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秀玲 Lin, Hsiu-Ling |
|---|---|
| 論文名稱: |
《詩經》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 The view of the female image and women in The Book of Odes |
| 指導教授: |
林耀潾
Lin, Yao-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詩經》 、女性形象 、女性觀 、藝術技巧 、女性主義 |
| 外文關鍵詞: | “The Book of Odes”, writing skills, female image, female aspect, femin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2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不管是在語言藝術上、反映的周代歷史政治方面,甚至是人物的刻劃上,都有卓越之成就。本論文主題設定為「女性形象」及「女性觀」,因此將從各個層面去探析《詩經》中女性形象的刻劃,以及其所反映的女性觀。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架構,以及與本論文主題相關之論文、專書等研究現況。
第二章是《詩經》的時代背景探究。先了解周代的歷史、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背景,對《詩經》中的各詩篇的理解就能更深一層。
第三章旨在探究《詩經》中的女性形象,在各個詩篇中所呈現出的女性特質。這些女性有美麗、柔弱的一面,也有堅毅、專情的內在特質。本章即從女性的外在形貌與內在情感兩方面作探討,以探索《詩經》中女性形象鮮明且深植人心之因。
第四章則更進一層探討《詩經》中的女性形象之所以具有指標性的原因,除了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之外,更因為詩人們運用樸實的語言與卓越的藝術技巧,塑造出一個個形象鮮明且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
第五章探討《詩經》中的女性觀以及與西方的女性主義作一簡單比較之後,兩者間的交集之處。「女性主義」是時興的一種觀念、口號與運動,它強調的是兩性間的平等。《詩經》所映出的女性觀,也宣示了同樣的精神—獨立自主。這表示《詩經》這部經典除了藝術技巧令人嘆為觀止之外,其所蘊涵之精神,更具有劃時代之新義。
第六章綜合以上各章節,歸納、整合出《詩經》所展現之女性形象,以及反映周代的女性觀,具有中國傳統所強調的婦德,也具有堅毅、理性的現代女性特質。周代更是中國「男尊女卑」觀念的落實者,中國女性的地位由此時也開始起了巨大的變化。探究《詩經》的女性形象可以了解中國固有的文化內涵。
“The Books of Odes” is the one of the kind in Chinese history, since it reveals cultures, politics and living styles in ancient Chinese; its plain words and outstanding writing skills make “the Book of Odes” a long lasting masterpiece.
The thesis is an inquiry about the art of female image in “The Books of Ode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study methods of this thesis, the whole structure of it, and other related studies about female image. The second part concerns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Ode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Ode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rigid research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Chou, including its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time.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personalities of females in “The Books of Odes”, trying to reveal feminine features by discussing their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properties. Furthermore, I will then argue the foresight of female image in “The Book of Odes” during chapter four.
In the fifth part I compare the “The Book of Odes” with western feminism. Feminism today turns into a slogan 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sexual equality;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feminism is the equal treatment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this can also be founded in “The Book of Odes”. What is in common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 the spirit of autonomy.
For ancient females, their social statues are quite low; the treatment of women is inferior especially in Chou, so 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of Odes” not only have Chinese female virtues, but also have epochal western attitudes. In my opinion, “The Book of Odes” predicts a radical change in female treatment; in the final chapter.
