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師秀珍 Shih, Shiu-Chen |
|---|---|
| 論文名稱: |
從懷鄉到在地認同:眷村味覺記憶下的文化展演-以高雄市左營眷村為例 From Nostalgia to Local Identification:The Cultural Performance under the Memory of Taste of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The Study in Zuoying-Village, Kaohsiung |
| 指導教授: |
曾品滄
Tseng, Pin-Ts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左營眷村 、眷村菜 、商品化 、在地化 、味覺記憶 |
| 外文關鍵詞: | Zuoying-Village,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Food, Commercialization, Localization, Memory of Tas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5 下載:1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左營眷村為個案研究對象。從當地的歷史地理起源、眷村建築分布、眷區生活方式等內外在輪廓描述起。了解此自成一封閉與外界隔絕的社群組織,是如何成為戰後台灣特殊的社會現象,並形成特有的眷村文化,繼而探討以人為中心的飲食文化為重點議題,說明眷村生活的共同性。「眷村菜」,一種存在於竹籬笆裡的家常菜,在物質不豐時代裡,透過國家眷糧配給,只能就地取材,卻創造了融合大江南北;本省、外省味的家常菜餚。即便一開始眷村菜有著我群與他群的差異性,但在時間的轉移下,從家庭餐桌到公眾店家販賣的商品,眷村菜透過商品化和在地化的形式,讓不同族群間飲食口味的選擇與認同中,有了再詮釋的空間,其豐富了眷村菜的運用形式也模糊了族群分野的界線。正當台灣各地的老舊眷村都被拆得差不多的同時,從竹籬笆裡走出來的眷村菜受到懷舊風潮的影響,記錄著社會脈絡的變遷,除轉化成為台灣當代消費社會裡相當具有特色之飲食,也展現了台灣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成為流行的意象及可繼續展演的「文化商品」。
This thesis was studied as an individual case on Zuoying-Village where was describ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utline from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buildings and area lifestyle, researched this self-enclose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ut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for how to become a postwar Taiwan specially social phenomenon, and resulted the unique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culture, then discussed on the topic of people-centric food culture in order to describe its life commonality.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Food", a home cooking food within the bamboo fence, in the age of shortage substance, by State employed and grained rations, only to make use of indigenous materials, but created a fusion in north and south for a taste homemade dishes of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Even if the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Food had his group's difference at the beginning, but at the time of transfer from the family table to public stores selling commodities, it was in form through commerci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so that different ethnic tastes of choice were in identification before interpretations which had enriched its forms but obscured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ethnic groups. While the old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around Taiwan had been remov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bamboo fence out of the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food is ser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ostalgia craze, recording changes in the social context, not only with the conversion of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are characterized by diet, but also spreading Taiwan multicultural for fusion, therefore to become a popular image and continue to be a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Commodities".
一、志書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國防研究院出版,1968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叢刊第35種,1960年。
許成章,《高雄市志•藝文篇》,高雄:高市文獻會,1968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國防研究院出版,1968年。
黃耀能總纂,《重修高雄市志:卷一自然志》,高雄:高市文獻會,1996年。
楊英,《從征實錄》,台灣史料文獻叢刊第32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58年。
二、專書
王仁湘,《飲食之旅》,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
王世禎,《談中國吃(3)-各地「家鄉味」的烹調特色》,台北:開朗出版社,1985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
王蓉蓉、王偉忠,《偉忠姊姊的眷村菜》,台北:時周文化,2008年。
王賢德,《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王賢德,《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
古碧玲等編,《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1998年。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李澤治,《吃在台灣》,台北:吃在中國出版社,1996年。
李寧遠、黃韶顏、倪維亞,《飲食文化》,台北:華香園出版社,2006年。
李德全,《道地眷村菜》,台北:邦聯文化,2009年。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杜劍鋒,《失落的桃子園》,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杜劍鋒,《舊城滄桑-鳳山縣舊城建城180年懷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6年。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縣:知書房,1996年。
林昌義,《台灣之麵粉工業》,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1987年。
林海清主編,《眷戀:海軍眷村》,台北:國防部辦公室,2007年。
林慶弧,《飲食文化與鑑賞》,台北縣:新文京開發,2004年。
林慶弧主編,《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年。
吳恩文,《吳恩文的快樂廚房》,台北:橘子文化,2008年。
吳潛程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8年。
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徐小虎、陳麗宇主編,《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年。
唐魯孫,《什錦拼盤》,台北:大地出版社,2004年。
高雄市發展史編纂小組撰述,《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半屏山社區鄉土教材人文篇編輯小組編,《半屏山下話左營》,高雄:左營高中,2006年。
許安琪,《整合行銷傳播理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文化,2001年。
張玉欣、楊秀萍,《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張玉欣主編,《第十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
張華,《博物志》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張林森,《近二十年高雄市飲食街頭形成之採訪》,(台灣光復五十週年紀念叢刊(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
張明初,《碧海左營心》,台北:星光出版社,2002年
張德南,《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
陳正祥《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芳惠,《村落地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84年。
陳震東,《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郭冠麟,《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 :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史政編譯室,2005年)。
梁瓊白,《說吃》,台北:躍昇文化,1996年。
梶原通好著,李文棋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台原,1989年。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武陵,1991年。
國防部史譯局,《國軍後勤史》第五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譯局,《國軍後勤史 (第六冊)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79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778年。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下)》,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年。
