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美華
Lin, Mei-Hwa
論文名稱: 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
指導教授: 李漢偉
Lee, Han-Wei
林瑞明
Lin, J M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鍾肇政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透過鍾肇政三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高山組曲》的文本與主題研究,來綜合探討1945年大戰結束以前,台灣人被日本人統治的殖民地經驗有何相異之處與共同點。其中只有《濁流三部曲》的第三部《流雲》跨越戰前到戰後,而因為鍾肇政所處的是白色恐怖的禁忌年代,所以他心中的怨怒與不滿,在小說中也只能藉隱喻的方式來表達。另外透過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人物情節與歷史情境的研究,也可以看出鍾肇政在不同階段時期所形塑的台灣人形象。

    第一章緒論中對於「大河小說」的由來與界說,採取了葉石濤、楊照、羅秀菊與鍾肇政本人的研究觀點來綜合論述;鍾肇政的大河小說應是屬於「以一代到三代人為主的『大河小說』」,即利用一位主角或一個家族貫串連續的經歷來鋪陳殖民地的歷史經驗。其次是鍾肇政生平的簡介,從日治(1925年生)到國府時代,從威權統治到自由民主時代,他經歷了曲折的歲月與艱辛的台灣,卻無悔於文學的執著,從1951年開始創作至今已半個多世紀,共寫下了24部的長篇小說(包括大河小說)(鍾肇政全集1-12,桃園縣立文化局出版)、151篇中短篇小說(包括原住民小說和童話小說)(鍾肇政全集13-16)、以及眾多的散文、隨筆與書簡(鍾肇政全集17-29),和即將於2003年年底結集出版面世的劇本(鍾肇政全集32),其創作量之豐與堅持鄉土的信念,在文壇上恐怕不多見,無疑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

    第二章論述鍾肇政在大河小說中所欲建構的認同圖像,亦即探討三部大河小說之間所呈現的認同差異。《濁流三部曲》透過主角陸志龍,反映了日治時代和光復初期知識份子游移矛盾的認同觀;《臺灣人三部曲》表面上是大中華意識下的認同,實際上是白色恐怖下的寫作策略,作者藉由各種寫實與象徵手法表達其對台灣鄉土的認同,如第一部《沉淪》裏,信海老人選擇留守臺灣,與子孫們誓死保鄉衛土、第二部《滄溟行》裏,陸維樑寧可放棄個人前程,也要冒死起來領導農民抗爭。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主角陸志驤的追求奔妹(大地之母型),來象徵對鄉土的認同,為臺灣人走出一條不屈服的獨立道路。《高山組曲》則是描述了高山族因認同鄉土而反抗,一直到認同衝突、價值崩解的過程。

    第三章探討大河小說中的中日戀情如何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從谷清子到藤田節子、松崎文子等人,反映了日台結婚是不可能的「絕望之愛」。接著再從主角追求鄉土女性(阿銀與奔妹)的過程中,進一步探討其所象徵的台灣人形象-勤奮、堅強且帶有草根氣質的「大地之母」型女性;而從「日本回歸本土」的心路歷程,實則與民族認同的轉折互為表裡或暗喻其中,即作者在經歷了日本文化的憧憬與世俗知識的嚮往後,最終在豐厚的台灣鄉土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與幸福。

    第四章論述鍾肇政大河小說中不同層次的抗日經驗,其中《臺灣人三部曲》最能呈現出台灣人不屈的抵抗精神;本文從時代變遷來探討台灣人由武力抗日到文化抗日的轉變因素,在一些受過近代教育與思想洗禮的領導者推動之下,臺灣的抗日運動是如何進入了非武力的民族啟蒙自救的高層次思想鬥爭階段。《高山組曲》則表達了另一種抗日精神;馬紅的寧死不屈,象徵賽德克人為爭取存活的人性尊嚴,誓死抗日的精神展現!娥賓的忍辱負重與畢荷的自覺意識,為霧社遺族留下了掙扎圖存的歷史實跡,成為另一種無言的抗日精神。

