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鳳
Zhang, Jia-Feng
論文名稱: 旗山斷層之淺層震測探勘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Chi-Shan Fault
指導教授: 孫鎮球
Sun, Robert J.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淺層反射震測旗山斷層泥貫入體前陸盆地
外文關鍵詞: seismic exploration, mud diapir, foreland basin, Chi-Shan Fault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西南部麓山帶因沖積快速,往往使褶皺或斷層的露頭不易判釋,故本研究在高雄地區以淺層反射震測來調查旗山斷層的可能位置。本研究測線分佈南起大社鄉,北達旗山地區,皆位於旗山斷層的南段,雖然資料的品質僅有中等,但結果依舊可以顯示出斷層之地下結構。

      綜合震測剖面結果指出,旗山斷層在本研究區裡亦是一高角度斷層(60度);而主斷層應是位於大社地區丘陵西側山腳與平原交接處附近。但受到板塊擠壓而變形的範圍包含主斷層以西至少500公尺,且旗山斷層在本區疑似有兩條分支斷層。而最北邊的旗山測線之震測剖面顯示出地層受板塊推擠而嚴重變形,但無法判斷是否有斷層存在。

      旗山斷層是過去蓬萊造山運動下的產物,也因其活動之抬升,造成了斷層東西兩側盆地之沉積相截然不同。這些巨厚的泥岩與大量的礫岩之來源,和中新世前陸盆地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本文也根據前人研究加以探討。

    目 錄 摘要………………………Ⅰ 誌謝………………………Ⅱ 目錄………………………Ⅲ 表目錄……………………Ⅳ 圖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方法……………………4 1.3 論文內容……………………4 第二章 研究區域概況 2.1旗山斷層地理位置及地形………5 2.2前人研究 2.2.1 區域地質構造……………5 2.2.2 地層………………………7 2.2.3 褶皺………………………13 2.3 近年之觀察研究…………………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淺層震反射震測…………………22 3.2 資料收集…………………………27 3.3 資料處理…………………………29 第四章 結果 4.1 測線分佈…………………………38 4.2 資料分析…………………………44 第五章 討論 5.1 泥貫入體與構造運動的關係………56 5.2 前陸盆地的演化……………………57 5.3 旗山斷層之活動性…………………58 第六章 結論……………………………61 參考文獻…………………………………64 自述………………………………………68

    參 考 文 獻
    Angelier,J. Chu, H.T. Plate collision and paleostress trajectories in a fold-thrust belt: the Foothills of Taiwan, 161-178. (1986)

    Barrier, E. Angelier, J. Active collision in eastern Taiwan: the Coastal Range. Tectonophysics, 125, 39-72. (1986)

    Covey, M. Lithofacies analysis and basin reconstruction, Plio-Pleistocene western Taiwan foredeep. Petrol. Geol. Taiwan, 20, 53-83. (1984)

    Covey, M.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s to steady state: evidence from the western Taiwan foreland basins. Int. Assoc. Sedimental. Spec. Publ., 8, 187-219. (1986)

    Ho, C.S. A synthesis of the geologic evolution of Taiwan. Tectonophysics, 125, 1- 16. (1986)

    Hsieh, S. H. Subsurface geology and gravity anomalies of the Tainan and Chungchou structures of the Coastal Plain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 Geol. Taiwan, 10, 323-338 (1972)

    Lacombe, O., Mouthereau, F., Angelier, J., Deffontaines, B., Structural, geodetic and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tectonic escape in SW Taiwan. Tectonophysics, 333, 323-345. (2001)

    Pan, Y. S.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btained in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 Geol. Taiwan, 6, 197-208. (1986)

    Sun, S.C. On the occurrence of an unconformity in the upper Miocene Wushan formation and Kaitzuliao shale near Shengshui-Tsun, Kaohsiung,Taiwan. Proc. Soc. China, 8, 100-101. (1965)

    Teng, L.S. Stratigraphic records of the late Cenozoic Penglaiorogeny of Taiwan, Acta Gelo. Taiwanica, 25, 205-224. (1987)

    Teng, L.S. Geotectonic evolution of late Cenozoic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aiwan. Tectonophysics, 125, 17-37. (1990)

    Teng, L.S. Late Cenozoic arc-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aiwan. Tectonophysics, 183, 57-76. (1990)

    Tsai, Y.-B. Seismotectonics of Taiwan. Tectonophysics, 125, 17-37. (1986)

    Yu , S.-B., Chen, H.Y., Kuo, L.-C.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274, 41-59. (1997)

    Yu, S.B. and Chen, H.Y.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western Taiwan. TAO, 9(1), p.31-50. (1998)

    Wang,S. ERTS-1 satellite image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gional geologic study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13, p.37-57. (1976)

    王乾盈、楊榮堃,爆竹震源淺層反射震測用於斷層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0-27號,1-33頁,1992。

    何春蓀,台灣地質概論第二版-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1964。

    余輝龍、施輝煌、黃春盛、何智剛、曾寶樹,台南縣龍船及高雄縣坑內、小滾水構造重點地質核查報告,中油內部報告,1990。

    吳樂群,台灣西南部旗山地區上部第三系及第四系之沉積層序與演化,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李元希、謝凱旋、黃敦友、何信昌、陳華玫、張徽正,台灣西南部前陸盆地的演化,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八年年會,246-248頁,1999。

    宋國城,有關旗山斷層的一些新觀察,第十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430-431頁,2003。

    周錦德、李金祥、劉家瑄、李伯當,台灣西南海域泥火山和泥貫入體之分類和其形成機制,第七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617-626頁,1998。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73-74頁,2000。

    孫習之、施垚鑫,高雄縣大崗山至鳳山區間地質調查報告,中油內部報告,1960。

    徐慶雲,台南縣坑內、龍船及高雄縣小滾水構造地質核查報告,中油內部報告,1975。

    耿文浦,台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所彙刊第一號,31頁,1981。

    高尚志,台東縱谷鹿野斷層之淺層反射震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2001。

    張成華,臺灣西南部海域之泥貫入體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海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黃偉倫,台灣西南部海域泥貫入體之分佈與陸上諸背斜之關係及其對沈積環境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海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黃宏元,利用反射震測觀察池上斷層中、南段於淺地層之表現,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26頁,2002。

    劉家瑄,台灣南部海域淺部地殼構造(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3。

    鄭宏祺,台灣西南部台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鐘廣吉,高雄縣崗山與旗山間丘陵區的地質與地形景觀,應用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9-268頁,1988。

    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印,126-136頁,2003。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8-29公開
    校外:2006-08-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