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燕茹
Cheng, Yen-Ju
論文名稱: 論實質課稅原則下之稅務訴訟舉證責任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ax Litigation under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指導教授: 蔡志方
Tsai, Chih-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舉證責任協力義務推計課稅舉證責任轉換實質課稅原則
外文關鍵詞: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push plan, the convers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目前行政法院受理的行政爭訟案件類型,以租稅爭訟類型占絕大多數,而稅務爭訟事件中又以稽徵機關採用實質課稅原則作為課稅依據占多數,納稅義務人往往質疑稽徵機關有濫用之嫌。立法機關於98年5月13日增訂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條文,規範稅捐稽徵機關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的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並將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予以法制化,且於102年5月29日修正,除新增界定稅捐規避行為的法條文義及相關稅捐機關舉證責任與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外,同時增訂相關行為之法律效果。增訂該條文,實屬進步之立法,其立法意旨無非藉由將實質課稅原則及租稅規避之定義入法,透過稅捐稽徵舉證責任及納稅義務人協力義務之規範,使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能基於實質課稅原則,實現租稅公平之目的。惟現今租稅爭議問題,多出於事實認定之困難,上開條文增訂後,能否消弭徵納雙方就實質課稅之認定可能發生的爭議?就徵納雙方之舉證責任、協力義務及證明度應如何配置?就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範圍及限制為何?與稅捐法定主義的界限何在?稽徵機關應負的舉證責任與納稅義務人的協力義務間之邏輯順序關係?及協力義務是否應有所限制?未來應如何修法等問題,皆為本論文探討之範圍。
    目前對於實質課稅原則大多係抽象性闡述,而實務上稅務訴訟案件中對於事實之認定,徵納雙方總是有不同見解。因此,本文認為對於認定是否構成適用實質課稅原則時,並非漫無限制的適用,應有所適用之限制,茲分述如下:1、應有形式上存在之事實與實質上存在之實質不同為必要條件;2、以法律形式課稅無法實現租稅公平目的及獲致具體妥當之結果;3、稽徵機關應主張並舉證形式或名義或外觀等與真實之事實或實態或經濟上之實質等有異,及存有無法實現租稅公平目的及獲致具體妥當之結果3項限制。尤其當有涉及租稅規避時,則應先考量:1、納稅義務人之交易模式是否濫用法律形式,即納稅義務人若不為此交易模式,難以實現於稅法上之目的;2、且納稅義務人之交易模式為一般人不會從事之交易模式,即一般人認為該交易屬繁瑣、複雜、笨拙、非理性及不符合成本效益的;3、交易模式須存有明顯的稅負節省效果,且交易主要或全部目的係為節省稅負,並無其他合理商業目的。上開要件成立後,稅捐稽徵機關始得以援用實質課稅原則加以調整補稅。
    本研究並配合證據法之運用,分析稅務案件行政救濟過程中,職權探知主義、當事人協力義務、證明程度及舉證責任配置之關係,並加以彙整,得知不論稅捐稽徵程序上或稅務救濟上,稽徵機關皆有依職權調查事實之義務,且應遵行正當法律程序,對於納稅義務人有利及不利之證據應一併注意,才能達到保障人民權利及依法課稅之合法性,在調查過程中,要求納稅義務人盡其協力義務,應考量「證據距離」,並注意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稅務訴訟階段,則應先以舉證責任之「規範說理論」為主,適時以個案類型加以修正之,並配合「職權調查原則」及「協力義務之機制」結合「證明度」之基準,並參考證明程度及舉證責任應取向於當事人之管領責任,作為處理規則之操作方式。
    最後就實質課稅原則下稅務爭訟之職權調查原則、當事人協力義務、證明度、舉證責任配置等要件,相互影響與脈絡作彙整,針對稅務案件研討出一套明確、明瞭且易於遵循之分配規則,並提出將來稅制改革及稅捐稽徵法修法之建議,希冀在租稅法律主義、租稅公平及保障人民財產權等價值間取得平衡,進而對稅務爭訟實務有所助益,並減少稅務訟源。

    Summary
    For most of our country’s tax litigation, the tax authorities adopt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as the basis. Because the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re not clearly stated in the provisions, and the practical judgment lacks an in-depth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court’s evaluation process, the obligor often suspects the authority of abuse of rights which results in a huge investment of judicial resources to solve such disputes. The victory or defeat in litigation depends on fac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facts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Therefore, the principle applicable to the recognition of facts in litigation is important. For tax litigation under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this study uses the law of evidence to develop a set of clear and easy-to-follow allocation rules for the principle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the degree of proof, the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and their interaction, and proposes a recommendation for the future tax reform and the amendment to Article 12-1 of the Tax Collection Law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ssistance in the practice of tax litigation.
