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宏嘉
Lai, Hung-Chia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下網際網路軟體智慧財產的法建構-以著作權法和專利法為中心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e-D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5
中文關鍵詞: 智慧財產軟體
外文關鍵詞: intellectual property, software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多元文化下網路科技的發展,對於人類整體生活的改善有其重要性,如何營造出適合的規範,使得研發者和使用者各取所需是法律應有的任務。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不僅帶來了網際網路上多元文化的發展與無窮的商機,也引來了競爭者泛濫的紛爭。

    著作權法與專利法在立法上本來即是給予創作人或發明人一定的特許利益,以鼓勵智慧結晶成果產生。但這樣的體系設計未能考量電腦軟體的特殊性,形成軟體著作適用上的缺陷,進而造成公益的損害。本文遂認為應從預防的方式來思考降低負面效應。

    本文在法建構上體認到智慧財產的紛爭來源之大宗,主要是來自軟體廠商和消費者或是軟體廠商間利益分配問題。但是這種利益平衡的過程有時是透過司法的成本損耗所達成的,未必是理想的解決方式,如果利益的調整是以相互協調的方式,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成本。因此,本文在法建構部分認為應當健全智慧財產權交易或紛爭調解機制,使智慧財產的交易、使用上的對立可以藉此機制潤滑而獲得較佳的利益調整。

    此外我國在加入WTO後,於智慧財產權法律事務自我決定的空間被縮小了,而如何在大國已進行的智慧財產權圈地運動中求生存,就更需要有創意、精密的策略,以興盛本土的軟體產業或軟體服務業。

    none

    Ⅰ緒論 1 §1研究動機 1 §2研究範圍 2 §3研究方法 4 §4預期成果 9 §5研究方法體系圖 10 Ⅱ多元文化下智慧財產權的立法目的 15 §1憲法多元文化與智慧財產權 15 壹、多元文化國與文化基本權 15 貳、人的自我實現和基本權 16 參、智慧財產創作與人的自我實現 17 肆、憲法的基本權與智慧財產權 19 一、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各種基本權 19 二、對基本權的限制 20 三、比例原則的運用 21 §2著作權法律體系的發展歷史與立法目的 22 壹、著作權發展史及二大法系不同的理念 23 一、英美法系 23 二、大陸法系 24 貳、我國著作權法立法目的及沿革 25 §3專利權發展歷史與立法目的學說爭議 26 壹、外國的專利發展歷史 26 貳、我國發展歷史 27 參、關於立法目的相關學說的檢討 28 一、鼓勵發明說 28 二、獎勵公開說 30 三、獨占報酬說 31 四、自然權說 32 五、功能論-本文見解 33 §4、智慧財產法規範的文化與經濟面向 34 壹、法規範的雙重內涵 34 貳、雙重內涵的交互作用 35 §5未來的發展趨勢 36 壹、未來的立法走向 36 貳、立法趨勢的檢討 37 一、著作權的界限 37 二、專利權的界限 38 三、立法目的與國家產業實力和個別產業問題 39 Ⅲ網際網路軟體文化及產業特性 43 §1網際網路發展簡介 43 壹、網際網路發展簡史 43 貳、網路伺服器運算與網格分散運算 45 一、網路伺服器運算 45 二、網格分散運算 45 三、網際網路社群特質 46 §2網際網路下軟體發展的模式 47 壹、傳統軟體發展模式 48 貳、網際網路下軟體發展模式 49 §3網際網路下發展的軟體在文化上的定位 50 壹、傳統著作的特性 51 貳、軟體著作的特性 53 參、網際網路軟體特性 55 §4網際網路下軟體產業定位 57 壹、傳統的產業型態 57 貳、軟體業和網際網路下的產業型態 58 一、軟體研發本身就可以說是軟體設計行為 58 二、軟體業有經濟學上的「公共財貨」效應 59 三、軟體業有網路外部效應 59 四、網路軟體業有「競租現象」 60 參、網際網路社群創新模式 61 §5小結 66 Ⅳ網際網路下軟體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67 §1網際網路的興起與軟體盜版問題 68 壹、盜版現象的觀察 68 貳、從網際網路盜版文化現象觀察 71 參、廠商對於網際網路運用現象的觀察 73 肆、以硬體工具作為防止盜版的手段 74 §2軟體產業運作情況的觀察 76 壹、從著作權的角度來觀察 76 貳、從專利權的角度來觀察 82 一、業界商業手法的觀察 82 二、推動立法的觀察 84 參、軟體的網路外部效應的正面與負面性 85 §3網際網路社群發展軟體中政府扮演的角色 89 Ⅴ我國網際網路暨電腦軟體涉及的智慧財產權相關法規 93 §1著作權法 94 壹、著作權法保護客體 94 一、保護客體 94 二、從電腦軟體的原創性討論目的碼保護 97 三、電腦程式著作的思想與表達區別基準 99 (一)電腦軟體在思想與表達區別上的困難 99 (二)美國相關測試法於思想和表達分離的努力 101 (三)著作權在電腦軟體保護的擴張 106 (四)著作的抄襲 107 (五)客體的分割問題與著作權法保護時限 109 貳、有關於著作者人格權的部分問題 109 一、軟體創作主體的認定 109 二、著作人人格權 115 (一)軟體程式著作人何時取得著作人格權 115 (二)著作人格權種類 116 1.姓名表示權 117 2.公開發表權 117 3.