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于菁 Kuo, Yu-Ching |
|---|---|
| 論文名稱: |
從「至虛肆情」到「即物順通」——東晉士人應世觀的轉折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a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2 |
| 中文關鍵詞: | 玄佛交涉 、僧肇 、張湛 、應世觀 、即物順通 、至虛肆情 |
| 相關次數: | 點閱:70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來對魏晉玄學的研究,多探討玄學家的思想內容、玄理或玄風,近年來,在魏晉學術方面興起了另一個角度的探討──士人心態的考察。本篇論文將時代界定在東晉時期,欲呈現出此時期士人應世觀的轉折及其意義,亦藉此窺見當時的思想與士人風尚。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此章陳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方法及時代範圍,並確立論文之研究方向與論旨。
第二章:貴無與獨化的調和──張湛的至虛哲學。本章主要探討張湛的思想,其以「歸本太虛」為形上思想的核心,並由此開展出理想中的應世態度,包含力不及命的命定論、死生相循的生死觀,以及肆性恣意的養生法。與前期玄學不同的是,由於社會背景的原因,張湛更著重於人的現世生活,積極尋求解脫生死之法。
第三章:有無雙遣與即物順通──僧肇的中觀思想。本章由《肇論》及僧肇相關著作探討僧肇的思想,包含非有非無的不真空論、無去無來的時空論,並以東晉士人為例,說明即物順通的應世觀。文末並探討了郭象「無心順有」的主張與僧肇「即物順通」兩者的關係。
第四章:從「至虛肆情」到「即物順通」的轉變。本章嘗試由前述兩章,具體地分析張湛與僧肇思想及應世觀有何轉變,又這些轉變反映了何種意義。不論在思維方法的改變、玄佛交涉的發展、時空觀念的不同,或是生命情調的轉折,都成為考察東晉士人應世觀改變的角度。
第五章:結論。總結全文,整合本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將東晉士人「至虛肆情」與「即物順通」的應世觀做一比較,除了由此看出東晉中期至後期士人應世態度的改變,也窺見當時的學術面貌與時代風氣。
古籍類
後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
後秦.僧肇注:《注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後秦.僧肇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後秦.僧肇撰:《肇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5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清.嚴可均 校輯:《全上古三代全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1
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黃錦鈜,楊如雪,蔡纓勳:《新編肇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2
研究專著
塚本善隆,《支那佛學研究.北魏篇》,清水弘文堂,1969
曾霄容:《時空論》,台北:青文出版社,1972
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王瑤:《中國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劉貴傑:《支道林思想之研究──魏晉時代玄學與佛學之交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林聰舜:《向郭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4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劉貴傑:《僧肇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嚴捷,嚴北凕注:《列子譯注》,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李潤生:《僧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蕭登福:《列子探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劉康德:《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
劉澤華:《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劉貴傑:《東晉道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卞敏:《六朝人生哲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1992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台北:明文書局,1993
何滿子:《中古文人風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楊俊誠:《般若與玄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1994
孔毅:《魏晉名士》,四川:巴蜀書社,1994
嚴靈峰:《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孔繁:《魏晉玄談》,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涂艷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袁濟喜:《人海孤舟──魏晉六朝士的孤獨意識》,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陳洪:《醒醉人生-魏晉士風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主編:《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洪修平釋譯:《肇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盧國龍:《郭象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
舍爾巴茨基:《佛教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97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馬良懷:《張湛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劉宗坤:《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99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0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修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印順:《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9:肇論通解及研究,論僧肇哲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孫若風:《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許抗生:《僧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蔡宏:《般若與老莊》,四川:巴蜀書社,2001
