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經綸
Liao, Keng-Lon
論文名稱: 漢代疾疫防治之道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epidemic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2 BC-220 AD)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漢代 疾疫防治民俗信仰巫術中國醫學 簡帛道教佛教醫學絲綢之路
外文關鍵詞: The Han Dynasty ,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epidemics, the folklore beliefs, the witchcrafts, the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 bamboo slips and silk, the Taoist, the Buddhism medical science, the Silk Road
相關次數: 點閱:508下載: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此論文旨在對漢代時期的疾疫防治方法進行綜合性的探究。漢代時期為疾疫頻發的時期,其中東漢時期的疾疫次數比西漢時期要頻繁得多,而其原因則是與當時天災頻仍、邊疆遊牧民族的大量內遷、戰亂頻繁及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漢代人對疾疫的觀念,基本延續先秦時期的疾疫觀念,普遍認為疾疫是由鬼神、災異、巫蠱或自然之道等所造成。而面對疾疫所帶來的挑戰,漢代時期從官方到民間都有相應的措施以防治疾疫的發生與流行。官方方面透過設立醫事組織、內部檢討、物資補給與醫療援助及收葬屍體等措施,民間方面則透過神靈祭祀、求助醫者、使用器物辟邪、民俗與巫術等方式,這些都與當時天人感應、鬼神、陰陽五行等思想及巫風之盛行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中國醫學也在此時迅速發展,並在醫書、簡帛中提出多樣且系統化的疾疫觀念與防治方法;其次,疾疫的頻發也使道教得以崛起,並藉由典籍來探討疾疫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而且,漢人亦有著一定的個人、飲食及環境等衛生的觀念,並體現在生活習慣、醫學、禮儀、國家制度等層面上。除了中國本土醫學的發展外,當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使西域醫藥、佛教醫學等陸續傳入中國,它們均為中國本土醫學帶來了新的養分,對中國醫學內涵的充實與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且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This thesis aim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method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Han Dynasty was a period of frequent epidemics, with the Eastern Han experiencing epidemic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Western Han. The reasons for this were related with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s of nomadic tribes from the border regions, the frequent wars, and the people's dietary habits at the time.
    The concept of epidemics in the Han Dynasty basically followed the concept of the pre-Qin period, with the general belief that epidemics were caused by the ghosts and spirits,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witchcrafts, or the natural laws. For Facing the epidemics' challenges,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in the Han Dynasty implement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epidemics. The official side adopted the polic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medical organizations, internal reviews, material supplies and medical assistances, and buried the corpses, etc.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used the methods such as deity worshipping, seeking the help for healers, using the implements to exorcise and the folklore customs and witchcrafts, etc. These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though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he ghosts and gods,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and the prevailing of witchcrafts at that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Han Dynasty by proposing diverse and systematic concept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epidemics in the medical books, the bamboo slips and silk documents. Secondly, the frequent outbreaks of epidemics also led to the rise of Taoism, which used classics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seases. Moreover, the Han's people also have certain concepts of personal, dietary,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which were reflected in living habits, etiquettes, national systems and other levels. In ad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opening of the Silk Road at that time also imported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Buddhist medicine into China. They all brought the new nutrients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 第三節 章節安排 8 第一章 漢人的疾疫世界 9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疾疫觀 9 第二節 漢代的疾疫觀 15 第三節 漢代疫情統計及其成因 22 第二章 漢代官方的疾疫防治 30 第一節 醫事組織之設立 30 第二節 政府內部之檢討 32 第三節 物資援助、賦役開支減免及災害處理 35 第四節 屍體收葬 38 第三章 漢代民間的疾疫防治 42 第一節 祈求神靈、求助醫者 42 第二節 器物辟邪 49 第三節 民俗與巫術驅疫 56 第四章 早期醫書、道教典籍中所見的漢代疾疫防治 66 第一節 早期醫書、道教典籍中所見的漢代疾疫觀 66 第二節 藥療與食療 75 第三節 針灸與養生 88 第五章 其他方面的疾疫防治 100 第一節 漢人的衛生保健 100 第二節 漢代時期的中外醫學交流 108 結論 114 徵引書目 118

    一、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7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戰國)秦越人著,張登本撰,《難經通解》,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93。
    (漢)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收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漢)韓嬰著,(清)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3。
