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彭惠琪 Peng, Hui-Chi |
|---|---|
| 論文名稱: |
政治社會化對臺灣民眾統獨立場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n Taiwan People's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
| 指導教授: |
蒙志成
Meng, Chih-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3 |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社會化 、政治世代 、台灣獨立 、統一 、政治態度 |
| 外文關鍵詞: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litical generations, Taiwan Independence, Unification, Political Attitud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1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統獨立場這個問題是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特殊議題,現今臺灣蘊含著三種傾向群體,包含維持現狀、臺灣獨立與中國統一。由於上述個群體間不同的思維,因此臺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意向就時常成為選舉期間政黨、媒體、民眾的熱門討論議題。
臺灣在40年代歷經八年抗戰、國共內戰與二二八事件的紛亂,50年代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並開始白色恐怖時期,60年代面臨美援終止與經濟轉型,70年代發生兩次石油危機及外交挫敗,80年代進入經濟起飛與民主轉型,90年代為臺灣政治走向民主自由、經濟高速成長、文化蓬勃發展。每個世代面臨不同的重大歷史事件與時空背景脈絡,遭遇不同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自然具有不同的政治態度與價值。
本研究使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5第七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資料,探討臺灣民眾「統獨議題」的政治社會化效果與「統獨議題」態度選擇之關聯性。臺灣地區民眾的統獨立場,長期以來是影響國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本文檢視世代與政治社會化媒介中包含家庭、同儕團體、大眾傳播媒體對於臺灣民眾統獨立場之影響,並進一步檢視統獨立場與其他政治態度之間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世代對統獨立場的選擇確實有差異,家庭與大眾傳播媒體對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影響較顯著。臺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者,始終是穩定的多數;主張統一者,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而主張獨立者卻有顯著增長的趨勢。
The research applied 2015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Round 7, Year 1) databas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s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nd attitude choose. Taiwanese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is a key indicator to influence domestic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gener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cluding family, peer group, social media influence on Taiwanese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Moreover, the research also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and other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result illustrates that age generation hold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With regard to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amily and social media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The trend shows that Taiwanese people who stand with remaining status has steadily increased. People who stand for unification decrease and conversely, independenc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一、中文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53-100。
------,1997,〈臺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游盈隆(編),《民主的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43-232。
------,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 5(2):89-140。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1997,〈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49-182。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評價影響因素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自立早報,1995年8月20日,第7 版。
江宜樺, 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 : 揚智。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1993a,〈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27-51。
------,1993b,〈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3:53-85。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臺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4:75-118。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社會學》,4:75-118 。
------,2013,〈高等教育成就的族群差異:學費補貼、職業情境、與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2:1-30。
吳玉山,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中國事務》,4:71-89。
吳由美,2006,〈臺灣國家認同的發展與反思〉施正鋒(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83-116。
吳重禮,2009,〈我國老人政治參與的實證分析— 以1989年至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羅紀琼(編),《臺灣人口老化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155–180。
吳親恩、林奕孜,2013,〈兩岸經貿開放、認同與投票選擇:2008年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20(2):1-35。
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3:367-390。
李靜婷,2010,〈臺灣選民政治認同之世代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臺灣人vs 新臺灣人:臺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臺灣政治學刊》,20(2):126-187。
初國華,2011,〈台海兩岸九二共識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6,2011年3月1日:181-198。
沈筱綺,1995,「族群政治與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呂英華,2008,〈國家認同與臺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2004 年總統選舉的比較觀察〉,《警學叢刊》,38(5):197-216。
孟 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林宗弘,2015,〈再探臺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27(2):395-436。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邵宗海,2011,《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臺北:五南。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臺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臺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胡佛,1998,《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徐火炎,1996,〈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政治學刊》,1:85-127。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臺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臺灣政治學刊》,13(2):3-56。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書局。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 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26:7-44。
張佑宗,2011,〈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兩次政黨輪替後臺灣公民在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臺灣民主季刊》,8(2):99-137。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233-278。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臺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臺灣政治學刊》,15(1):3-71。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 41-80。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兩個世代臺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陳君愷,2004,《臺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台北市:記憶工程出版。
陳信義,2002,〈對臺灣青少年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市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韋碩,2001,〈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八十九學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 109-141。
陳陸輝、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5-185。
陳義彥,1994,(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1):1-37。
------,1996,〈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報》,27:83-91。