華松年,《台灣糧政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
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楊靜環,《眷村菜市場》,台北:太雅出版社,2009年。
楊玉姿,《高雄開發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楊秀萍主編,《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年。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2006年。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1998年。
潘國正編,《有情、有義、眷村情:眷村徵文作品集》,新竹市文化中心,1997年。
潘國正編,《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市文化中心,1997年。
劉益昌,《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市文化局,2008年。
劉鳳翰,《日軍在台灣》,台北:國史館,1997年。
戴德銘,《戀戀不捨(高雄篇)》,高雄: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2000年。
戴寶村編,《高雄市常民生活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韓良露,《美味之戀》,台北:方智出版,2001年。
韓良露,《雙唇的旅行-韓良露食藝文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韓良露,《吃•東•西》,台北:皇冠出版社,2008年。
蘇偉貞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嚴倬雲、汲宇荷、楊夢茹,《婦聯五十五年》,台北: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2005年。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Felipe Fernandez-Armesto,《Food:a history》(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韓良憶譯,台北:左岸出版,2005年。
Fernand Braudel,《Civilisation materielle,e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e-XVIIIe siecle》(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施康強、顧良譯,卷一,台北:貓頭鷹,1999年。
Gunther Hirschfelder,《Europaische esskultur》(歐洲飲食文化),張志成譯,台北:左岸出版,2004年。
Jean Baudrilla,《Le systeme des objets》(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
John Tomlins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文化全球化),鄭棨元、陳慧慈譯,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Kathryn Woodward,《Identity and Difference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Maurice Halbwachs,《On collective memory》(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Pamela Goyan Kittler、Kathryn P. Sucher,《Culfural foods : traditions and trends》(世界飲食文化:傳統與趨勢),全中妤審譯,台北:湯姆生出版,2004年。
Sidney W.Mintz,《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 (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林為正譯,台北:藍鯨出版,2001年。
Susan Ahern、Kent G. Bailey,《Family-by-choice : creating family in a world of strangers》(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鄭清榮、諶悠文譯,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
三、期刊及報紙
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76期,頁117-152,1994年4月。
尹仲容,〈台灣之麵粉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1卷第2期,頁9-11,1954年2月。
尹仲容,〈三論台灣麵粉之利用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17卷第3期,頁3,1963年。
任希浩,〈走出竹籬笆裡的家常味:眷村菜流行起來〉,《財訊》第326期,頁288-289,2009年5月。
朱浤源,〈光復初期高雄的軍事重建〉,《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三輯》,頁265,1996年。
李守華,〈台灣小麥需求之計量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4期,頁106-107,1969年12月。
邱彭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第4期,頁11,2006年12月。
林開忠,〈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台灣東南亞學刊》第3卷第1期,頁63-82,2006年。
吳敏雄,〈高雄市改制十年集中興建之國宅工程概況〉,《高市文獻》第7卷第1期,頁112-113,1994年。
吳育臻,〈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與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第10卷第1期,頁26-27,1997年。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112-127,1990年。
翁雲霞,〈眷村菜〉,《鄉間小路》,第33卷第12期,頁31,2007年。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志與戰後初期的「台灣菜」〉,《台灣史研究》第15卷第3期,頁139-186,2008年。
喻麗華,〈綜論台灣移民社會中「眷村」聚落之探討〉,2001年12月,頁131;收入《2002高雄研究學報:(2001)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2002年。
葉新民,〈台灣人民主食消費水準之研究〉,《中國經濟》第89期,頁37,1958年2月。
楊紀波、黃種成,〈閩台地域飲食文化〉,《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頁346,2000年。
賴守誠,〈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台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第1期,頁167-212,2006年12月。
劉珩,〈眷村文化述記〉,《高市文獻》第14卷第3期,頁19-21,2001年。
劉志偉,〈美國霸權下的國民飲食〉,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台灣社會與社會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社會學會暨台北大學主辦,2005年。
廖士毅,〈台灣地區家庭糧食消費調查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三輯,頁8,1980年。
韓敬富,〈我國軍隊福利發展與市場變化〉,《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頁321-343,2003年6月。
Sidney W.Mintz,〈傳播、離散與融合:中國飲食方式的演進〉,《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頁9,2008年。
〈多吃麵少吃米剩下來賣給外國,尹仲容盼發起社會運動〉,《聯合報》,1953年3月25日,第5版
〈1949一甲子:裂變與重生〉(系列二:身分認同),《聯合報》,2009年4月7日,A3版。
〈1949一甲子:裂變與重生〉(系列三:文化交融),《聯合報》,2009年4月8日,A3版。
〈眷村味〉《蘋果日報美食王》,Vol.82,2009年3月27日,K1版。
四、碩博士論文
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思諾,〈想我眷村的婆婆媽媽們:高雄海軍第一代眷村女性的生命經驗研究 (1948~196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珮瑜,〈鳳山縣舊城及週遭聚落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唐於華〈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分變遷〉,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馬欣瑜,〈家鄉味的傳遞圖像:跨界婚姻移民下的越南酸湯記憶〉,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曉蘭,〈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洪醒漢,〈軍事重「地」-左營地區政治軍事空間的形塑及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苑平,〈眷村台灣媽媽的自我與認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瑋全,〈戰後台灣推廣麵粉之研究(1945~198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亞雯,〈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思宸,〈高雄市左營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黄暉凱,〈台灣眷村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蘇偉貞《有緣千里》、袁瓊瓊《今生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戴德銘,〈左營眷村改建後居民對眷村文化特徵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組織發展與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謝國芳,〈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五、相關網站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sticnet.stpi.org.tw
台灣電視公司http://www.ttv.com.tw
高雄市左營區公所http://w4.kcg.gov.tw。
高雄期刊入口網http://epublication.kcg.gov.tw
海軍總醫院http://806.mnd.gov.tw。
國防部政戰資料服務網http://gpwd.mnd.gov.tw
聯合知識網http://udnda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