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金月
Chen, Chin-Yueh
論文名稱: 十八世紀陝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
The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of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18th Century
指導教授: 謝美娥
Hsieh, Mei-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陝西陝南漢中興安商州米價糧價清單市場整合
外文關鍵詞: Shanxi, Southern area of Shanxi, Hangzhong, Xing’an, Shang, rice price, grain price lists, market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清代糧價資料庫」取得清代漢中府、興安府及商州直隸州的米價原始數據,建立一組糧價時間數列,經過可靠性評估及補遺漏值,運用計量方法,分析此一數列的長期趨勢以及相關分析,探討陝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程度,並輔以記述性史料佐證量化研究結論。
    觀察米價的長期趨勢,發現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都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利用史籍記載的自然災害考察其與糧價變動的關聯性,大部分的極端價格都有相應對的自然災害伴隨發生,驗證其極端值並非人為統計造成。
    透過對米價長期變動的觀察,顯示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的變動趨勢並不完全同步同向,間接指出此三府州彼此間的糧食市場程度不高,且相關分析的結果,漢中府與興安府的相關係數值為-0.36,漢中府及商州的相關係數值為-0.08,二組皆為負相關,表示漢中府和興安府這二個地區彼此關係較微弱,而漢中府和商州的係數值接近於0,似是沒有關聯,意味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不構成一個糧食市場區。又興安府與商州的相關係數為正相關,雖然係數值只有0.41,但對其他二組而言,其相關相對的高。從米價相關分析的結果,驗證十八世紀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未形成一個高度整合的糧食市場地區,而其中的興安府和商州地區才形成一個糧食市場區。

    This paper got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Xing’an and Shang‘s price raw data of rice from the "Qing Dynasty’s price of food database". The database established a time series of prices and through a reliable evaluation and repair missing values to analyze this time series of long-term trend and related analysis used by quantitative methods. Discussing the southern area of Shanxi’s degree of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supported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ing conclusion with qualitative historiography.
    The results of observing the long-term trend’s price of rice showe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Xing’an and Shang‘s trend are up slowly.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price’s change from the historiography’s natural disaster records. The extreme price most happened with corresponding natural disasters. That is prove the extreme value doesn’t cause by artificial statistic.
    Observing the long-term trend’s price of rice showed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Xing’an and Shang‘s series of time change aren’t synchronization. That has already been endicate indirectly southern area of Shanxi isn’t the rice market was showed the state of low integration that results get by correlation analytic method.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and Xing’an’s related coefficient as low as -0.36.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and Shang’s related coefficient is -0.08. This two group’s coefficient close to 0 or less and the value are both positive correlations are showed they haven’t close correlation. It mean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Xing’an and Shang’s price of rice market haven’t high integration couldn’t be regard as a same market region.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Xing’an and Shang’s related coefficient even low to 0.41 but their relation is higher than other two group’s coefficient . It verify that the government of state Hangzhong, Xing’an and Sha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s grain market isn’t a high integration region by results from rice related analytic, but Xing’an and Shang could be regard as a grain market region.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陝南地區米價數據的可靠性評估 35 第一節 陝南地區的米價數據及其可靠性評估 35 第二節 陝南地區米價數據的遺漏值處理 53 第三章 陝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 65 第一節 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米價的長期趨勢 65 第二節 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米價長期趨勢的檢驗 74 第三節 漢中、興安、商州三府州的米價相關分析 86 第四章 結論 95 徵引書目 103

    一、史料
    (一)檔案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二)方志
    范啟源纂修,薛馧訂正,《乾隆雒南縣志》,清乾隆十一年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劉德全等纂修,《洵陽縣志》,清光緒三十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二冊。
    盧坤撰,《秦疆治略》,清道光年間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聶燾纂修,《鎮安縣志》,清乾隆十八年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羅文思纂修,《乾隆續商州志》,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羅傳銘修,路炳文纂,《商南縣志》,民國八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二冊
    顧騄修,王賢輔等纂,《白河縣志》,清光緒十九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二、專書
    (一)中文
    牛平漢,《清代政區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年。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年。
    李又剛、林志鴻、賴錦璋,《經濟學原理》,臺北:華泰文化,2003年。
    李剛,《明清時期陝西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
    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耿占軍,《清代陝西農業地理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 世紀廣東米價分析》,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年。
    鄧亦兵,《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年。
    薛平拴,《陜西歷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發行,2001年。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二)英文
    Lee, James Z. State and Economy in Southwest Chins, 1250 to 1850, unpublished.
