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雅琳 Huang, Ya-Ling |
|---|---|
| 論文名稱: |
晚清浙商經元善的慈善事業 The Business of Philanthropy of Jing Yuan-Shan - A Zejiang Businessman Philanthropist in Late Qing China |
| 指導教授: |
蘇梅芳
Su, Me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6 |
| 中文關鍵詞: | 經元善 、丁戊奇荒 、賑災 、慈善 、宗族 |
| 外文關鍵詞: | Jing Yuan-shan, relieve, Philanthropy, phyle |
| 相關次數: | 點閱:85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浙江商人經元善與其父經緯以行善著稱,其善行遍及上虞與上海兩地,包括宗族的建設、出資為族人轉業,以及對鄉里之關懷,參與當地善堂事務、公共建設,且不吝為紳民調解溝通。除了地方的善舉外,經氏也參與了民間賑災的活動。光緒二年(1876年)至五年(1879年),華北發生東、直、晉、豫、秦旱災,災情慘重,災區餓莩盈野,道殣相望,人們無糧可食,掘盡樹皮草根充飢,甚至傳出人食人的悲劇。此次飢荒也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在官方的救助之外,民間自發性地興起了賑災活動,包括經元善、謝家福在內的上海、蘇州商紳,發起了賑災,成立民間賑災機構,籌款數十萬兩解送災區放賑,形成一個具有規模的賑災組織,補充了官方救災的不足,這也是經元善從事民間賑災活動的開始。經元善於丁戊奇荒賑災之後,又與盛宣懷、謝家福、嚴作霖等官員、商紳合作,在參與如中國電報局等新興企業經營的同時,陸陸續續舉辦了直隸水災、山東和河南黃河潰堤等賑災救濟工作,募款達累積達到百萬兩有餘。經元善對慈善活動的熱誠,無論在地方善舉,以及跨區域的賑災活動中,都表現其中,也受到清廷多次褒獎。
As a result of the military invasion and different impact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n late Qing China, China had launched a great number of reforms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ese commercial merchants were also involved in the mainstream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many ways.
Jing, Yuan-Shan was a merchant philanthropist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late Qing China. He and his father Jing Wei were well known of their charities in the area of Shang-Yu and Shang-Hai. They were committed to the public establishments of local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family investment. They also assisted local people to deal with their problems by the way of negotiation among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great famine happened from 1876 to 1879 spreading over five provinces of North China, such as Shandong, Zhili, Honan, Shanxi, Shaanxi, etc. This fami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and brought extremely suffering for local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official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 private relief organizations were organized by Su-zhou local business gentries and offered relief activities such as Jing Yuan-Shan. They were very 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private relief organizations by recruiting the amount of money as large as hundreds of thousands Silver-Yuan to give those victims. Since then, Jing Yuan-Shan started his business of philanthropy.
After this successful relief in North China, Jing Yuan-Shan cooperated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local gentries like Sheng Husuan-Huai and Xie Jia-Fu to carry on the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for the victims of the floods in Zhili, Shandong and Honan. They accumulated the amount of donation up to a million liang for the relief operation and largely reduced the suffering of victims. They had won many rewards given by the Qing Dynasty, particularly Jing Yuan-Shan who was famous of being a merchant philanthropist.
