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姿伶 Chen, Tzu-Ling |
|---|---|
| 論文名稱: |
編定工業區內閒置土地招商策略之研究
—以中南部新興工業區為例 The Study on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Unused Lands in Industrial Parks -New Developed Industrial Park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陳彥仲
Chen, Yen-Jong 姜渝生 Chiang, Yu-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6 |
| 中文關鍵詞: | 006688優惠措施 、閒置土地 、編定工業區 |
| 外文關鍵詞: | Industrial Parks, the preferential clauses of 006688, unused lands |
| 相關次數: | 點閱:71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工業區因受到國際經濟環境改變、全球化以及生產成本逐年升高等因素之影響,許多廠商紛紛外移,導致多個新興工業區於招商上出現問題,工業區用地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亦造成後來規劃的工業區開發工程因此隨之停擺。
由於工業區的開發與用地需求有著時間的落差,加上土地、勞工成本逐年上升及市場萎縮等影響,許多產業紛紛外移以求自保,致原先規劃提供設廠之大型工業區出現閒置現象。政府為改善工業區閒置土地問題,於2002年5月1日擴大實施「工業區土地優惠措施」,即「006688方案」,藉由政府補貼方式降低廠商取得土地之成本,提供較低土地成本之誘因以改善工業區長期閒置問題。然於同期間中國大陸亦制定諸多新政策,包括調降出口退稅、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併軌及開徵加工保證金等,引發歷年來最大的台商遷徙潮,顯示出台商有回流台灣之跡象。
爰此,本研究茲以閒置問題較嚴重的中南部工業區為分析對象,進行深入探討,企圖了解近幾年工業區招商漸趨順利,係受到台商回流影響,抑或為政府推行之006688方案所致。不同的招商策略將會影響產業進駐意願,亦直接影響工業區土地閒置問題,本研究並進一步針對現行工業區招商策略是否有無缺失進行探討,以供政府未來工業區發展政策擬定時之參考,以確實解決工業區長年閒置之問題。
實證結果顯示:(1)土地價格過高確實降低廠商投資之意願,致出現工業區土地閒置問題;(2)雖然綜合性工業區與科技工業區兩者發展定位不同,然所引進廠商仍皆以量產及傳統產業為主;(3)近年來中南部新興工業區所進駐廠商以本土產業居多,台商比例較低;(4)工業區長期招商不佳問題,多因工業區內競爭力低落及整體投資環境不佳所致。台商回流雖能紓解工業區土地閒置問題,然仍非治本之道,應徹底檢討工業區競爭力不足之原由並提供適當輔導及補助措施以協助產業升級。
中南部新興工業區未來招商政策方向,除現行之006688優惠措施仍應持續實施外,建議將招商對象鎖定於未出走之本土廠商;此外未來工業區應朝生活、生產共存之方向發展,以強化目前工業區所缺乏之生活機能;另應多提供傳統產業發展所欠缺之人力資源或技術水準,同時改善傳統工業區硬體環境,並同時提供相關研發環境與獎勵措施,如此始得以真正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
In the past decade, lands in industrial parks became unused or disused because many enterprises were moving to Southeastern Asia owing to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hange, and higher manufacturing cost etc. Owing to the time lag on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 high rise on land and labor costs and market recession, many enterprises were leaving to other countries and unused or disused problem become more serious in industrial park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preferential clauses of 006688 in 2002 intending to promote unused industrial lands in newly developed industrial parks in Taiwan. The subsidy can lower down the cost of lands thus provide an incentive for the enterprises. Meanwhile, the new policies in China result in the largest pull-out effects of Taiwan inventors and provide the Taiwan government opportunity to re-attract them back.
Thu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industrial parks in Taiwan which encountered serious unused industrial lands proble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veals that, (1) the high land price has indeed lower down the incentives on industries’ investment and cause unused problem in industrial parks;(2) though the orientation on general industrial parks and high technology parks is different, the majority enterprises in the two parks mainly are mass production and traditional ones;(3) most new coming enterprises are local industries;(4) 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important, however, the downcast competition and overall economic change are the main problem. Thus,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proper assistances and preferential clauses to help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eferential clauses of 006688” is the true reason to attract investors back, al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local industries.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on both living an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industrial parks and provide more assistance on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s or techniques. This way can promote local industries’ competition and solve the long-time unused industrial lands problems.
