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伊薇 Chiang, Yi-Wei |
|---|---|
| 論文名稱: |
玄妙殊巧之絕技:漢魏晉方術文化與學術思想探析 Mysterious and special skills: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and academic thought of numerology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81 |
| 中文關鍵詞: | 方術 、漢魏晉 、數術 、方技 、方士 |
| 外文關鍵詞: | Numerology, Han-Wei-Jin, Alchemy, Medicine, Numerologis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方術」始終是一道既清晰又模糊的風景。它既是帝王經緯天地、安定社稷的武器,也是庶民在災禍與無常中尋求慰藉的救贖。然而,此一深刻影響古代中國社會的知識體系,在後世的學術視野中,卻常被簡化為「迷信」的標籤,淡化了它豐富的文化價值。本論文研究旨在聚焦於方術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兩漢至魏晉,分別從學術源流、思想意蘊、史傳書寫、方士身分與社會交互等多重面向,深入探析此一知識體系的流變與內涵,更進一步剖析方術的理論建構、實踐樣態及精神影響。
在知識譜系的建構上,本論文以歷代〈藝文志〉為核心,追溯「方術學」的範圍與定義演變。從《漢書‧藝文志》起,詳析其〈數術略〉與〈方技略〉兩者分類內涵的差異,由此照見漢代方術體系,占驗預測與醫藥養生之別。其後,藉由輯佚與考證,更進一步分析了清人補述《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的〈藝文志〉,直至集大成的《隋書‧經籍志》,動態的呈現了數術、方技、方術、藝術等詞彙的涵蓋發展,從目錄學的視角,嚴謹地勾勒出方術概念的擴張與整合軌跡。
其次,在思想理論的溯源上,文中深掘先秦時期豐厚的根底,從儒、道、陰陽家的哲學思辨出發,輔以《日書》等出土簡牘的民間信仰,這些多元的思想元素,被系統性的整合成了陰陽五行、推占感應、屬性移傳等理論框架,由是奠定了方術的學理根基,更開展出卜算吉凶的「數術」與療癒養生的「方技」兩大實踐路徑,呈現由哲學到應用的發展層次。
另以史傳敘事來說,文中聚焦漢魏晉正史中的「立傳」現象,以見史家對於方術的評價,以及方士的歷史形象。從《史記》、《後漢書‧方術列傳》、《三國志‧方技傳》,再 至《晉書‧藝術列傳》,文中不僅揭示了其命名與內涵的轉變,更分析入傳方士的「家學師承」、「地域淵源」,以及史家對「異術」的分類與書寫策略,展現了不同時代下,方術特色的差異。
最後,在社會交互影響上,文中藉由宗教領域、人才品鑑、文學書寫與政治面向等視角,觀察方術如何全面滲透中古社會,並作為一套強大而靈活的文化系統,被社會各個階層所融合挪用。
總體而言,本文透過目錄學、思想史、史學史與社會文化史的多重進路,期望能為「方術學」確立其學術正當性,並為理解中國漢魏晉的思想、宗教、政治與社會生活,提供一把更具洞察力的鑰匙。
"Numerology” has always seemed to fade in and out of focus in the long river of Chinese history. This complex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erved a dual role of immense importance. On one hand, Emperors wielded it as a critical weapon for governing their realm, interpreting cosmic sign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ther, the common people turned to it for salvation and guidance amidst the suffering caused by disasters and the anxieties of uncertainty. Despite the deep and abiding influence that this knowledge system had o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t is often simplistically labeled as “superstition” by latter-day academics, a dismissal which causes its rich cultural value to be overlook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ocus on the key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the Han Dynasties and the Wei-Jin Period, a critical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ology. The evolution and substance of this knowledge system are analyzed through a variety of aspects. These include a deep dive into its academic origins, its foundational ideological mindset, its portrayal in historical writings, the changing status of numerologists, and its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s with society. The paper also goes on to dissect the cor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the diverse formats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found mental influences of numerology on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 detailed knowledge genealogy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imperial bibliographies, or Yiwen Zhi, from past dynasties as the core framework. This approach allows for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cope and definition of “Numerology Studies”over time. The analysis begins with the Hanshu - Yiwen Zhi, which is examin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what it categorized as “Numerology” and "Medicine”. Through this examination, the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between divination-based arts and medicine-based arts in the Fang Shu system during the Han Dynasties can be clearly established. Following this, compilations and textual investigation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Yiwen Zhi from the Qing Period, which contain annotations of the Hou Han Shu, San Guo Zi, and Jin Shu. This analysis extends to the penultimate work of the Sui Shu - Jingji Zhi.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covering concepts such as alchemy, medicine, numerology, and the arts—is presented in a dynamic manner. This provides a rigorous outline of how concepts in numerology expanded, shifted, and coalesced over time from a bibliographic perspective.
