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子欽 Chen, Tzu-Chin |
|---|---|
| 論文名稱: |
李卓吾道家思想研究──以《老子解》為例 Research on Li Zhi's Taoism by Giving Examples of Laozi |
| 指導教授: |
葉海煙
Yeh, Ha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3 |
| 中文關鍵詞: | 李卓吾 、道家思想 、《老子解》 |
| 外文關鍵詞: | Li Zhi, Taoism, Laozi Jie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學術的研究之中,李卓吾呈顯出許多的面向提供吾人考究,其內容包含文學、歷史以及思想的層面,可說是十分繁複,但也彌足珍貴。在以往的研究中,因他具有反傳統、反禮教以及反儒家等觀念而被彰顯開來,但相較於同一時期的文人,他的注解雖富有個人色彩,但注解的書籍面向之多元,更顯得出李卓吾所注文本的難得之處。
三教會通的思想萌生於漢魏,發展於唐宋,結果於明代,到了李卓吾的時候亦是如此。話雖如此,前人研究中每每言及三教會通時,便僅有鎖定儒家與佛家進行論述,很少討論道家所呈顯的思想脈絡與意義。本文針對李卓吾的《老子解》一書,進行注解的考究與詮解,試圖勾勒出他本身道家思想的面向。透過《老子》作為道家系統的經典文本,也許可以清楚地瞭解李卓吾《老子解》的性質與歷史意義,也更能分析他是否能建立道家的思維。藉由對「政治思想」以及「涵養思想」的相關論述,可以描繪出他自己所崇尚的美好社會,除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外,還能明曉當時的社會的思想氛圍。
In the mid-late Ming Dynasty, a Chinese thinker named Li Zhi who annot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text, Laozi, to speak his own opinions of political issues and metaphysical ontology. Though his works, we discover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Li Zhi. Lots of scholars focus his woks o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ccording to his life experiences. Meanwhile, we found that he were also concerned about Taoism as the bridge to connect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his research, we would like to open up the meanings of Taoism which influence Li Zhi’s mind in order to realize what he did and what he wanted to say. And we can not only know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atmosphere, but also understand his physicality and mentality in the mid-late Ming Dynasty.
(一)古籍文獻
1.容肇祖:《李贄年譜》,北京:三聯書局,1957年。
2.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3.林其賢:《李卓吾事蹟繫年》,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4.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5.張建業:《李贄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並於1992年增訂〈有關李贄傳記資料〉。
6.張建業:《李贄文集》全七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7.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全廿六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二)專書
1.[日]鈴木虎雄(すずき とらお):《李卓吾年譜》,福建:協和大學書局,1935年4月。現已由四川大學出版,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2.[日]島田虔次(しまだ けんじ):《中國にお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後有甘萬萍翻譯:《中國近代思想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5年)。
3. [日]溝口雄三(みぞぐち ゆうぞう):《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80年。後有林右崇翻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4.[日] 溝口雄三:《李卓吾:正道を歩む異端》,東京:集英社,1985年。
5.容肇祖:《李卓吾評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6.王冠文:《李贄著作研究》上下二冊,收錄於《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12編第9、10冊。
7.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現已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8.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9.傅小凡:《李贄哲學思想研究》,收錄於《台海研究叢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0.王均江:《衝突與和諧:李贄思想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屈小強:《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濟南:濟南出版社,2007年。
12.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3.陳清輝:《李贄思想探賾》,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14.劉季倫:《李卓吾》,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15.袁光儀:《李卓吾新論》,臺北:臺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16.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17.熊鐵基:《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三) 期刊論文
1.[日]佐藤錬太郎(サトウ レンタロウ):〈李卓吾と紫柏達観の死をめぐって〉,收錄於《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3月,頁1189~1206。
2.[日]佐藤錬太郎:〈李贄「李温陵集」と「論語」―王学左派の道学批判―〉,收錄於《論語の思想史》,東京:汲古書院,1994年2月,頁324~345。
3.[日]佐藤錬太郎:〈蘇轍 「老子解」 と李贄 「老子解」〉,收錄於《東方学会創立50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東京:東方学会,1997年,頁675~690。
4.[日]佐藤錬太郎:〈李卓吾研究の歴史(上)(下)〉,收錄於《陽明学》,東京:明徳出版社,2000年3月及2001年3月第12、13輯,頁72~79以及29~42。
5.[日]佐藤錬太郎:〈陽明学の狂者―李贄―〉,收錄於《中国思想の流れ(下)》,東京,晃洋書房,2006年11月 ,頁48~55。
6.[日]佐藤錬太郎:〈李贄的経世論―《藏書》的精神〉,收錄於《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頁384~399。
7.黃文樹:〈李贄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上)(中)(下)〉,收錄於《鵝湖學刊》臺北:鵝湖學刊社,1995年4月總號第238、241、242期,頁22~28、46~52以及46~52。
8.牛鴻恩:〈我所認識的李贄—李贄尊孔與反孔試論〉,收錄於《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編輯部,2002年第6期,頁80~87。
9. 袁光儀:〈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收錄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臺北,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9月第3期,頁129~164。
10.袁光儀:〈李贄《九正易因》初論—一條擴展李贄與儒學研究的新路徑〉,收錄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臺北: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9月第8期,頁73~106。
11.許建平:〈佛經與李贄思想之啟蒙〉,收錄於《河北學刊》,河北:河北社會科學院,2007年7月第27卷第4期,頁130~136。
12.許建平:〈李贄的追原思維與成聖意識〉,收錄於《社會科學家》,廣西:社會科學家雜誌社,2011年9月第9期,頁48~51。
13.張再林:〈佛門弟子,還是儒家信徒—李贄學說學派性質的再認識〉,收錄於《社會科學論壇》,河北:社會科學論壇雜誌社,2009年第7期,頁5~20。
14.楊遇青、王娟俠:〈論佛禪素質和晚明文學演進之思想脈絡〉,收錄於《江漢論壇》,武漢:江漢論壇雜誌社,2010年11月,頁89~93。
15.王建光:〈李贄《老子解》的「無為」思想〉,收錄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29卷第2期,頁6~9。
16.王馨:〈試論李贄的自然觀〉,收錄於《人民論壇》,北京:人民日報社,2013年6月第17期,頁223~227。
17.陳水德:〈論李贄思想的道家內藏〉,收錄於《黎明職業大學學報》,泉州:黎明職業大學編輯部,2013年12月第4期,頁5~11。
18.劉芝慶:〈李贄的生死之學〉,收錄於《新世紀宗教研究》,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1年9月第10卷第1期,頁101~129。
19.王矞慈:〈至道與人倫──李贄《老子解》中的道體義蘊及其對三教會通方法之反思〉,收錄於《中國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7月第40期,頁221~266。
(四)學位論文
1.游心怡:〈異端形象之探討—以其反—學為討論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2.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3.唐春生:〈李卓吾及其淨土思想〉,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4.郭增德:〈李卓吾儒家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5.蘇彥叡:〈關於李贄「人的哲學」之建立的初步探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6.梁芷君:〈從穿衣吃飯到超越生死:李卓吾思想的多層次性〉,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7.歐陽蘊萱:《李贄「原心妙化」之音樂美學觀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校內:2020-07-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