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璐
Chen, Lu
論文名稱: 二十世紀末以來的「創傷」與「懷舊」敘事——以中國五〇一代女性作家的長篇小說為核心
The Phenomenon of Trauma Narration and Nostalgia Narration Since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Research on the Novels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in the 1950s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Y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五〇一代」女性作家新啓蒙主義「文革」創傷敘事「反成長」「社會主義理想」懷舊敘事勞動美學
外文關鍵詞: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enlightenism of new period, trauma narrativ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nostalgic narrative of "communist ideals and belief ", anti-growth, aesthetics of labor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知青作家因親歷的革命理想主義教育、底層社會生活、精神危機及紅衛兵運動等,獨具介入歷史社會現實的深廣視野、駁雜的精神文化取向及理想主義精神底色等創作風貌。在面對二十世紀末以來市場經濟發展滋長的社會民生問題,曾是知青作家群的五〇一代作家致力溝通、轉化社會主義革命實踐與新啓蒙的精神文化資源,不放棄表達和把握整體性的社會現實關係、探尋歷史深度及人性價值等。其中,以王安憶(1954)、蔣韻(1954)、鐵凝(1957)、徐小斌(1953)等爲代表的五〇一代女性作家的創作,呈展出反思社會主義實踐的「文革」災難債務之脈絡,而試圖闡發構建社會主義共同體遠景中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另一脈絡,以回應時代轉折之困厄。
    既有的相關研究往往將五〇一代女性作家的創作與男性作家一起統論於主流文學思潮中,或是偏向性別差異的西方女性主義視點中研究。本文藉助「創傷」與「懷舊」相關的精神文化理論,結合二十世紀末以來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語境、「人文精神大討論」、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史料及理想主義價值觀念等,以探究這一代女性作家面對時代挑戰而重返歷史的「創傷敘事」與「懷舊敘事」策略。現代西方女性主義思想與本土現代婦女解放思想,也貫穿於本文的研究視域中,以免錯失作家們反思與懷想社會主義革命、啓蒙的性別視點以及「身體寫作」的美學能量。
    本文由此梳理與分析出中國五〇一代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紀末以來的長篇小說創作中存在自傳體的「文革」創傷、女性家族史的代際創傷、理想主義者的「社會主義日常」懷舊等三種敘事形態,分別呈顯出審視社會主義革命暴力的「創傷」主題與懷想社會主義理想實踐的「懷舊」審美主題,而兩種主題並不截然分立,創傷類敘事雜糅懷舊話語,懷舊類敘事含有創傷私語。所構成的思想資源取徑對照,諸如革命理想主義話語殘餘、新啓蒙人道主義話語的纏繞、女性意識與革命/啓蒙者身份的衝突與協商等,映現了五〇一代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紀末以來的身份認同的複雜形態與嬗變。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novels narrated by Wang Anyi (1954), Tie Ning (1957), Jiang Yun (1954), Xu Xiaobin (1953), and other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related to "trauma" and "nostalgia" persists throughout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dominant ideology in society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humanistic spirit discussion",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practice with communist ideals and belief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trauma narrative" and "nostalgic narrative" of this generation of female writers who look back at history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livelihood issues, lack of a kind of humanistic concern in literature) of The Time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ree narrative forms, namely the autobiographical trauma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of female family history, and the "socialist daily" nostalgia of idealists in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y show the trauma theme of examining socialist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nd the nostalgia aesthetic theme of thinking about socialist ideal practice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 trauma narrative is mixed with nostalgia discourse, and the nostalgia narrative contains trauma whispers.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come from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remnants of revolutionary idealism discourse, the entanglement of new enlightenment humanism discourse, and the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revolutionary/enlightening identity, etc., reflecting the complex form and evolution of the identity of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Key Words: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enlightenism of new period, trauma narrativ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nostalgic narrative of "communist ideals and belief ", anti-growth, aesthetics