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馨方 Chang, Hsin-Fang |
|---|---|
| 論文名稱: |
口埤聚落經營生態旅遊對生活文化發展影響之初探 The Influence on Living Culture Development of Kou Pi Settlement Ecotourism |
| 指導教授: |
吳玉成
Wu, Yu-Cheng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3 |
| 中文關鍵詞: | 偏鄉聚落 、社區營造 、生態旅遊 、生活文化 |
| 外文關鍵詞: | 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Ecotourism, Living cul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偏鄉聚落常以生態旅遊作為社區活化策略之一,初立目的係以對當地生態及文化最低的衝擊進行旅遊行為,進而對當地居民及環境有所回饋。然而在旅遊觀光力促行銷的情形下,以生態、文化為名的觀光旅遊型態蔚為風潮,但實際的生態旅遊與永續經營理念的落差,使之變成單純的行銷手段;社區對於如何活化的議題,常是考量「外界遊客的喜好為何?」,但這樣的思維往往形成過度迎合外界構想,長久可能導致特色流逝、及毀壞地方長期發展而來在自然、社會面向相關的生活文化內涵;隨市場需求過度依附在訪客喜好的框架中,形成無論社區、山村部落等都似模組化的旅遊產品,許多社區聲噪一時,卻對環境及文化造成不可逆之破壞。因此,近年來生態旅遊及社區活化等相關研究皆指出,應將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作為社區總體營造一環。意即地方文化再生與應用的過程,強調應由地方居民共同思考如何運用自身資源,以為了「社區自身」而非為「外來人」的內發性思考,覺察與體認地方環境、社會等生活文化特質與價值,進而應用於生態旅遊的策略及實踐活動。
本研究認為生態旅遊對於偏鄉聚落而言,不僅是協助產業轉型提供聚落基礎經濟的方式,且地方居民更能有重新認識自身生活文化的機會,引導出聚落內蘊藏的內涵。並透過實踐生態旅遊活動配合參與社區事務、與內部互動,並反覆於生活中學習、實踐經營,內化累積居民自身及社區組織的能力。使居民可能在生活行為、活動參與等都因發展進程而使原有的生活內涵轉變,進而促進生活文化延續與創新的可能。
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並非關注於生態旅遊帶來的利益與成效,而是當生態旅遊介入聚落時,居民集體且持續參與的行為,對社區未來生活內涵的影響與延續在地生活文化的可能性。並以新化口埤聚落為駐點參與式觀察的案例,藉由彙整社區歷年計畫資料及訪談參與居民,來探究聚落以生活文化發展的生態旅遊內容與組織的運作模式,以及參與居民學習與實際執行的過程,以理解生態旅遊對於社區及參與居民自身生活的轉變。將聚落以生活內容分作「共享生活(口埤聚落自身內涵)」、「學習生活」及「接待生活」等三種型態,從中可以發現到彼此相互的關係,係以不斷地循環累積提升社區質量;且透過執行生態旅遊活動進而刺激口埤聚落原有的生活。再進一步藉深入訪談掌握參與居民的觀點與生活影響得知,在聚落共享的生活特質與整合機制下,生態旅遊的經營刺激社區延續傳統文化與持續學習;且居民對內及外的網絡關係、資訊傳遞更顯廣闊,亦助於提升參與的能力及認同感。此動態的發展是持續發生並嘗試普及於群體生活中,體現了生態旅遊予社區的價值,不僅只產業經濟的推廣,也承載社區連結過去生活文化,形塑未來生活內涵的可能性。
Rural communities in Taiwan often use ecotourism as one of the strategies for revitalizing communities to carry out tourism behavior with the lowest local impact. However, it is easy to cause the los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ocal long-term life culture. Therefore, most studies suggest that local resident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operation and deliberation. Through guiding the resi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value of community life, then to practice in community ecotourism.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s a change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will learn the self-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community affairs, so that residents will have changes in life behavior,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thinking. Thus, it increases chances of the continuation of living culture and innovation. This study takes Kou Pi Settlement as a case to observe the liv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ration mode of ecotourism and the life context. Moreover, taking in-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and the impacts on the lives of residents. Under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ty, ecotourism business stimulates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Besi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come more extensive.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nd the sense of identity are enhanced as well. This dynamic development is ongoing and attempts to spread into the group life,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ecotourism to the community. Not only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y, but it also carries the past life culture of the community and creates the meaning of future life connotations.