Secondly, to trace the source of its ideas and theories, the paper explored the rich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the pre-Qin Period. The philosophies of the influential Confucian, Taoist, and Yingyang schools served as the primary starting point for numerology's theoretical architecture. These elite philosophies were supplemented and grounded by popular folk beliefs, which are evident from excavated bamboo slips such as the Ri Shu (Day Books). All these different thought elements were then systematically combined into sophistic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at became the bedrock of the field, 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 mechanics of Divinations and Sensing, and the logic of Attribute Transfer. These theorie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core principles of numerology but were also developed into the two main practical pathways that defined its practice: “Numerology” for the purpose of divining auspicious and inauspicious outcomes, and “Medicine” for the purpose of healing and achieving longevity. Together, these interconnected branches represent the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ystem, moving from abstract philosophy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creating “promotional biographies” in the official histories of the Han, Wei, and Jin periods. The inclusion of these figure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provides crucial insights into the opinions of state-sponsored historians on Numerology, as well as how numerologists themselves were viewed in history.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of Shi Ji, Hou Han Shu - Fan Ji Zhuan, San Guo Zhi - Fan Ji Zhuan, and Jin Shu - Yishu Liezhuan not only revealed how the names and meanings of these practices changed over time.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Family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Locations” of the alchemist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 who received biographies. This analysis shows how historians classified and wrote about the “Occult Arts” and presents the different featur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umer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Finally, regarding its interactions with society, the paper observed how numerology became a pervasive part of medieval society, influencing it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including religion, systems of talent appraisal, literature writing, and politics. As a powerful and flexible cultural system, Numerology was also absorbed and appropriated by all levels of society to suit their respective needs.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orthodoxy of “Numerology Studies” by employing a multitude of approaches, including Bibliography,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toriography, and Socio-cultural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by providing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is often-misunderstood field, the paper also sought to provide a key that will unlock a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 ideas, religion,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during the Han, Wei and Jin periods of China.
一、 古代典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一). 經部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春秋‧左丘明著,胡文波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朱 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200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經韻樓刊本,1958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焦 循:《易餘韓若錄》,《國學集要》初編本(臺北:新文堂出版社,1989年)
屈萬里:《尚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二). 史部
西漢‧司馬遷:《史記》,楊家駱主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東漢‧班 固撰,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北魏‧魏 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東晉‧葛 洪撰,王學典注釋:《山海經全鑒》(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年)
後晉‧劉 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 曄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沈 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楊家駱主編:《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 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孫廣撰,收錄自孫海編:《中國考古集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南宋‧鄭 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凌稚隆輯校,李光縉增補,日本‧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清‧牛運震:《空山堂史記評註》,收入張舜徽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清•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清‧姚振宗:《後漢‧藝文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9年《二十五史補編》本)
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9年《二十五史補編》本)
清‧丁國鈞:《補晉‧藝文志》,收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紀 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紀 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紀 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清高宗敕纂:《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文物出版社:《馬王堆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三). 子部
春秋‧李 聃著:《老子》,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春秋‧管 仲撰,李 勉校注:《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春秋‧墨 翟:《墨子》,收錄自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戰國‧莊 周撰,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戰國‧莊 周撰,王叔岷校:《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戰國‧荀 況:《荀子》,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戰國‧莊 周:《莊子》,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戰國‧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戰國‧晏 嬰:《晏子春秋》,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戰國‧稷下學派等編:《管子》,國學出版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秦‧呂不韋著、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佚 名:《黃帝內經》,王洪圖等編:《黃帝內經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
佚 名,郭藹春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佚 名,河北醫學院校釋:《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佚名,唐‧王 冰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1975年)
西漢‧劉 安等編,清‧莊逵吉校:《淮南子》(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東漢‧班固、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修委員會,1980年)
東漢‧王 充撰,黃 暉校釋,劉盼遂集解:《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王 符撰,馬世年譯註:《潛夫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西漢‧劉安等撰,劉文典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24年)
