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子葦
Yang, Tzu-Wei
論文名稱: 李漁《比目魚》劇場性之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atricality in Li Yu’s "Bi Mu Yu"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李漁《比目魚》劇場性西方劇場理論
外文關鍵詞: Li Yu, Bi Mu Yu, theatricality, Western theatrical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11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李漁為中國最具代表性戲曲家之一,其近代戲劇的創作思維,以及理論與實務雙全的經驗下,更促成他在劇曲中的成就,其戲劇理論著作更為被後世推崇。李漁的《比目魚》則是以戲班為背景的故事,李漁將其經營戲班作戲、導戲及演戲的經驗,潛移默化在《比目魚》的故事中,故其「劇場性」的元素更值得作為探討。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蒐集整理李漁生平與戲劇演出及李漁《比目魚》之相關研究論著,並爬梳中國及西方劇場性之理論,以利之後章節做劇場性的分析;第二章,從李漁文學性的小說〈譚楚玉〉出發,探討李漁在創作小說時的思維描述,以及其中對於戲曲《荊釵記》戲中戲之互文性的應用,最後到《比目魚》劇場寫作的思維描述之探討;第三章則深入《比目魚》劇本,依據西方現代劇場理論討論的「導演」、「演員」及「空間」三個面向,進行「劇場性」的分析;第四章則觀看《比目魚》劇本文本,從劇本中的文字描述以「導演」、「演員」、「空間」及「觀眾」四個面向,針對故事存在的戲劇背景進行探討,包含戲班文化、演員行當的生態,到戲臺搭建與觀眾觀戲文化;最後第五章結論,統整前四章的內容,並回歸總觀李漁傳奇中的劇場性,理解別於當時代流行的戲曲風格,提出以前衛的視野與劇場概念進行創作的「李漁的劇場性」。

    Li Yu(李漁)from the 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pera artists in China. His productive thinking of modern opera and his experience, which demonstrated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kills, had contributed to his success, and his written works on drama theory have been held in high esteem for generations. Li Yu’s Bi Mu Yu(比目魚)tells a story of theatrical troupes. Li imperceptibly combined his experience in managing troupes, directing and performing operas into the story of Bi Mu Yu. Therefore, its theatricality is worth getting further studied. This research contain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ims at presenting the motive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ing from Li’s novel Tan Chu Yu(譚楚玉)to Jing Chai Ji(荊釵記), a story within a story. Ultimately, we will thoroughly discuss the mindset in theatre writing of Bi Mu Yu. In the next chapter, we will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script of Bu Mu Yu and, based on the Western theory of modern theatre, discus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lay: director, actor, and space arrangement.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script and focus on its theatrical background, including the opera culture, performers’ lifestyles, arrangement of stages, and theatre seeing culture. Lastly, besides reviewing the content of the previous four chapter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theatricality in Li’ s works, and conclude that unlike the typical style of his era, Li Yu’s theatricality was executed with progressive vision and theatrical ideas.

    摘要 iii 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 李漁生平與戲曲創作演出及其劇場性之相關論述 4  二、 李漁《比目魚》之相關研究論述 6  三、 中國古典戲曲劇場與理論之探討與相關論述 8  四、 西方戲劇理論與劇場性之探討與相關論述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3 第二章 〈譚楚玉〉、《荊釵記》到《比目魚》的舞臺展現 24 第一節 〈譚楚玉〉的紙上舞臺 25 第二節 《荊釵記》的傳統舞臺 28 第三節 《比目魚》的現實舞臺 32 第三章 《比目魚》之現代劇場性元素分析 39 第一節 導演對戲劇的解析 40 一、 既定情境解析 41 二、 戲劇動作分析 42 第二節 演員對角色的詮釋 52  一、 生──譚楚玉 53  二、 旦──劉藐姑 56  三、 小旦──劉絳仙 58  四、 小生──慕容介 62  五、 淨──錢萬貫 63 第三節 舞臺場景與服裝穿戴的運用 64  一、 舞臺與環境設置 64  (一) 江邊戲臺之景 65  (二) 山中江邊船上之景 67  (三) 莫漁翁家 71  二、 服裝安排 73 第四章 《比目魚》中描繪的劇場 78 第一節 戲班經營與其文化 78  一、 戲班組成 78  二、 二郎神──戲班供奉的神明 80  三、 戲劇演出活動 83 第二節 行當地位與演員生態 84  一、 行當地位 84  二、 演員生態 87  三、 臺上臺下的戲劇人生 89 第三節 劇場空間的設置與觀眾觀劇文化 98  一、 劇場空間的設置 98  二、 觀眾觀劇文化 99 第五章 結論 102 參考文獻(依出版年前後做編排) 105 附錄一 《荊釵記》與《比目魚》詞曲對照表 110 附錄二 《比目魚》行當分配與出場表 113 附錄三 演員角色的外在背景與內在動機摘錄 116 附錄四 各齣目場景列表 131

    一、 古籍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卷下》。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北京:中華出版,1960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臺北巿:洪氏出版發行,1975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二卷)笠翁傳奇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7 年。
    俞為民校注。《宋元四大戲文讀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二卷)笠翁一家言詩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三卷)閒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五卷)笠翁傳奇十種(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八卷)無聲戲、連城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五卷)笠翁傳奇十種(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首都圖書館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第五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二、 專書