of labor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誌謝ⅶ 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前行研究與文獻評述8 一、「五〇一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相關研究8 二、「知青」身份及理想主義精神的相關研究12 三、「文革」敘事的相關研究13 四、關於「新啓蒙主義」的反思及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17 一、研究作品範疇17 二、主要理論工具與内容架構19 第二章 革命理想的「創傷」與新啓蒙理想主義22 第一節 「文革」創傷如何「敘事」22 一、關於「創傷」病理與創傷「主體性」的理論22 二、集體記憶與「傷痕文學」的「創傷」遮蔽24 三、否定形式的「創傷敘事」28 第二節 「革命理想」的創傷與「新啓蒙理想主義」的懷舊敘事31 一、五〇一代的「革命理想」創傷與「新啓蒙」意識31 二、「懷舊」的反思現代性34 三、「新時期」的「創傷」敘事與「懷舊」敘事譜系37 第三章 自傳體的「文革」創傷敘事與美學40 第一節 《火燒經》:知識分子創傷與「正名」敘事症候41 一、「文革」創傷敘事的時空41 二、「文革」創傷敘事的「鬼話」45 三、「小資產階級」的身份「污名」與「正名」49 第二節 《飢餓的女兒》:底層勞工與「卑賤」創傷美學55 一、「不符合社會主義形象」的底層勞工56 二、「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卑賤」話語61 三、女性身體話語與「賤棄」65 第三節 《沉雪》:「集體勞動」創傷與「陰柔」美學67 一、「社會主義集體勞動」的「雄強化」67 二、「陰柔」美學的抒情抵抗71 三、同性愛慾的創傷與革命理想話語75 第四節 小結:自傳體創傷敘事的「反成長」主題80 第四章 女性家族史的代際創傷敘事與未竟的啓蒙91 第一節 《羽蛇》:「傳宗接代」之傷與「脆弱不安」94 一、「母親式的女人」的代際創傷95 二、走向革命∕啓蒙的「女兒式的女人」101 第二節 《玫瑰門》:革命的「韌性」創傷與「女性身體」見證109 一、母輩的韌性創傷症候110 二、階級革命中的「女性身體」見證118 第三節 《櫟樹的囚徒》:革命血統的代際創傷與「母性」理想認同129 一、「母性關懷」與革命創傷130 二、「飛翔」與代際創傷的理想認同134 三、藏污納垢的「倖存者」之見證136 第四節 小結:「新女性」身份的「未完成」138 第五章 理想主義者的「社會主義日常」懷舊144 第一節 「後革命時代」的理想主義「懷舊」144 一、「毛澤東熱」與新啓蒙主義的反思144 二、「懷舊」與「創傷」147 第二節 蔣韻:「浪漫主義」懷舊敘事150 一、革命時代的「浪漫主義」美學150 二、《隱秘盛開》:理想主義的「愛情」啓蒙與困境155 第三節 王安憶:社會主義日常的「懷舊」與「勞動」敘事163 一、庸常之輩的勞動生活理想163 二、《長恨歌》:「市民文化」與社會主義勞動美學169 三、《富萍》:「勞動」懷舊與社會主義日常美學175 第四節 小結:革命/啓蒙理想主義者的「反思型懷舊」182 第六章 結論185 參考書目192 一、中文文獻192 (一)小說文本192 (二)專書192 (三)期刊論文198 (四)學位論文202 二、英文文獻203 (一)專書203 (二)文獻204 三、網絡資料204

    一、中文文獻
    (一)小說文本
    王安憶,《長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年。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
    王安憶,《雨,沙沙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
    王安憶,《富萍》,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
    王安憶著,李怡主編,《69屆初中生》,昆明:晨光出版社,2016年。
    李晶,李盈,《沉雪》,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
    虹影,《飢餓的女兒》,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
    徐小斌,《羽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章小東,《火燒經》,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蔣韻,《櫟樹的囚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蔣韻,《隱秘盛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蔣韻,《我的内陸》,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年。
    鐵凝,《玫瑰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二)專書
    王安憶,《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王安憶,《豐饒與貧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王堯,林建法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1949-2009卷3》,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曉明,《在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丹尼爾·夏克特(Daniel L.Schacter)著,高申春譯,《尋找逝去的自我 大腦、心靈和往事的記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巴塞爾·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著,李智譯,《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癒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
    巴赫金(Bakhtin Michael)著,錢中文譯,《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北島,李陀主編,《七十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印紅標,《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司繼偉編,《青少年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
    弗林斯(Manfred S.Frings)著,王芃譯,《舍勒思想評述》,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刑小群,《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李俏梅譯,《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米鶴都,《聚焦紅衛兵》,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年。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克勞斯利(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吳芝儀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出版社,2004年。
    李元書、呂慶春,《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政治發展研究——調節階級階層關係的理論和制度》,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年。
    李茂增,《現代性與小說形式》,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年。
