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祐安
Li, You-An
論文名稱: 晚清臺南府城空間紋理保存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Street Pattern of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臺南府城都市紋理歷史街巷
外文關鍵詞: Tainan City, urban texture, historic streets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的臺南市中西區為清代時臺灣(南)府城的舊址,而其作為全臺首府發展至全盛時期的都市紋理,有一部分遺留至今,成為當今都市空間脈絡的一部分。本研究所討論的臺灣(南)府城之城市紋理,為自荷蘭時期發軔,明鄭時期發展,晚清時期成形,之有機傳統都市紋理。爾後,經日治時期日人引進西方近代幾何式的城市道路規畫模式,再由播遷來臺的國民政府加以執行後,今日臺南市新舊紋理並存的都市風貌於是形成。
    當今臺南舊市區中的現代化道路所分割的街廓中,存在著大量曲折蜿蜒的歷史街巷,而該歷史街巷所串起的古臺灣(南)府城城市空間架構,已被今日的現代城市空間架構所取代。在當今古蹟保存意識高漲的同時,具有歷史性的巷道空間卻持續因道路拓寬或是開闢而改變、消失,而歷史場域保存也逐漸失去其完整性。
    有鑑於此,近代道路的規劃和執行過程中,與歷史巷弄的保存之衝突與取捨便成為當前需慎重考量的議題。本研究欲了解晚清臺灣(南)府城空間歷史紋理,於今日臺南現代化城市空間中保存的狀態以及共存的情形,並提出相關程度上的評估。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課題為以下三點:
    1.晚清臺灣(南)府城都市紋理的形成過程以及架構。
    2.日治至國民政府時期都市計劃與執行對於府城歷史紋理的衝擊。
    3.晚清府城歷史紋理於今日的留存實況。

    The central western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today was the site of Taiwan (Tainan) capital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this study, the urban context that we discussed, it’s the area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Dutch period (1624-1662), the Ming Zheng period (1662-1683), and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1683-1894), with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ditional organic urban context. Later 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4-1945), the urban context had applied with western geometric style which executed by the KMT government of Taiwan after WWII. The old and new urban texture formation is now coexisting in the Tainan city.
    The winding historical streets and alleys were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Taiwan (Tainan) capital city’s urban context, which is now beneath the layer of modern street blocks and new urban space. Today, due to widen road and to develop new street, history preservation on the historic streets and alleys is gradually losing its integrity, and the historical paths are eventually disappearing and transforming.
    How to preserve historical content in this aged city become issues which required high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rvation status and states of old-new streets coexistence in order to make an assess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degree.
    The three main discus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 The urban texture forming process and it’s formation of Taiwan (Tainan) Cit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2. The impact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it’s execution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the KMT government on the historic streets and alleys.
    3. Tainan City’s current preservation satus of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urban texture.

    目錄…………………(I) 圖目錄…………………(V)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2研究範圍……………………………………1-2 1-2-1時間界定………………………1-2 1-2-2空間界定…………………………………1-2 1-3相關文獻回顧……………………………1-3 1-4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1-5 1-4-1研究方法……………………………1-5 1-4-2研究流程……………………………1-5 第二章 臺南府城的發展脈絡…………………2-1 2-1荷據時期的開發……………………………………2-1 2-1-1荷蘭人來臺始末…………………………2-1 2-1-2港埠市街規畫…………………………2-3 2-1-3歷史性建築的遺緒………………2-7 2-2明鄭時期的拓展………………………2-8 2-2-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與漢人社會體系的建立………2-8 2-2-2承天府的市街建設…………………2-9 2-2-3歷史性建築的遺緒…………………2-11 2-3清領時期的建置…………………………2-14 2-3-1清廷設置臺灣府與官僚機構的建置…………2-14 2-3-2城防設施的建構……………………………………………2-16 2-3-3重點街巷的命名與變遷………………………………2-17 第三章 晚清的城市空間架構………………………………3-1 3-1城市空間範疇……………………………………………………3-2 3-1-1地形環境基礎………………………………………………3-2 3-1-2人為城市邊界………………………………………………3-6 3-1-3城市空間規模………………………………………………3-9 3-2城市性設施………………………………………………3-10 3-2-1文官衙署……………………………………………3-10 3-2-2武官營署………………………………………3-12 3-2-3文教設施………………………………………3-14 3-2-4官祀廟宇………………………………………3-16 3-3交通系統與紋理組織…………………………………3-19 3-3-1對外交通聯繫…………………………………………3-19 3-3-2水路交通紋理與構成要素…………………3-19 3-3-3陸路交通紋理與構成要素…………………3-33 第四章 近代都市計畫改變歷史府城……………………4-1 4-1殖民政府重新規劃臺南………………………………………4-1 4-1-1市區改正時期的措施…………………………………4-2 4-1-2市區計畫時期的規劃…………………………………4-4 4-1-3市民擴張計畫時期的策略…………………………4-5 4-1-4都市計劃的制度化……………………………………4-8 4-2國民政府賡續執行都市計劃………………………4-10 4-2-1戰前都市計劃藍圖的確認……………………4-10 4-2-2推動都市計畫開闢新街道………………………4-12 4-2-3新街道網絡取代舊街巷系統………………………4-14 4-3府城歷史紋理的破壞…………………………………………4-19 4-3-1舊城市性設施的廢棄與破壞………………………4-19 4-3-2舊城牆設施的拆除……………………………4-23 4-3-3歷史城區紋理的大量破壞………………4-26 第五章 府城歷史紋理的現況調查……………………5-1 5-1維持完整之歷史性紋理………………………………5-5 5-1-1水路紋理構成…………………………………………5-5 5-1-2陸路紋理構成…………………………………………5-8 5-1-3維持完整因素…………………………………………5-9 5-2空間形體改變但可鑑識之歷史性紋理……………………5-17 5-2-1水路紋理構成……………………………………5-17 5-2-2陸路紋理構成……………………………………5-18 5-2-3形體改變因素……………………………………5-19 5-3空間形體消逝難以辨識之歷史紋理…………5-27 5-3-1水路紋理構成………………………………5-27 5-3-2陸路紋理構成………………………………5-29 5-3-3形體消逝因素………………………………5-30 5-4時空變遷下的府城歷史紋理……………………5-41 5-4-1府城歷史紋理的演變與其對府城的影響……5-41 5-4-2府城歷史紋理數據在保存上的意義……………5-41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6-1 6-1結論……………………………………………6-1 6-2後續研究…………………………………6-3 參考文獻……………………(i)

