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浠茜
Liu, Xi-Qian
論文名稱: 臺灣藝術家何德來(1904-1986)藝文創作研究
A Study of the Artistic and Literary Productions of Taiwanese Painter Ho Te-Lai (1904-1986)
指導教授: 吳奕芳
Wu, Yi-Fang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5
中文關鍵詞: 何德來臺灣前輩畫家台灣美術運動詩歌臺灣文明圖像
外文關鍵詞: Ho Te-Lai, Taiwanese pioneer painters, Taiwanese Art Movement, poetry, Taiwanese civilizational imagery
相關次數: 點閱:1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何德來與楊三郎、顏水龍、陳澄波等人同為臺灣第一代洋畫家。這一批人從東京美術學校出身,都是讀書人投身於美術理想。這些臺灣前輩畫家的身上,呈現了臺灣美術早期萌芽時,逐漸與知識份子理想相融合的獨特性格。長年旅居日本的臺灣前輩畫家何德來,度過特殊生涯所留下來的繪畫與詩歌作品,充滿了與其他臺灣藝術家不同的異質經驗。然而,他對於自我生命的認知與詮釋,正是理解臺灣近百年特殊歷史情境裡,游移於文化邊界的藝術創作的珍貴個案。所以,筆者認為在此階段,何德來留下的畫作是臺灣美術運動至關重要的一環,可以作為日治時期赴日學習藝術家畫作研究的重要材料。
    本文透過對何德來的生平經歷與展覽經歷的梳理,重新檢討何德來作為美術家與知識人的背景與思想特質,結合他的短歌集,和當時代的日本美術背景,來重點分析何德來畫作中有關:生命的體會與感悟、愛情喜樂、病痛哀愁、生活感懷......等題材的情感流露與畫面內在含義。從眾多母題中,選擇文學與繪畫作為主題,分析畫面有何內在意義、是否有臺灣象徵。由此角度,討論其在台日美術活動的定位,以及其作品與當時社會背景的關聯,觀察何德來一生在創作中的「哲學符號」與臺灣文明圖像的象徵意義。

    Ho Te-Lai (1904-1986), along with Yang San-lang, Yen Shui-long, and Chen Cheng-po, belonged to Taiwan's pioneering generation of Western-style painters. Educated at the Tokyo School of Fine Arts, these intellectual-artists embodied the unique convergence of Taiwan's nascent modern art movement with Confucian scholarly ideals. As a Taiwanese painter who resided in Japan for most of his life, Ho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artistic vocabulary through his paintings and poetry—one that reflect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xistential experience compared to his contemporaries in Taiwan. His lifelong meditation on identity and selfhood presents a crucial case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border-crossing artistic practices within Taiwan's complex colonial modern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o's oeuvre constitutes an essential yet understudied chapter in Taiwan's modern art history, offering invaluable primary sources for examining the transnational artistic networks of Japanese-ruled Taiwan. Through archival research on Ho's biography and exhibition history, combined with close readings of his tanka poetry and major painting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mes of mortality, love, illness, and daily existentialism manifest in his visual language; the literary-pictorial interplay in his works; and the potential "philosophical symbols" and civilizational imagery of Taiwan embedded in his colonial-period creations.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deciphering whether and how his works engage with Taiwanese identity markers while negotiating the aesthetic paradigms of prewar Japanese art.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二、 文獻回顧 3 (一)圖錄畫冊 3 (二)專書 4 (三)期刊 6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一)文獻分析法 9 (二)圖像分析法 9 (三)藝術社會學研究 9 四、 研究範圍、對象與限制 10 五、 研究流程與架構 11 第一章 臺日近代美術發展背景 13 第一節 近代臺灣美術的發展 13 第二節 日本近代美術的發展 18 第二章 何德來的生平概述 25 第一節 何德來學藝過程 25 第二節 何德來與臺籍東美生關係 49 第三章 自我的印象 55 第一節 人物畫 55 第二節 風景、靜物 76 第四章 東方新美術 89 第一節 超現實主義 89 第二節 書道藝術 107 第五章 詩·樂跨域 121 第一節 詩畫合體 121 第二節 音樂造詣 130 結論 140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 何德來作品及相關圖像 150 附錄二 何德來年表 188 附錄三 五十五首歌注釋譯文 222