徵引書目
壹、 中文部分(以下均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 史料
(一) 古籍、官私史書、奏疏
1. (清)王先謙撰,《十二朝東華錄.道光朝》,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63年。
2. (清)世續等修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緒)實錄》,台北:臺灣華文書局影印出版,1964年。
3. (清)朱壽朋撰,《東華續錄.光緒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4. (清)盛宣懷撰,文海出版社編,《愚齋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5年。
5. (清)浙江巡撫增韞,〈奏為已故革員經元善請開復知府原官並發還封產由〉,186315號奏摺錄副,《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台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宣統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奉硃批日期。
6. (清)繆荃孫錄,《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3年。
7. (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8.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二版。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10.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第一版,1978年7月第三刷。
11.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收錄於《清代江河洪澇檔案史料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12. 文海出版社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64年。
13. 王雲五主持,《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0年6月。
14. 王錫蕃校,譚鍾麟刻,《馬端敏公(新貽)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5年。
15. 佚名編,《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8年。
16. 吳邦俊輯,《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年。
17. 李文海、夏明方、朱滸主編,《中國荒政書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18. 李潤英編,《左宗棠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19. 高時良、黃仁賢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收錄於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20. 陳湛綺責任編輯,《清光緒籌辦各省荒政檔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出版,2008年7月。
21. 臺灣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3年2月臺二版。
22.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23. 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68年。
24. 顧廷龍、葉亞廉主編,《李鴻章全集‧電稿》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二) 地方志
1. (清)王軒等纂修,《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1月。
2. (清)艾紹濂、吳曾榮修,姚東濟纂,《光緒續修臨晉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六年刻本。
3. (清)汪坤厚、張雲望纂,《婁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4年,光緒五年刊本。
4. (清)沈家本、榮銓修,徐宗亮、蔡啟聖纂,《光緒天津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5. (清)吳馨等修,姚文栴等纂,《上海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年。
6. (清)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餘姚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83年3月,光緒二十五年刊本。
7. (清)胡延纂修,《光緒絳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8. (清)馬丕瑤、魏象乾修,張承熊纂,《光緒解州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七年刻本。
9. (清)馬家鼎纂修,《光緒續修稷山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十一年刻本。
10. (清)馬毓華修,鄭書香、曹良楷纂,《光緒寧羌州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光緒十四年刻本。
11. (清)唐煦春主修、朱士黻等纂,《上虞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年,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12. (清)孫葆田等纂,羅政鈞等修,《山東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13. (清)張承燮修,法偉堂纂,《光緒益都縣圖志》,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4年。
14. (清)崔同紱修,李華棠纂,《光緒大寧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九年刻本。
15. (清)崔澄寰修,王嘉會纂,《光緒續修隰州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16. (清)郭維垣等纂,張貽琯修,《光緒鳳臺縣續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八年刻本。
17. (清)陳學富、慶鍾修,李廷一纂,《光緒續高平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六年刻本。
18. (清)勞文慶、朱光綬修,婁道南纂,《光緒太平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八年刻本。
19. (清)黃彭年等纂,李鴻章等修,《畿輔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
20. (清)博潤等修,姚光發等纂,《松江府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4年6月,光緒九年刊本。
21. (清)萬青黎等纂,《光緒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 (清)董餘三纂修,《光緒沁源縣續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七年刻本。
23. (清)儲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緒上虞縣志校續》,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93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24. (清)薛元釗修,張于鑄纂,《光緒垣曲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光緒五年刻本。
25. (清)應寶時修、俞樾纂,《上海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影印出版,2004年,同治十三年刊本。
26. (清)饒應祺修,馬先登、王守恭纂,《光緒同州府續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
27. 王蒲園等纂,《重修滑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68年8月,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28. 王懷斌修,趙邦楹纂,《民國澄城縣附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
29. 安慶豐修,郭永清纂,《民國安塞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
30. 余正東修纂,《民國宜川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
31. 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江蘇省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年,民國二十二年鉛字本。
32. 李維清著,吳健熙標點,《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33. 陳少岩、聶雨潤修,張樹橒、李泰纂,《民國續修大荔縣舊志存稿》,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7年5月。
34. 陳衍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列傳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35. 陳善同等纂,《重修信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68年8月,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6. 陳楨修,陳德沛、李蘭增等纂,《民國文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2006年,民國十一年刊本。
37. 張柳星、范茂松修,郭廷瑞纂,《民國榮河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8. 許傅霈等原纂,朱錫恩等續纂,《海寧州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83年。
39. 賈毓鶚等修,王鳳翔等纂,《洛甯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68年8月,民國六年鉛印本。
40. 劉春堂修、吳壽寬纂,《高淳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年,民國七年刻本。
