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邱筠臻 Chiu, Yun-Chen |
|---|---|
| 論文名稱: |
麻將圖像的符號意涵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ahjong images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5 |
| 中文關鍵詞: | 麻將 、博戲 、圖像 、國粹 |
| 外文關鍵詞: | mahjong, gambling, images, national treas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從東風到西風,麻將於二十世紀初期傳入西方國家,隨即造成風潮,成為富有異國情調的博奕遊戲,甚至出版許多相關著作。反觀東方國家,麻將在中國本土的淵源和發展相當隱晦,沒有專門的著作記載著麻將的由來或是價值。因此,收集麻將相關的圖像文獻作探討,發現演變過程為(明)馬弔葉子、(明)馬吊牌、(民國)麻將牌,麻將屬於華人共有的記憶演化,形成現今的「國粹」。
此外,以麻將圖像為主體加以探討,發現這些圖像受到古代博戲、幣制、骰子的影響,有了現代麻將的雛型。麻將上的形狀、造型組合和「易經」相吻合,更和「五行」相關,麻將所使用的四種顏色以及花牌的組合則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意涵。
博弈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形式,對華人而言,賭博現象以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存在著,被稱之為「國粹」且發揚光大的「麻將」,並成為代表華人社會的重要符號,藉由西方美學(視覺符號、語言符號、文化符號)理論印證出麻將的藝術層面,更收集其它國家各具特色的麻將,證明麻將的文化價值。
Abstract
From East to West, Mahjong incoming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n all the rage and becoming exotic games, even published a number of related books. In contrast, the Eastern countries, Mahjong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mestic rather vague, did not specifically mention the writings of the origin or value of Mahjong. Therefore, collecting documents related images mahjong be explored, discovered evolution of (Ming) Ma diao ye zi、(Ming) Ma diao pai、(Republic of China) Mahjong, Mahjong belong Chinese people to the evolution of shared memory to form today's " national treasure."
In addition, mahjong as the main image to explore, discover these ancient images affected by gambling, currency, dice, with the prototype of the modern mahjong. Mahjong on the shape, style combinations and “I Ching” coincide, more and “five phas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related, mahjong uses a combination of four colors and flower card embodies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e game is a form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gambling phenomenon with a special cultural performance there, is called “national treasure " and flourish "Mahjong"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symbol in Chinese society representatives. By Western aesthetics (visual symbols, language, symbols, and cultural symbols) confirms the theory mahjong artistic level, but also in other countries distinctive collection of mahjong, mahjong prove the values of cultural.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明)潘之恆,《葉子譜》,收入:《廣百川學海》,台北:新興出版社,1970。
(明)潘之恆,《葉子譜》,收入:(明)陶珽撰,《續說郛》,台北:新興出版社,
1972。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明)陳洪綬,《博古葉子》,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
(明)陳洪綬,《水滸葉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
(清)顧炎武,《原鈔本顧亭林日知錄》,卷十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三六三冊,台北:
台北商務出版社,1983。
(清)酌元亭,《照世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徐珂,《清稗類鈔選錄》,台北:台灣大通出版社,1987。
(清)李鄴嗣,《杲堂詩文集》,卷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金學詩,《牧豬閒話》,台北 : 新文豐出版社,1989。
魯言,《香港賭博史》,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78。
李敖,<中華大賭特賭史>、《李敖全集》,台北:四季出版社,1980。
梁章鉅,《歸田瑣記》,〈清客〉,北京:中華書局,1981。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3。
孫仲匯、胡薇著,《古錢幣圖解》,上海:上海出版社,1989。
楊蔭深,《中國古代遊藝活動》,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發行,1989。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94。
戈春源,《賭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瞿兌之,《杶廬所聞錄》,香港: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蕭梅花、郭雙林,《中國賭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朱彰年、薛恭穆,《寧波方言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
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杜勤,《“三”的文化符號論》,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
仲富蘭,《圖說中國百年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朱自清等,《名家談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
謝光輝,《漢字圖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
駱峰,《漢語色彩詞的文化審視》,上海:上海辭書版社,2004。