    呂永林,《個人化及其反動——穿刺『個人化寫作』與1990年代》,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年。
    吳世常主編,《美學資料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吳飛,《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汪樹東,《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宋建麗,《正義與關懷:女性主義的視角》,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年。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阿維夏伊·瑪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著,賀海仁譯,《記憶的倫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著,鄧剛譯,《愛的多重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賢治主編,《烙印》,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金一虹,《女性敘事與記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
    金理,《歷史中誕生——1980年以來中國當代小說中的青年構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憲,《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論賤棄》,臺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姚星亮,《污名:差異政治的主體建構及其日常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約翰·呂森(Jorn Rusen)著,綦甲福、來炯譯,《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著,羅悌倫等譯,《價值的顛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馬春花,《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羅國祥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北京:商務印書,2008年。
    莫裡思·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特奧多·阿多爾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著,張峰譯,《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郭小東,《中國當代知青文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郭小東,《現代主義視野下的知青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席勒(Schiller)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報告2)》,北京: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18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許紀霖,劉擎主編,《中國啓蒙的自覺與焦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淡江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像——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第二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6年。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張占斌、宋一夫,《中國:毛澤東熱》,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1年。
    張自慧,《禮文化與致和之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旭東,《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1985~2002》,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張抗抗,《你是先鋒嗎——張抗抗訪談錄》,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
    張念,《性別政治與國家——論中國婦女解放》,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景蘭,《行走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張新穎,金理編,《王安憶研究資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著,陳剛等譯,《後現代轉向》,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黃巍,《自我與他我——中國的女性與形象(1966~197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董倩,《改造日常 《新民晚報》與社會主義上海生活空間之建構1949-196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鄒濤,《敘事記憶與自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
    馮驥才,《逆光的風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楊小濱,《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楊麗君著,趙曉靚譯,《文革中的公民權競爭與集體暴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年。
    瑪麗·雅各布斯(Mary Jacobus)著,陳平譯,《精神分析和閲讀的風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趙牧,《『後革命』:作爲一種類型敘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靜蓉,《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著,施宏達、陳文琪譯,《創傷與復原》,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像(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蔣韻:《青梅》,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范詳濤譯,《個體化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鄭有義,《中國當代社會現象》,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陳聯營譯,《責任與判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安尼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年。