41. 劉蔚人續修,朱錫恩續纂,《民國海寧州志稿》,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93年6月,民國十一年續修鉛印本。
42. 盧子駿纂,《潮連鄉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92年7月,1946年香港林瑞英印務局鉛印本。
43. 魏松聲纂,《正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68年8月,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44. 嚴用深、魯宗藩修,王維新、連篤敬等纂,《民國襄垣縣志》,收錄於鳳凰出版社選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民國十七年鉛印本。
(三) 日記、年譜、文集、筆記小說、報紙
1. (清)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2. (清)汪康年撰,《汪穰卿筆記》,收錄於《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3. (清)段光清纂,《鏡湖自撰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4. (清)陳虬,《治平通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5. (清)馮桂芬撰,《校邠廬抗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6. (清)惲毓鼎,《崇陵傳信錄》,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7. (清)經元善撰,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居易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02年。
8. (清)經元善纂,《趨庭記述》,收錄於劉家平、蘇曉君主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出版,2003年。
9. (清)戴槃著,《兩浙宦游紀略》,收錄於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0年。
10. 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上海總商會組織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 上海申報館編,《申報》,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2008年。
12. 上海圖書館、澳門博物館編,《鄭觀應檔案名人手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出版,2007年11月。
13. 王爾敏、吳倫霓霞合編,《盛宣懷實業函電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
14. 王爾敏、陳善偉編,《近代名人手札真蹟:盛宣懷珍藏書牘初編》,收錄於《近代名人手札真蹟》第二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15. 吳相湘主編,《申報》,收錄於《中國史學叢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出版,1965年。
16. 胡祥翰著,《上海小志》,收錄於《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7.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18. 徐潤撰,《徐愚齋自敘年譜》,收錄於陶希聖主編,《徐愚齋自序年譜——上海開埠後(1842-1911)之經濟概況》,台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19. 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2008年4月第二刷。
20. 康有為撰,《康南海自編年譜》,收錄於《晚清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1. 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文獻中心編,《古虞驛亭經氏宗譜》,收錄於《清代民國名人家譜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2.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23. 梁啟超、馮鏡如編,《清議報》,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67年。
24. 梁啟超著,楊鋼、王相宜等編,《梁啟超全集.社交信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5. 梁啟超撰,時務報館編,《時務報》,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7年。
26. 虞和平編,《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27. 趙豐田編,《康長素先生年譜稿》,收錄於《晚清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
28. 橫濱新民社輯,《清議報全編》,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6年。
29. 【英】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著,李憲堂、侯林麗譯,Forty-five Years In China,《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二刷。
二、 專書
1. 王大學,《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設與環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2. 王孝通,《中國商業史》,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92年,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3. 王俊秋,《中國慈善與救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4. 王春霞、劉惠新,《近代浙商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5.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1月初版,1980年6月再版。
6.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初版第二刷。
7. 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8.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9. 何漢威,《光緒初年(1876-79)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10. 沈殿成主編,《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11. 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再版。
12.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1996年1月第一刷。
13. 竺可楨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4. 周秋光,《近代中國慈善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6. 夏東元編著,《盛宣懷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7. 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文職、北洋海軍、洋員》,合肥:黃山書社,1995 年。
18. 馬敏,《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19. 孫紹騁,《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20. 陶水木,《浙江商幫與上海經濟近代化研究(1840-1936)》,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0年3月。
21.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23.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4月。
24.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10月。
25. 張學明、梁元生主編,《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5年。
26.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27. 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28. 程維榮,《中國近代宗族制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
29. 董郁奎,《一代師表――經亨頤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30. 靳環宇,《晚清義賑組織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31. 熊賢君編著,《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32. 潘子豪,《中國錢莊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年。
33. 鄭亦芳,《上海錢莊(一八四三~一九三七)――中國傳統金融業的蛻變》,收錄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1年10月。
34.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4月。
35.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3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37.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
38.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2月。
三、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1. 王日根,〈論清代義田的發展與成熟〉,《清史研究》,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2年6月,總第6期,頁8-14。
2. 王金香,〈光緒初年北方五省災荒述略〉,《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臨汾:山西師大學報編輯部,1991年10月,第18卷第4期,頁60-65。
