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辜郁媚 Hsuku, Yu-Mei |
|---|---|
| 論文名稱: |
人民幣升值與宏觀調控在中國總體經濟指標
之衝擊及反饋分析-2005年~2008年 The Impact and Feedback of RMB Appreciation and Macroeconomics Control on the Macroeconomic Index in China, 2005 to 2008 |
| 指導教授: |
王慶瑜
Wang, Ching-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機關理論 、三元悖論 、人民幣升值 、貨幣性宏觀調控 、貨幣供給量 、通貨膨脹 |
| 外文關鍵詞: | The State theory, The Impossible Trinity, RMB appreciation, Monetary Macroeconomics Control, money supply, infl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的匯率制度從釘住美國改採釘住一籃子貨幣,但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與擁有全球第一的外匯存底情況下,人民幣升值的輻度應大於研究期間的波動,因此中國的匯率改革本質上應屬於固定的匯率制度;在穩定匯價的過程下,造成貨幣供給量不斷的增加、消費者貨價指數不斷的上揚,人民幣升值與預期的壓力逐漸擴大。
中國基於國家機關的職權,已多次進行宏觀調控政策來平抑物價、力求經濟成長能在穩定中發展;在研究期間內頻繁的調高法定存款準備率、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貨幣性宏觀調控政策,希望藉此達到有效控制貨幣供給量、減緩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的趨勢,但執行結果中國仍存在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的問題。
本研究主要從國家機關理論與三元悖論的觀點,透過研究期間內中國各項經濟指標資料進行圖表分析,來證明中國即使有效掌控國家機器,落實貨幣政策的執行,但仍無法擺脫三元悖論的困境。即在開放經濟體資本高度流動下,匯率制度的穩定性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兩者無法同時兼具。
July,7,21, 2005 from China, from the pegged exchange rate regime pegged to the U.S. shift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but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the world's first cas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revaluation should be greater than the degree of convergence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the nature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form is still a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a stable exchange rate of the process that resulted in a steady 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of goods continue to rise, the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and the expected gradual increase .
Powers of national authorities in China, has conducted several macro-control policy to keep prices, and striv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tability of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frequently raised during the statutory deposit reserve ratio for benchmark deposit and lending interest rates, monetary macro-control policy, hoping to achieve effective control of money supply and slow down the trend of consumer price index rose, but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there are still excess liquidity and inflation.
The study from The State theory and The Impossible Trinity point of view, by examining various economics indicator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data to chart analysis, to prove that China, even if effective control of state machine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but still can not get rid of The Impossible Trinity of the dilemma. That in open economies, high capital mobility, the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y can not be both at the same time.