    鄧穎玲,《二十世紀英美小說的空間詩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劉健芝等,《〈讀書〉現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錢理群,《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99-2008)》,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錢理群,《爝火不息: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 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羅傑·斯克魯頓(Roger Scrution)著,朱雲譯,《性慾:哲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鐵凝,《讓我們相互凝視》,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2018年。
    讓·波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期刊論文
    王小章,馮婷,〈論怨恨:生成機制、反應及其疏解〉,《浙江社會科學》第7期,2015年7月,頁57-81。
    王佳鵬,〈羞恥、傷害與尊嚴——一種情感社會學的探析〉,《道德與文明》第3期,2017年5月,頁37-42。
    王欣,〈大屠殺見證:創傷記憶與歷史再現〉,《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2015年11月,頁14-21。
    王欣,〈創傷記憶的敘事判斷、情感特徵和敘述類型〉,《符號與傳媒》第2期,2020年9月,頁177-189。
    王钦,〈「潘曉來信」的敘事與修辭〉,《現代中文學刊》第5期,2010年10月,頁61-73。
    王音力,〈漢娜·阿倫特論思的政治意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11月,頁26-48。
    王嘉軍,〈作爲面容的影像與迴歸過去的未來:列維納斯與《索爾之子》〉,《文藝研究》第4期,2021年4月,頁113-123。
    王德威,〈魂兮歸來〉,《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1月,頁12-29。
    托比亞斯·貝克,馬妮譯,〈「懷舊」意義的系譜學考察及其批評〉《江海學刊》第2期,2021年3月,頁58-66。
    朱榮華,〈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對創傷理論的建構〉,《浙江學刊》第4期,2012年7月,頁102-106。
    李若建,〈從贖罪到替罪:「四類分子」階層初探〉,《開放時代》第5期,2006年10月,頁113-130。
    李建立,〈「人生」問題與人道主義傳播的困境——以「潘曉討論」為參照重讀《無主題變奏》〉,《文藝研究》第2期,2013年2月,頁25-32。
    李琳,〈論鐵凝書寫女性的獨特方式〉,《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0年6月,頁54-60。
    何言宏,〈「右派作家」的「革命」認同——「傷痕」、「反思」小說新論之一〉《人文雜誌》第5期,2000年5月,頁64-70。
    何言宏,〈「知青作家」的身份認同——文革後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歷史起源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第5期,2001年9月,頁119-125。
    沈宏芬,〈創傷之後如何啓蒙?——中國成長小說的後文革敘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4月,頁113-120。
    宋少鵬,〈從彰顯到消失:集體主義時期的家庭勞動(1949-1966)〉,《江蘇社會科學》第1期,2012年2月,頁116-125。
    宋永毅,〈文革中的黃皮書和灰皮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2期,1997年8月,頁59-64。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著,陶東風譯,〈創傷,受害者,見證(上)〉,《當代文壇》第1期,2018年7月,頁153-159。
    林瑤,吳和鳴,施琪嘉,〈創傷的代際傳遞〉,《心理科學進展》第9期,2013年8月,頁1667-1676。
    周顯波,〈轉化中的失落:1980年以來回鄉知青敘事的自我言説與主體困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18年11月,頁76-81。
    胡行舟,〈以神話抵抗健忘——《羽蛇》的圓廣與燭龍之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15年2月,頁170-177。
    洪治綱,〈新時期作家的代際差別與審美選擇〉,《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8年7月,頁160-175。
    洪慧芬,〈「依賴」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現實與挑戰:Eva F.Kittay對依賴與照顧的論點〉,《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2期,2008年2月,頁147-190。
    耿化敏,〈關於《「鐵姑娘」再思考》一文幾則史實的探討〉,《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7月,頁69-72。
    師彥靈:〈論身體與創傷再現和治癒的關係〉,《科學經濟社會》第1期,2011年3月,頁188-191。
    徐勇,〈論當前文學創作中的「成長寫作」與「反成長寫作」〉,《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2014年9月,頁93-101。
    陳亞平,〈論感傷〉《浙江學刊》第1期,2009年1月,頁77-83。
    陳思,〈經濟理性、個體能動與他者視野——高曉聲筆下新時期農村「能人」的精神結構〉,《南方文壇》第3期,2016年5月,頁21-26。
    陳高華,〈根本惡的平庸——論阿倫特關於惡的思想〉,《清華西方哲學研究》第1期,2017年6月,頁296-311。
    陳曉明,〈無根的苦難:超越非歷史化的困境〉,《文學評論》第5期,2001年9月,頁72-79。
    陶東風,〈余秋雨的不懺悔與80後的不懂「文革」〉,《當代文壇》第4期,2010年7月,頁4-6。
    陶東風:〈心理創傷的傾聽:論創傷敘事的意義與方法〉,《現代傳播》第1期,2021年1月,頁87-92。
    許子東,〈敘述文革〉,《讀書》第9期,1999年9月,頁12-18。
    許紀霖、陳思和、蔡翔、郜元寳,〈人文精神尋思錄之三——道統、學統與政統〉,《讀書》第5期,1994年5月,頁46-55。
    康凌,〈林道靜在21世紀——青春文學、成長小說與微博文化〉《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第1期,2012年2月,頁31-32。
    梁盼盼,〈性別焦慮的母親敘事——重讀《玫瑰門》〉,《南方文壇》第3期,2016年5月,頁143-147。
    梁盼盼,〈「革命」與「身體」的「20世紀中國女性史」——重讀《玫瑰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2017年3月,頁169-181。
    梁景和,王宇英,〈「文革」時期家庭問題研究論綱〉,《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6月,頁22-26。
    張莉,〈鐵凝:刻出平庸無奇的惡——重返《玫瑰門》〉,《名作欣賞》第22期,2013年8月,頁118-121。
    張清華,〈成長·「類成長小說」——當代小說詩學關鍵詞之四〉,《小說評論》第5期,2012年9月,頁31-39。
    張贇,〈精神之貴:一個被忘卻的理想——論蔣韻小說的情節母題〉,《小說評論》第4期,2016年7月,頁73-78。
    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局限性〉,《文藝研究》第1期,2005年1月,頁18-23。
