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欣怡
yen, shin-yi
論文名稱: 從海岸線出發──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
Set out from Coastline──On Marine and L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cept of Marine Eeducation in Liao Hong-Ji’s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楊翠
Yang, Ts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廖鴻基海洋文學海岸線海陸意識海洋教育理念
外文關鍵詞: Liao Hong-Ji, Ocean literature, Coastline, Marine and Land Consciousness, The Concept of Marin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是海洋所環繞的島國,先民跨越台灣海峽、勇渡黑水溝,登陸台灣島落地生根,但後代因為種種政治因素、國防安全考量,海岸線被封鎖,海島居民無法親近海洋,逐漸對大海疏遠而陌生,對許多水上運動也敬而遠之。但並不代表島民失去了回歸大海母體的渴望,廖鴻基有其海洋文藝創作的使命感,企圖找回身為島國子民的海洋因子,希望除了吃喝的海鮮文化外,可以是直接或間接參與海洋,透過閱讀海洋文學作品、海洋教育,帶領島民跨越海陸邊界,人人皆能真正參與海洋、尊重海洋、成為擁有寬闊大海胸襟與視野的海島居民。

    想要從島陸進入到海洋,必須先跨越海陸邊界,因此海岸線就有其特殊的空間性,並具備多重意涵:從陸地的視角來看,海岸線具有「邊界性」,作為海與陸的區隔界線;從海/陸的雙向視角來看,海岸線具有「中介性」,是海/陸雙方交流互通的轉運站;從海面上視角來看,海岸線則具有「出發點」的地理位置與意義,是通往海洋的前哨戰。綜上論述,可以說明海岸線在海/陸關係中所占樞紐地理位置,以及多重意涵。因此本論文選定由海岸線出發,進一步論述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

    本論文從海岸線出發,關心海陸生態保育,以廖鴻基近期作品《腳跡船痕》、《飛魚百合》、《划向大海‧找到自己》等三部,作為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文本。因為這三本書都共同彰顯了海岸線,海陸共同體等議題。其中,《飛魚百合》從正面去看待海陸生態關係,從生態角度印證海陸共同體早已存在;而《腳跡船痕》,則由負向視角,檢視海洋如何遭遇陸地污染、控訴海岸線被破壞,以上兩本書都能夠充分彰顯廖鴻基的海洋意識;至於《划向大海‧找到自己》,則是廖鴻基一生懸命海洋教育的實踐,是個人階段性成果彙本。

    通過以上文本研究,期待觸動更多人去省思,該如何修復被破壞的海洋環境,相關單位能針對海域污染與資源枯竭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同時,
    透過廖鴻基的作品與相關期刊論文的對比探論,從他出航的視角出發,來看到迥異於陸地生活的海洋;更從廖鴻基海洋書寫中的人文觀照裡,看到一種天人合一在生態層面上,與自然萬物是生命共同體、唇齒相依的全新海洋文化與海洋視野。廖鴻基從搏海與護海的自我衝突之歷時過程中尋求定位,在完成以文學為媒介,推廣台灣大眾對海洋環境關懷、海洋生態教育種種文化使命,突破了海洋教育落實在海上實際行動的可能。拼湊完整台灣的另一半版圖、找回海洋與台灣的原生關係。

    Set out from Coastline──
    On Marine and L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cept of Marine Education in Liao Hong-Ji’s Literature

    Abstact
    Taiwan is an island surrounded by the ocean, our ancesto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ravely, landed and rooted in Taiwan. Due to various political factors,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and the closed coastline, residents were unable to get close to the ocean. The island was gradually alienated. Residents kept away from many water sports. However, it did not mean that the islanders lost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the culture of ocean. Liao has his sense of mission for marine art and literature, and attempting to retrieve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ocean. In addition to taste seafood, joining the activities about oce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ading the marine literature and educating about marine can led residents across the border of ocean and land. By doing so, residents can involve in activities of ocean, learn to respect the ocean culture, and become the islanders with broad mind and horizon.