一、傳統文獻
(一)經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12月)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邱燮友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周易正義》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許錟輝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尚書正義》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漢〕毛亨傳,〔唐〕孔穎達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毛詩正義》第3、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周禮注疏》第6、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田博元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禮記》第10、11、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沈秋雄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春秋左傳正義》第13、14、15、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上》第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下 春秋穀梁注疏》第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等疏,張文彬等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孟子注疏 論語注疏 孝經注疏 爾雅注疏上》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魏〕何宴注,﹝宋﹞邢昺等疏,董彥俊等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 爾雅注疏下 孟子注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2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宋〕嚴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8月)
〔清〕秦蕙田著,〔清〕秦蕙田、盧文詔、姚鼐等手校:《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2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第一、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2月)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9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2月)
(二)子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新興書局,1955年9月)
〔秦〕孔鮒:《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月)
黎明文化出版:《百子全書 管子上》第10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黎明文化出版:《百子全書 管子下~晏子春秋》第11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黎明文化出版:《百子全書 呂氏春秋》第20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主編:《墨子大全》第叁拾壹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10月)
(三)集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9月)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清〕聖組御定:《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93年5月)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23(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宋〕曹粹中:《放齋詩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清〕漢劉向:《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2月)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第一冊(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全唐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二、近人論著:
(一)詩經類研究專書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王啟興:〈說秦風蒹葭〉,《詩經鑑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6月)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8年11月)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2002年4月)
朱自清等著,過常寶、劉德廣主編,侯文華選編:《名家品詩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12月)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1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呂珍玉:《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2010年11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7月)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上下冊(臺北:五南圖書,1996年1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12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11月)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新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1月)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4月)
孫克強,張小平:《《詩經》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袁愈嫈譯詩,唐莫堯譯注:《詩經》上下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9月)
張偉保:《《詩三百》的形成與經典化》(臺南:能仁出版社,2005年5月)
許志剛:《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郭萬金選編:《詩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
陳子展:《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程俊英:《詩經譯註》(臺北:東良圖書,1988年9月)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4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10月)
雒啟坤:《《詩經》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8月)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城邦文化,2001年10月)
滕志賢:《新譯詩經讀本》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月)
謝晉青:《詩經之女性的研究》,《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台中:文听出版社,2008年)
顏重威:《詩經裡的鳥類》(臺中:鄉宇文化,2004年9月)
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三)史類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湖南:岳麓書社,1996年2月)
孟世杰:《先秦文化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金景芳著,劉文君出版:《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姚秀彥:《先秦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10月)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史》(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6月)
張廣志:《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福建;上海書店,1984年3月)
趙吉惠:《中國先秦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趙忠文:《先秦思想史要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8月)
劉廣明:《宗法中國》(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3年6月)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
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8年10月)
(四)女性學研究專書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6月)
王曉驪、劉靖淵:《解語花—傳統男性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田思陽:《漢樂府女性題材審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李小江等著:《女性?主義—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李銀河:《女性主義》(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1月)
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沙吉才主編:《中國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年9月)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10月)
洪鎌德:《女性主義》(臺北:一橋出版社,2003年6月)
徐敏:《女性主義的中國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高方:《《左傳》女性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喬以鋼:《中國女性的文學世界》(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趙東玉、李健勝:《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年6月)
趙樹勤:《女性文化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8月)
錢民輝、田玉榮:《中國女性行為的文化釋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駱曉戈:《尷尬的溫柔—女性學與本土經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
謝晉青:《詩經之女性的研究》,《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台中:文听出版社,2008年)
魏國英主編:《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羅思馬麗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11月)
羅婷:《女性主義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6月)
蘇紅軍、柏隸主編:《西方後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9月)
(六)美學類研究專書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5年3月)
朱光潛:《無言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禹克坤:《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8月)
格塞羅:《藝術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張文勛:《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8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詩學透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7月)
趙維江:《熟悉的陌生人—傳統文化中的女性審美》(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月)
蔣孔陽:《美在創造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謝凝高:《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9月)
魏飴:《詩歌創作的藝術與智慧》(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六)文學、詩歌與理論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1998年11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7月)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10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布裕民、陳漢森:《寫作思維技巧》(臺北:書林出版,1997年7月)
吳廣平:《楚辭全解》(長沙:岳麓書局,2008年1月)
沈謙編著:《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1月)
唐景凱:《中國詞的物體意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7月)
陳滿銘:《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4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11月)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9月)
黃麗蓉:《李白詩色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益智書局,1985年11月)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臺北:花木蘭,2008年3月)
魯迅:《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
(七)中國文化
李學勤:《中國古地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汪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知緣村:《聞香識玉-中國古代閨房脂粉文化演變》(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8年6月)
邱福海:《古玉簡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2月)
姚士奇:《中國玉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4月)
常金侖:《周代社會生活述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張廣文:《玉器史話》(臺北:眾文圖書,1992年10月)
盛義:《中國婚俗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許燕貞編譯:《中國玉》(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5年8月)
漢寶德:《金玉緣》(臺北:蕭中行文物基金聯經出版,1997年11月)
劉廣明:《宗法中國》(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3年6月)
鴻宇:《婚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八)色彩學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Dr.Morton Walker著,陳銘宗譯:《色彩的力量》(臺北:號角出版社,1995年8月)
朱介英:《色彩學》(臺北:美工科技,2001年8月)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大山正:《色彩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3月)
安琪拉萊特:《色彩心理學》(臺北:北星圖書,1997年7月)
(九)其他
Engels,Frederick 1884/1972.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ed. Leacock.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De Beaucoie,Simone 1947/1953.The Second Sex.HM.Parshley,trans.&ed. New York:Knopf,Ine.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Alan Bass,tra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87.