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度的魅力》,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盧桂珍:《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2002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2002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楊勇 編著:《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台北:正文書局,2003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學位論文
吳慕雅,〈張湛《列子》注貴虛思想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
陳美朱,〈西晉之理想士人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王岫林,〈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如柏,〈《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周美吟,〈張湛《列子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虹瑩,〈魏晉尚達之風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珮汝,〈東晉名教與自然思想之發展──以袁宏、張湛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羅因,〈「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寶珊,〈魏晉格義佛學與玄學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吳心怡,〈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兒容,〈張湛至虛哲學──東晉玄學的繼承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文僑,〈魏晉園林之文化意蘊〉。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單篇論文
釋演培:〈佛教的時空觀〉,收錄於張曼濤主編《佛教哲學思想論集(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7月),頁231-241
莊萬壽:〈列子新證──列子與黃老學派思想的關係〉,《師大學報》第30期,1985年,頁425-437
保羅‧戴密微著(劉楚華譯):〈維摩詰在中國〉,收錄於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年,5月),頁241-251
江建俊:〈魏晉「朝隱」風氣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論根據〉,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主編《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10月),頁449-480
蒙培元,〈向秀、裴頠的“天理自然說”與郭象的“獨化自性說”〉,收於氏著,《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第九章,頁205-227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期,1991年,頁415-430
曾春海:〈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觀〉,《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期,1991年,頁451-473
張仁青:〈六朝隱士導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期,1991年,頁531-570
江建俊:〈由劉伶「酒德頌」談到魏晉名士的酒德〉,《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期,1991年,頁599-632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頁263-298
楊國榮:〈自由及期限制──魏晉玄學與人的自由〉,《中國文化月刊》第177期,1994年,頁33-45
程林輝:〈魏晉的人生哲學〉,《孔孟月刊》第32卷第12期,1994年,頁24-31
李增:〈《列子、天瑞、楊朱篇》人生哲學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報》第1期,1994年,頁101-119
王令樾:〈從黃帝篇之義理結構論列子養生觀〉,《輔仁國文學報》第11期,1994年,頁23-57
劉楚華:〈維摩經與東晉士人的生死觀〉,《鵝湖月刊》第20卷第7期,1995年,頁24-30
李季林,錢耕森:〈論列子「貴虛」的人生哲學〉,《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1995年,頁40-46
鄭基良:〈列子生死學研究〉,《哲學雜誌》第14期,1995年,頁140-157
封思毅:〈列子張湛注纂要〉,《中國國學》第23期,1995年,頁41-49
胡森永:〈郭象論自然與名教〉,《靜宜人文學報》第6期,1995年,頁11-21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第5期,1997年,頁420-435
李季林:〈論《列子》的有無、名教自然觀〉,《孔孟月刊》第35卷第10期,1997年,頁36-37
林文彬:〈《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義理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7年,頁145-157
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頁25-44
李明芳:〈僧肇《物不遷論》略論〉,《東吳哲學學報》第3期,1998年,頁29-41
陳家煌:〈《列子》與《列子注》思想概述〉,《中山文學學刊》第4期,1998年,頁33-45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收錄於《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1998)頁207-220