禁止不當變更權 118 參、電腦軟體的重製權 119 一、網際網路軟體的備分與重製權問題 120 (一)轉賣型的重製 120 (二)合法備份重製 121 (三)為特別使用目的所進行的重製 123 二、電腦程式合理使用的範圍 123 肆、關於網路上著作權授權契約問題 126 伍、著作權侵害與救濟 128 一、刑事責任 128 (一)單純重製罪 128 (二)加重重製罪 130 (三)侵害重製以外專屬權罪 131 (四)視為著作權侵害罪 133 (五)告訴乃論與常業犯罪 134 二、民事責任 135 §2專利法 135 壹、軟體的可專利性 136 一、專利的要件 136 二、我國專利法不予發明專利的項目 138 三、軟體可專利性的爭議 138 貳、軟體專利權取得的方式 140 參、軟體專利與專利審查制度 141 肆、軟體專利權的範圍 143 一、軟體專利的地域範圍 143 二、軟體專利技術範圍 145 (一)技術性範圍的認定與解釋 145 (二)軟體專利範圍與均等論 146 伍、專利權的內容和主體 147 陸、專利權授權契約的問題 151 一、專利權的屬地主義與授權契約關係 151 二、專利權的授權契約種類 152 三、專利權的授權契約紛爭處理 154 柒、專利權行使的限制 156 捌、透過司法解決專利權侵害 159 玖、網際網路下軟體專利事實上的有效性 163 §3其他相關法規 165 壹、營業秘密法 165 貳、公平交易法 167 Ⅵ建構可行的法律體系 171 §1現行法律體系的檢討 171 壹、著作權部分 171 一、民國92年6月6日著作權法修訂的簡介 172 二、著作權法的綜合檢討 174 貳、專利權部分 177 參、小結 183 §2規劃具體想法 184 壹、主體間關係的平衡與建立合理付費協商機構 186 貳、軟體著作權法調整方向 188 一、軟體多重保護運用應有限度 188 二、在著作權許可範圍內放寬競爭模式 190 (一)規格保護問題 190 (二)網路軟體創作潔淨室模式的建構 193 三、給予公共財形成所需要的寬容 198 四、關於軟體抄襲檢驗的測試法問題 199 五、保護時效一致性及延長問題 202 六、軟體程式著作登記制度 205 七、著作權分享式的懲罰 207 參、軟體專利的調整方向 210 一、授與軟體專利的標準必須考慮國際商業競爭 210 二、專利核發標準的提昇還是有研究必要 212 三、可以考慮替代軟體專利的制度 215 四、調整軟體專利保護時限 217 (一)考慮軟體科技的時效性以調整保護時限 217 (二)建立軟體專利分級分等制度 218 五、專利範圍內的原始碼公開揭露原則 218 六、「累進」的專利納費制度 219 七、專利權分享式的懲罰 220 肆、小結 221 Ⅶ我國軟體產業政策與教育界和軟體業界應有的作為 223 §1針對公共政策方面 224 壹、有關軟體著作權方面 224 一、在開放原始碼平台上尋求新的文化及產業發展環境 224 二、政府以開放規格標準作為採購策略 227 貳、有關軟體專利權方面 227 一、加強軟體專利審查品質 228 (一)在人員專業方面 228 (二)在組織及經費方面 229 (三)在審查的專業工具方面 230 二、輔導軟體業者專利研發能力 230 三、法律訓練的加強 231 四、導入軟體專利仲裁機制 231 §2給教育界的建議 231 壹、聯合議價在軟體採購上的運用 232 貳、厚植學術研究實力 232 參、鼓勵使用自由軟體 233 §3給軟體業界及自由或開放原始碼發展者的建議 234 壹、專利申請的重視 234 貳、積極的掃除專利地雷 234 參、透過一些自力救濟的手段 235 Ⅷ結論 237 參考文獻 243

    壹、中文部分

    David D. Friedman著,徐豐源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台北:先覺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Edgar Bodenheimer著,鄧正來譯:《法理學》,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1刷。
    Gordon Gragam著,江淑琳譯:《從哲學看網際網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Gustav Radbruch著,王怡蘋╱林宏濤:《法學導論》,台北:商周出版,2000年9月1日初版。
    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著,許家韾,李冠宜譯:《The Concept of Law》,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1日初版。
    Kevin G. Rivette/David Kline著,林柳君譯:《閣樓上的林布蘭》,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1日初版1刷。
    Larry Wall/Tom Christiansen/Randal L. Schwartz著,李國熙,許建發譯:《Perl程式設計》,台北:美商歐萊禮台灣分公司,2000年5月初版。
    Lawrence Rosen著,方怡芬譯:〈處理軟體授權中的專利問題〉,《凌客誌》,2002年1月號,頁92-94。
    Paul Goldstein著,葉茂林譯:《捍衛著作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12月初版1刷。
    Randal L. Schwartz/Tom Christiansen著,李國熙譯:《Perl學習手冊》,台北:美商歐萊禮台灣分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Sriram Srinivasan著,陳志昌譯:《Perl高等程式設計》,台北:美商歐萊禮台灣分公司,1999年3月初版。
