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龍琪 Cheng, Lung-Chi |
|---|---|
| 論文名稱: |
清代科舉考生的赴考旅費補助研究—以方志所見的賓興活動為中心 A Study on Traveling Subsidies Granted to Chinese Examination Candidat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Bin-Xing organization examined through Local Chronicles |
| 指導教授: |
謝美娥
Hsieh, Mei-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9 |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 、科舉 、旅費 、賓興 、方志 |
| 外文關鍵詞: | Qing dynasty,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traveling subsidy, travel grants, Bin-Xing, local chronicl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1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清代科舉考生的赴考旅費補助為主題,探討「賓興」從起源到資助科舉旅費的演變過程,並以清代各區域的方志作為觀察對象,採用較宏觀的方式,呈現賓興活動的全貌。最後,從清代科舉考試的進士、舉人錄取人數統計中,去比較、評估賓興的實踐效益。
中國自古以來,即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培育,就清代而言,地方教育的發展與人才的興盛,和賓興組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存在。「賓興」伴隨著科舉考試的出現,慢慢成型並具有一定的功能及影響。從近人的研究發現,有關科舉考生的旅費內容,在方志的記載中,具備了其他文獻所欠缺的部分,筆者大量引用並作整體性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主要在於補強賓興研究之不足,筆者透過整合、闡述、分析的過程中,建立起清代賓興活動的概念與架構,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This study explores traveling subsidies granted to Chinese examination candidat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t examines the origin,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ravel grants provided by the Bin-Xing organization by using local chronicl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ubsidies is also assessed by means of the numbers of those who succeed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ed intellectuals has been emphasized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 Bin-Xing was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 an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Later its importance grew as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instituted. In contrast with the limited sources about Bin-Xing found in scholarly literature, the wealth of local chronicles are highly illumin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wo-fold. It strives to remedy the paucity of information on Bin-Xing and also to paint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to aid future studies.
一、 史料
(一)方志
文聚奎等修,吳增逵等纂,《新喻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方崇鼎、何應松等纂修,《休寧縣志》,嘉慶20年刊本,181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方瑞蘭等修,江殿颺等纂,《泗虹合志》,光緒14年刊本,188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王建中等修,劉繹等纂,《永豐縣志》,同治13年刻本,1874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王家傑修,周文鳳、李庚纂,《豐城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王會隆修,《定襄縣志》,康熙51年刊本,171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王瑞成修,張濬等纂,《寧海縣志》,光緒28年刊本,190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王補、曾燦材等纂修,《廬陵縣志》,民國9年刊本,192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王肇渭等修,郭崇輝等纂,《遂川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王肇渭等修,郭崇輝等纂,《龍泉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王讓等纂修,《祁門縣志》,道光7年刊本,18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玉崑山纂修,《信都縣志》,民國25年排印本,193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向承煜等纂修,《南漳縣志》,民國11年重刊本,192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朱慶萼等修,黃大承等纂,《新昌縣志》,同治11年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朱潼等修,徐彥楠等纂,《安仁縣志》,同治11年補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江召棠修,魏元曠纂,《南昌縣志》,民國24年重刊本,193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何治基,《安徽通志》,光緒3年刊本,1877年,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何慶朝纂修,《武寧縣志》,同治9年刊本,187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何橫等修,鄒家箴纂,《宣平縣志》,民國23年鉛印本,1934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余晉芳纂,《麻城縣志前編》,民國24年鉛印本,193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余誼密等修,鮑實纂,《蕪湖縣志》,民國8年石印本,191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余麗元纂修,《石門縣志》,光緒5年刊本,187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吳士進原本,吳世榮續修,鄒柏森、馬斯臧等續纂,《嚴州府志》,光緒9年重刊本,188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吳渭英修,翁昭泰纂,《浦城縣志》,光緒26年刊本,190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呂懋先等修,帥方蔚等纂,《奉新縣志》,同治10年刊本,187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宋瑛等修,彭啟瑞等纂,《泰和縣志》,光緒5年刊本,187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李景堂纂,張縉璜修,《確山縣志》,民國20年排印本,193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李元才修,李葆貞等纂,《當陽縣補續志》,光緒15年鉛印本,188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李文烜修,鄭文彩纂,《瓊山縣志》,咸豐7年刊本,185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李前泮修,張美翊纂,《奉化縣志》,光緒34年刊本,190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李熙纂修,《政和縣志》,民國8年鉛印本,191