    If people want to enter the ocean from the continent, you must cross the border of ocean and land. As a result, the coastline is with spatial and multiple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nd, the coastline is a boundary, and it separates the sea and the main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a and land, the coastline is intermediary, and it is the communicating transfer post between sea and land; from perspective of sea, the coastline is a starting point, and it is the gateway to the sea. In summary,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above, it can explain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relations and multiple meanings of coastline between the sea and land.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start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coastline, and explore the sea consciousness and marin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Liao’s work further.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coastline, and concerning with the conservation between sea and land. To take three of Liao’s recent works as examples, they are "Footprint and Boat Tracks", "Flying Fish with Wild Lily", and "Row toward Ocean to find Yourself", and they are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 of this paper. It is because these three books demonstrate the issues of the coastline, sea and community of sea and land. Among them, the "Flying Fish with Wild Lily" explores the sea and land ecological relations from the positive side, and it confirms the sea and the land to be coexist in the communities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while the "Footprint and Boat Tracks" explores this issue from the negative view, and it percepts that how the ocean encounters land-based pollution, and accusing the destroyed of the coastline. As the two books mentioned above, they will be able to fully demonstrate Liao's maritime awareness. As for the "Row toward Ocean to find Yourself", it is a lifetime suspension of Liao’s life marin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his exchange of personal milestones.

    Through this study, we look forward to awaking more people to think more about how to repair damaged marine environment. The authority concern should also focus on marine pollution and resource depletion, and propose effective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setting out from Liao’s angle of marine literature, and comparing Liao's works with other journal articles, we can find that the territorial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rine life. Furthermore, from Liao’s writing of humanistic concerns, we can see the view of becoming one with the divine for ecology, the community life of natural world, interdependent new marine culture and ocean view. Liao seeks of own position of his life by getting through the conflict between fighting against the sea and protecting the sea. He promotes Taiwan's public concerns for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arine ecology education and various cultural mission, and breaking the limit to make marine education conduct in the sea after he completes his literary works as a medium. Thanks for Liao’s attribution for marine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people can piece together the half territory of Taiwan, and retrieve native marine relations with Taiwan completely.

    從海岸線出發── 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融合島鄉意識,展現海陸共同體…………………19 第一節、海洋‧陸地的雙向凝視 …………………………………19 第二節、飛魚‧百合的深情召喚 …………………………………25 第三節、山林‧大海的出離與回歸 ………………………………29 第三章、由島至海──『青年領航員』的實踐 …………34 第一節、出海的緣起動機與行程策劃 ……………………………34 第二節、獨木舟環島與集體書寫, 踐履海洋教育精神…………42 第三節、以書寫縫合海陸──《划向大海‧找到自己》 ………49 第四章、點亮自信之光-──海洋教育與主體建構………60 第一節、自我身體與主體的相互辯證 ……………………………61 第二節、自我與他者合作,超越利己模式 ………………………65 第三節、與內在共感同鳴,完成自我的實踐 ……………………71 第五章、結論 ……………………………………………………81 參考書目 ……………………………………………………………83

    參考書目

    一、廖鴻基作品

    ‧廖鴻基《討海人》,台北:晨星,1996年6月。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北:晨星,1997年6月。
    ‧廖鴻基《漂流監獄》,台北:晨星,1998年4月。
    ‧廖鴻基《來自深海》,台北:晨星,1999年2月。
    ‧廖鴻基《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2000年10月。
    ‧廖鴻基《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印刻,2001年10月。
    ‧廖鴻基《台11線藍色太平洋》,聯合文學,2003年2月。
    ‧廖鴻基《漂島:一段遠航記述》,台北:印刻,2003年12月。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台北:晨星,2005年3月。
    ‧廖鴻基,《台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
    ‧廖鴻基《腳跡船痕》,台北:印刻,2006年4月。
    ‧廖鴻基《海天浮沉》,聯合文學,2006年10月。
    ‧廖鴻基《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6月。
    ‧廖鴻基《後山鯨書》,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2月。
    ‧廖鴻基《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9月。
    ‧廖鴻基《飛魚‧百合》,有鹿文化,2009年12月。
    ‧廖鴻基《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7月。
    ‧廖鴻基《回到沿海》,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2月。
    ‧廖鴻基編著《划向大海‧找到自己》,台北:東村,2012年9月。