    第五章探討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皇民化運動,在日本統治政策的演變上是如何產生的,並從文本與歷史角度來論述其苛酷的統治情形與奴化經驗。接著論及參與「志願兵」的無奈過程和經驗,以及日軍利用高砂族的勇士精神為其「聖戰」效命的過程。第六章總結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殖民地經驗,幾乎同時反映了台灣被殖民統治時代的民族歧視、婚姻愛情與經濟生活之差異、與皇民化運動及戰時的物資管制等共同現象,而且從不同角度共同表達了臺灣人並非弱者、不向命運低頭的臺灣人形象。

    none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1 第二節 鍾肇政生平簡介 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與檢討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大河小說」的由來與界說 27 第二章 認同觀的矛盾、游移與衝突 第一節 《濁流三部曲》-的民族認同 31 第二節 《臺灣人三部曲》-大中華與台灣鄉土的認同 41 第三節 《高山組曲》-文化認同與衝突 51 小 結 60 第三章 「內臺」絕望的情愛 第一節 悲劇性的愛與死 63 第二節 癡情的美與哀愁 66 第三節 大地之母的愛戀 70 小 結 77 第四章 武力抗日到文化抗日 第一節 臺灣人不屈的民族魂 79 第二節 社會文化與農民運動 83 第三節 霧社抗日精神的延續 88 小 結 91 第五章 皇民教育與「志願兵」 第一節 「皇民化」的苛酷統治 92 第二節 皇民教育下的奴化經驗 96 第三節 「志願兵」的強迫與無奈 100 小 結 107 第六章 總 結 第一節 鍾肇政大河小說中殖民地經驗的歷史意義 109 第二節 鍾肇政大河小說中殖民地經驗的特性 114 參考書目 118 附錄一:鍾肇政年表 130 附錄二:鍾肇政作品一覽表 165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5月。

    王曉波著《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東大,1988年12月。

    王育德著《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1995年3月。

    尹章義著《臺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3月。

    布興‧大立(高萬金)著《寧死不屈的原住民-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嘉義:信福,1955年4月。

    古繼堂著《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2年3月。

    古野直也著、謝森展譯《台灣代誌》(下冊),台北:創意力,1995年12月。

    伊藤潔著、江萬哲譯《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台北:新遠東,1994年
    12月。

    吳濁流著《台灣連翹》,台北:前衛,1994年9月。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2000年6月。
    吳濁流著《無花果》,台北:草根,2000年9月。
    何欣著《當代臺灣作家論》,台北:東大,1983年12月。
    李喬著《文學評論—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1992年7月。
    李漢偉著《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板橋:駱駝,1997年10月。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7月。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
    林瑞明著《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

    林繼文著《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年3月。

    東方白著《浪淘沙》,台北:前衛,1994年6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年9月。
    柯惠珠著《日據初期臺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高雄:前程,1987年4月。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年2月。

    胡民祥《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89年10月。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訊,1996年6月。
    柳書琴等著《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2月。

    施正鋒著《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2000年8月。

    梅遜著《作家群像》,台北:大江,1968年10月。
    戚嘉林著《臺灣史-第四冊》,台北:國家圖書館,1985年9月。
    戚嘉林著《臺灣史真相思索》,台北:農學社,2000年6月。

    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水牛,1991年11月。
    陳芳明著《探索臺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9月。
    陳三井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12月。
    陳碧笙著《臺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1993年9月。

    陳浩洋著《臺灣四百年庶民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9月。

    陳千武著《活著.回來-日治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晨星,1999年8月。
    許雪姬著《愛、希望與和平》,高雄市立史博館,2000年2月。
    許介鱗著《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2000年10月。

    許世楷、施正鋒編《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臺北:前衛,2001年2月。

    張茂桂等人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2月。

    野直也著、許極燉編譯《臺灣近代化秘史》,高雄:第一,1994年2月。

    彭瑞金著《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4月。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報系,1991年3月。
    彭瑞金著《文學評論—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1992年7月。
    彭瑞金主編《陳千武集》,台北:前衛,1992年9月。

    彭瑞金著《臺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1995年1月初版。

    彭瑞金著《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8月。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台北:文獻委員會,2001年10月。
    曾昭旭著《不要相信愛情》,台北:漢光,1989年十月。
    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商務,1992年12月。

    黃秀政等人著《臺灣史》,台北:五南,2002年2月。

    黃國昌著《『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台北:五南,1992年12月。
    黃文雄著《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1993年8月。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1994年4月。

    黃昭堂著《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稻鄉,1996年11月。

    黃秋芳著《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2000年12月。
    葉榮鐘、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元月。

    葉榮鐘著《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冊》,臺北:晨星,2000年8月。

    葉石濤著《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年3月。
    葉石濤著《作家論集》,高雄:三信,1979年3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87年2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1990年1月。
    葉石濤著《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報系,1990年3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7年6月。
    葉石濤著《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1999年8月。
    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楊建成著《臺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臺北:龍文,1995年10月。

    楊青矗編《台灣命運中國結》,高雄:敦理,1987年7月。

    齊邦媛著《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年10月。
    鄭麗玲著《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劉鳳翰著《日軍在臺灣(上)》,台北:國史館,1997年6月。