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李鏡蓉修,許清源纂,《道州志》,光緒3年刊本,187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沈恩華等修,盧鼎峋等纂,《南康縣志》,同治11年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沈雲駿補纂,《歸州志》,光緒8年刊本,188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汪文炳等修纂,《富陽縣志》,光緒32年富陽學尊經閣刊本,190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汪坤厚修,張雲望纂,《婁縣續志》,光緒5年刊本,187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周學銘,張贊巽等纂修,《建德縣志》,宣統2年鉛印本,191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孟毓蘭修,成觀宣等監訂,《重修寶應縣志》,道光20年刊本,184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承霈修,杜有棠,楊兆崧纂,《新建縣志》,同治10年刊本,197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林豪纂修,薛紹元刪補,《澎湖廳志》,光緒20年刊本,1894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金弟、杜紹斌等纂修,《萬載縣志》,同治11年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金福保等修,鍾材權等纂,《長寧縣志》,光緒25年刊本,189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金福曾等修,張文虎等纂,《南匯縣志》,民國16年重印本,19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姚濬昌等修,周立瀛等纂,《安福縣志》,同治11年刻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柳琅聲等修,韋麟書等纂,《南川縣志》,民國15年鉛印本,192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胡為和等修,孫國鈞等纂,《丹陽縣續志》,民國16年刊本,19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胡為和等修,高樹敏等纂,《三續高郵州志》,民國11年刊本,192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原步顏等修,袁章華等纂,《崇仁縣志》,道光元年刊本,182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唐煦春修,朱士黻等纂,《上虞縣志》,光緒17年刊本,189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唐榮邦修,楊嶽方纂,《酃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孫炳煜纂修,《會同縣志》,光緒2年刊本,187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徐士瀛等修,張子榮等纂,《新登縣志》,民國11年鉛印本,192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徐炳文修,鄭豐稔纂,《雲霄縣志》,民國36年鉛印本,194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徐凎修,江普光纂,《醴陵縣志》,同治9年刊本,187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泰簧修,唐壬森纂,《蘭谿縣志》,光緒14年刊本,188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秦達章修,何國佑纂,《霍山縣志》,光緒31年刊本,190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馬步蟾修,夏鑾纂,《徽州府志》,道光7年刊本,18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張仁靜修,錢崇威纂,金詠榴續纂,《青浦縣志》,民國23年刊本,1934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張旦等修,蕭光漢等纂,《芮城縣志》,民國12年鉛印本,192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楊承禧等纂修,《湖北通志》,民國10年重刊本,1921年,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張吉安修,朱文藻等纂,《餘杭縣志》,民國8年重刊本,191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張廷珩等修,華祝三等纂,《鉛山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張紹棠修,蕭穆纂,《續纂句容縣志》,光緒30年刊本,1904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張超修,張敏行纂,《續漢州志》,同治8年刊本,186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張興言等修,謝煌等纂,《宜黃縣志》,同治10年刊本,187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張龍甲等修,龔世瑩等纂,《彭縣志》,光緒4年彭縣文廟藏版,187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張鵬翥等修,熊松之等纂,《高安縣志》,同治10年刊本,187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梁葆頤等修,譚鍾麟等纂,《茶陵縣志》,同治9年刊本,187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許實纂修,《祿勸縣志》,民國14年鉛印本,192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連柱、胡光祖等纂修,《廣豐縣志》,乾隆49年刊本,178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陳焱等修,俞荔等纂,《永福縣志》,乾隆14年刊本,174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陳志培等修,王廷鑑等纂,《鄱陽縣志》,同治10年刊本,187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陳述芹纂修,《瓊東縣志》,嘉慶25年纂修本,182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陳常鏵修,臧承宣等纂,《分水縣志》,光緒32年刊本,190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陳鼒等修,蔡爕、黃鳳樓等纂,《德化縣志》,同治11年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嵇有慶修,劉沛纂,《零陵縣志》,光緒元年修纂本,1875年,臺北:中國地方文獻學會,1975年。
程芳修,鄭浴脩等纂,《金谿縣志》,同治9年刊本,187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鈕承藩修,何修淵纂,《光澤縣志》,光緒23年刊本,189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黃文琛纂修,《邵陽縣志》,光緒2年刊本,187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黃占梅等修,程大璋等纂,《桂平縣志》,民國9年鉛印本,192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楊延烈纂修,《房縣志》,同治4年刊本,186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楊受廷等修,馬汝舟等纂,《如皐縣志》,嘉慶13年刊本,180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葉滋瀾修,李臨馴纂,《上猶縣志》,光緒7年纂修本,188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葉覺邁修,陳伯陶纂,《東莞縣志》,民國10年鉛印本,192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雷飛鵬等修,成守廉等纂,《藍山縣圖志》,民國22年刊本,193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廖大聞等修,金鼎等纂,《桐城續修縣志》,道光7年刊本,18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廖恩樹修,蕭佩聲纂,《巴東縣志》,同治5年纂修本,186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劉坤一等修,趙之謙等纂,《江西通志》,光緒7年刊本,1881年,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劉誥等修,徐錫麟等纂,《重修丹陽縣志》,光緒11年刊本,188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劉國光、謝昌霖等纂修,《長汀縣志》,光緒5年刊本,187