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Catherine Porter,tran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1,2,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5月)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c)(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6月)
卡繆著:《異鄉人》(臺南:祥一出版社,1995年10月)
殷夢霞、李定凱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籀文獻匯編》第二十四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6月)
三、學位論文
鍾洪武:《詩經中有關男女情感問題之探討與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秋英:《《詩經》棄婦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楊准:《從詩經看周代婦女的地位》(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蘇芳秦:《詩經之女性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彭燕:《詩經女性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沈文珍:《《詩經》女性角色及其婚姻研究》(臺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姚志國:《詩經「女性作品」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四、期刊論文:
王小靜:〈從《詩經》愛情詩看周代女性的婚戀處境〉2008年第23卷第6期,頁53-56。
王志芳:〈從《詩經》看商周時期的采集習俗〉,《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頁68-71。
田秀琴,袁和平:〈試論《詩經》中愛情婚姻詩的內容及其反映的民俗〉,《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第28卷第1期,頁50-52。
石群勇:〈《詩經》君子觀探析〉,《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頁78-81。
伍學軍,吳洁:〈中國人的詩意存在—《詩經.秦風.蒹葭》的文化心理解讀〉,《理論月刊》2006年第3期,頁125-127。
朱榮梅,楊普麗:〈《詩經》女性審美傳統的的文化意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第8卷第4期,116-119。
余強:〈管窺《詩經》中的愛情觀〉,《綜合天地》2008年第2B期,頁105。
呂華亮:〈生趣盎然的對話鏡頭—《詩經》對話體詩〉,《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7卷第2期,頁93-96。
李兆祿:〈《詩經.齊風》歡快愉悅的感情基調及其成因〉,《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77-80。
李艾國:〈男權下的愛情與婚姻—評《詩經》之婚戀詩〉,《邢台學院學報》2007年第22卷第3期,頁46-48。
李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詩經》中男性視角的情人形象看詩詞中男女關係的原型〉2006年第26卷第5期,頁120-122。
李雯:〈《詩經.國風》之民間婚姻形態透視〉,《杏壇文化雜談》2007年第4期,頁125-126。
李慧:〈淺析問句在《詩經》中的運用〉,《現代語文》2008年第2008卷第30期,頁18-19。
李曉風:〈《詩經.采薇》的生命意識解讀〉,《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9卷第5期,頁159-161。
杜宏春,楊智慧:〈《詩經.小雅》重言與遠古時代精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34期,頁12-13。
邢燕萍:〈《詩經》中情詩的類型兼論其間的女性意識〉,《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4卷第7期,頁30-35。
金榮權:〈論《詩經》時代的品貌審美〉,《中州學刊》2004年第6期,頁88-91。
侯文學,金紅豔:〈《詩經》中的女性美略窺—釋”螓首”、”巧笑”〉,《長春學學報》2001年第11卷第6期,頁51-53。
姚智清:〈《詩經》、《楚辭》女性描寫藝術的文化差異〉2008年第23卷第2期,頁13-16。
柏俊才:〈由《詩經》中的女性描寫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徵〉,《山西師大學報》2006年第33卷第2期,頁46-50。