中文部分
網路資料
1.工業區開發管理97年度年報
2.工業區開發管理96年度年報
3.工業區開發管理94年度年報工業區開發管理通報季刊第6期
4.工業區開發管理90年度年報
5.工業區開發管理通報季刊第35期
6.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網頁資料:http://idbpark.moeaidb.gov.tw/)
7.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網站(網業資料:http://www.sipa.gov.tw/index.jsp)
8.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網站(網業資料:http://www.stsipa.gov.tw/web/)
9.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網站(網業資料:http://www.ctsp.gov.tw/)
書籍
10.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00,台灣工業發展50年,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11.貝克,1999,全球化危機,孫治本譯,台北:台灣商務。
12.林惠玲、陳正倉,應用統計學二版,2003,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3.波特,1996,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出版社。
14.吳連賞,1992,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5.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07,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應用,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黃雅榜,1979,工業發展與政策,台北:德馨室出版社。
17.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19.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有限公司。
期刊
20.王冠斐,2005,從產業群聚觀點探討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對產業競爭力之影響—以台塑六輕計畫開發為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4卷第4期。
21.邱正仁、吳志正、姚美慧,2003,台商投資大陸及東南亞的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1期,p.101-122。
22.金家禾、周志龍,2007,台灣產業群聚區域差異及中國效應衝擊,地理學報第49期,pp.55~79。
23.林惠玲、陳正倉、莊文彬,2002,廠商的進入、退出與市場競爭性—台灣製造業之實證,經濟論文叢刊第30卷第4期。
24.林妙雀,2004,產業全球化驅動力與企業資源/能力對全球策略運作影響之研究—外商來台投資及台商赴海外投資企業之實證分析,管理學報第21卷第4期,pp.411~432。
25.林楨家、馮正民、黃麟淇,2005,高鐵催化劑 麻雀如何變鳳凰,營建知訊第270期,pp.72~79。
26.林建元,2005,高鐵 牽動區域發展消長,營建知訊第270期,pp.50~55。
27.周素傾,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版本:台南科學園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pp.125~153。
28.姜渝生,2006,後高鐵時代台灣整體運輸系統重要發展課題,經濟前瞻第107期, pp.124~129。
29.胡學彥、葉光毅,1989,工廠之工業區選擇模式及其適用上之比較檢討,都市與計劃第16卷。
30.胡太山、林建元、張素莉,2002,科技廠商群聚與創新生產網絡形塑之探討—以新竹與台南地區為例,環境與世界第6期。
31.胡太山、林建元、錢學陶,2005,產業創新群聚浮現與科技社群互動對創新活動影響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及周邊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6卷第一期。
32.祝國忠、陳詳衡,2008,食品業台商回流之康師傅個案分析之研究,東亞論壇第459期,pp.37~48。
33.陳麗瑛,2006,積極定位、配套開放、有效回流,經濟前瞻第104期,pp.53~60。
34.陳麗瑛,1990,高速鐵路與區域發展,經濟前瞻第17期,pp.84~86。
35.陳麗瑛,1992,由東南亞及大陸投資模式異同談兩岸產業互動,經濟前瞻第27期,pp.26~30。
36.游振偉,1995,淺談工業區更新策略,工業簡訊第25卷第3期,pp.22~41
37.馮正民,2006,高鐵 宣達一日生活圈時代來臨 期全方位整合與行動 擴大正面效 應,營建知訊第270期,pp.6~11。
38.黃得晉,2007,區域發展失衡,南部傳統產業極待轉型協助,產業評析專欄。
39.賈凱傑、陳茂南,2004,高鐵營運後對台灣西部區域發展之影響,經濟前瞻第93期,pp.110~115。
40.張璠、張吉宏,1997,設置科學園區與科技工業區之競合問題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3卷第3期,pp.87-93。
41.張隆盛、廖美莉,2005,高鐵 帶動地方繁榮良藥?,營建知訊第270期,pp.32~42。
42.張玉冰,2007,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特點及趨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pp.40~43。
43.張家銘,2008,跨界投資中國及社會適應—台商、日商與韓商比較,東亞研究第39卷第1期。
44.葉光毅、莊德樑,1987,由個體觀點探討工業區位比例配置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14卷。
45.葉光毅,1988,工業區建設計畫模式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15卷。
46.趙永祥、劉鐘智、蔡孟易,2006,大陸宏觀調控對台灣經濟與台商大陸投資效益影響之研究,東亞論壇,第452期,pp.1~18。
47.閻永祺、孔憲法,2008,區域群聚辨認模式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都市與計劃第35卷第1期。
48.薛立敏,2000,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之修訂與我國工業用地政策之演變,經濟前瞻第68期。
49.鍾琴,1991,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經濟效果與政策建議—兼論產業空洞化的危機,經濟前瞻第23期,pp.18~24。
50.鍾琴,1992,從產業競爭角度看兩岸分工前景,經濟前瞻第28期,pp.106~112。
51.鍾琴,1998,大陸金融改革與財稅改革之進展,經濟前瞻第60期,pp.38~43。
52.羅家德、洪緯典、胡凱焜,2007,台商投資區位選擇因素探討:一個交易成本—鑲嵌理論的初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5卷第2期,pp.95~131。
53.顧瑩華,2005,台商西進對台灣就業的影響,經濟前瞻,第99期,pp.76~81。
報告書
54.台灣經濟研究院,2004,經濟部工業局九十三年度專案計畫執行成果報告—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調整措施執行成效評估。
55.大陸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03,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5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期中報告。
57.林建元主持,1992,工業區開發整體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8.林建元主持,1998,台灣省工業發展策略及工業區設置區位分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9.林建元主持,2003,經濟部工業局九十至九十二年度專案計畫執行成果總報告¬-工業區開發政策檢討與發展規劃。
60.高長主持,2005,製造業台商在大陸投資策略變遷與成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61.徐作聖,2001,我國科學工業園區定位、營運模式及設立條件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62.陳麗瑛,2007,中技社96年度秋季環境與能源國際研討會-工業區再造暨產業升級,中華經濟研究所。
63.張璠,2001,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之問題與對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論文
64.水啟梅,2005,製造業廠商之區位選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5.江庭芳,2005,科技園區營運管理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6.李貞旺,2005,工業區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麥寮工業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7.沈武恩,2005,產業結構轉型下都市計畫工業區再發展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學系碩士班。