    Wilkinson, Endymion P. 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 , (Ph. D. Disserta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 1970),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80.
    三、論文
    (一)中文
    王業鍵、黃國樞,〈清代糧價的長期變動(1763-1910)〉,《經濟論文》,第9卷第1期(1981年3月),頁1-27。
    王道瑞,〈清代糧價奏報制度的確立及其作用〉,《歷史檔案》,1987年第4期,頁80-86、100。
    吳承明,〈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年,頁311-336。
    吳賓、朱宏斌、樊志民,〈明清時期陜南農業商品化發展及其成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5年7月),頁 172-176。
    吳賓、黨曉虹,〈明清時期陝南地區移民及農業開發成因的研究〉,《中國農學通報》,第21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405-407。
    呂卓民,〈明代陜南地區農業經濟的開發〉,《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86-90 。
    李伯重,〈十九世紀初期中國全國市場:規模與空間結構〉,《浙江學刊》,2010年第4期,頁5-14。
    徐學初,〈清政府的糧價奏報制度與穩定市場糧價的政策〉,《國內外經濟管理》,1986年第2期,頁80-86、100。
    張瑞威,〈十八世紀江南與華北之間的長程大米貿易〉,《新史學》,第21卷1期(2010 年3月),頁149-173。
    許檀,〈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及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頁191-202、207。
    陳仁義、王業鍵,〈統計學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以清代糧價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5 期(2004 年10 月),頁11-34。
    陳金陵,〈清朝的糧價奏報與其盛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 年第3期,頁63-68。
    馮歲平,〈漢中歷史交通地理論綱〉,《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頁35-39。
    趙常興、周敏,〈移民對清代陜南地區農業經濟的開發與制約〉,《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04年1月),頁29-32。
    劉揚、劉立榮,〈試述清代陜南自然環境的變遷〉,《新西部》,2008年第10期,頁56-57、68。
    劉嵬,〈清代糧價折奏制度淺議〉,《清史研究通訊》,1984 年第3 期,頁16-19。
    鄭艷,〈漢中城的興起與繁榮及其原因〉,《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頁238-240。
    謝美娥,〈十九世紀淡水廳、臺北府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2010年10月15-16日,頁1-42。
    謝美娥,〈餘米運省濟民居,兼及西浙與東吳—十八世紀臺米流通及其與週邊地區糧食市場整合的再觀察〉,中央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鹽和主辦,「明清時期江南市場經濟的空間、制度與網絡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所,2009 年10 月5-6 日,頁1-30。
    吳美盈,〈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長江以南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建德,〈十八世紀四川的糧食市場整合——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周昭宏,〈清代糧價資料之相關性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理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志哲,〈清代糧價資料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理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萍,《明清陜西商業地理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曾馨儀,〈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長江流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嘉莉,〈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兩湖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溫麗平,〈清代糧價資料之探索性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理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俊傑,〈清代糧價水準及糧食供需之統計檢定〉,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歐昌豪,〈清代糧價資料庫之資料探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理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生芬,〈十八世紀贛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賴建助,〈清代糧價資料之遺漏值估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理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薛汝芳,〈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晉皖江浙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二)英文
    Li, Lillian M.,“Grain Prices in Zhili Province, 1736-1911: A Preliminary Study”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pp.69-99.
    Marks, Robert B. and Chen Chunsheng,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T’oung Pao, vol.81,No.1 (1995), pp.109-152.
    Marks, Robert B., “Rice Price, Food Suppl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ighteenth ─ Century South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2, No. 2(December 1991), pp.64-116.
    Perdue, Peter C.,“The Qing State and the Gansu Grain Market 1739-1864,”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pp.100-125.
    Wang, Yeh-Chien, “The Secular Trend of Price in the Yangzi Delta(1638-1935)” in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 ,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35-69.
    Wong, R. Bin and Peter C. Perdue,“Grain Market and Food Supplies in 18th Century Hunan ,”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pp.127-14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