    Steve McCONNELL著,黃昕暐譯:《如何進入程式設計的專業領域》,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9月初版。
    伍婉嫻:《由美國專利法上電腦軟體之保護探討我國電腦軟體專利之可行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吉玉成:《商業方法軟體專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江明姍:《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的角力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10日。
    李文賢:〈論專利侵害鑑定基準〉,《月旦法學》,第83期,2002年4月,頁150-170。
    李治安:《電子商務商業方法與專利制度》,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2版。
    李筱苹:《著作權與言論自由保障的限界-以美國有關受保護著作的技術措施之立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邵瓊慧:〈科技保護措施之著作權法爭議及挑戰〉,《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2002年9月,頁12-18。
    周芳如:《品牌偏好與軟體產業保護策略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林志嘉:〈e化與專利的新思維〉,《資訊與電腦》,2000年10月,頁59-60。
    林慧蓉:《論網際網路資訊安全與隱私之保護-以營業秘密法之保護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2月。
    范建得等人著╱台灣法學會主編:《知識經濟與法制改造研討會專輯》,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
    姚長利╱林盈達:〈審視開放原碼軟體專案〉,《Linuxer零客雜誌》,2002年11月,頁90-99。
    洪智能:〈自由軟體教育現況與展望〉,《Linuxer零客雜誌》,2002年11月,頁103-105。
    倪萬鑾:〈均等論的優、缺點研析〉,《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11月,頁34-42。
    夏文龍:〈從Y2K解決方案看軟體專利〉,《資訊與電腦》,1998年9月,頁22-24。
    夏文龍:〈軟體專利對電子商務的影響初探〉,《資訊與電腦》,1998年10月,頁116-119。
    徐克銘╱劉森榮╱林哲立:〈自由軟體的智慧財產權保護〉,《Linuxer零客雜誌》,第13期,2000年11月,頁168-170。
    徐克銘:〈初探智慧財產權的新頁-自由軟體與GNU/GPL〉,《Linuxer零客雜誌》,第9期,2000年8月,頁163-165。
    徐宏昇:〈如何申請電腦軟體專利〉,《松江雜誌》,1992年7月,頁4-9。
    徐宏昇:〈歐洲軟體專利條約<--名稱再確認一下〉,《自動化科技》,1992年6月,頁29-31。
    耿筠╱劉江彬:〈美國著作權合理使用之重要判例研究〉,《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8月,頁54-76。
    莊心潔:《Peer to Peer 多媒體傳輸科技著作權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袁建中:〈美、日及我國相關之軟體專利審查基準之比較(下)〉,《智慧財產權》,民國88年4月,頁95-106。
    袁建中:〈美、日及我國相關之軟體專利審查基準之比較〉,《智慧財產權》,民國88年3月,頁49-58。
    袁建中:〈軟體專利侵害之探討〉,《智慧財產季刊》,32期,頁55-58。
    袁建中:〈誰是「知識經濟」中的主要供應商?〉,《資訊與電腦》,200年10月,頁45-48。
    郭懿美:《資訊法規》,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11月初版1刷。
    陳佑寰:《著作技術保護指施之法規範-從分散式重製著作之多元管制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陳秀峰:〈網際網路與智慧財產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79期,2001年12月,頁189-196。
    陳明邦:〈如何成功烘焙專利大餅〉,《資訊與電腦》,2000年10月,頁61-63。
    陳家駿等人:《專利管理高手》,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8年6月初版。
    陳家駿:〈談IBM以仲截解決電腦軟體著作權爭議〉,《智慧財產季刊》,第16期,頁42-49。
    陳起行:〈資訊法律的整合研究-以美國法律界因應軟體專利及著作權問題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頁239-257。
    陳起行:《法形成與法典化-法與資訊研究》,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1版。