    Keywords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push plan, the convers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Brief introduction
    Most of the current tax disputes arise from the difficulty in fact recognition. After the update of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2-1 of the Tax Collection Law, can the possible dispute on the recognition of substantial taxation be eliminated? How shall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the degree of proof be allocated? What is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 of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Where is the boundary with tax legalism? What is the logical order between the tax authority’s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taxpayer's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How should the law be amended in the future? All these issues are to b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Method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widely collect theme books, textbooks, journals and master and doctoral theses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on the domestic Tax Law,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ct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ax litigation. Such literature are rea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ie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work starts from clarify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o construct the relevant principle of the law of evidence. Then the method of hermeneutics of law is used to explore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and burden of proof related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make a further analysis of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controversial tax litigation issues in practice, and summarize, analyze and clarify the practice and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personal views, construct a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practical s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 of evidence of the tax law, and propose a recommendation for the future tax reform and the amendment to Article 12-1 of the Tax Collection Law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Discussion
    At present most of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is abstract, but in actual tax litigation cases the two sides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recognition of fac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should not be without limitations, and only after the limitations are established should the tax collection authority apply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for tax adjustment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law of evidence to analyze in the administrative relief process of tax litigation ca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x officio doctrine,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the degree of proof and the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and learns that in the tax collection or tax relief process, the tax collection authority has the oblig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facts, and shall comply with the due process of law.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vidences either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to the tax payer to protect people's rights and the legitimacy of taxation according to law. In the course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requesting the tax payer’s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on "distance of evid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the tax litigation stage,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normative theory” for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case type. In addition, the “principle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the “degree of proof” should be combined as the basis, with the reference that the degree of proof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to serve as the rule of dealing with such cases.