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慶霖等修,戚學標等纂,《太平縣志》,光緒22年重刻本,189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歐陽駿等修,周之鏞等纂,《萬安縣志》,同治12年刊本,187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蔣啟敭等修,余廷愷等纂,《德興縣志》,道光3年刊本,182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鄭國翰等修,陳步武等纂,《大竹縣志》,民國17年鉛印本,192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鄭業崇等修,楊頤等纂,《茂名縣志》,光緒14年刊本,188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盧兆鰲等修,歐陽蓮等纂,《平遠縣志》,嘉慶25年纂修本,182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盧興邦修,洪清芳纂,《尤溪縣志》,民國16年刊本,1927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儲家藻修,徐致靖纂,《上虞縣志校續》,光緒25年刊本,189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應寶時修,俞樾纂,《上海縣志》,同治11年刊本,187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鍾銅山修,柯逢時纂,《武昌縣志》,光緒11年刊本,188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韓佩全等修,張文虎等纂,《奉賢縣志》,光緒4年刊本,187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龐麟炳、汪承烈纂修,《宣漢縣志》,民國20年石印本,1931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二)清史稿、祖譜、文集及其他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虞都許氏族譜》,臺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
王應麟,《宋寶祐四年登科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丘浚,《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余闕,《青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存,《俟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俞汝楫,《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70年。
徐一夔、梁寅,《明集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乾隆十三年敕撰,《欽定周官義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崑岡,《清會典事例》,光緒25年石印本,1899年,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鄭玄,《周禮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鄭玄,《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工具書
《中國方志叢書目錄》,臺北:成文出版社,2008年。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1992年。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
古梅,《現代中國及其教育》,香港:龍門書店,1975年。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李弘祺,《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李國祁,《中國地方誌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75年。
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莊吉發,《清史拾遺》,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嵇璜,《欽定續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馮紹霆,《周禮‧遠古的理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緒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安節,《劉左史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海峰,《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澤之,《對中國歷代學校、選舉和考試制度之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83年。
(二)期刊論文
王日根、劉慶,〈讀書仕進是提升明清家族社會地位的基本途逕——明清福建幾部祖譜的分析〉,《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頁83-91。
毛曉陽,〈清代江西鄉紳助考活動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所論文,1999年,頁1-56。
毛曉陽,〈清代賓興禮考述〉,《清史研究》,第3期,2007年8月,頁45-54。
毛曉陽,〈賓興研究與科舉學〉,《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80-86。
毛曉陽,〈論清代賓興的教育公益基金屬性〉,《考試研究》,第4卷第4期(2008年4月),頁112-127。
李才棟、鄧愛紅,〈古代地方助學助考機構——賓興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31-35。
何炳棣著,陳秋坤譯,〈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史繹》,第5期(1968年5月),頁60-67。
周興濤,〈也論清代賓興〉,《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6期,頁56-62。
林岳儁,〈清代科舉旅費之研究——以賓興組織為探討主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1-234。
邵鴻,〈清代後期江西賓興活動中的官、紳、商——清江縣的個案〉,《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輯,2002年,頁75-84。
衷海燕,〈士紳、鄉紳與地方精英——關於精英群體研究的回顧〉,《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126-130。
衷海燕,〈明清吉安府士紳的結構變遷與地方文化〉,《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頁51-56。
衷海燕,〈鄉紳、地方教育組織與公共事務——以明清江西吉安府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96-103。
衷海燕、唐元平,〈清代賓興會功能的演變——以江西吉安府為例〉,《教育史研究》(廣州),2006年1期,頁30-35。
張小坡,〈清末徽州新式教育經費的籌措與配置研究〉,《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頁76-82。
張文,〈新建縣「賓興會」考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頁41-43。
陳瑞,〈制度設計與多維互動:清道光年間徽州振興科考的一次嘗試——《以績溪捐助賓興盤費條規》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學》,2005年第5期,頁88-98。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1-250。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頁1-590。
楊品優,〈科舉會社組織與社會權勢的轉移——以晚清至民國江西南康賓興會為例的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95-104。
楊品優,〈清代江西賓興組織探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06-114。
楊雪,〈清代湖北賓興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頁1-62。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第2卷第2期(1961年6月),頁116-128。
劉琴麗,〈唐代舉子科考旅費來源探析〉,《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頁126-129。
鄧愛紅,〈明清江西新建縣在北京的會館考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09年4月),頁83-87。
鄧愛紅,〈清代江西新建縣賓興會述略〉,《南昌航空大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