    (東漢)荀悅著,(明)黃省曾注,《申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漢)崔寔撰,《四民月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漢)張仲景著,(晉)王叔和撰次,(宋)成無己注,(明)汪濟川校正,《注解傷寒論》,收入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第32冊,秦漢文明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漢)張機撰,(晉)王叔和集,(宋)林億等詮次,《金匱要略方論》,收入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第33冊,秦漢文明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6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應劭撰,(民國)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漢)應劭撰,《漢官儀》(收入(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蔡質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收入(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0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4。
    (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0。
    (南朝齊、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
    (唐)房玄齡注,劉績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孫思邈撰,(宋)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備急千金要方》,收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收入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彙刊》,類書彙刊之一,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6。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臺一版。
    (宋)洪适著,《隸釋》,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明)王九思等撰,《難經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李時珍著,史世勤、毛德華等點校,《本草綱目》,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
    (明)孫瑴編,《古微書》,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明)張溥輯評,宋效永校點,《三曹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清)吳謙等編,《醫宗金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張隱菴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
    (清)張隱菴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4。
    (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箚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清)蘇輿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最終修訂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饒宗頤著,《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二、出土材料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賴非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2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焦德森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3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王建中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簡(上)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下冊,上海:中西書局,2010。
    周祖亮、方懿林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馬繼興著,《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張延昌主編,《武威漢代醫簡注解》,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彭邦炯編著,《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釋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嚴健民編著,《五十二病方注補譯》,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

    三、學者專書
    孔祥星、劉一曼著,《中國古銅鏡》,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
    牛天偉、金愛秀著,《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申雲艷著,《中國古代瓦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宋天彬、胡衛國著,《道教與中醫》,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零著,《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李振宏著,《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
    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金仕起著,《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以醫史文本為中心的一個分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
    侯良著,《馬王堆傳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侯良著,《塵封的文明——神秘的馬王堆漢墓(修訂版)》,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版。
    段致成著,《《太平經》思想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二編第54、55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胡新生著,《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高文著,《漢碑集釋》,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版。
    常素霞著,《中國玉器發展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張樹劍著,《言古驗今——中國針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1。
    許倬雲著,《西周史(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許進雄著,《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紹棣著,《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麥克尼爾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3版。
    彭衛、楊振紅著,《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楊金萍著,《漢畫像石與中醫文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賈艶紅著,《漢代民間信仰與地方政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廖育群著,《重構秦漢醫學圖像》,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熊曼琪主編,《傷寒論》,收入《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台北:知音出版社,2000。