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lements of the principle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the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the degree of proof, the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and their interaction, and develops a set of clear and easy-to-follow allocation rules, as well as proposes a recommendation for the future tax reform and the amendment to the Tax Collection Law in the hope of striking a balance among tax legalism, tax fairness and protection of people's property rights, and providing assistance in tax litiga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ource of tax disput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舉證責任之基礎理論 6 第一節 事實認定、推定事實及表現證明 6 第一項 事實認定 6 第一款 事實認定之意義與重要性 6 第二款 事實認定之要件 6 第二項 推定事實 7 第一款 事實上之推定 7 第二款 法律上之推定 8 第三項 表現證明 8 第一款 表現證明概念 8 第二款 表現證明與職權調查主義之關係 9 第三款 表現證明與舉證責任之關係 9 第二節 證據評價及證明度 10 第一項 自由心證 10 第一款 評價自由及基礎 11 第二款 自由心證形成之合理性 11 第二項 證明度 11 第一款 證明度之意義及標準 11 第二款 證明度與舉證責任之關係 12 第三節 舉證責任 13 第一項 舉證責任概念及意義 13 第一款 舉證責任之概念 13 第二款 舉證責任之意義 14 第二項 客觀舉證責任 15 第一款 客觀舉證責任之意義及功能 15 第二款 客觀舉證責任之適用前提 16 第三款 客觀舉證責任與證據評價暨證明度之關係 17 第三項 主觀舉證責任 18 第一款 主觀舉證責任之意義 18 第二款 主觀舉證責任之適用 19 第三款 主觀舉證責任與客觀舉證責任之區別及運用 19 第四節 舉證責任分配 21 第一項 舉證責任分配理論概述及沿革 21 第一款 舉證責任分配理論概述 21 第二款 舉證責任分配理論沿革 22 第二項 舉證責任分配理論之學說 23 第一款 國外學說 23 第一目 美國 23 第二目 德國 25 第三目 日本 28 第二款 我國之論述 30 第一目 立法意旨 30 第二目 規範說 31 第三目 舉證責任之轉換 32 第三章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與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關聯 33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 34 第一項 辯論主義之修正 34 第二項 民事訴訟之證明程度 35 第三項 舉證責任分配規則 36 第四項 實務見解 37 第二節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 38 第一項 職權調查主義 39 第一款 職權調查主義意義及範圍 39 第二款 職權調查之立法規定 40 第三款 職權調查主義之主觀舉證責任 41 第二項 行政訴訟之證明程度 42 第三項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 42 第四項 依行政訴訟類型分配舉證責任 43 第一款 撤銷訴訟 44 第二款 確認訴訟 45 第三款 給付訴訟 46 第五項 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之異同 46 第三節 稅捐訴訟與行政訴訟舉證責任之關聯 48 第一項 稅捐之基本概念及法律關係 49 第二項 稅捐之基本原則 49 第一款 租稅法律主義 49 第二款 租稅公平原則 51 第三款 經濟性原則 52 第四款 實質課稅原則 52 第三項 稅務案件之特徵 53 第一款 稅務案件事務本質上之特徵 53 第二款 稅務訴訟之特徵對舉證責任之影響 55 第一目 大量行政 56 第二目 納稅義務人負有協力義務 56 第三目 稅捐法制原則對舉證責任之影響 57 第四節 小結 58 第四章 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相關議題 62 第一節 稅務訴訟之職權調查原則 62 第一項 稅務案件之職權調查相關規定 62 第二項 職權調查原則在稅法上之適用及調整 64 第一款 職權調查原則之適用 64 第二款 職權調查原則之調整 65 第一目 職權調查主義與協同主義 65 第二目 職權調查與協力義務之關係 66 第二節 稅捐之協力義務 66 第一項 協力義務之概說 66 第二項 協力義務之合憲性 67 第三項 稅法上協力義務之相關規定 68 第四項 違反協力義務之效果 69 第一款 失權之效果 69 第二款 行政裁罰 70 第三款 推計課稅 70 第四款 舉證責任之轉換 71 第五項 違反協力義務對舉證責任之影響 71 第一款 客觀舉證責任 71 第二款 主觀舉證責任 72 第三節 推計課稅 73 第一項 推計課稅之意義及合憲性 73 第二項 推計課稅之界限 74 第三項 推計課稅之種類 74 第四項 推計課稅之方法 76 第五項 推計課稅適用結果 76 第四節 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轉換 77 第一項 舉證責任倒置之概念 77 第二項 稅法上舉證責任轉換之規定 78 第一款 稅法規定 78 第二款 行政命令、規則及函釋 78 第三款 行政法院判例與聯席會議決議 79 第四款 行政法院判決 80 第三項 舉證責任轉換之類型 81 第四項 違反協力義務與舉證責任之轉換 83 第一款 學界之見解 83 第二款 實務界之見解 84 第五項 小結 85 第五章 稅務訴訟之舉證責任 87 第一節 稅務訴訟證據法則之運用 87 第一項 證據法則之意涵 88 第二項 稅務訴訟之職權調查與協力義務 89 第一款 稽徵程序上協力義務 89 第二款 當事人協力義務 90 第三項 稅務訴訟之證明度 91 第一款 證明程度之標準 91 第二款 證明程度之減輕 92 第四項 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 93 第一款 以規範說為分配原則 94 第二款 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為例外 96 第五項 小結 98 第二節 實質課稅原則 99 第一項 實質課稅原則之意義 100 第一款 學界之見解 100 第二款 實務見解 101 第三款 法律規定 102 第四款 小結 104 第二項 實質課稅原則之目的 105 第三項 實質課稅原則之性質 106 第四項 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範圍 107 第五項 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界限 111 第一款 應受稅捐法律保留之限制 111 第二款 實質課稅原則適用之條件 112 第六項 實質課稅不處罰原則 114 第七項 實質課稅原則下之舉證責任 116 第一款 舉證責任 116 第二款 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關係 117 第八項 不採實質課稅原則下之舉證責任有何異同 118 第三節 實務上採實質課稅原則所面臨之問題 120 第一項 孳息他益信託案件 121 第二項 公共設施保留地捐贈案件 127 第三項 太極門所得稅爭議案件 130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5 實質課稅原則下稅務訴訟舉證責任流程圖 150