------,2002 ,〈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二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陳義彥、陳陸輝,2004,〈臺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18:1-39。
陳明通,1998,〈民進黨的政黨形象:一項縱時性的觀察〉,臺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998年12月12-13日。
陳翠蓮,2004,〈黨外書籍與臺灣民主運動(1973-1991)〉,《臺灣文獻》,55(1):1-29。
陳動,2003,〈評臺灣的公投〉,《臺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28-36。
莊天賜,2004,〈黨外選舉傳單之政治訴求─以1980-1986年三次中央民意代表
選舉為例〉,《臺灣文獻》,55(1): 31-64
傅仰止,201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5第七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C00315_1)【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C00315_1-1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臺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09-151。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 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臺北:月旦出版社。
程光,2007年,〈從臺灣前途決議文到正常國家決議文〉,《福建社科情報》,2007年第5期:23-28。
黃 紀,2005,〈投票穩定與變遷之分析方法:定群類別資料之馬可夫鍊模型〉,《選舉研究》,12(1):1-37。
蒙志成,2014,〈「92 共識」對2012 年臺灣總統大選的議題效果:「傾向分數配對法」的應用與實證估算〉,《選舉研究》,21(1):1-45。
------,2016,〈越融合或越疏離?解析當前兩岸交流下臺灣民衆身分認同的內涵與影響〉,《臺灣政治學刊》,20(2):187-262。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46(1):33-61。
楊芙宜,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葉春嬌,2010,〈臺灣意識的歷史發展〉。《國族認同的轉折─臺灣民眾與菁英的故事》,台北,稻香出版社。
劉義周,1993,〈臺灣政治世代〉,《政治學報》,21:99-120。
------,1994,〈臺灣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3。
------,1996,〈世代、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公企中心,1996年11月30至12月1日。
------,1998,〈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中國政治學會八十七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月24日。
劉明浩,2005,〈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漢、林長志,2015,〈潛在變數的測量及其影響:2013年TEDS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分析〉,《選舉研究》,22(1): 71-107。
蕭怡靖、鄭夙芬,2014,〈臺灣民眾對左右意識型態的認知: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臺灣的政黨極化〉,《臺灣政治學期刊》,18(2):79-138。
蔣崇禮,2003,〈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菁英政治態度之研究-以桃竹苖地區二十一所大學院校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1995,〈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 〉,《選舉研究》,2(1): 77-92。
Woodward, Kathryn, 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
二、英文
Anderson, Benedict, 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raungart, Richard G. and Braungat, Margaret M., 1989. “Political Generation."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 4:281-319.
Downs, Anthony, 1957.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avid Easton and Jack Dennis,1969.Children in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awson,R.E. and Prewitt, K., 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ress
Noelle-Neumann, E.,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43-51.
Erikson, E. H., 1963.Eight Ages of Man, in E. H. Erikson, ed.,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247-274.
Forsyth, Murray, 1987. “State.” in David Miller et al.(eds.). The Blackwell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 Oxford: Blackwell:503-506.
Gabriel A. Almond, 1960.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G. A.Almond and J. S. Coleman, ed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7-28.
Gabriel A. Almond., and Sidney Verba, 1963.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63.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Clifford Geertz, 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Free Press:105-157.
Glenn, Norval D, 1977. Cohor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R.D. Hess and J.V. Torney, 1970.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in E.S. Greenberg, e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AthertonPress:64-84.
Hyman Herbert H., 1959.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
Habermas, J., 1996. “The European Nation State. Its Achievements and Its Limitation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Sovereignty and Citizenship,"Ratio Juris 9:125-137.
Inglehart, Ronald, 1981. “Post-Materialism in an Environment of insecurity." Th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4):880-900.
Jennings, Kent M. and Richard G. Niemi.1974.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Adolesc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Kent M. and Richard G. Niemi. 1981.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Study of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Jubulis, Mark A., 2000. “Identities in Flux.” The Review of Politics 62(3):596-600.
Kant, I., 1993.Kritik der reinen Vernuft.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Kenneth P. Langton, 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Locke, J., 1975.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 P. H. Nidditch ed., Oxford:Clarendon Press.
Lucian W. Pye, 1959.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tems 13(3):25-28.
Mannheim, Karl, 1972.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The New Pilgrill1s: YouthProtest in Transition, ed. Philip G. Altbach and Robert S. Laufer, New York:McKay:101-138.
McCombs, M., & Shaw, D.,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Mead G. H., 1962.Mind, Self,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 (4): 555-67.
Ranney, Autsin, 2001. “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ition, Prentice Hall:53-60.
Rush, Michael, 1992.Politic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ears, David O. & Levy, S., 2003. “Childhood and Adult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 D. O. Sears, L. Huddy & R.Jerv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0-109.
Sears, David O., 1993. “ Symbolic Politics: A Socio-Psychological Theory.” in S.Iyengar and W. J. McGuire, eds., 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Durham,N. C.:Duke University Press:113-149.
Shils, Edward, 1957. “Primordial, Personal, Sacred and Civil Ties: Some Particular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ory,” BritishJournal of Sociology 7: 113-145.
Smith, A., 1991.National Identity. Reno,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4.Multicultrualism. Ed. Amy Gutm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sai, Chia-hung, Su-feng Cheng, and Hsin-hao Huang, 2005, “Do Campaigns Matter?The Effect of the Campaign in the 2004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20: 115-35.
Tsai, Chia-hung.(2008). “Making Sense of Issue Position, PartyImage, Party Preference, and Voting Choice: A Case Study of Taiwan’s 2004 Legislative 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20 (1): 1-24.
Verba, Sidney, Kay Lehman Schlozman, and Henry E. Brady,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