    陳起行:《美國軟體專利論,1966-1991-法與資訊研究(二)》,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2月1版。
    陳偉潔:〈談軟體專利之於軟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工業財產標準》,民國84年6月,頁75-79。
    陳雅娟:《美國專利法上「專利權濫用原則」之研究-於專利授權之適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陳歆:〈專利授權合約必知(上)〉,《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7月,頁3-37。
    陳歆:〈專利授權合約必知(下)〉,《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8月,頁3-18。
    陳銘祥:〈網際網路與法律〉,《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頁147-161。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雙葉書廊,1991年8月,2版。
    章忠信:〈德國法院要求燒錄機製造商補償著作人損失〉,2001年6月30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develop/de043.html)。
    許孟祥╱郭峰淵:〈電腦倫理效能對電腦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盜版軟體為例〉,《管理學報》,第18卷第1期,民國90年3月,頁23-47。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
    許育典:〈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第四期,2002年12月,頁38-42。
    許育典:〈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3月15日,頁36-39。
    喻幸園:〈企業專利糾紛談判策略及成本淺述〉,《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11月,頁3-32。
    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6月,初版。
    曾啟智:《免費軟體與網路外部效應》,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葉平:〈網格簡介〉,《Linuxer零客雜誌》,2002年10月,頁10-23。
    馮震宇:〈美從商業方法專利論文軟體專利的發展與保護(二)〉,《智慧財產權》,民國88年4月,頁107-119。
    馮震宇:〈從商業方法論軟體專利的發展與保護〉,《智慧財產權》,民國88年3月,頁19-33。
    馮震宇:〈檢視我國專利素養的盲點〉,《資訊與電腦》,2000年10月,頁49-54。
    馮震宇:《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一)》,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7月1版。
    黃俊英╱劉江彬╱耿筠:〈探討美國法院對電腦軟體專利產之見解與相關判例之分析〉,《智慧財產權》,民國89年5月,頁87-104。
    黃俊英╱劉江彬:《智慧財產的法律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
    楊文誌編著:《Linux實務手冊》,台北:第三波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8刷。
    楊宗燁:〈知識經濟的核武-專利權〉,《資訊與電腦》,2000年10月,頁55-58。
    溫俊富:《專利制度與競爭制度調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蔡明誠:〈我國資訊法律體系之探討與建構〉,《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民國85年12月,頁269-293。
    蔡明誠:〈科技基本政策的法制化:以科技基本法為探討中心〉,《法政學報》,第10期,2000年3月,頁171-199。
    蔡明誠:〈智慧財產保護法制的發展與展望〉,《智慧財產權》,民國88年1月,頁13-38。
    蔡明誠:〈電腦程式及積體電路電路佈局的法律保護〉,《科學發展月刊》,第19卷,第7期,民國80年7月,頁948-953。
    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的問題與展望〉,《21世紀資訊網路法制國際研討會-會議記錄暨論文專輯》,民國89年7月10日,頁173-201。
    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問題〉,《臺灣法學會》,民國87年11月,頁219-251。
    蔡明誠:〈數位時代著作權法律問題〉,《智慧財產權》,民國90年4月,頁47-71。
    蔡明誠:〈論多媒體與數位著作〉,《臺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2期,民國85年1月,頁1-21。
    蔡明誠:〈論著作之原創性與個性概念-以型錄著作問題為例〉,《全國律師》,民國90年5月,頁4-12。