一、參考書籍
(一)中文書籍
1. 李一鳴、嚴永明:《宏觀經濟調控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5月)。
2.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95年)。
3. 吳曉靈:《中國金融體制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版,2008年12月)。
4. 黃志剛:《宏觀調控效應的匯率制度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版,2008年5月)。
5. 張榮豐、吳明澤、林昱君:《中國宏觀調控的邏輯性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第1版,2007年9月)。
6. 洪管:《中國金融史十六講》,(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版,2009年11月)。
(二)翻譯書籍
1. Dominick Salvatore原著,李媚瑋、黃健傑 譯:《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與匯兌》〈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E〉(臺北市:雙葉書圖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1月)。
2. David Marsh、Gerry Stoker原著,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璿、何景榮、任雲楠 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7年1月)。
3. N. Gregory Mankiw原著,謝振環 譯:《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臺北市:東華書局,二版,2007年2月)。
4. Krugman, Paul原著,盛逢時譯:《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臺北,先覺出版社,第1版,1999年8月)。
5. Krugman, Paul原著,羅耀宗譯:《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臺北,時報出版社,第1版,2009年3月)。
6. Paul R. Krugman及Maurice Obstfeld原著,林伯生、林淑芬、方誠 譯:《國際經濟學上冊》〈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6th ed〉(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六版,2005年7月)。
7. Paul. Krugman及Maurice Obstfeld原著,林伯生、林淑芬、方誠、何祖平 譯:《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Economic : Theory & Policy〉(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八版,2010年1月)。
8. Robert Mundell 原著,曹添旺、黃登興 譯:《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 Economics〉(臺北市:聯經出版社,一版,2007年11月)。
二、參考期刊
(一`、中文部份
1. 王路美、胡志旺:〈人民幣匯率改革及其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原因分析〉,《現代商業》(北京),2007卷27期,頁166~167,2007年。
2. 王健:〈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之謎〉《中國證券報》(北京市),2007年第2 期,頁2~13,2007年2月。
3. 王書華、孔祥毅:〈物價波動、增長衰退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蘭州商業學院學報》(甘肅省蘭州市),總25卷第2 期,頁92~98,2009年4月。
4. 王春麗:〈經濟週期波動與我國利率調整-基於凱恩斯利息理論視角〉,《西安期經學院學報》(陝西省西安市),2009年第22卷第6期,頁5-9,2009年11月。
5. 尹繼志:〈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未來取向〉,《河北金融》(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第5期,頁8~12,2008年5月。
6. 毛紅燕:〈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市),2008年第7期,頁28~31,2008年7月。
7. 李天棟、許少強、朱奇:〈FDI的流向、匯率預期的自我強化沖銷式千預的有效性〉《世界經濟》(北京市),2005年第7期,頁15~22,2005年7月。
8. 李國林:〈我國的國家職能與宏觀調控〉《科技文匯》(安徽省合肥市),2006年第12期,頁183,2006年。
9. 李露:〈試分析人民幣升值主客觀原因及對策〉,《奉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江蘇奉州),第8卷第4期,頁117~118,2008年8月。
10. 李楊萩、洪震:〈我國前通貨膨脹的成因及貨幣政策的應對提擇〉《產業與科技論壇》(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第7卷第10 期(2008年7月),頁149~150。
11. 李楊征、王凱:〈我國現階段貨幣政策國際協調研究〉《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江蘇省南通市),第7卷第2期,頁17~19,2008年6月。