    (一)中文專書和中文翻譯專書(依照年代排序)
    岡倉天心,《日本美術史》,東京:岩波書店,1921 年。
    呂佛庭編,《文字畫研究》,臺北 : 華正,1975年。
    謝裏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 年。
    高階秀爾等,《洋書と日本書:近代の美術II》,東京:交談社,1992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歷史博物館,1995年。
    洪惠冠編,《何德來遺作返鄉紀念展》,臺北: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歷史學研究會編,《日本史年表》,日本:岩波書店,1996年。
    劉曉路,《20 世紀日本美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年。
    施美慧,《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顏娟英編,《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 : 雄獅,1998年。
    黃冬富,《莊世和的繪畫藝術》,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劉振源,《超現實主義畫派》,臺北:國家圖書館,1998年。
    李孟哲,《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教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臺北:史博館,2000年。
    李长俊,《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臺北:大陸書店影印,2000年。
    林泊佑編,《異鄉與故鄉的對話——何德來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何德來,陳千武譯,《吾之道續篇:何德來詩歌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 : 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臺北市 : 雄獅,2001年。
    薛燕玲,《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市 : 臺灣美術館,2004年。
    余鶴清,《日本美術發展史》,臺北市 : 臺灣商務,2004年。
    羅秀芝、連森裕著,《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新竹、苗栗地區》,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2005年。
    王庭玫編,《臺灣美術家100年——潘小俠攝影造像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神林恆道著,楊冰譯,《美學事始——近代日本美學的誕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孟者,《日帝殖民下臺灣近代美術之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愛利克·埃裏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臺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
    林育淳等,《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專冊Ⅳ:何德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年。
    劉澤民編,《臺灣大事年表》,臺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 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方厚升譯,《夢的解析》,臺北:新雨出版社,2019年。
    林曼麗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國家圖書館,2020年。
    顏娟英等,《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摩登時代+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2022年。
    白適銘等,《墨作·墨像·「非」書法:東亞書藝的當代性:横山書法藝術館國際論壇》,桃園市:桃園市立美術館,2022年。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理論研究》,臺北:九州出版社,2023年。
    張永達,《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展覽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
    廖春鈴編,《吾之道續篇:何德來詩歌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
    廖春玲編,《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
    廖春玲編,《何德來作品彙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

    (二)英文專書
    Breton, André. “Excerpt from the First Manifesto of Surrealism.” In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edited by Charles Harrison and Paul Woo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Chénieux-Gendron, Jacqueline. “Surrealism”. Translated by Vivian Folkenfli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Flanders, Sara. “The Dream Discourse Toda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Freud, Sigm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and edited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010.
    Lemoine, Serge, and Palazzo Grassi. “Toward Modern Art: From Puvis de Chavannes to Matisse and Picasso”. New York: Rizzoli, 2002.
    Gascoyne, David. “A Short Survey of Surrealism”. Preface by Dawn Ades, introduction by Michel Remy. London: Enitharmon Press; Chester Springs, PA, USA: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Dufour Editions, 2000.