    蔡明誠:〈論著作之原創性與創作性要件〉,《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1期,民國85年10月,頁1-17。
    蔡明誠:〈論智慧權之類型與其法體系〉,《政大法學評論》,第57期,民國86年6月,頁429-450。
    蔡東廷:〈軟體工程師抨擊現行法律〉,《智慧財產權》,民國91年10月,頁85-90。
    蔡美智:《電腦軟體開發契約之研究-兼論電腦程式著作權之法律保護》,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月。
    鄧曉芳:〈論網路軟體專利之「物的發明」與發明實施-以日本專利法新修條文為例〉,《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2002年6月,頁62-65。
    鄭中人:《專利法逐條釋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初版1刷。
    鄭凱文:《專利行政救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月。
    劉孔中╱宿希成:《電腦程式相關發明之專利保護》,台北:2000年2月初版。
    劉江彬:〈美國電腦軟體專利新案例評析〉,《法學叢刊》,第161期,頁1-6。
    劉江彬:《智慧財產法律保護之競合問題》,http://tim.nccu.edu.tw/user_teacher/paulliu/book/book1_6.htm
    劉明道╱林盈達:〈有了專利,無往不利-網通專利的精彩故事〉,《網路通訊》,2002年6月,頁4-10。
    劉靜怡:〈初探網路產業的市場規範及其未來:以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案的發展為主軸〉,《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999年7月,頁1-66。
    劉靜怡:〈法律經濟分析的驚奇和愛戀[評David Friedman著 徐源豐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二十一世紀》,2002年6月,頁158-161。
    劉靜怡:〈從美國法制經驗看網際網路時代的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介入科技創新發展的迷思﹖〉,《政大法學評論》,2001年9月,頁227-288。
    劉靜怡:〈軟體原始程式碼開放運動的規範意涵-連網時代的共同創新未來〉,《月旦法學》,2002年1月,頁261-271。
    劉靜怡:〈網路共和國的民主前景〉,《二十一世紀》,2002年2月,頁153-156。
    劉靜怡:〈網路時代的反托拉斯法〉,《競爭政策通訊》,2001年7月,頁14-20。
    劉靜怡:〈網路時代商業方法專利的經濟分析初探〉,《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02年1月,頁215-248。
    潘啟銘:〈重視專利刻不容緩〉,《資訊與電腦》,2000年10月,頁70-71。
    蕭智文:《軟體侵權擴散模式之研究》,私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賴源河編:《公平交易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藍啟仲:《美國反托拉斯法與軟體業之競爭》,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5日。
    謝智硯:《論專利權侵害之刑事問題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謝銘洋╱古清華╱丁中原╱張凱娜:《營業秘密法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
    謝銘洋╱徐宏昇╱陳哲宏╱陳逸南:《專利法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3月,1版。
    謝銘洋╱陳家駿╱馮震宇╱陳逸南╱蔡明誠:《著作權法解讀》,台北:元照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1刷。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制度與實務》,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1995,初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本問題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初版再刷。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6月,3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4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4版

    貳、外文部分

    1999 Global Software Piracy Report, 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 and Software &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May 2000.