三國‧劉劭《人物志》,收自《四部叢刊初編》,第429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魏‧曹丕等撰,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東晉‧葛 洪,王 明校注:《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晉‧葛 洪撰,楊照明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東晉‧葛 洪撰:《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劉宋‧劉 卲撰,梁滿倉譯注:《人物志》(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智 升:《開元釋教錄》(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北京白雲觀版本:《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王先謙編,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何 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清‧陳夢雷等編:《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
(四). 集部
魏‧曹操撰,劉殿爵等編:《曹操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曹植撰:《宋本曹子建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
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魏‧阮籍:《阮嗣宗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魏‧嵇 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虹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歐陽詢編,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袁詠秋、曾季光主編,《中國歷代圖書著錄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二、 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 丁:《思想史視野下先秦儒家歷史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1年)
王志民:《齊文化論稿》(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
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田 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古健青等編:《中國方術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
牟宗三撰:《原善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沈志安:《中華相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曉海:《讀易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 : 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任繼愈《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宗教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沈志安:《中華相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均明:《古代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零著:《中國方術概觀‧房中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建民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李 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 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 儼:《中國算學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李景星著,陳永品點校整理:《史記評議》(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李建民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出版,1982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
呂绍虞:《中國目錄學史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金開誠編:《中醫服食與神秘的煉丹》(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祝平一:《漢代相人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洪丕謨、姜玉珍:《中國古代算命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班大為著、徐鳳先譯:《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啟無、朱耘菴:《龜卜通考》(北京:國立華北編譯館,1942年)
徐文珊編:《史記評介》(臺北:維新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胡楚生:《中國目錄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俞曉群:《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祕意義》(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8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樹勳:《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晏昌貴:《巫鬼與淫祀:處檢所見方術宗教考》(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久金:《中國星占揭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正榮:《奇人異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永正:《中國方術大辭典》(桃園:中央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 來:《古代的宗教和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陳 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 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伯嘉,李成均:《重修汝南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38年)
陳建武:《中國神秘文化》(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睡虎地秦墓簡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肆)放馬灘秦墓簡》(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陳興仁:《神秘的相術──中國古代體相法研究與批判》(北京: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架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 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張岱年:《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張齊明:《亦術亦俗︰漢魏六朝風水信仰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桂 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程千帆:《目錄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39年)
陶 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曾忠恕:《中國全史——人口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劉 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 晶:《兩漢數術原理導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萬志英:《左道: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東方出版社,2007年)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0年)
蔣錫昌:《莊子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蔡仁厚撰:《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蔡璧名:《穴道導引:融合莊子、中醫、太極拳、瑜伽的身心放鬆術》(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魯 迅:《而已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鄭 同點校:《相術》,《古今圖書集成術數叢刊》(北京:華齡出版社,2008 年)
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韓復智《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興膳宏:《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蕭 艾:《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魏向東:《魏晉南北朝卷: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羅玄機:《江湖方術探秘》(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年)
龐樸等編:《先秦儒家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管子學刊編輯部:《齊文化縱論》(北京:華齡出版社,1993年)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江蘇藝文志‧蘇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耶利雅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臺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
﹝日﹞前島熊吉:《東西骨相學と人相學の研究》(東京:荻原星文館,1954年)
﹝日﹞諸橋轍次主編:《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出,1960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緯書集成.易緯乾鑿度》(東京:漢魏文化硏究會,1960年)
﹝日﹞石坂宗哲撰:《扁鵲伝解》,收入オリエント臨床文献研究所監修,《難經稀書集成》(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影日本[天保]壬辰鑴[1832]陽州園藏本,1997年)
﹝日﹞大野裕司:《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北海道:日本北海道大學出版會,2014年)
﹝日﹞川原秀城:《數と易の中國思想史:術數學とは何か》(東京:勉誠出版,2018年)
﹝日﹞武田時昌:《術数学の思考――交叉する科学と占術》(東京:臨川書店,2018年)
﹝日﹞武田時昌:《術数学の射程 東アジア世界の「知」の伝統》(東京:臨川書店,2021年)
﹝日﹞水口拓壽主編:《術數學研究の課題と方法》(東京:日本出版販売株式会社,2022年)
﹝日﹞山下克明:《陰陽道術数と信仰の文化》(東京:臨川書店,2022年)
﹝日﹞水口幹記:《前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術数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20年)
﹝日﹞水口幹記:《東アジア的世界分析の方法:〈術数文化〉の可能性》(東京:文学通信,2024年)
李約瑟著,陸學善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德﹞馬克思‧韋柏:《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
Donald J. Harper, Early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 the Mawangdui medical manuscripts,Routledge,1998.
Donald J. Harper, Early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 the Mawangdui medical manuscripts,Routledge,1998.