    (三)期刊(依照年代排序)
    李石樵,〈酸苦辣〉,《臺北文物》,第3卷第4期,(臺北:臺北市文學委員會,1955年3月),頁84。
    李梅樹,〈朝著寫實的道路邁進八十回顧展自序〉,《李梅樹油畫集》,(臺北:李景光發行,1982),頁123-124。
    張炎憲,〈奇才早逝的畫家——陳植棋〉,《臺灣文藝》,90期,(臺北:臺灣文藝聯盟,1984年9月),頁190。
    莊世和,〈傳奇生涯不悔的追尋:一生奉獻藝術的何德來〉,《雄獅美術》,第215期,(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89年),頁122-129。
    黃光男 ,〈豁達淡泊的哲思者--早期抗日畫家何德來〉,《藝術家》,第3期,(臺北:藝術家雜誌,1994年09月),頁278-285。
    李欽賢,〈失去國籍的異鄉人:畫家何德來的日本式思惟〉,《藝術家》,第289期,(臺北:藝術家雜誌,1995年),頁102-108。
    蕭瓊瑞,〈「臺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臺灣美術家眼中的臺灣人〉,《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5年),頁143-197。
    席慕蓉,〈山川真貌的詮釋者陳慧坤〉,《藝術家》,第245期(臺北:藝術家雜誌,1995年10月),頁256-257。
    陳千武,〈何德來短歌「我的路」欣賞〉,《我的路:何德來詩歌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頁184-188。
    陳樹升,〈戰後至70年代以前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臺灣美術溯源》,(臺北: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頁1-12。
    林明良,〈來一碗番茄牛肉麵〉,《懶人書法家》,(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8年,12),頁122-128。
    游國慶〈跌宕文史.鐵筆交輝:王壯為先生的書法與篆刻〉,《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12月,第393期),頁38-48。
    孫寧寧,〈三味線在日本早期地歌中的地位與作用〉,《音樂藝術》,第4期,(上海:上海教育委員會,2019年),頁69-80。
    王焰,〈日式設計中的宅寂之美〉,《藝術教育研究》,第1期,(臺北:藝術教育研究學會,2019年),頁100-102。
    王淑津,〈何德來繪畫與詩歌的共演〉,《現代美術》,第209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08月),頁36-47。
    黃琪惠,〈何德來與臺灣畫壇——以其在臺展覽活動為探討中心〉,《現代美術》,第209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08月),頁26-35。

    (四)英文期刊、論文(依照年代排序)
    Shaw, Jennifer L. "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The Art Bulletin, 1995, pp. 688–689.
    Thomas, Geoffrey Neil David. "Visions for the Viewer: The Influence of Two Unique Easel Paintings on the Late Murals of 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rt History Department, 2018,pp. 84–86.
    Galuacross, Mihaela Paula. "Suprarealismul sau literatura abisurilor." Galati University Press, Vol. 7, no. 2, Mar. 2025, pp. 27–36.
    (五)日文期刊
    佐藤道信,〈近代日本の「美術」と「美術史」〉,《現代美術學報》,2015年,第30期,頁13-34。

    (六)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20日漢4版
    《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8月26日4版
    《聯合報》1956年8月17日
    《中华日报》1956年8月12日
    《一周大事紀》1956年8月11日

    (七)電子資源(電子資源檢索,依照檢索瀏覽时間排序)
    【2012創價藝文】〈望鄉隔水-何德來紀念畫展〉,來源:https://reurl.cc/nmmvO6(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11日)。
    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1980年何錦泉家祖厝〉,來源: https://reurl.cc/M33jNp (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15日)。
    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李澤藩美術館主題展〉,來源: https://reurl.cc/XAAR5g (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15日)。
    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速寫記事〉,來源: https://reurl.cc/2KKj86 (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15日)。
    〈「何德來紀念展」感言〉,來源: https://reurl.cc/jQnNln (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23日)。
    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來源: https://reurl.cc/0KKdpx(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2月23日)。
    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來源: https://reurl.cc/aeed1Z(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3月3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影音記錄,語音導覽〉,來源: https://reurl.cc/o88y0j(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3月4日)。

    (八)圖片來源(電子資源檢索,依照檢索時排序)
    1956年(昭和31年)返臺之旅暨臺北中山堂個展雜記。https://reurl.cc/6KKdKk(瀏覽與檢索日期:2024年10月31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https://reurl.cc/EVV6rm(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1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典藏。https://reurl.cc/W00NDL(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2日)。
    1956年何德來返臺個展(圖片來源)。https://reurl.cc/ZZ6dDg(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何德來九十紀念展作品清單。https://reurl.cc/3KK4Yl(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1960年代何德來與新構造社畫友合影。https://reurl.cc/ZZ6dDg(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吾之道(私の道)》詩集出版紀念會。https://reurl.cc/ZZ6dDg(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旅行記錄。https://reurl.cc/WA25aZ(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何德來紀念展」感言。https://reurl.cc/jQnNln(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2月23日)。
    臺北市立美术馆艺术家特藏,何德来文献。https://reurl.cc/VYYM0b(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3月01日)。
    國史大年表 第1卷-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s://reurl.cc/yRRv7O(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3月12日)。
    束京藝術大学大学美術館典藏。https://museum.geidai.ac.jp/en/(瀏覽與檢索日期:2025年03月12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