12. 宋濤:〈國民經濟協調發展需加強宏觀調控〉《經濟研究參考》(北京市),2005年第23期,頁5,2005年。
13. 宋宇翔:〈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商場現代化》(北京市),2008年第552期,頁6~7,2008年9月。
14. 任全保、彭文:〈基層央行提高流動性控效果的理性思考〉《海南金融》(海南省海口市),總237期,頁8~12,2008年8月。
15. 朱浣君:〈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問題與貨幣政策實施情況〉《科技風》(河北省石家莊市),2009年第3期,頁64~66,2009年3月。
16. 何慧剛:〈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河海大學學報》(江蘇省南昌市),第7卷第3期,頁57~61,2005年9月。
17. 肖燕、王曼:〈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研究〉,《軟科學》(北京市),2007年第21卷第1期(總91期),頁59~62,2007年。
18. 吳鵬華:〈人民幣匯率管理技術研究〉,《經濟管理》(北京市),第29卷第18期,頁89~92,2007年9月。
19. 周平:〈淺析利率工具的微觀經濟基礎〉,《網路財富》(北京市),2009年第8期,頁56-57,2009年8月。
20. 林兆龍:〈宏觀調控若干基礎問題探討〉《理論觀察》(黑龍江省),2008年第1期,頁17,2008年。
21. 洪銀興、任壽根:〈非真實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研究〉《當代財經》(江蘇省南昌市),2009年第1 期,頁26~30,2009年1月。
22. 郭妍、張立光:〈匯率預趣對中國通貨臌脹影響的實證研究〉《財貿研究》(安鰴省蚌埠市),20卷5期,頁93~101,2009年5月。
23. 袁懷宇、張宗成:〈宏觀調控下的匯率與股價關係〉,《財經科學》(成都市),總254期,頁32~38,2009年5月。
24. 孫煒:〈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臺北市),第20期,頁141~166,2004年6月。
25. 孫華妤:〈化解熱錢流入形成的升值壓力-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和政策措施〉《世界經濟》(北京市),2005年第4期,頁35~37,2005年4月。
26. 孫清岩:〈宏觀調控與微觀調控〉《現代經濟管理》(河北省石家莊市),第31卷第2期,頁22~24,2009年2月。
27. 倪曉寧、包明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中的三元悖論困境分析〉《現代經濟探討》(江蘇省南昌市),2008年第10期,頁90~92,2008年10月。
28. 高橋:〈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麥應分析〉,《金融經濟》(湖南省長沙市),2008年第6期,頁12~13,2008年6月。
29. 陳建瑜:〈我國資本流動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實證分析〉《深玔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成果專輯》(廣東省深玔市),2002年第9期,頁1~17,2002年9月。
30. 陳雨露、周晴:〈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操作模式及中國貨幣狀況指數〉《世界經濟》(北京市),2004年第7期,頁23~26,2004年7月。
31. 陳玉霞:〈試論宏觀調控的主體〉《基礎理論研討》(山東省濟南市),2007年第11期,頁53~54,2007年11月。
32. 陳彥斌:〈中國當前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經驗研究:2003~2007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市),2008年第2期,頁16~22,2008年2月。
33. 陳曉敏、喬桂明:〈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影響分析〉,《美中經濟評論》(北京市),總第4卷第10期(總第35期)2008年第7期,,頁26~30,2008年7月。
34. 陳智君:〈在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框架下重新解讀三元悖論〉,《西安交通大學學學報》(西安市),第28卷第6期,頁6-12,2008年11月。
35. 陳欣:〈淺談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和我國通貨膨脹的關係〉《商場現代化》(北京市),總第559期,頁383~385,2008年12月。
36. 黃蔚、方齊文:〈對外開放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經貿論壇》(北京市),2006年第6期,頁5~9,2006年6月。
37. 黃伯平:〈宏觀調控的理論與反思〉《社會科學研究》(四川省成都市),2008年第3期,頁34~40,2008年3月。
38. 黃瑞玲、李子聯:〈匯率、貨幣供給與流動性過剩〉《江蘇行政學院學報》(江蘇省南昌市),2008年第5期,頁53~58,2008年5月。
39. 黃劍錍:〈由三元論探討我國外匯占款〉,《現代商貿工業》(湖北省武漢市),2009年第10期,頁5-7,2009年10月。
40. 張鴻:〈工業化戰略與我國大西部發展〉,《外國經濟與理論》(上海市),2001卷11期,頁33~40,2001年11月。
41. 張函函:〈人民幣升值的內外部原因透析-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現代商業》(北京市),2007卷11A期,頁182,2007年11月。
42. 張立群:〈2007~2008年我國經濟運行特點分析與展望〉,《新視野》(北京市),2008年第1期,頁16~18,2008年1月。