    (http//www.bsa.org/usa/globallib/piracy/piracystats99.phtml)
    1999 U.S. Software Piracy by State, 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 and Software &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May 2000. (http://www.bsa.org/usa/globallib/piracy/statepiracy_study.pdf)
    Against Software Patent, The League for Programming Freedom, February 28, 1991.(http://lpf.ai.mit.edu/)
    Boris Grondahl: Software Developers Haunted by Patent Madness, The Industry Standard , Apr 26, 2001. (http://www.thestandard.com/article/0,1902,24011,00.html)
    Branscomb, Lewis M.: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in Softwar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1.
    Brian C. Reid: A Practical Guide To Patent Law, second edition, London, Published by Sweet & Maxwell , 1993.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Dilemma -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oard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avid Bainbridge: Software Copyright Law,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2.
    David Baumer, J. C. Poindexter: Cyberlaw and E-Commer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
    Donald B. Marti Jr: Draft Three-point Plan for Patnet Reform, The League for Programming Freedom, February 28, 1991. (http://zgp.org/~dmarti/patent-reform-draft/)
    Erika Jonietz: Economic Bust, Patent Boom, Technology Review, 71-77, May 2002.
    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er-Related Inventions ,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Final version , p1.
    Hawke, Constance S.: Computer and Internet Use on Campu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2001.
    Hilary Peasoon, Clifford Miller: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ondon, Blackstone Press, 1990.
    John Tobey: WIPO Patent Agenda Request for Comments, December 8, 2001.(http://patentagenda.wipo.int/rfc/)
    Mark A. Lemley, Peter S. Menell, Robert P. Merges, Pamela Samuelson: Software and Internet Law, New York, Aspen Law & Business, 2000.
    Mitchel B. Wallerstein, Mary Ellen Mogee, Roberta A. Schoen: Global Dimens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 C. 1993.
    Mutual Defense Against Software Patents, The League for Programming Freedom, January 28, 1994. (http://lpf.ai.mit.edu/Patents/mutual-def.html)
    Nikolaus Thum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eidelberg, Physica-Verlag, 2000.
    Oliver Loock-Wagner: Das Internet und sein Recht,Stuttgart, Kohlhammer, 2000.
    P. Blume (ed.): Nordic Studi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w, Deventer,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1.
    Peter Drahos: 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rtmouth Publishing, 1996.
    Protecting Innovation & Competition in the IT Industry - Portect Business and Liberty from Software Patents , Free Patents Origional Web Site. (http://www.freepatents.org/)
    Richard Stallman: Testimony to the US PTO Hearings. (http://lpf.ai.mit.edu/Patents/rms-pto.html)
    Robert McMillan: Bracing for MS Patent Suit Attack, Mired News, Nov 14, 2002. (http://www.wired.com/news/print/0,1294,56337,00.html)
    Ryan Naraine: When Software Patents Go Bad, (http://www.internetnews.com/bus-news/article.php/146274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8-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