    郭亮。《戲曲導演學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賴特(Edwand A. 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臺北:書林,1986年。
    陳文泉。《影視戲劇導演技術基礎》。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87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發行,1995年。
    邱坤良主編。《表演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8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系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姚坤君。《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臺北:書林出版,2008年。
    張春樹、駱雪倫著,王湘云譯:《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8年。
    周傳家。《戲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韓南(Patrick Hanan),楊光輝譯:《創造李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0年。
    克里斯多夫.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著,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臺北:書林,2010年。
    黃惟馨。《從《捕鼠器》看導演的創作歷程與劇場調度》。臺北:秀威出版, 2010年。
    烏塔.哈根(Uta Hagen)著,陳佳穗譯:《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臺北:書林出版,2011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
    李建平。《戲劇導演別論》。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王勝華。《戲劇的發生與本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康斯坦丁.史旦尼斯拉夫斯基(Sergvich Stanislavski)著,鄭君里、章泯譯:《演員自我修養》。臺北 : 新銳文創出版,2013年。
    朱宏章。《演員筆記30篇》。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4年。
    姚坤君。《演員必修課:穿梭於角色與演員之間的探索》。臺北,書林出版,2015年。
    高美華。《李漁戲曲學三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李怡賡。《空間凝視.情感的構築:劇場與舞臺設計工作歷程:以歌劇《波希米亞人》、戲劇《打狗傳奇》、戲劇《小土車》為例》。新北:華藝學術,2016年
    法蘭西斯.霍吉(Francis Hodge)、邁可.馬克連(Michael McLain)著,洪祖玲譯:《戲劇導演:分析、溝通與風格》(Play Directing: Analysis, Communication, and Style, 7th Edition)。新北:揚智文化出版,2020年。
    凱倫.布魯斯特爾(Karen Brewster)、梅莉莎.莎佛(Melissa Shafer)著,司徒嘉慧譯:《劇場設計:基礎舞臺、服裝、燈光設計實務入門》(Fundamentals of Theatrical Design: A Guide to the Basics of Scenic, Costume, and Lighting Design)。新北:揚智文化出版,2021年。

    三、 期刊論文

    胡天成:〈李漁演劇活動摭談〉,《藝術百家》,第4期,1990年,頁53-59、75。
    劉慧芬:〈中國古代廟宇戲臺研究(下)〉,《美育》,第72卷,1996年,頁45-56。
    塗怡萱:〈李漁戲曲理論中的觀眾意識〉,《中極學刊》,第1期,2001年,頁133-158。
    浦部依子:〈李漁戲曲《比目魚》中劉藐姑的主導性─對於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兩性關係的一些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135-140。
    孫福軒:〈李漁“結構第一”新論〉,《戲劇藝術》,2003年,第6期,頁86-91。
    邱春林:〈設計生活-論李漁的設計藝術宗旨〉,《包裝工程》,26卷2期,2005年,頁147-149。
    劉曉明:〈論古代戲曲中的插演―兼釋“打吒”與“吊場”〉,《戲劇藝術》,第3期,2005年,頁90-97。
    陳志勇:〈老郎神信仰的民間考察〉。《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2007年 4月),頁221-225。
    王小岩:〈李漁《比目魚》與明末清初浙西鄉村演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08年,頁275-292。
    黃淑祺:〈李漁戲曲《憐香伴》中的女性情誼〉,《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頁167-194。
    周育德:〈〈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解〉,《戲劇學刊》,第11期,2010年,頁7-22。
    汪詩珮:〈圖像、敘事、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比目魚》〉,《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2010年,頁111-150。
    汪詩珮:〈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民俗曲藝》,第167期,2010年,頁1-30。
    張小溪:〈試論《趙氏孤兒》的“史詩”結構——從《李漁論戲劇結構》出發〉,《科技信息》,第8期,2013年,頁191。
    陳志勇:〈戲曲行業“二郎神”信仰的生成與消歇〉,《民族藝術》,第109期,2013年,頁123-127、137。
    許暉林:〈比目魚的政治意涵:李漁改編實踐的一個案例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15年,頁207-240。
    李佳蓮:〈兩個世界的遇合──重讀李漁《蜃中樓》〉,《東海中文學報》,第23期,2016年,頁81-124。
    張家禎:〈作為商品的戲曲及劇作家——李漁戲曲之自我宣傳與建構〉,《戲劇研究》,第24期,2019年,頁1-32。
    張帆:〈中國傳統演出空間補遺之河邊戲場〉,《中央戲曲學院學報戲劇》,第192期,2020年,頁118-131。

    四、 學位論文

    單文惠。《《笠翁十種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幼嫻。《李漁的戲曲理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林雅鈴。《李漁小說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高源。《李漁的整體戲劇觀念及其理論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詹皓宇。《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蔣鑫。《戲中戲:從戲劇結構到戲劇觀念》。安徽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佳彬。《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趙永紝。《李漁《風箏誤》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周家守。《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王燕。《李漁戲劇舞臺搬演技巧論研究》。重慶師範大學文藝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林立雄。《立基於承繼的新變:李漁傳奇的編創手法及其演出考述》。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廖語辰。《從演員功課分析形成「演員作業表格」歷程之研究-以《九層之家》廖蓮妹一角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楊翰。《李漁《十種曲》之喜劇理論與創作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五、 網頁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瀏覽日期:2021年3月31日。
    《婺劇史話》連載|李漁與衢州:https://www.sohu.com/a/303371901_653506,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