    趙容俊著,《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劉屹著,《敦煌道經與中古道教》,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劉滴川著,《致命大瘟疫:亡覆帝國盛世的隱形殺手》,新北:好優文化,2020。
    練春海著,《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鄺芷人著,《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魏慈德著,《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四、期刊論文
    孔賓,〈從禮制到節慶——先秦兩漢時期社祭的變遷〉,《山東社會科學》,第 7期(2011),頁 61-64。
    尤仁德,〈漢代玉佩剛卯嚴卯考論〉,《人文雜誌》,第6期(1991),頁86-90。
    王力、王希隆,〈東漢時期羌族內遷探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2007),頁48-60。
    王文濤,〈漢代人眼中的疫病〉,《河北學刊》,第27卷第4期(2007),頁105-108。
    王文濤,〈漢代的抗疫救災措施與疫病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7),頁266-269。
    王文濤,〈漢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點〉,《史學月刊》,第11期(2006),頁25-30。
    王永飛,〈兩漢時期疾疫的時空分布與特徵〉,《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頁32-36。
    王秀妍,〈兩漢時期西王母形象的仙化〉,《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7卷第5期(2017),頁42-46。
    王尚義,〈兩漢時期黃河水患與中游土地利用之關係〉,《地理學報》,第 58 卷第1 期(2003),頁 73-82。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第3卷第3期(1992),頁1-35。
    王德剛,〈漢代道教與買地券、鎮墓瓶〉,《文獻》,第2期(1991),頁264-271。
    田學慧、鞏寶平,〈漢代食品禁忌的主要成因〉,《美食研究》,第39卷第 2期(2022),頁13-19。
    何根海,〈中國儺的源生與流變考論〉,《安徽史學》,第6號(2015),頁56-62。
    吳榮曾,《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文物》,第3期(1981),頁56-63。
    呂名中,〈試論漢魏西晉時期北方各族的內遷〉,《歷史研究》第6期(1965),頁79-92。
    宋鎮豪,〈商代的巫醫交合與醫療俗信〉,《華夏考古》,第1期(1995),頁77-86。
    宋鎮豪,〈商代的疫病認知與防控〉,《歷史研究》,第2期(2020),頁4-13。
    李宗定,〈《老子想爾注》詮釋老子方法析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2006),頁233-258。
    李宗定,〈從《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論漢末佛教禪法之「守意」與道教「守一」修持法門關係〉,《法鼓佛學學報》,第32 期(2023),頁129-181。
    李明姝,〈從《內經》九宮八風理論探討中醫時空醫學思想〉,《台北市中醫醫學雜誌》,第28 卷第2期(2022),頁1-11。
    李桂閣,〈南陽地區東漢墓出土陶塑鎮墓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12號(2015),頁101-110。
    李祖倫,〈《黃帝內經》藥學思想探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1996),頁1-3。
    李凱平,〈《黃帝內經》有關疾病發生的根源與普遍機理的探討〉,《中醫藥雜誌》,第31卷第1期(2020),頁48-65。
    李發林,〈記山東大學舊藏的一些漢畫像石拓片〉,《考古》,第 11 期(1985),頁 994-1001。
    李豐楙,〈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新1期(1990),頁151-179。
    林泊,〈陝西臨潼漢新豐遺址調查〉,《考古》,第 10 期 (1993),頁 904-908。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頁1-44。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漢代疾病研究」之一〉,《史原》,第16期(1987),頁29-53。
    林麗如、林昭庚,〈「腸辟」初探〉,《台灣中醫醫學雜誌》,第17 卷第1期(2019),頁5-13。
    竺可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第1期(1972),頁15-38。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漢河南縣城陶排水管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第 1 期(2005),頁 43-46。
    胡玉珍,〈《黃帝內經》飲食養生法之探析〉,《問學》第22期(2018),頁1-20。
    胡常春,〈考古發現的東漢時期「天帝使者」與「持節使者」〉,《考古與文物》第5期(2011),頁66-74。
    范新俊,〈從敦煌遺物看漢代醫藥文化之西傳〉,《上海中醫藥雜誌》,第 1 期(1991),頁 36-37。
    韋正、李虎仁、鄒厚本,〈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第 8 期(1998),頁 1-20。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第 11 期(1984),頁 22-40。
    徐會利,〈求道與求長生之一貫:論《老子想爾注》的養生之道〉,《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第4期(2022),頁43-52。
    桑東輝,〈災難印記 心理投影 消災祈願——從漢代畫像石、壁畫、銅鏡等鏡像看「疾疫」的影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36 卷第1 期(2021),頁13-19。
    高臻、賈艶紅,〈略論秦漢時期民間的社神信仰〉,《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4 期(2003),頁 45-48。
    張建鋒,〈漢長安城排水管道的考古學論述〉,《中原文物》,第 5 期(2014),頁51-59。
    張影、鄔曉東,〈西王母的神格發展與漢代西王母崇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3),頁88-92。
    曹劍波,〈《老子想爾注》養生智慧管窺〉,《宗教學研究》,第2期(2021),頁159-162。
    梁其姿,〈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本2分 (1999),頁 399-438。
    陳昌文,〈漢代城市的治安與組織管理〉,《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 期 (1998),頁 369-374。
    陳彥良,〈兩漢災害高峰期──天災、人禍與治亂盛衰的關聯性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57 期(2016),頁47-116。
    陳政雄,〈《老子想爾注》之養生思想探析〉,《慈惠學報》,第17期(2021),頁1-13。
    陳政雄,〈張魯天師道政權與《老子想爾注》之關連探討〉,《慈惠學報》第12期(2016),頁126-137。
    彭浩,〈張家山漢簡《引書》初探〉,《文物》,第 10 期(1990),頁 87-91。
    曾龍生,〈從禮儀看信仰——再論漢代普遍流行的靈魂觀〉,《漢學研究》,第37卷第1期(2019),頁1-38。
    舒顯彩,〈祠堂與兩漢社會文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 卷第4 期(2019), 頁44-51。
    舒顯彩,〈漢代飲食禁忌及其社會風俗論析〉,《唐都學刊》,第38卷第5 期(2022),頁23-32。
    黃碧松,〈白塞氏病中西醫探討與中醫臨床思維〉,《傳統醫學雜誌》27卷1期 (2016),頁17-30。
    楊振紅,〈漢代自然災害初探〉,《中國史研究》,第 4 期(1999),頁 49-60。
    劉衛鵬,〈漢代鎮墓瓶所見「神藥」考〉,《宗教學研究》,第 3 期(2009),頁 1-7。
    樓嘉軍,〈氣候演變與民族遷徙——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新探〉,《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1992),頁12-16。