68.吳耀昌,2003,大陸台商回台投資意願關鍵因素之探索性研究—以彰濱工業區招商案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69.吳淑惠,2007,廠商進駐地方政府所開發工業區投資因素研究—以崗山本洲工業區為3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70.麻匡復,1999,編定工業區與都市計畫工業區開發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71.陳雅君,2005,閒置工業區導入產業觀光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陳育峰,2006,工業區管理制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3.許金涼,2001,我國科學工業園區定位、營運模式及設立條件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4.許君毅,2004,台灣地區工業用地政策與生產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75.許世英,2005,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知識流通對創新績效之影響—以科學園區廠商為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6.郭阿梅,2006,台南科技工業區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曾建魁,2001,制度在企業勞資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之研究:以漢翔公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78.馮怡心,2004,群聚化策略帶動紡織業發展-以絲織專業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9.傅惠生,2006,組織變革之研究—以工業區管理機構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80.游佳瑜,1997,工業區最適規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81.黃薰輝,2002,台灣工業區政策的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2.張璠,1991,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對製造業區位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中國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83.張卓寰,2002,加工出口區發展全球運籌應有策略作為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研究所碩士論文。
84.張家維,2002,資訊服務業區位選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5.褚明典,1976,台灣地區現階段工業區開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合辦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86.楊松齡,1988,我國現行工業區開發策略之剖析—區位選擇與開發規模分析,國立政治大 學地政研究所、中國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87.楊清喬,2003,廠商在自由貿易港區內投資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8.鄒元燈,2003,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策略方案優先順序評估決策模式-Fuzzy AHP之運用,大業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89.楊友仁,1998,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90.劉丁豪,2004,中小企業赴大陸經營策略轉折與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東莞地區製造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91.鄭宛昕,2002,台商投資中國大陸對本土產業及經濟之影響—以傳統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2.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93.簡誠福,2005,中央政府主導工業區開發對地方政府之財政衝擊分析—以台南市科技工業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94.Aydalot, Philippe and Keeble, David, 1988,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nnovative Environmants in Europe: An Overview,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pp.1~21
95.Bathelt, H., Malmberg, A. and Maskell, P., 2004,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28, No. 1, pp.31~56
96.Chapman, Keith, Walker, David F., 1991,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Industrial Location 2nd Edition, Basil Blackwell, Inc., pp.18~32.
97.Feser, Edward J. and Sweeney, Stuart H., 2002, Theory, Methods, and A Cross-metropolitan comparison of business clustering,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lublishing, Inc., pp.222~262.
98.Johansson, B. and Quigley, John M., 2004,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s in Spatial Economies, Regional Sciencex.
99.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00.Landsberg, Martin, 1979, Export-Le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Manufacturing Imperialism,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11, No.4, pp.50~63.
101.Levitt, Theodore, 1983,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2.McCann Philip, 2002,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103.McCann, Philip, 2002,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Location-Production Models,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104.McCann, Philip, Arita T. , Gordon I.R., 2002,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actions Cost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MN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pp.647~663.
105.McCann, Philip, 2000, Industrial Alliances and Firm Location Behavior: Some Evidence from the US Semiconductor, Applied Economics, p.1391~1403.
106.Monck, C.S.P, Porter, R.B., Wynarczyk, P., Quintas, P.R., Storey, D.J., 1988,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arks,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Methuen, Inc., pp.62~91.
107.Smith, F., Paytas, J. Gradeck, R. and Andrews, L., 2002, Cluster-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 Guide for Integrating Communities with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Strategie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08.Pellenbarg, P.H. & Wissen, L.J.G. van & Dijk, J. van, 2000, Firm Reloc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Research Prospects, Regional Science.
109.Popp, Andrew and Steve, Toms and Wilson, John, 2006, Industrial Districts a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Resources, Networks and Structures,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History, Vol.1, No.4, pp.349~370.
110.Saaty, Thomas L., 1982,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 California: 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Chapt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