胡遂,李媛:〈論李商隱詩歌中的月亮意象〉,《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9卷第4期,頁36-39。
孫佳嫻:〈從內容和形式看《詩經》的風格〉,《大學英語》2008年第5卷第1期,頁159-161。
孫波:〈試論《詩經.國風》的藝術特色〉,《語文學刊》2002年第5期,頁6-8。
孫曉蕾、張群:〈《詩經》鳥獸蟲魚意象的文化意蘊〉,《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4卷第1期,頁58-61。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闡釋〉,《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頁78-82。
殷光熹:〈《詩經》中的女子思鄉歸寧詩〉,《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1卷第11期,頁1-4。
納秀豔:〈《詩經.陳風》情詩的文化內涵管窺〉,《榆林學院學報》2006年第16卷第1期,頁54-58。
張黎明:〈淺談《詩經》中思婦詩對後世閨怨詩的影響〉,《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年第11期,頁11-12。
梁中效:〈《詩經》與漢水流域文化〉,《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第33卷第6期,頁769-772。
許鶴:〈《詩經》情愛詩與采摘意象關係探微〉,《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8卷第2期,頁72-74。
陳西洁:〈銷魂蕩氣的憔悴美—從《詩經.魏風.伯兮》到李清照《醉花陽》〉,《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8卷第1期,頁58-60。
陳望衡:〈《詩經》與儒家美學〉,《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頁66-74。
陳瑞芬:〈《詩經.國風》情詩中的女性生活面貌〉,《藝術欣賞》2008年第4卷第4期,頁63-68。
陳靜:〈由《詩經》探源古代社會女性的貞操觀〉,《龍岩師專學報》2005年第23卷第1期,頁43-45。
陳鑒寶:〈試論《詩經》中的棄婦詩及其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遼寧行政院學報》2006年第25卷第1期,頁11-12。
彭燕、黃俊棚:〈論《詩經》女性形象的社會角色及意義〉,《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頁60-63。
賈香娟:〈淺論《詩經》中的「美女」〉,《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8B期,頁161-163。
熊柱:〈女性形象:《詩經》與廣西民歌比較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27卷第5期,頁161-165。
趙豔菊:〈漫談《詩經》中的愛情〉,《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頁11。
劉明遠:〈《詩經》的重章疊句藝術淺論〉,《語文學刊》2009年第2009卷6B期,頁94-95。
劉飛:〈孔子的「君子」思想〉,《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9卷第5期,頁17-21。
劉海燕:〈解讀《詩經》中的女性意識〉,《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31卷5期,頁28-29。
樓池蔚:〈《詩經》的色彩描寫及其審美意味〉,《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25卷第4期,頁41-45。
鄭希:〈《詩經》所反映的華夏早期民族融合〉,《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4期,頁69-73。
鄭志強:〈《詩經》「六詩」新考〉,《中州學刊》2006年第6期,頁169-174。
鄭志強:〈《詩經》興體詩綜考〉,《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2008年第
魯洪生:〈《詩經》婚戀詩創作的文化背景〉,《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9卷第6期,頁77-84。
謝昆恭:〈《詩經》中的勞戍與思婦形象直解〉,《研究與動態》2002年第5期,頁61-96。
關銀鳳:〈女性在先秦時期的社會地位—以遠古神話和《詩經》為視角〉,《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1卷第4期,頁80-82。
靡文開:〈詩經的基本形式及其變化〉,《文壇月刊》1964年第43期,頁62-64。
蘇晨萬慶:〈從《詩經》中的婚戀詩看周代女性的地位〉,《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