43. 張愛群:〈對本輪物價上漲原因及對策的思考〉,《北京市工業幹部學院學報》(北京市),第23卷第2期,頁31~34,2008年6月。
44. 張銘芸:〈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頻繁調整原因及其效應分析〉,《新疆大學學報》(鳥魯木齊市),第36卷第6期,頁17~19,2008年11月。
45. 張晶:〈以中美利差倒掛看我國貨幣政策的選擇〉,《山西經濟納理學院學報》(西安市),總16卷第4 期,頁58~60,2008年12月。
46. 許小年:〈為宏觀調控正名〉《現代商業銀行》(吉林省長春市),2008年第3期,頁51~52,2008年3月。
47. 許豔:〈通過現時的某些經濟現象來剖析利率的調控作用〉,《現代商業》(北京市),2009年第35期,頁16,2009年7月。
48. 程英:〈我國流動性過剩形成的原因及對策分析〉,《武漢工業學院學報》(湖北省武漢市),26卷第4期,頁102~105,2007年12月。
49. 辜樹仁:〈中國房市激情過後、房市降溫,駛向理性軌道〉,《天下雜誌》第402期(2008/年7月30日),網址:http:// www.cwk.com.tw/,(瀏覽日期:2010年4月4日)。
50. 賀鏗:〈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財經理論與實踐(湖南省長沙市),第30卷第157期,頁9~12,2009年1月。
51. 楊三正:〈宏觀觀調控權配置原則論〉《現代法學》(四川省重慶市),第28卷第6期,頁101~106,2006年11月。
52. 楊桂根:(基予三元悖論視角的我國貨幣政策失效原因分析〉《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湖南省長沙市),第24卷第111期,頁93~95,2008年2月。
53. 鄭雪:〈我國資本帳戶開放程度探討〉《金融經濟》(湖南省長沙市),2006年第24期,頁69~70,2006年。
54. 趙三英:〈中國對外開放度指數的構建與測度〉《統計與決策》(湖北省武漢市),2006年第21期,頁83~84,2008年。
55. 趙文衡:〈東亞區域整合下的貨幣整合:邁向亞元的第三條路〉,《台灣經濟月刊》(臺北市),第31卷第1期,頁98-104,2008年1月。
56. 盧博:〈我國連續調高法定存款準備率政策透析〉,《產業與科技論壇》(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第7卷第6期,頁134~135,2008年7月。
57. 劉楊、陶士貴:〈我國外匯沖銷工具的比較分析〉,《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湖南省長沙市),2009年第3期,頁77-79,2009年3月。
58. 劉明、賈怡琳:〈匯率超調、流動性過剩與收益、資本結構優化〉《經濟大視野》(陜西省西安市),2009年第2期,頁104~106,2009年2月。
59. 樊穎、杜治平、韓園園:〈淺析中國物上漲的影響因素和解決途徑〉《中國鄉鎮企業會計》(北京市),2009年第1 期,頁146~147,2009年1月。
60. 賓建成,詹花秀:〈國際遊資流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對策〉,《探索》(重慶市),2008年第5期,頁93~97,2008年5月。
61. 陸前進:〈人民幣升值件下的貨幣及利率控制〉,《上海金融》(上海市),2007年05期,頁4-8,2007年7月。
62. 陸前進,盧慶傑:〈我國利率調控的困境及對策〉,《上海財經大學學報》(上海市),第10卷第5期,頁65~72,2008年10月。
63. 顏竹梅、劉亦文:〈升值預期下我國貨幣反替代狀況及其監管研究〉,《求索》(湖南省長沙市),2009年第2期,頁40~41,2009年2月。
64. 蘇遠琳、崔紅衛:〈貨幣供應量適度區間的確定〉,《軟科學》(北京市),2007年第21卷第1期(總91期),頁59~62,2007年3月。
65. 鞠麗霞、璩濤:〈我國外匯沖銷幹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區域金融研究》(廣西省南寧市),2009年第4期,頁27-29,2009年4月。
(二)、英文部份
1. Aizenman, J. & Glick, R.. ‘‘Steriliz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NBER No. 13902. in pres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 Asea Patrick K., W. Max Corden. 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An Overview,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Vol.2(30): 191-200.
3. C. Freedman, “The Framework for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anada”,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January 25, 2000, Website http:// www.imf.org (viewed on Nom 11,2009)
4. Coats Warren,” Time for a New Global Currency?”, New Global Studies, Volume 3, Issue 1. (2009), pp. 45-53.
5. David Dodge ,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Movement , B IS Review, 1~5,2005.
6. Guillermo Calvo、Ondra Kamenik、Michael Kumhof , “Mundel-Fleming revisited: The rule of trade opennes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August 29, 2008, p1~44.