    地圖:
    「1907年台南市全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1907。
    「台南市都市計畫航測地形圖」,臺南市政府,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工程學系,1996。
    「明志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臺南市案內圖」,臺南廳告示第70號,臺南廳報第689號,明治44 年7 月23 日,1911。
    「臺南市區改正圖(1929)」,《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黃武達,2006。
    「臺南都市計畫圖(1941)」,內政部營建署中部辦公室藏,1941。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L'i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Imbault-Huart C.,1968。
    專書:
    Lawrence Halprin著、許坤榮譯,《城市CITIES》,尚林出版社,臺北市,1986。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2005。
    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臺北市,2005。
    江日昇,《臺灣外記》,眾文出版,臺北市,1979。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漢聲雜誌,臺北市,1992。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2007。
    林勇,《臺灣城懷古集》,興文齋,臺南市,1960。
    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臺灣志略、赤嵌集、澎湖臺灣紀略、澎湖續編(合訂本)》,臺灣大通書局,台北市,1977。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中縣,1989。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中市,1979。
    徐明福,《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文建會,臺北市,1996。
    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1-都市空間的溯源與演化》,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臺南市,2001
    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3:都市紋理暨型態之建構》,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臺南市,2001。
    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業強出版社,臺北市,1993。
    戚嘉林,《臺灣史(第一冊)》,農學經銷,臺北縣,1998。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臺北市,2002。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木鐸,臺北巿,1982。
    黃武達,〈日治時代臺南都市計劃道路網結構之分析〉,《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論文集(2)》,臺灣都市史研究室,臺北縣,1996。
    楊英,《從征實錄》,眾文出版,臺北市,1979。
    臺南市政府編,《臺南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氣候篇》,臺南市政府,臺南市,1979。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2007。
    研究論文:
    吉申君,《清代臺灣防禦性城市的建城原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吳秉聲,《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所碩士論文,1997。
    周郁森,《清代台灣城牆興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立浩,《荷鄭至清初台南市街形成與建築類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靜娟,《臺灣傳統街巷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所碩士論文,1988。
    柯俊成,《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梁俊仁,《日據前後臺南市街廓形態之構成與變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所碩士論文,1991。
    梁晉榮,《近代台南市街道命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琡玲,《臺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1。
    楊啟正,《日治時期台灣州治城市的基礎空間型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蕭百興,《清代臺灣(南)府城空間變遷的論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期刊:
    石萬壽,〈臺南市史略〉,《台灣風物》,卷26期4,1976。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卷39期2,1989。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卷40期1,1990。
    洪傳祥,〈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系的形成與空間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期,2003。
    洪傳祥,〈荷蘭人統治下赤嵌市街的空間規劃〉,《都市與計劃》,卷32期3,2005。
    洪燦南,〈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卷29期2,1978。
    范勝雄,〈臺南市都市計劃志(上)〉,《臺灣文獻》,卷30期2,1979。
    范勝雄,〈臺灣府城海岸線勘記〉,《臺灣文獻》,卷32期4,1981。
    徐雪霞,〈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展〉,《台南文化》,第十八期,1984。
    傅朝卿,〈古都?台南-蛻變中的府城歷史性環境〉,《建築師》,1995/1,1995。
    黃典權,〈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台灣文獻》,卷26期3,1975。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日治時代之臺南市近代都市計畫(一)〉,《建築學報》,期14,1995。
    黃秋月,〈台南市的名勝古蹟——其形成及維護(一)、(二)、(三)〉,《建築師》,六月、七月、八月號,1977。
    黃健敏,〈台灣的城與堡一、二〉,《建築師》,五月、六月號,1979。
    黃蘭翔,〈台南十字街空間結構與其在日據初期的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19,1995。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8-30公開
    校外:2015-08-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