33, 91~106.
顏亮一. (2009). 新莊文化地景初探: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0, 39~52.
羅秀華. (2003). 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 臺北市.
羅欣怡. (2011).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 (博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蘇明如. (2012). 多元文化時代的博物館─台灣地方文化館政策十年(2002~2011). (博士論文), 臺灣藝術大學, 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