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雋雅
Au, Chun-Nga
論文名稱: 《霹靂異數》及《霹靂英雄戰紀》(2019-2022)的文本與視覺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xt and visual elements between Pili Yishu and Pili Fantasy series (2019-2022)
指導教授: 劉南芳
Liu, Nan-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1
中文關鍵詞: 電視布袋戲霹靂布袋戲表演藝術數位媒體視覺傳達
外文關鍵詞: Television puppet show, Pili Puppet Show, Performing art, Digital media, Visual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藉由《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2019-2022)探討布袋戲在台灣媒體數碼化轉型期間文本與視覺的流變與差異。本文認為正是電視的出現,把布袋戲由廟會、劇場帶入媒體,才會令布袋戲角色成為公眾之間流通的符號。布袋戲連本戲的演出模式類似電視連續劇,兩者的分別在於連本戲的劇情具有更強大的即興性,而連本戲的演出經驗為黃俊雄與霹靂布袋戲打下非常好的基礎——創造能吸引觀眾準時收看下集節目的商業、營利、應變能力。同時媒體提供了另一種說故事的方式,攝影及放影技術的放大效果打破了觀眾與舞台間的距離限制,給予演師更多視覺展演的可能性,戲偶也透過鏡頭擁有生命力。因此本文意在討論布袋戲是進入新媒體後如何利用媒體所造成與觀眾的距離及視覺優勢,維持布袋戲的生命力。
    本文主要採用文本分析與影像敍事,以影視藝術、敘事學、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比較《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劇情、人物塑造、以及影像構成上的差異。探討霹靂布袋戲喺鏡頭敘事上獨有的藝術語言,並透過訪談編劇與導演,了解霹靂布袋戲的生產過程。
    研究發現兩個故事的基本命題仍是圍繞例如英雄主義,道德,以及善與邪之間的鬥爭。多線敍事的方式不變,故事結構近乎一樣。讓故事可更具新意的全新事件也沒有脫離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尋寶、比武等情節,只是加快了危機設置和敘事節奏的鋪排,並調整部分文本隱含的價值觀,為社會場景提供評論,使其符合現代觀眾的觀影習慣。
    影像方面從人物、拍攝場景、拍攝技巧等面向可見,戲偶造型由傳統臉譜走向更加仿真,更接近人類;場景設計亦由平面走向立體,模仿西方鏡框式舞台;拍攝技巧更為多變,利用鏡頭語言而非文字突顯角色的情感與細節,並加入剪接、動畫、音樂同音效等方式營造氣氛,強化作品真實的心理作用。
    加強作品的真實感是為了提升作品的娛樂性,視覺感官刺激的重要性正超越文字文本。這種娛樂性源自觀眾潛意識的慾望與大眾文化再生產的力量。它們更多地集中在視覺刺激同感官快感上,因為全球性娛樂市場的商業競爭正著透過技術力量給予的娛樂性來吸引消費。布袋戲畫面的確在不斷創新,適應市場此項變化來保持商業本身的生命力,卻逐漸失去文化及藝術價值。文字與口頭文學元素停滯不前,甚至緩緩流失。因此在商業化同藝術性之間取得平衡,建立布袋戲獨特的優勢將會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 transitioned from temple fairs and theatres to television, becoming a collective memory. The accessibility of television media allow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s symbols to be widely disseminated. The use of digitalization and special effects technologies has diversifi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s modes of expression. This paper primarily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ppetry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 forms, using Pili Yishu (霹靂異數) and Pili Fantasy series (霹靂英雄戰紀) as case studies to analyse the transmiss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cript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 from early encounters between medi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 and how Pili Puppet Show constructs a cinematic feel. Media transforms the meaning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to consumption and mass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 portrayal, plot comparison, and the causes of conceptual differences, finding that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dramas are very similar. Pili Fantasy series simplifies some plot elements, such as cutting some subplots with weaker connections to the main storyline, and strengthen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racters in order to fit the viewing habits of modern audiences. The third part compares the visual innovations: for example, the puppets' outlook are more refined; the set design is more realistic; the filming methods utilize perspective and depth of field and other techniques in a more diverse and three-dimensional way; the use of lighting is richer, such as using different colors and angles of light to create atmosphere and emotion; and the editing techniques are more cinematic. Martial arts special effects and prop design, among other symbols, form a unique symbolic system. Although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real-world logic, through 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and repetition through media, a new symbolic system i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demand, there is a constant pursuit of stronger visual impa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7 第四節 文章架構 33 第二章 台灣布袋戲從傳統到數位化間流變 37 第一節 台灣布袋戲與媒體早期的碰撞 39 第二節 台灣布袋戲於電視上的流變 46 第三節 霹靂布袋戲設置「電影化」的概念 61 小結 82 第三章 《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基礎資料差異比較 84 第一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幕後分工之異同 85 第二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人物及目錄資料比較 100 第三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戲偶外觀、造型設計比較 120 小結 145 第四章 《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之劇本傳承與差異比較 146 第一節 正派與反派角色塑造的差異與故事命題 147 第二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情節比較 178 第三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觀念差異成因 202 小結 218 第五章 《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之影像構成及差異比較 219 第一節拍攝場景與拍攝空間的設計 222 第二節《霹靂異數》與《霹靂英雄戰紀》之拍攝技巧分析 240 第三節 觀映需求與霹靂布袋戲對於視覺效果的追求 279 小結 304 第五章 結論 305 參考資料 315