一、英文文獻
1.Avila-Foucat,V.S.,2002.’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moving towards sustainanbility,in Ventanilla,Oaxaca, Mexico’,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45,511-29.
2.Boo, Elizabeth, 1990, Ecotourism ﹕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Vol.1. Washington DC﹕ 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3.Ceballos-Lascurain, H. (1996). 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 Gland, Switzerland:IUCN.
4.Ceballos-Lascurain, H.(1996, Ecotourism: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Volume 2, The Ecotourism Society.
5.David A. Fennell,1999,Ecotourism: an introduction.
6.Eco-tourism : product or process(1999)Simmons, D. G. Lincoln University
7.Ewert, D. M., & Grace, K. A. 2000.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action. In L. Wilson & E. R. Hayes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327-343).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8.Georges Henri.Rivière,1985.“Images of the Ecomuseum.”Museum, No.48, p.182-183。
9.Grenier,et al.,1993,Ecotourism,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25:1-16.
10.Johnston,R.J.2000,Community.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Blackwell,pp101-2.
11.Jones,O.1995,Lay discourses of the rural: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rural studie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1,pp35-49.
12.Lindberg & Hawkins(1993).Ecotourism :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Volume 1. The Ecotourism Society, North Bennington, Vermont, USA
13.Mckinney, M., and Schoch, R. ,1996, Conserving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McKinney & Schoch ( eds. ) , Environmental Science-Systems and Solutions,pp311-351. St. Paul, MN: WestPublishing.
14.Zieffer, K. A., 1989, 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rnst and Young.Fall.
二、中文文獻
1.Cranton, P. 1996。 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李素卿譯)。台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4)
2.Mike Crang,2006,文化地理學,王志弘譯,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3.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莊雅琇譯。台北:臉譜。
4.方雅慧,2008,偏鄉社區營造之啟動: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案例,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1卷,第1期,65-96頁。
5.王姿惠,2009,生態博物館與民族觀光之間:以台北縣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臺南。
6.王美霞,2016,南方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7.王鑫,2001。「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17-29頁。
8.古池嘉和,2016,活用傳統工藝及觀光營造地方產業-以文化價值共有為基礎,社區產業新思維研討會。
9.江大樹、張力亞,2008,東吳政學報,第26卷,第1期,87-142頁
10.吳宗瓊,2005,生態旅遊之永續評量與發展策略-子計畫三: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永續性評量與發展策略(II),2005永續發展科技與政策研討會,行政院國科會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
11.吳宗瓊,2007,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之探討,鄉村旅遊研究,第一卷,第一期,29-57頁。
12.宋瑞、薛怡珍,2004,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
13.李丁讚,2007,社運與民主,台北:聯經。
14.李仁豪,2005,農村社區推動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彰化縣永樂社區及華崙社區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5.李易駿,2008,當代社區工作-計劃與發展實務。台北市:雙葉。
16.李朝賢,2001,因應知識經濟需求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90年農學團體聯合年會專輯。
17.杜慧音,2003,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卓幸君,2014,文化觀光之所以可能-旭海部落的實踐歷程,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林文宇,2015,社區活動經營與老舊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沙灘、王城西、海投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明哲,2008,探討民眾參與行為在城鄉風貌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弈仁,2016,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文化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崇熙,2007,〈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保存科技學刊》第1卷,第1期,頁64-76。
23.林崇熙,2008,文生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文資學報,第4期,1-26頁。
24.林億明,2002,團隊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對團隊知識分享與創新之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25.倪進誠,2008,原住民偏遠部落司馬庫斯之遊客特質探析,戶外遊憩研究。第21卷,第2期,67-90頁。