石明慶:〈“維摩人生”芻說──略談《維摩詰經》對中士士人人生態度的影響〉,《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9年,頁57-66
鄭曉江:〈論《列子》的人生哲學與特質〉,《哲學與文化》第六卷第1期,1999年,頁35-47
張鈞莉:〈論魏晉名士的自我意識〉,《銘傳學刊》第10卷第2期,1999年,頁151-168
林義正:〈論列子之「虛」〉,《臺大哲學論評》第22期,1999年,頁105-136
劉見成:〈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列子》中的觀點〉,《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頁117-134
江建俊:〈論四玄〉,《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頁179-206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維摩在家居士觀念的影響〉,《南開學報》第4期,2000年,頁69-76
劉貴傑:〈魏晉佛學思想之開展〉,《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頁393-417。
蔡振豐:〈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頁185-212
羅因:〈僧肇(物不遷論)後設基礎的檢視〉,《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頁75-108
龔雋:〈僧肇思想辯證──《肇論》與道、玄關係的再審查〉,《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頁135-158
秦淮:〈僧肇在兩種文化之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1年,頁106-111
吳瑞文:〈《列子‧天瑞篇》義理結構試詮〉,《青年哲學》第28卷第11期,2001年,頁1057-1073
蘇樹華:〈《物不遷論》中的體用思想探微〉,《宗教哲學》第7卷第2期,2001年,頁166-173
黃淑齡:〈《肇論》思想體系探析──兼論其與魏晉玄學中幾個主題的關係〉,《宗教哲學》第7卷第1期,2001年,頁150-163
林麗真:〈張湛「貴虛」論及其玄佛交涉思想〉,《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頁63-89。
林偉:〈僧肇的“物不遷論”與文化交流的意義〉,《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01,頁110-114
李鈴珠:〈魏晉養生意識的文化思維〉,《哲學雜誌》第38期,2002,頁116-129
施穗鈺:〈般若學與玄學的交會及選擇──以《維摩詰經》為核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期,2002年,頁257-275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收於李豐琳、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347-412
邱敏捷:〈明末(物不遷論)之辯論〉,《台南師院學報》第36期,2002年,頁69-95
楊明:〈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生論述評〉,《哲學語文》第29卷第6期,2002年,頁571-581
周美吟:〈張湛《列子注》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6號,2002年,頁703-933
陳啟文:〈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2期,2002年,頁178-189
謝如柏:〈郭象自生說探儀〉,《中國文學研究》第16期,2002年,頁3-24
盧桂珍:〈僧肇哲學論述中「狂言」之研究--兼論其思想史上的意義〉,《鵝湖學誌》第29期,2002年,頁27-66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6期,2002年,頁532-551
林明照:〈《列子》天人思想試析〉,《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2002年,頁762-771
陳柏光:〈「名僧風流」之意義──以東晉支遁為代表做為詮釋的核心〉,《雲漢學刊》第9期,2002年,頁99-111
劉榮賢:〈魏晉時代中國本體論思想的進展〉,《中華學苑》第56期,2003年,頁201-220
邱敏捷:〈《肇論》研究──近代學者「哲學角度」的論述〉,《南師學報》第37卷第2期,2003年,頁17-28
蕭虹:〈關於僧肇“空”觀思想的本體論解讀〉,《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4期,2003年,頁80-83
劉榮賢:〈中國思想史上的兩種本體論思維〉,《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頁1-22
莊耀郎:〈言意之辨與玄學〉,《哲學與文化》第347期,2003年,頁17-34
周大興:〈玄與重玄:孫盛的《老子》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47期,2003年,頁35-58
曾春海:〈魏晉哲學導讀〉,《哲學與文化》第347期,2003年,頁77-93
邱少平:〈魏晉士人的情感生活〉,《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3年,頁81-84
福永光司著、邱敏捷譯註:〈僧肇與老莊思想──郭象與僧肇〉,《正觀》第26期,2003年,頁157-194
方勇、楊妍:〈論魏晉佛學與莊子學的互相倚重〉,《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4年,頁126-133
周大興:〈即色與遊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中乖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頁183-215
王貽社,李秋麗:〈論僧肇“空”的視野下的宇宙人生觀〉,《齊魯學刊》第179期,2004年,頁36-39
曹樹明:〈僧肇的無分別觀念〉,《河北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4年,頁12-15
盧桂珍:〈張湛宇宙觀辯析〉,《哲學與文化》第卅一卷第3期,2004年,頁149-169
張衛紅:〈從《肇論》看玄學向佛學的轉變〉,《善門學報》第24期,2004年,頁65-94
鄔錫鑫:〈魏晉玄學與佛學的中國化〉,《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頁57-60
王曉毅,〈張湛列子注新探〉,「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國際會議論文,2004年8月
林聰舜:〈「達」的多重樣態──魏晉人士對「無待」的可渴慕與糾纏〉,《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頁81-98
莊耀郎:〈魏晉玄學影響論〉,《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頁121-144
黃寶珊:〈六家七宗格義問題與玄學關係之分析〉,《普門學報》第26期,2005年,頁18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