三、 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朱曉海:《「黃帝四經」考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尉聖:《從「道術」、「方術」、「心術」觀念看《荀子》與《莊子》間學術觀之繼承與發展》,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呼興華:《從術數的角度考察運氣學說的發生》,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林昀佑:《《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祝 捷:《曹魏之政治格局、士人社會與思想對話──以「正始玄學」為中心》,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白品鍵:《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劉 陽:《漢代方士醫學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
陳敬儒:《陳壽《三國志》與西晉史學嬗變之樞紐》,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17年
江伊薇:《魏晉品鑑書寫下的文化視域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盧嘉玲:《鄭仲夔《清言‧巧藝篇》研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張倪菁:《魏晉南北朝的水旱災荒與救災》,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
四、 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陳 槃:〈讖緯釋名〉,收錄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年),頁297-316。
陳 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收錄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頁1-67。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東方雜誌》1923年第20卷10號,頁62-71。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臺大歷史學報》,1980年第7期,頁1-30。
任乃強:〈巫師、方士與《山海經》〉,《文史雜誌》,1985年第一期,頁36-37。
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1990年第2期,頁149-176。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1期,頁439-508。
張永堂:〈中國古代術數的流傳與運用〉,《歷史月刊》,1993年第66期,頁51-56。
張興杰:〈方士:漢代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頁57-63。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第20期,頁307-340。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8期,頁365-400。
俞曉群〈數術對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的意義〉,《科學史通訊》,1997年12月,頁29-34。
殷善浩:〈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評議〉,《淡水中文學報》,1997年第4期,頁221-239。
鄭先興:〈河南漢文化精神〉,《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12-16。
胡孚琛:〈魏晉前後社會上的巫祝、方士和隱士〉,《宗教學研究》,1988年第Z1期,頁42-47。
王桂鈞:〈《日書》所見早期秦俗發微〉,《文博》,1988年第4期,頁63-70。
段 渝:〈巴蜀文化與漢晉學術和宗教〉,《中華文化論壇》,1999年第1期,頁67-85。
黃宛峰:〈河南漢代文化特色〉,《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1-7。
朱大渭:〈《晉書》的評價與研究〉,《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4期,頁44-52。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3月,頁43-118。
王鳳霞:〈儒道兩家對相人術的超越及其文學表現〉,《齊魯學刊》,2003年3期,頁105-107。
李法惠:〈漢代南陽的風俗文化〉,《史學月刊》,2004年第8期,頁115-116。
金仕起:〈《漢書‧藝文志》的方技史圖象──從其學術立場與現實義涵的考察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4年第22期,頁1-66。
王美秀:〈《高僧傳》的西域空間論述──以地理敘述為依據〉,《漢學研究集刊》,2006年第2期,頁1-18。
孫嘉鴻:〈道教行氣術及其運用〉,《嘉南學報》,2006年第32期,頁601-616。
王月華:〈「漢儒方士化」的實驗者——王莽〉,《應華學報》,2008年第4期,頁59-82。
金仕起:〈扁鵲倉公列傳命題析義〉,《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8年第29期,頁1-49。
曾春海:〈《管子》、《黃帝四經》與《周易‧繫辭傳》天道與治道之比較〉,《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8年第37期,頁65-98。
張文安:〈兩漢時期河南地區的水患及其治理與救助〉,《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89-96。
江建俊:〈由「違方易任」論殷浩身份之錯位〉,《成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0期,頁1-35。
黃世豪:〈論清代補史志學風與姚振宗《後漢藝文志》〉,《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09年第41期,頁405-424。
金仕起:〈晉平公病案鉤沉,〉,《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9年第31期,頁1-50。