7. Krugman, Paul, ”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Foreign Affairs, Jan/Feb99, Vol. 78 Issue 1, 19p, 1 bw, p56-74,
8. Morris Godlstein and Micholas,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Dilemma” ,Asian Currency Matters, May /2006) ,pp.422-426.
9. Morris Goldstein and Nicholas Lardy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Dilemm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6, No. 2 (May, 2006), pp. 422-426.
10. Morris Godlstein,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October/2003),pp.35-46.
11. Maurice Obstfeld, “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ru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0,No.3-5(June/1996), pp.1037-1047.
12. Obstfeld, M., Shambaugh, J. C., & Taylor, A. M. ,“The trilemma in history: tradeoffs among exchange rates, monetary policies, and capital mobilit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3), p423–438.
13. Richard E. Caves,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3,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y-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ay, 1963), pp. 120-129.
14. Reuven Glick、Michael Hutchison , “Navigating the trilemma: Capital flow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 volume 20 , issue 3,May (2009) , p205–224.
15. Robert Mundell,”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 29, No. 4. (Nov., 1963), pp. 475-485.
16. Robert. Mundell,”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 29, No. 4. (Nov., 1963), pp. 475-485.
17. Robert Mundell,”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Employment Polic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 27, No. 4. (Nov., 1961), pp. 509-517.
18. Robert Mundell ,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51 (1961, September ), pp.657-664.
19. Reuven Glick Michael Hutchison,, “Navigating the trilemma: Capital flow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 20 issue 3,,May (2009) ,p205–224.
20. Vijay Joshi, “India and the Impossible Trinity”, World Economy,,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2003, Apr 01); 26(4); p555 ~583.
三、參考學位論文
1. 郭穎謙:《政府政策對市場經濟之影響分析--以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對鋼價之影響為例》,台灣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 董健健:《開放經濟下我國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3. 曾喜炤:《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4. 魏毓廷:《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總體經濟影響之政經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四、參考網站
(一)、中文部份
1. 人民網網站:網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
2. 中央社網站:網址:http://www.cna.com.tw/
3. 中華研究院資料庫,網址:http://sear.cier.edu.tw
4. 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網址:http://www.stats.gov.cn
5.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網址:http://www.pbc.gov.cn
6. 中國貿易金融網,網址:http://www.sinotf.com/
7. 中國評論新聞網網站:網址:http://www.chinareviewagency.net/
8.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址:http://www.safe.gov.cn
9. 中國商務部綜合司網站,網址:http://big5.mofcom.gov.cn/
10. 世界銀行網站:網址http://ddp-ext.worldbank.org
11. 香港文匯網網站:網址:http://www.wenweipo.com/
12. 新浪網全球新聞:網址http://dailynews.sina.com
13. 新唐人網站,網址:http://www.ntdtv.com/xtr/
14. 新華網網站,網址:http:// http://www.xinhuanet.com
15. 新聞大字報網站,網址:http://twb.zhreader.com/
16. 智邦生活網網站:網址:http://enews.url.com.tw
17. 雅虎中國財經網站:網址http://hk.finance.yahoo.com/
18. 搜狐證券網玷:網址http://q.stock.sohu.com/zs/000001/lshq.shtml
19. 聯合新聞網網站,網站:http://udn.com/
20. 華爾街日報網站,網址:http://cn.wsj.com/
21. 星洲日報網站:網址:http://www.sinchew.com
22. 數位資訊:〈中國R&D人才,如何磁吸全球科技大廠〉,網址:http://mag.udn.com/mag/digital/
二、英文網站
1. Harp Financial, Feb 25, 2010 ., Website http://www.harpfinancial.com
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eb 19, 2010 ., Website http://www.imf.org/
3. The World Bank Group, May 6,2009.Website http://ddp-ext.worldbank.org/
4. X-Rate., Feb 21,2010.Website http://www.x-ra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