    一、專書
    1、王建煊,租稅法,文笙,2003年8月
    2、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合著,民事訴訟法論(上冊),三民,2003年8月
    3、李惠宗,證據,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2003年5月
    4、吳庚,行政爭訟法論,元照,2011年1月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04 年9 月
    6、邱聯恭,程序選擇權之法理-著重於闡述其理論基礎並準以展望新世紀之民事程序法學,民事訴訟法之研究(4),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1996年3月
    7、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新學林,2008年10月
    8、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2006年3月
    9、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2004年1月
    10、洪文玲,行政機關調查證據應有之原則與內涵,發表於2007年訴願實務研討會,收於台北市訴願審議委員會編,訴願專論選輯之八,2007年12月
    11、陳清秀,稅法總論,元照,2012年10月
    12、陳清秀,行政訴訟法,元照,2012年10月
    13、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2004年11月
    14、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冊),三民,2006年9月
    15、陳宗男、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2011年1月
    16、陳宗榮,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台灣大學法學叢書(十七),1984年3月
    17、張文郁,行政救濟法中職權調查原則與舉證責任之研究,元照,2005年9月
    18、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三冊)—稅捐法律關係,自版,2008年2月
    19、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一冊)—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論,自版,2002年5月及2005年9月
    20、黃茂榮,營業稅之稅捐客體及其歸化與量化,載於稅捐法專題研究(各論部分),自版,2001年12月
    21、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2005年10月
    22、黃士洲,稅務訴訟之舉證責任,翰蘆圖書,2004年10月
    23、黃士洲,掌握稅務官司的關鍵-舉證責任實務案例分析,翰蘆圖書,2005年1月
    24、黃士洲,實質課稅與納稅義務人權利保障,翰蘆圖書,2011年9月
    25、楊淑文,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爭議問題,元照,2006年6月
    26、楊健華,民事訴訟法要論,三民,1995年4月
    27、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元照,2005年7月
    28、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圖書,2005年9月
    29、葛克昌,租稅國家之憲法界限,收入所得稅與憲法,翰蘆圖書2009年3月
    30、葛克昌,租金管制與所得調整,收入所得稅與憲法,翰蘆圖書,2009年2月
    31、葛克昌,稅捐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翰蘆圖書,2011年4月
    32、葛克昌、劉劍文、吳德豐主編,稅捐證據法制探討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元照,2013年3月
    33、雷萬來,民事證據法論,瑞興,1997年8月
    34、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元照,2007年11月
    35、蔡志方,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四),正典,2004年9月
    36、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臺灣商務,1999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1、吳東都,行政法院關於舉證責任判決之回顧與展望,台灣法學雜誌,第34期,2002年5月
    2、吳東都,行政訴訟之當事人協力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77期,2001年10月
    3、李建良,稅務行政訴訟若干舉證問題析論,台灣法學雜誌,第173期,2011年4月1日
    4、李建良,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稅捐稽徵之職權調查與租稅法律主義-釋字660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30期,2009年6月
    5、李建良,稅捐稽徵、協力義務與依法行政原則-簡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2003年度訴字第2316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4期, 1999年10月。
    6、邱聯恭,程序保障之機能-基於民事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肯定論之觀點,臺大法學論叢,第17卷第1期,1987年
    7、林子傑,論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以相關大法官解釋為核心,財稅研究,第37卷4期
    8、柯格鐘,論稅捐規避行為之立法與行為的類型化,興大法學,第15期,103年5月
    9、姜世明,舉證責任法,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5月
    10、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總論:第三講辯論主義,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
    11、姜世明,辯論主義與法院之依職權調查證據,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