吳 慧:〈僧一行生平再研究〉,《圓光佛學學報》,2009年第14期,頁77-110。
王 靜、梁 勇:〈秦漢時期方術、方士與政治文化之關係〉,《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頁39-43。
曾聖益:〈古代藝術觀念與唐宋書目藝術類的內容〉,《國家圖書館館刊》,2010年第2期,頁45-64。
丁 敏:〈從漢譯佛典僧人「神通」到《高僧傳》僧人「神異」:佛教中土化過程的考察面向〉,《政大中文學報》,2010年第14期,頁85-122。
朱曉海:〈《隋書•經籍志•敘論》東漢至西晉節補正〉,《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16期,頁1-33。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醫者與醫學〉,《古今論衡》,2010年第21期,頁83-114。
盧翠琬:〈《七略》、《別錄》之關係考辨〉,《國文天地》,2011年第4期,頁86-87。
趙 嘉:〈姚振宗《三國藝文志》的成就與不足〉,《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第17期,頁144-147。
廖名春:〈《荀子‧天論》篇「大天而思之」章新詮〉《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93-94。
王海華:〈探究五音律與占卜的聯繫〉,《作家雜誌》,2012年第9期,頁225-226。
邸宏香:〈略論范曄的逸民觀〉,《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頁36-38。
張佳弘:〈論中國政治史上的高僧──以佛圖澄、八思巴、姚廣孝為例〉,《佛教與科學》,2012年第1期,頁27-40。
昝風華:〈《國語》觀人記述簡論〉,《貴州文史叢刊》,2012年第 2期,頁63-68。
李顯光:〈方術與幻術的省思〉,《宗教哲學》,2013年第65-66期,頁283-296。
胡小林:〈荊州學派王粲與杜夔交遊師承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頁80-86。
江建俊:〈論管輅在「正始學術」新變中之地位─兼述其《易》論、方伎之預測鑑誡的應世智慧〉,《國文學報》,2013年第53期,頁1-33。
陳金鳳:〈葛玄與江西道教文化〉,《弘道》,2013年第2期,頁72-81。
張 娟、王戰揚等著:〈論一家之書出,眾家之書亡──以唐修《晉書》為例〉,《德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頁80-85。
吳冠宏:〈從「自足於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等四篇試解〉,《臺大中文學報》,2014年第45期,頁87-122。
黃信仁:〈《論語》中「天」概念的宗教性之轉換分析〉,《哲學與文化》,2015年第2期,頁155-172。
昝風華:〈援「道」入「相」:《莊子》相術思想的獨特性〉,《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頁11-18。
陳哲儒:〈天在荀子思想中意涵的再省察——對自然天詮釋進路的再檢討〉,《衍學集》,2015年第7期,頁104-121。
胡雅君:〈論范曄《後漢書‧方術列傳》的撰著成因〉,《觀劇之家》,2015年第8期,頁276-277。
蔣蘇、馮子誠、陳剛:〈道家導引術五禽戲中的原始動物崇拜探理〉,《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第6期,頁139–41。
張營營:〈西漢國家祭祀中的方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頁51-55。
王育婧,耿紀平:〈《史記》「為人」語式人物品評芻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2月,頁32-37。
蘇何誠:〈淺談徐復觀對孔子的音樂思想之探索〉,《孔學與人生》,2016年第78期,頁4-7。
陳睿宏〈北京大學竹簡《揕輿》值日本色之重要內涵〉,《臺大中文學報》2016年第55期,頁1-52。
郭思韻:〈讖緯、符應思潮下「封禪」體的與時因變及評介──以《文選》「符命」篇為主線〉,《文學遺產》2016年第2期,頁26-35。
張永清:〈巴人信仰文化及其觀念解讀〉,《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頁41-44。
代志星等:〈地方性知識視域下華佗五禽戲的養生理念溯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頁137-144。
王玉川、陳 威:〈毫州華佗五禽戲推廣研究〉,《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8期,頁34-36。
陳哲儒:〈節遇之謂命——試探《荀子》文獻中的天命關係〉,《宗教哲學》,2018年第85期,頁119-142。
范芝熏:〈從魏晉風流談士人的存在意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第4期,頁1-26。
陳德和:〈論成玄英《莊子‧應帝王疏》對壺子四示的解讀〉,《揭諦》,2019年第37期,頁1-65。
李翠琴:〈《孟子》中的「命」觀念〉,《清華學報》,2019年第49卷,頁1-24。
李恩慧:〈孔子鬼神思想探析〉,《人文天下》,2020年第14期,頁39-43。
藍日昌:〈方術與道術——再論莊子天下篇的創作年代〉,《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21年第24期,頁1-21。
李忠達:〈聲數同原:《周易時論合編》律學中的象數思維〉,《清華學報》,2022年第1期,頁41-77。
范樂陶:〈漢代律學視域下的宇宙圖式——律數、易數與緯學的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23年第43期,頁1-31。
江伊薇:〈論《高僧傳》中數術應用與思想意蘊〉,「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23年
江伊薇:〈論《世說新語》中的方術文化〉,《雲漢學刊》,2024年第48期,頁148-193。
江伊薇:〈《群書治要》選錄《桓子新論》之「術」思想探析〉,收錄自黃聖松編:《第五屆《群書治要》與《貞觀政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經典現代化論壇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24年),頁223-246。
〔日〕木村英一:〈術数学の概念とその地位〉,《東洋の文化と社会》第1輯,1950年,頁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