3. 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電報事業之經營〉,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下冊,頁759頁755-789。
4. 朱英,〈經元善與晚清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1年1月,第40卷第1期,頁88-93。
5. 朱滸,〈江南人在華北――從晚清義賑的興起看地方史路徑的空間侷限〉,《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編輯部,2005年9月,2005年第5期,頁114-148。
6. 朱滸,〈跨地方的地方性實踐――江南善會善堂向華北的移植〉,《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第6卷,頁33-50。
7. 李守孔,〈光緒己亥建儲與庚子兵釁〉,《故宮文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1970年9月,第1卷第4期,頁1-12。
8. 何漢威,〈廣東進士賭商劉學詢(1855-193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2002年6月,第73本第2分,頁303-354。
9. 侯杰、李釗,〈經元善避難澳門念念不忘興辦女學〉,《文化雜誌》,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5年6月,第55期,頁167-171。
10. 侯杰、高冬琴,〈經元善避難澳門與晚清政治考辨〉,《文化雜誌》,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第54期,頁150-154。
11. 范純武,〈飛鸞、修真與辦善:鄭觀應與上海的宗教世界〉,收錄於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3月,頁247-274。
12. 桑兵,〈保皇會的宗旨歧變與組織離合〉,《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5月,2002年第3期,頁41-99。
13. 夏明方,〈也談「丁戊奇荒」〉,《清史研究》,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2年12月),1992年第4期(總第8期),頁83-91。
14. 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賑濟及善後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編輯部,1993年3月,總第74期,頁21-36。
15. 徐秀麗,〈近代河北省農地灌溉的發展〉,《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編輯部,1993年3月,總第74期,頁37-54。
16. 徐鋼城,〈熊其英(等)致謝家福(等)有關光緒四年河南賑災尺牘〉,《歷史檔案》,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10年2月,2010年第1期,頁3-14、34。
17. 秦潤卿,〈五十年來上海錢莊業之迴顧〉,收錄於中國通商銀行編《五十年來之中國經濟(1896-1947)》,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頁96-80。
18. 袁瀅瀅,〈「丁戊奇荒」中傳教士在山東的賑災活動考察〉,《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聊城: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7年12月,2007年第6期,頁98-102。
19. 莊吉發,〈清季上海機器織布局的沿革〉,《大陸雜誌》,台北:大陸雜誌編輯委員會,1970年2月,第40卷第4期,頁23-27。
20.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台北:食貨月刊社,1986年1月,復刊第15卷第7、8期,頁52-79。
21.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台北:新史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1994年6月,第5卷第2期,頁83-115。
22.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年,第66期,頁85-103。
23. 許華安,〈清代宗族勢力的膨脹及其原因探析〉,《清史研究》,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2年12月15日,總第8期,頁22-28。
24. 程群,〈上海小刀會起義失敗的軍事原因探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學報(文科版)編輯部,2004年9月,第19卷第3期,頁104-109。
25. 黃鴻山,〈江浙洋務集團內部關係考――以謝家福所藏鄭觀應等人蘭譜為中心〉,《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2009年5月,第26卷第2期,頁76-80。
26. 趙曉華,〈「丁戊奇荒」中的社會秩序――以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8年4月,2008年第2期,頁82-87。
27. 謝忠強、劉韓玲、黃紅蓮,〈「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災荒與救濟〉,《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4月,第11卷第2期,頁117-122。
28. 饒玲一,〈清代上海郁氏家族的變化及地方之關係〉,《史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5年4月20日,2005年第2期,頁39-48。
29. 蘇梅芳,〈李鴻章與「官督商辦」〉,《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1990年,第16期,頁113-228。
四、 學位論文
1. 李國誠,〈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實踐(1862-1880)〉,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2. 范純武,〈清末民初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班,1996年。
3. 賴進興,〈晚清江南士紳的慈善事業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1809-1874)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班,2005年6月。
五、 工具書
1.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3月。
2. 陳高庸等編,《中國歷代天災人禍(分類統計表)表:外一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8月。
3. 楊寬等主編,《中國通史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歷史研究所,2002年。
5.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7年。
6. 【美】恆慕義(Hummel, Arthur W.)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Eminent Chinese of Ch’ing Period(1644-1912),《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 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Ch’ing Period(1644-1912), Taipei : SMC Publishing Inc. Repringed,1991.
六、 網路資源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明清人物傳記資料查詢系統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ezproxy.lib.ncku.edu.tw:2048/ttsweb/html_name/
2.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摺件資料庫
http://npmhost.npm.gov.tw.ezproxy.lib.ncku.edu.tw:2048/tts/npmmeta/GC/indexcg.html
貳、 外文資料與翻譯書籍
一、 外文著作
1.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虹橋版)
2. Yen-p’ing Hao, 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日】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舎,1997年。
4. 【日】根岸佶著,《中国のギルド》,東京:大空社,1998年。
5. 【日】高橋孝助,《飢饉と救済の社会史》,東京:青木書店,2006年。
二、 翻譯書籍
1. 【日】小濱正子著,葛濤譯,《進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近代上海の公共性と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 【日】夫馬進著,伍躍等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
3. 【日】宮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508-535。
4. 【日】清水盛光著,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5. 【日】森田明原著,鄭樑生譯,《清代水利社會研究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9月。
6. 【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著,徐建青譯,Bureaucratie et famine en Chine au 18e siècle,《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2006年10月重印。
7.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Kwang-ching Liu)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Late Ch’ing,1800-1911,《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2006年12月重印。
8. 【美】費維愷(Albert Feuerwerker)著,虞和平譯,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suan-Huai(1844~1916)and Mandarin Enterprise,《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9. 【美】顧德曼(Bryna Goodman)著,宋鉆友譯,周育民校,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1853-1937,《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