高宣揚,《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
王銘玉,《語言符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戴凡,《喜福會》的人物話語和思想表達方式 : 敘述學和文體學分析,廣州:中
山大學出版社,2005。
蔡豐明,《遊戲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張愛玲,《色,戒》,台北:皇冠出版社,2007。
杜亞泉,《博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程志民,《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台北:康德出版社,2008。
于左,《玩在唐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濟南:山東文藝,2008。
李心釋,《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花市卷》,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孔慶茂,《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色彩卷》,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鐘福民,《中國吉祥圖案的象征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徐畹蘭,《紅樓葉戲譜》,合肥:黃山書社,2009。
胡適,《漫遊的感想˙麻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9。
黃仁達,《中國顏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徐鳳文、王崑江著,《中國陋俗》,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2012。
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著,吳文勇譯,《真理與方法》,台北:南方叢書,
1988。
譚恩美著、于人瑞譯,《喜福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
Dr. Morton Walker,陳銘宗譯,《色彩的力量》,台北:號角出版社,1995。
Allan Kaprow著,徐梓寧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藝術館,1996。
Pawpaw poroduction,林鍵鱗、劉曉茹譯,《第一次約會別穿白色》,台北:世貿出版有限公司,2008。
Tim Dent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
柯瑋妮(Whitney Crothers Dilley)著,黃煜文譯,《看懂李安:第一本從西方官剖析李安專書》,台北:時周文化出版,2009。
Cathy H.C. Hsu著,賴宏昇譯,《博弈產業發展-亞太地區的發展與影響》,台北:鼎易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二) 期刊
周行,〈談易經與麻雀牌之關係〉,《大學文選》,第六期,1967年,第51-53頁。
胡耐安,〈簡介湖南的賭具葉子戲-紙牌-跑符〉,《湖南文獻》,第六號,1969 年, 第55-56頁。
莫問津,〈麻將是什麼人發明的?〉,《藝文誌》,第一二五期,1976年, 第63-65頁。
莊練,〈麻將考〉,《中國文選》,第一二○期,1977年, 第102-110頁。
高柏園,〈麻將外傳〉,《文訊》,第九十九卷,第一三七期,1997年, 第4-5頁。
倪依克,〈麻將運動的文化價值〉,《云夢學刊》,第二十卷,第四期,1999年,
第83-85頁。
潘光旦,〈武術、遊藝與民性〉,《夔安隨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第182-183頁。
朱開晉,〈雀藝新導向〉,《道統之美》,第2期(2004),第84-92頁。
馬云霞、趙秦梅,〈論《喜福會》的中國文化內涵〉,《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二
十一卷,第三期,2008年,第435-437頁。
高宣揚,〈後現代主義:思想與藝術(四)以遊戲態度進行創作〉,《美苑》,第2期,2008,第5-18頁。
陳熙遠,〈從馬吊到馬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期,2009
年3月,第137-196頁。
邸永君,〈中華傳統遊戲中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九
卷,第三期,2010年,第6-9頁。
劉榕峻,〈陳洪綬白描與版畫本《水滸葉子》研究-從紙牌與酒牌功能的角度〉,
《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第65-146頁。
(三) 碩博士論文
陳毓欣,《陳洪綬人物畫之研究-兼論版畫中的人物形象》,2007,臺北:淡江大
學中國文學系。
周凱盈,《陳洪綬《博古葉子》與晚明市民美學研究》,2008,臺南:國立成功大
學藝術研究所。
劉榕峻,《陳洪綬《水滸葉子》研究》,2009,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四) 報章雜誌
杜亞泉,〈馬將推原〉,《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二十四號,1923,第83-85頁。
邱立本,〈由「葉子戲」到骨牌的變化〉,《亞洲週刊》第6卷(第8期),1992,
第20-24頁。
賴某深,岳蘇明,〈民國社會的麻將賭風〉,《民國春秋》,第五期,2000年,第
31-34頁。
范煒,〈酒牌中的時代與文化〉,《飾》,第二期,2008年,第42-44頁。
云俠,〈麻將:中國人的烙印〉,《晚報文粹》,第三期,2009年,第67頁。
藍殿君,〈稗史軼聞說麻將〉,《文史雜誌》,第二期,2012年,第72-75頁。
肖平,〈麻將快感三種〉,《讀書文稿》,2012年,第70-72頁。
(五) 網路資料
麻將博物館http://www.mahjongmuseum.com/forsale.htm,摘自2013/04/16。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BB%E5%B0%86,摘自2013/04/22。
私人部落格http://blog.liontravel.com/sm0501/post/2724/16701#,摘自2013/04/23。
麻將百科http://majiang.baike.com/article-61460.html,摘自2012/04/23。
美國麻將聯盟https://www.nationalmahjonggleague.org/league.html,摘自2014/5/14。
日本麻雀博物館http://museum.takeshobo.co.jp/,摘自2014/5/14。
美國亞馬遜購物網http://www.amazon.com/,摘自2014/5/15。
二、 外文書目
(日)增川宏一著:《賭博》,東京都:法政大學出版局,1980-1983。
(美)Tze-Chung Li,“Mah-jong: The Rules for Playing the Chinese Game”, U.S.A.:Chinese Culture Service, Inc. Publishers, 1981.
(美)Lew Lysle Harr,“Pung Chow The Game of a Hundred Intelligences. Also known as Mah-Diao, Mah-Jong, Mah-Cheuk, Mah-Juck and Pe-Ling”, U.S.A.: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22.
(美)Anita Luu、Christi Cavallaro,“Mah-jongg: From Shanghai to Miami Beach”, Vancouver, CANADA:Affiche Design Inc., 2005.
(美)Jelte Rep,“The Great Mahjong Book”, Vermont, U.S.A.:Tuttle Publishing, 2006.
(美)Tom Sloper, “The Red Dragon & The West Wind:the winning guide to official Chinese & American Mah-Jongg”, New York, U.S.A.: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