26.孫國青,2000,「社會資本說得台灣產業印證:社會資本的形成、發展與維繫」,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黃世輝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28.徐銘謙,2012,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推動生態旅遊的重要關鍵,專輯-森林生態旅遊,第38卷,第5期,40-42頁。
29.栗田真樹,2011,生活文化産業とは何か,載於《科学大学論集─人間‧社会‧自然篇》,第24卷第1号,p.41~45。
30.康旻杰,2005,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31.張岳志等,2013,台灣農村社區類型與分類方式之探討,興大園藝,第38卷,第4期,125-138頁。
32.張淑慧,2005,馬太鞍生態園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和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張德聰等,2012,銀髮族生活規劃,空中大學。
34.許杏蓉、林大鈞,2006,地方文化特色應用於特產包裝設計之研究-以淡水鎮特產包裝設計為例。造型藝術學刊,91-111。
35.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揚智文化,台北市,台灣。
36.陳世明 & 盧紀邦,2011,安平與舊城歷史區域的社區營造與生活文化發展。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台南市文化首都生活文化營造研討會,台南市。
37.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5-7頁。
38.陳晉彥等,2010。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以桃米社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第55期, 55-70頁。
39.陳國誠,2006,以九層嶺萬家為例來探討台灣平埔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台南神學院神學所碩士論文。
40.陳榮輝,2007,西拉雅族群的的阿立祖信仰,歷史月刊,第229期,96-105頁。
41.陳墀吉等,2000,社區教育與社區永續生命力的營造,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
42.曾梓峰,2003,學習型區域作為新故鄉地方營造的一種模式─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的發展策略。發表於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43.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建築情報。
44.黃立凱,2002,社區網路對於居民社會資本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黃偉萍,2011,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結合生態旅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46.黃韻樺,2010,建構社區生態旅遊之知識結構-以社頂生態旅遊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47.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48.楊秋霖,2007,台灣的生態旅遊,遠足文化。
49.廖文志、王瀅婷、陳鈴蕙,2006,「人力資源管理對人力資本與組織績效之影響—人力資本投資觀點」,國立空中大學商學學報(ISSN1021-9463),第十四期,135-164頁。
50.廖淑容,2009,鄉村地區生活品質評量的研究,台灣土地研究,第12卷,第1期,55-81頁。
51.劉冠賢,2016,台南市新化區口埤聚落生活特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2.蔡玉珍 & 林青蓉,2015,台灣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推廣與執行-以烏來福山為例,原住民研究論文發表會,427-470頁。
53.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研究發展考核委 19 員會專題研究。
54.蔣佳霖,2012,屏東平原平埔基督徒族群意識之探究-以屏東中林基督長老教會為例,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55.鄧叡涵,2015,社區活動經營與新開發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國平、怡平、育平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6.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謝弘俊,2002,台灣農村社區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因應之聯想,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3期,32-36頁。
58.簡振模,2007地方永續發展的網絡治理-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 ,曁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碩士論文。
59.顏家芝,2006,以地方社會結構為基礎探討居民對生態旅遊影響之認知,戶外遊憩研究,第19卷,第2期,1-31頁。
60.羅凱安,2005,台灣發展生態旅遊之內涵與目的,2005第6屆環境,旅遊學術研討會。
三、其他參考資料-地方社區提案計畫
1.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2015,台南市新故鄉社區營造點-西拉雅口埤聚落社造基礎營造計畫二 基本型社區營造點。
2.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2016,105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部落姓氏家族族譜
3.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2016,105年度平埔族群語言復振計畫-西拉雅語。
4.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2010,社會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西拉雅文化推廣計畫。
5.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2012,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西拉雅部落永續發展計畫第二年。
6.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2014,社會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西拉雅文化推廣計畫第三年。
7.社團法人台灣社區關懷協會,2014,台南市新故鄉社區營造點-西拉雅口埤聚落社造基礎營造計畫一。
8.社團法人台灣社區關懷協會,2015,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西拉雅部落永續發展計畫。
9.社團法人台灣社區關懷協會,2016,社會局補助辦理社會福利-社區親子導覽計畫。
10.社團法人台灣社區關懷協會,2016,臺南市新故鄉社區營造點-西拉雅口埤聚落社造基礎營造計畫 擴展型社區營造點。
11.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2013,西拉雅文化部落觀光培力輔到與推廣案期中報告書。
12.國立成功大學健康城市研究中心,2014,推動學習型城鄉-台南市學習型城鄉社區永續發展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