    12、姜世明,論客觀舉證責任-評最高法院九九年度台上第九八四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2010年10月
    13、洪家殷、江彥佐,漏稅處罰訴訟案件舉證責任之研究—以漏稅之故意或過失為中心,月旦財經法學雜誌,第11期,2007年12月
    14、陳愛娥,關於碩士論文寫作的幾點建議,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
    15、陳敏,租稅課徵與經濟事實之掌握-經濟考察法,政大法學評論,第26期,1982年12月
    16、陳敏,租稅稽徵程序之協力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37期,1988年6月
    17、陳清秀,稅務行政爭訟舉證責任相關問題探討,當代財政,第13期,2012年1月
    18、陳清秀,稅務事件證據調查之協議、效力及與舉證責任之關係-以太極門稅務案件100年12月9日行政院跨部會協調會協商結論為觀察,台灣法學雜誌,第272期,2015年
    19、盛子龍,租稅法上舉證責任、證明度與類型化方法之研究-以贈與稅課徵要件上贈與合意之證明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1期,2012年8月
    20、黃茂榮,論稅捐罰則(上),植根雜誌,第21卷第9期,2005年9月
    21、黃茂榮,論稅捐罰則(下),植根雜誌,第21卷第10期,2005年10月
    22、黃茂榮,實質課稅原則,植根雜誌,第18卷第8期,2011年8月
    23、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綜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2期,2005年6月
    24、黃士洲,徵納協同主義下稅捐調查與協力義務的交互影響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25、黃士洲,徵納協同主義下稅捐調查與協力義務的交互影響關係-兼論製造費用超耗剔除的規定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26、黃翎芳,實質課稅原則概述及案例評析,社會科學教育研究,2003年12月
    27、黃俊杰,太極門敬師禮申明表推計課稅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272期,2015年5月
    28、彭鳳至,行政訴訟法準用民事訴訟法立法方式的商榷-兼論民事訴訟法本次修正對於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影響,法官協會雜誌,第3卷1期,2001年6月
    29、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2004年8月
    30、雷萬來,論票據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法學叢刊,第160期,邱聯恭教授研討會後補註,1995年10月
    31、葛克昌,所得稅法裁判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8 期,2001 年 1 月
    32、葛克昌、黃士洲,稅捐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台灣法學雜誌,第173期,2011年4月
    33、葛克昌、黃士洲,稅務訴訟之舉證責任—學說與所得稅實務案例之檢討,財稅研究,第32 卷第6 期,2000 年11 月
    34、羅正忠,實質課稅原則在稅法上之適用-以信託案件探討為中心,當代財政,第33期,2013年9月
    35、日本學者吉良實著,鄭俊仁譯,實質課稅原則主義(下),財稅研究,第19卷第5期,1987年9月
    三、專書論文
    1、朱敏賢,行政爭訟舉證責任分配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2、朱政勳,稅法上舉證責任之研究-以稅捐核課處分致溢繳之退稅請求權為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3、江彥佐,論稅務訴訟舉證責任及其在遺產稅債務關係之適用,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
    4、李介民,稅法上非正式行政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5、李佳冠,論行政函釋與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6、吳東都,行政訴訟之舉證責任-以德國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1月
    7、林自強,論租稅法定主義與實質課稅原則之衡平,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柯格鐘,稅捐稽徵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9、許曉怡,論實質課稅原則於行政訴訟之適用,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0、黃士洲,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以舉證責任倒置與證明度減輕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8月
    11、黃鳳嬌,租稅法上之協力義務與舉證責任,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2、黃福隆,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之探討-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13、詹春華,贈與稅爭訟舉證責任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四、網路資料庫及其他資料
    1、司法院網站以最高行政法院行政訴訟上訴終結事件性質分類-按年別分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2、司法院網站以最高行政法院行政訴訟上訴終結情形-按性質類別分http://www.judicial.gov.tw/juds/
    3、柯格鐘譯,德國稅捐通則中有關經濟觀察法的條文規定,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3/%E5%BE%B7%E5%9C%8B%E7%A7%9F%E7%A8%85%E9%80%9A%E5%89%87%E7%AC%AC39%E6%A2%9D%E8%87%B3%E7%AC%AC42%E6%A2%9D%E6%A2%9D%E6%96%87%E4%B8%AD%E8%AD%AF.pdf
    4、財政部賦稅署發布新聞稿http://www.dot.gov.tw/dot/home.jsp?mserno=200912140005&serno=200912140018&menudata=DotMenu&contlink=ap/news_view.jsp&dataserno=201211220000
    5、林三欽,最高行政法院94 年度判字第588 號判決之評析—行政訴訟判斷基準時、舉證責任與職權調查,發表於「2005 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2005 年11 月
    6、蔡志方,行政爭訟制度中之當事協力義務,發表於 2005 年兩岸行政法學術研討會,政大公企中心國際會議廳,2005 年 7 月 30、31 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21-02-17公開
    校外:2021-02-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