    歐宗智著《走出歷史的悲情-臺灣小說評論集》,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2月出版。
    錢鴻鈞著《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
    鍾肇政著《原鄉人》,台北:文華出版,1980年7月。

    鍾肇政著彭瑞金編《台灣作家全集—鍾肇政集》,台北:前衛,1991年7月。
    鍾肇政、東方白著《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1993年2月。
    鍾肇政著《怒濤》,台北:草根,1997年4月。

    鍾肇政、鍾理和著《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年2月。
    鍾肇政著《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1998年4月。
    鍾肇政著《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1998年4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之第3.4.5.17集,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鍾肇政著《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2000年11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之第1.2.8.9.11.18集,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之第14.15.16.20.21.24.25.26.27.30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年11月。
    鍾孝上著《臺灣先民奮鬥史》,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4月。
    應鳳凰著《作家書目》,台北:爾雅,1979年2月。
    應鳳凰著《筆耕的人》,台北:九歌出版,1987年元月。

    應鳳凰著《臺灣文學花園》,台北:玉山社,2003年1月。

    藍博洲著《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年5月初版。

    藍博洲著《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時報,1995年5月。

    羅吉甫著《野心帝國-日本經略臺灣的謀略剖析》,台北:遠流,1995年2月。

    龔鵬程著《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1997年3月。

    尹章義著<台灣意識之史的發展>,收入楊青矗編《台灣命運中國結》,高雄:敦理,1987年7月初版。

    布興‧大立著<為生命的細水長流而戰的霧社事件>,收入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臺北:前衛,2001年2月初版。

    沙漠著<讀鍾肇政《濁流》>,中央日報,1962年5月19日。
    何欣著<評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中外文學》,8:11,1980年4月。
    沈鐘著<台灣的文學使徒──鍾肇政>,《綜合月刊》,1981年2月。
    吳錦發發言,洪田浚整理<山地文學的再出發-鍾肇政山地小說「高山組曲」討論會>(下),《民眾日報》,第八版,1985年6月6日。
    吳錦發著<像大地般坦蕩>,《民眾日報》,1989年4月10日。
    李喬著<女性的追尋-鍾肇政的女性塑像研究>,《文學評論—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1992年七月初版。

    呂正惠著<殖民地的傷痕:脫亞入歐論與皇民化教育>,收入柳書琴等著《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2月初版。

    呂昱著<血染櫻花的後裔們(代序)>,鍾肇政著《高山組曲》,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年,12月初版。

    呂昱著<歷史就是歷史-評鍾肇政的『戰火』>,收入鍾肇政著《高山組曲》的附錄,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年,12月初版。

    呂昱著<解開苛政下隱忍圖存的奧秘-評鍾肇政的『川中島』>,收入鍾肇政著《高山組曲》的附錄,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年,12月初版。

    林瑞明著<台灣新文學運動理論時期之檢討(1920-1923)>,《聯合文學》,9卷2期,1992年12月。

    林瑞明著<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文學台灣》,1993年7月。

    林瑞明著<文學從土地與人民出發>,《鄉土與文學》,台北:文訊,1994年3月。

    林瑞明著<論鍾肇政的「高山組曲」-川中島的戰火>,頁13,發表於「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2003年11月23日。

    林德政著<評介鍾肇政著『川中島』>,《文訊月刊》,第19期,1985年8月。

    林文義著<孤獨的點燈人>,《自立早報》,1990年8月18日。
    洪醒夫著<從日據時代活過來的-鍾肇政訪問記>,《書評書目》,28期,1975年8月。
    陳為祥發言,成丹橘整理<山地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高山組曲」討論會>,《台灣文藝》,97期,1985年11月。

    陳燁著<永遠的赤子──鍾肇政紀事>,《台灣文藝》,第127期,1991年10月。
    陳芳明著<臺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訊,1996年6月。

    莊紫蓉著<台灣文壇定堡人物誌:探索者、奉獻者──鍾肇政專訪>,《台灣文藝》,163/164合刊,1998年8月。
    莊紫蓉著<感謝與感動>,《文學台灣》,第36期,2000年10月。
    康原著<歷史為證.鄉土為懷──訪大河小說家鍾肇政>,《自立晚報》,1986年4月。
    張殿著<作家書房—一張書桌的忠誠度>,《聯合報》,第37期,2000年10月19日。
    彭瑞金著<論鍾肇政的鄉土風格>,《台灣文藝》,40期,1973年7月。
    彭瑞金著<追尋.迷惘與再生──戰後的吳濁流到鍾肇政>,《台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
    彭瑞金著<傳燈者──鍾肇政>,《聯合文學》,第18期,1986年4月。
    彭瑞金著<鍾肇政與〈白翎鷥之歌〉>,《台灣文藝》,新生版9,1995年6月。
    彭瑞金著<比較鍾肇政和葉石濤小說裏的殖民地經驗>,柳書琴等著《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2月初版。