    專著
    Algirdas Julien Gremas,蔣梓驊譯(2001)。《結構語義學》。天津︰百花文藝。
    Christian Metz,王志敏譯(2006)。《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Dave Grossman,霍大譯(2016)。《論殺戮》。台北︰遠流。
    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曾偉禎譯(201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
    Dyer, Richard.(2002). Entertainment and Utopia. Only entertainment PP19-35. London:Routledge
    Fiske, John.(1989).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Gina Keating,譚永樂譯(2016)。《NETFLIX : 全球線上影音服務龍頭網飛大崛起》。台北︰城邦文化。
    Jean Baudrillard,車槿山譯(2009)。《象征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
    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2009)。《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
    John Fiske & John Hartley,鄭明椿譯(1993)。《解讀電視》。台北︰遠流。
    John Fiske,王曉珏與宋偉杰譯(2001)。《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John Fiske,楊竹山、郭勇發與周輝譯(2006)。《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Joseph Campell,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
    Mieke Bal,譚君強譯(1995)。《敘述學 : 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Neil Postman,蔡承志譯(2016)。《娛樂至死 : 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台北 : 貓頭鷹出版。
    井迎兆(2006)。《電影剪接美學 : 說的藝術》。北京︰三民。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 : 這是一份臺灣電視40年的歷史、見證、故事、履歷表》。台北︰臺灣商務。
    吳明德(2005)。《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臺灣學生。
    吳明德(2018)。《台灣布袋戲的表演、敘事與審美》。台北︰ 臺灣學生。
    吳貽弓與李亦中主編(2004)。《影視藝術鑒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豐山(2020)。《福爾摩沙實錄:2020大選以及台灣的前世今生》。台灣︰天下雜誌。
    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保淳(2016)。《縱橫今古說武俠 : 武俠是我鏗鏘的夢》。台北︰五南。
    邱坤良(2007)。《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台北︰印刻。
    邱武德(2010)。《金光啟示錄 : 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台北︰發言權出版。
    高宣揚(1994)。《結構主義》。台北︰遠流。
    張瓊慧(2003)。《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生活美學館。
    陳墨(1996)。《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龍廷(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
    陳龍廷(2010)。《發現布袋戲 : 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春暉。
    曾吉賢(2020)。《打開電視 : 看見臺灣電視產業文化性資產》。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焦素娥(2003)。《影像審美 : 理論實踐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 : 剪接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黃文章(黃強華)作者口述;葉郎撰(2022)。《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台北︰時報文化。
    黃強華(2007)。《霹靂造型達人書:創新布袋戲文化的打造之路》。台北︰霹靂新潮社。
    葉郎(2023)。《從前,有個錄影帶店》。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詹慶生(2011)。《慾望與禁忌︰電影娛樂的社會控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詹慶生(2018)。《影視藝術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蔡琰(2000)。《電視劇 : 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文。

    期刊
    Aririguzoh Stella Amaraebiugwu. (2006). 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 Impact, Im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elevision News Repor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 158-171.
    Jonauskaite, Domicele & Abu-Akel, Ahmad & Dael, Nele & Oberfeld, Daniel & Abdel-Khalek, Ahmed & Al-rasheed, Abdulrahman & Antonietti, Jean-Philippe & Bogushevskaya, Victoria & Chamseddine, Amer & Chkonia, Eka & Corona, Violeta & Fonseca-Pedrero, Eduardo & Griber, Yulia & Grimshaw, Gina & Hasan, Aya & Jelena, Havelka & Hirnstein, Marco & Karlsson, Bodil & Laurent, Eric & Mohr, Christine. (2020). Universal Patterns in Color-Emotion Associations Are Further Shaped by Linguistic and Geographic Proxim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 1245-1260. 10.1177/0956797620948810.
    吳明德(2019)。〈霹靂日系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的演藝特質〉。民俗曲藝,(205),265-312。
    吳明德(2019)。〈霹靂日系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的演藝特質〉。《民俗曲藝》,(205),265-312。
    林尚義(2011)。〈台灣傳統戲曲舞台與西方舞台設計的應用〉。《藝術學報》,(88),349-377。
    林積萍(2009)。〈論臺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21),371-388。
    施忠賢、陳雙景、陸冠州(2016)。〈從影音文本到文字文本——霹靂布袋戲跨平台的文本轉換〉。《應華學報》,(17),71-107。
    柯裕棻(2009)。〈電視與現代生活:電視普及化過程中的“國”與“家”,1962-1964〉。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38。
    柯裕棻(2012)。〈台灣電視事業發展初期的社會條件與消費狀況〉。中華傳播學刊,(22),3-18。
    高瑞陽、劉時泳、劉真吟及黃世輝(2006)。〈建立Pili版圖的四種構面(一)〉。《設計研究》,(6),41-52。
    陳龍廷(2011)。〈布袋戲的敍事模式及其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9-49。
    劉懿瑾、劉時泳、高瑞陽、莊修田(2010)。〈建立霹靂布袋戲的歷史與社會構面〉。《環境與藝術學刊》,(8),65。
    蔡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157-193。