    程凱,〈重讀《新的信念》與《我在霞村的時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2013年6月,頁39-51。
    喬以鋼,〈新時期女性文學的愛情書寫與現代啓蒙敘述〉,《長江學術》第1期,2006年1月,頁8-11。
    賀桂梅,〈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三種資源〉,《文藝研究》第6期,2003年11月,頁12-19。
    塗陽軍,郭永玉,〈創傷後成長:概念、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心理科學進展》第18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14-122。
    趙牧,〈「新啓蒙」及其限度——「八十年代」話語的來源、建構及革命重述〉,《汕頭大學學報》第5期,2016年8月,頁17-23。
    趙雪梅,〈文學創傷理論評述——歷史、現狀與反思〉,《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19年1月,頁201-211。
    趙鋒,〈面子、羞恥與權威的運作〉,《社會學研究》第1期,2016年1月,頁26-48。
    趙靜蓉,〈作爲「異己」之物的青春〉,《文藝研究》第10期,2015年10月,頁23-30。
    蔣興儀、魏建國,〈瑪拉布論創傷:創傷的一般理論與受創主體再定位〉《思與言》第55卷,第1期,2017年3月,頁165-210。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年3月,頁113-179。
    蔣韻,〈我們正在失去什麽〉,《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2005年7月,頁63-67。
    劉宏濤,潘建雷,〈污穢與道德秩序 評瑪麗·道格拉斯的《潔淨與危險》〉,《社會》第4期,2012年7月,頁232-242。
    劉復生,〈「新啓蒙主義」文學態度及其文學實踐〉,《文藝理論與批評》第1期,2004年1月,頁15-20。
    戴錦華,〈自我纏繞的迷幻花園——閱讀徐小斌〉,《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1月,頁46-56。
    韓毓海、曠新年,〈1980年代:歷史選擇與可能性——反思1980年代的一次座談〉,《文藝理論與批評》第2期,2004年3月,頁24-38。
    (四)學位論文
    丁桂節,《工人新村:永遠的幸福生活——解讀上海20世紀50、60年代的工人新村》,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夢雅,《當代懷舊情感之社會學分析》,南京:南京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冷嘉,《家庭、革命與倫理重建——以解放區文學爲考察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沈杏培,《小說中的「文革」:當代小說對「文革」的敘事流變史(1977-2009)》,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林華敏,《從隔離的自我到異質的他人:論列維納斯的絕對倫理》,南京:南京大學外国哲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周聚群,《「紅色」中國的「雜色」呈現——論海外華文/華人小說中的「文革」書寫》,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俞佩淋,《作爲症候的「文革」記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陳旭東,《奧斯維辛創傷與否定的哲學——以阿多諾為中心的探討》,上海:復旦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張牛美,《走出家門:上海婦女從業研究(1958-1962)》,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博士論文,2014年。
    陽燕,《敞開與遮蔽:1990年代以來的文革小說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黃云霞,《創傷記憶與靈魂訴求——當代小說中「文革」敘事的精神歷程》,杭州:浙江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鄭堅,《五四以來中國文學中的小資產階級形象溯源》,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起林,《中國知青作家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3年。
    劉毅敏,《家政女工在家庭中的角色衝突》,上海:中國政法大學人類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21年。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Adorno, Theodor W. Notes to Literature Volume Tw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Cathy Caruth.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Dori Laub, Shoshana Felman. Testimony: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York: Routledge, 1992.

    Fred Davis.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9.

    Malcolm Chase and Christopher Shaw. The Imagined Past, History and Nostalgia.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9.

    Robert Bernasconi, David Wood.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 London: Routledge, 1988.

    Ruth Leys. Trauma: A Genealog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Roger Luckhurs. The Trauma Ques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Tomas W. Doman. Homesick Epoch: Dying of Nostalgia in Post-Revolutionary Fra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1.

    (二)文獻
    Link Bruce G, Phelan jo C.“Conceptualizing Stigma”, Annual Review Sociology, Vol.27, 2001, pp.363-385.

    Rachel Dekel, Hadass Goldblatt. “Is Ther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The Case of Combat Veterans'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Vol.78, 2008, pp.281-289.

    三、網絡資料
    蔣興儀,〈創傷相關概念(二):跨世代傳遞、選擇性創傷、持續進行的結構性暴力〉,(2018年5月12日),詳細見 https://jsy66621.pixnet.net/blog/post/463035473(檢索日期:2022年5月12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25-09-08公開
    校外:2025-09-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