    二、專書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1》,(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頁109。
    ‧邱兆偉,《教育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1997年,頁103-107。
    ‧ 謝冰瑩等編《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初版四刷,頁274-279。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頁544。
    ‧廖鴻基編著《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花蓮縣文化局:2002)。
    ‧段義孚《逃避主義》,立緒文化:台北,2006年4月,頁15-23。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經歷》,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7月。
    ‧王溢嘉《莊子陪你走紅塵》,台北:有鹿文化,2012年9月,頁242。
    三、期刊論文與相關評論

    ‧彭瑞金:〈翻版的「老人與海」--期待海洋文學〉,收錄於廖鴻基:《討海人》,
    台中:晨星,1996年6月。
    ‧蔣勳:〈鏗鏘撞擊的「鐵魚」〉,收錄於廖鴻基:《討海人》,台北:晨星,1996年6月,頁247 。
    ‧莊信正〈好的起腳點〉,廖鴻基:《討海人》,台北:晨星,1996年6月,頁250 。
    ‧潘弘輝〈我讀「銀劍月光」〉,廖鴻基:《討海人》,台北:晨星,1996年6月,頁253 。
    ‧許悔之〈台灣人的美好品質--序廖鴻基《鯨生鯨世》」〉廖鴻基:《鯨生鯨世》,台北:晨星,1997 年6月,頁13 。
    ‧蔡文婷〈願作大海的新郎—漁夫作家廖鴻基〉廖鴻基《漂流監獄》,台北:晨星,1998年4月,頁216 。
    ‧邱珮萱〈九○年代中的「原鄉」書寫──以夏曼.藍波安和廖鴻基的海洋散文為例〉,第4 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0 年12 月15、16 日。
    方力行〈追海的男人〉,收錄於廖鴻基《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一書序,台北:印刻,2001年10月,頁25。
    ‧廖鴻基〈我心中的海洋平台〉,收錄於《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一書序,台北:印刻,2001年10月,頁23。
    ‧段莉芬〈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寫作風格〉,《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會 議論文》,東海大學舉辦, 2001年。
    ‧蕭義玲〈現實或烏托邦—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向〉,《1980年代以來台灣當代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文建會在中山大學舉辦,2001。
    蕭義玲〈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第32 期,2002年6 月,頁173-195。
    ‧凌性傑〈面對海洋的兩種態度──從《海洋遊俠》與《海浪
    的記憶》〉,第7 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3 年11 月28、29 日。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第16 期,2004 年6 月,頁1-26
    ‧張靜茹〈從海湧伯 到海翁:論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演變及軌跡〉,《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 2005年。
    ‧賴芳伶〈穿越邊界──廖鴻基流動的海洋書寫〉,《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 2005年。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40卷第一期,2009年,頁43-44。

    四、碩博士論文

    ‧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的其他類型〉,《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36。
    ‧葉玿伶《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珮琪《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9。
    ‧伍寒榆,《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韶純《台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12月,頁52。
    ‧葉連鵬《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劉惠元《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靖丰,《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作品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怡君《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宗德《消弭海/陸的界線—論廖鴻基作品中海洋文化的思想體系與美學實踐》,靜宜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友煌,《主體浮現:台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 李智婷《海洋文學提升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建宏《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美麗《從海洋建構生命哲學︰論廖鴻基文學作品》,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五、網路及其他資料

    ‧見楊華妙紀錄整理〈海洋的呼喚-─閱讀廖鴻基 〉,《更生日報》,1998年10月11日,第十三版。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黑潮觀點》,〈看啥小魚可以吃:失控的寶島漫波〉。引用網址: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job=category&seekname=70(檢索日期:2013/6/17)
    ‧科學人2003年第18期8月號網路雜誌,引用網址: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1&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262&year=(檢索日期2013/6/20)
    ‧廖鴻基〈看見我們的海洋〉,《黑潮電子報-黑潮觀點》,(花蓮:黑潮文教基金會,2001年), 全文網址出處:http://news.ng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50401.htm,(檢索日期:2013/06/2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