    學位論文
    王一同(2015)。《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王貞茹(2009)。《從關係理論探討迷現象—以台灣韓劇迷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李姍姍(2008)。《掌中戲產業的變革—「霹靂布袋戲」之文化創意元素探析》。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李昀穎(2007)。《台南地區廣播布袋戲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李健宏(2012)。《霹靂布袋戲人物的原型與心理異常分析》。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卓君侃(2021)。《臺灣電視布袋戲觀賞者偏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官欣怡(2022)。《霹靂布袋戲中音效組成之比較研究——以霹靂異數與刀說異數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
    林宜樺(2018)。《理解布袋戲中的文化差異︰以《東離劍遊紀》的日本觀眾接收分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ICS)
    邱一峰(2004)。《閩台偶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祐慈(2009)。《霹靂布袋戲戲偶造形與角色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
    郭書吟(2007)。《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語婕(2016)。《《霹靂俠影之轟動武林》劇情文本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陳慧書(2004),《霹靂布袋戲中女性形象之演變(1986∼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陳龍廷(1991)。《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龍廷(2006)。《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亦嚴(2014)。《霹靂布袋戲角色服飾與兵器設計之研究》。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劉得臣(2008)。《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劉燕怡(2017)。《台灣霹靂布袋戲和中日合作的東離劍遊紀布袋戲之魅力差異探討》。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業設計碩士班
    劉燕怡(2017)。《台灣霹靂布袋戲和中日合作的東離劍遊紀布袋戲之魅力差異探討》。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業設計碩士班
    鄭慧翎(1990)。《臺灣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賴宏林(2001)。《霹靂布袋戲之幻想主題批評—以「霹靂異數」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賴篁霖(2022)。《影響霹靂布袋戲電影化場景空間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其他印刷品
    許昌國(主編)(2001)。《無非閱讀 3.0 : 戲臺後的掌中歲月》。台北︰無非文化出版。
    陳淑滿(主編)(2015)。《五十.響 : 廣播電視 金鐘50》。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筆際宮主(2001)。《PILI LIVE 013霹靂英雄榜之霹靂異數劇集攻略本》。台北︰霹靂新潮社。

    電子資源
    台灣歷史影像資料庫(2024)。〈家庭電影拍攝放映媒材演進年表〉。2024年6月7日,取自https://archive.tnnua.edu.tw/?p=572
    冰川龍介(2014年7月25日)〈怪獸特攝電影和日本的獨特拍攝手法〉。2025年1月15日,取自nippon.com 日本網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4001/?pnum=1
    李承陽(2018年12月26日)。〈借鏡漫威模式 《刀說異數》重啟霹靂宇宙〉。2024年2月20日,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226004213-260404?chdtv
    李承陽(2019年3月1日)。〈美國隊長變聲素還真〉。2024年2月20日,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31000613-260115?chdtv
    林玉鵬及蔡蕙如(2023年10月13日)。〈DVD已成時代的眼淚?Netflix向起家的「紅色信封」說再見〉。2024年8月1日,取自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7501032
    林珮萱(2019年2月17日)。〈黃強華︰維繫傳統非守舊,霹靂100年後也是傳統〉。2024年2月20日,取自遠見雜誌網。https://www.gvm.com.tw/article/5637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4)。〈口述訪談紀錄〉。2024年8月5日,取自https://tfai.openmuseum.tw/interview_events
    章忠信(2009年9月10日)。〈霹靂為甚麼「租片不用還」?〉2024年8月5日,取自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2&aid=373
    楊玫寧(2019年8月3日)。〈布袋戲現身Netflix 庶民文化獲國際認證〉。2024年2月20日,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8030178.aspx
    霹靂國際多媒體(2009年9月2日)。〈霹靂布袋戲『全家便利商店』出租方式說明〉。2024年8月5日,取自霹靂國際多媒體https://www.pili.com.tw/news-view.php?id=2009090117320461926&pagenum=98
    霹靂國際多媒體(2012年10月8日)。〈霹靂驚鴻之刀劍春秋第一章10/12磅礡上市〉。2024年8月5日,取自霹靂國際多媒體https://www.pili.com.tw/news-view.php?id=2012100515013689283&pagenum=7
    霹靂國際多媒體(2014年6月28日)。〈【轟動武林】原聲帶數位音樂平台也上架囉〉。2024年8月5日,取自霹靂國際多媒體https://www.pili.com.tw/news-view.php?id=2014062616060489161&pagenum=4

    其他
    霹靂國際多媒體(2022)。〈咱江湖再見〉。台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5-12-31公開
    校外:2025-12-3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