    盧紅蓉、蘇靜、李海玉,《黃帝內經》疾病發生模式探討,《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第26卷第7期(2011),頁1485-1487。
    羅操,〈墓券所見東漢時期的民間巫術〉,《東嶽論叢》,第41卷第9 期(2020),頁97-106。
    羅操,〈墓券與東漢民眾的生死觀念〉,《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 卷第2 期(2014),頁12-17。
    龔勝生、劉楊、張濤,〈先秦兩漢時期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5卷第3輯(2010),頁96-112。

    五、專書論文
    古育安,〈試論清華簡〈金縢〉的「爾毋乃有備子之責在上」〉,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出土研究視野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0,頁17-42。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和醫療〉,收入林富士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頁9-67。
    李建民,〈「掩骴」禮俗與疾病想像〉,收入氏著,《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2009,頁249-284。
    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收入氏著,《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2009,頁133-174。
    李建民,〈艾火與天火——灸療法誕生之謎〉,收入氏著,《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2009,頁451-474。
    李建民,〈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考〉,收入氏著,《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頁3-24。
    李發,〈「禘風」與「寧風」:卜辭祭風問題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0,頁133-156。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頁29-84。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頁163-203。
    林富士,〈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頁553-614。

    六、學位論文
    孔德超,《出土簡帛所見驅鬼術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
    江怡蓁,《漢代四靈圖像造形研究——以漢代畫像磚(石)、瓦當、銅鏡為例》,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吳曉燕,《漢代民間自然神靈信仰研究——以漢碑為中心的考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李韶堯,《《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彥妙,《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徐維沁,《漢代銅鏡裝飾之研究》,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
    莊昭龍,《《黃帝內經》病傳理論的研究——五運六氣對病傳的影響》,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5。
    陳昇宏,《西王母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8。
    陳炫瑋,《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炫瑋,《先秦至漢初災異禳除禮俗及救治措施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楊瑛琦,《漢代肖形印的藝術特色》,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8。
    董家榮,《《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耀崬,《《黃帝內經》與《針灸大成》針灸禁忌研究》,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0。
    魯濤,《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醫方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賴宛鍾,《《傷寒雜病論》中「五苓散證」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謝姗姗,《漢代溷廁的考古學研究——以河南地區為例》,南京:南京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論文,2020。
    謝瓊儀,《《山海經》飲食養生醫療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魏小麗,《疾疫與兩漢社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

    七、佛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純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1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668-699。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九橫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317-318。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1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684-701。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113-122。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柰女耆婆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54-60。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96-98。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處處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137-144。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491-492。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14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771-774。
    (後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1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763-785。
    (吳)支謙譯,《佛說孛經抄》,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478-488。
    (吳)支謙譯,《佛說阿難四事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437-438。
    (吳)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2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頁369-371。

    八、網絡資源
    徐州博物館,〈西漢「趙姬沐盆」銘鎏金銅盤〉,典藏精品(https://www.xzmuseum.com/collection_detail.aspx?id=1943),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12月30日。
    徐州博物館,〈西漢記重銘文銀鋗〉,典藏精品(https://www.xzmuseum.com/collection_detail.aspx?id=1935),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12月30日。
    湖南博物院,〈雲紋漆匜〉、〈雲紋漆案〉、〈「君幸食」小漆盤〉、〈「君幸食」漆耳杯〉,藏品賞析(https://www.hnmuseum.com/zh-hant/cangpin/node/8156),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12月3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