    彭瑞金著<《插天山之歌》背後的台灣小說書寫現象探索〉,頁8-1~8-14,發表於「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2003年11月23日。

    彭碧玉著<鍾肇政的創作道路──跨越語言的小說家>,聯合報, 1979年10月19日。
    黃武忠著<文壇的長跑者──鍾肇政>,《台灣時報》,1981年4月18日。
    黃靖雅著<歷史的大河啊,清明地流>,《聯合文學》,96期,1992年10月。
    黃秋芳著<永遠的青少年顯影>,《文訊》,第82期,1995年10月。
    壹闡提著<女性的追尋──鍾肇政的女性塑像研究>,《台灣文藝》,第75期,1982年2月。
    葉石濤著<台灣作家論-吳濁流、鍾肇政>,《台灣文藝》,12期,1966年7月。
    葉石濤發言,<臺灣文學的里程碑-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對談記錄>,林瑞明著《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7月初版。

    葉笛著<鍾肇政-台灣文壇的長跑健將>,頁2-2,發表於「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11月22日。

    詹宏志、黃春秀著<時代社會再現的企圖──談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文藝》,第75期,1982年2月。
    福澤諭吉著<台灣論說(一)>,《台灣風物》,41卷1期,1991年3月。
    鄭煥著<我所認識的鍾肇政>,梅遜編《作家群像》,台北:大江出版,1968年10月。
    劉振魯著<對日據時期滅種政策的剖析>,《台灣文獻》,第33-1期,1982年3月。
    劉慧真著<大河之歌,訪鍾肇政>,《台灣評論》,1993年8月。
    鄧相揚著<gaya與霧社事件>,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2001年2月初版。

    鄧相揚著<「莫那.魯道」在臺灣史上的地位>,發表於「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台北:國史館主辦,2001年10月23-24日。

    錢鴻鈞著<闊瓦迪斯-台灣人你往何處去-論《濁流三部曲第三部流雲》>,《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大巖鎮出土與《濁流三部曲》>,《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插天山之歌與臺灣靈魂的工程師>,《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鍾肇政內心深處的文學魂-向強權統治的周旋與鬥爭>,《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戰火論》-日本精神與賽達卡精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台灣文學-鍾肇政的鄉愁>,《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前衛,2002年12月初版。

    錢鴻鈞著<《滄溟行》與法理抗爭-論鍾肇政的創作意識〉,頁5-17,發表於「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2003年11月22日。

    鍾肇政著<第一部:川中島>,連載1-<關於『高山組曲』及其作者>,《中華日報》副刊第十版,1982年12月11日。

    鍾肇政著<也算足跡-文友通訊正式發表贅言>,《文學界》,1983年1月。
    鍾肇政發言,洪田浚整理<山地文學的再出發-鍾肇政山地小說「高山組曲」討論會>(上),《民眾日報》,第八版,1985年6月5日。

    鍾肇政著<簡談大河小說>,《中國時報》,1994年6月13日。
    鍾肇政著<霧社的真實-兼介阿烏伊.黑巴哈「證言霧社事件」>,頁224,收於鍾肇政全集第21-《隨筆集(五)》,桃園縣文化局,2002年11月。

    羅思遠著<故土的呼喚已漸遙遠>,收入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年2月台灣版第二刷。

    羅秀蘭著<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文藝》,163/164合刊,1998年8月。
    羅秀華著<活出人生至福的鍾肇政>,《講義》,2000年7月。

    藤井志津枝著<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1),1989年6月出版。

    <日文詞語彙編>,「日本名畫文物展」,http://www.cec.pccu.edu.tw/fujiart/intro-2.htm,2003年3月24日。

    王淑雯著《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王慧芬著《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王建國著《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杜劍鋒著《台灣文學的老井--以五0年代的葉石濤及其再出發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林慧姃著《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春蘭著《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林明孝著《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女程著《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張志相著《張深切及其著作研究》,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張謙繼著《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錦玉著《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明成著《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紹庭著《八0年代台灣文學的自主性論述-《文學界》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莊嘉玲著《台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黃靖雅著《鍾肇政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1月。

    葉瓊霞著《王詩琅研究》,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余昭玟著《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2-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