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玉焄 Jiang, Yu-Syun |
|---|---|
| 論文名稱: |
保密的成本與洩密的代價——營業秘密保護及損害賠償之量化實證研究 The Cost of Secrecy and the Price of Leaking Secrets - A Quantitativ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e Secrets and Damage Rules |
| 指導教授: |
葉婉如
Yeh, Wan-J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營業秘密 、實證研究 、營業秘密保護要件 、模型預測 、營業秘密侵害 、損害賠償 |
| 外文關鍵詞: | Trade Secret, Empirical Research,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Element, Predictive Modeling, Trade Secret Infringement, Damag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究營業秘密保護客體認定及損害賠償金額計算方式擇定所產生的問題。營業秘密的保護一直以來皆是各行各業所面臨的課題,從營業秘密之要件認定出發,其判斷基準可能因保護客體的差異而有所浮動,進而影響原告是否得藉由營業秘密法保障其權益。此外,由於營業秘密的特殊性質,使原告於訴訟中面臨舉證不易的困境,而無奈之下,我國法院通常會以民事訴訟法第 222 條第 2 項作為酌定賠償金額之依據,然本條的運用,不僅造成權利人無法獲得其所預期的賠償金額,更使訴訟雙方後續的上訴攻防無所適從,外界也無從瞭解法院針對此類案件的標準為何。
因此,本文針對上述現象先透過實證研究的方式,運用大數據分析將數據科學的方法與社會科學理論相互結合,透過較嚴謹的方法證實因果關係,以敘述性統計的方式呈現實務上判定營業秘密要件基準的趨勢,並藉由機器深度學習建構模型,用以預測營業秘密成立與否。而損害賠償額計算方式擇定,本研究同樣透過數據分析的方式發現,關於營業秘密訴訟案件之權利人鮮少得以透過營業秘密請求權取得預期求償金額,其背後成因為無論權利人擇定何種計算方式,均面臨舉證不易而導致法院偏好以民事訴訟法第 222 條第 2 項酌定損害賠償金額,使權利人未獲其所預期的損害填補。
最後,本研究針對此現象背後的成因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衡平訴訟雙方之間的各項利益,以維持當事人於訴訟上的公平競爭,以期為現今難解的利益衝突尋找一個突破口。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ject of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damages.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methods of data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through bid data analysis while using more rigorous methods are used to confirm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constructs a machine in deep learning model to predict whether the trade secret is established or not.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holders of right can rarely obtain the expected amounts of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trade secret claim. Because no matter what calculation method the them chooses,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evidence, which leads the court to overusing the Article 222(2)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to determine the damages, and prevents the holders of right from obtaining the expected payments through the damages. Finally, this thesis proposes an appropriate solution to the deal with this dilemma and balances the interests of both parties.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王偉霖,營業秘密法理論與實務,三版,2020年5月1日。
(二)池泰毅、崔積耀、洪佩君、張惇嘉,營業秘密實務運用與訴訟攻防,2018年11月。
(三)李兆環,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2017年8月。
(四)林洲富,案例式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2018年8月。
(五)張靜,我國營業秘密法學的建構與開展——第一冊營業秘密的基礎理論,2007年4月。
(六)張靜,營業秘密法及相關智慧財產問題,四版,2014年2月。
(七)張永健,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應用,二版,2022年2月。
(八)張志朋、林佳瑩,營業秘密訴訟贏的策略,二版,2019年,9月1日。
(九)曾勝珍,智慧財產權論叢:第貳輯,2009年6月1日。
(十)曾勝珍,案例式營業秘密法,2016年7月。
(十一)賴文智、顏雅倫合著,營業秘密法二十講,2004年4月。
(十二)賴文智,從DNA到營業秘密管理,2020年1月17日。
(十三)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十一版,2021年9月。
二、 期刊:
(一)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目的:損害補償、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207-219。
(二)王皇玉,法令遵循對法人刑事規則性之意義與影響──從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4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303期,2020年8月,頁120-135。
(三)王皇玉,論侵害營業秘密之犯罪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317期,2021年10月,頁65-83。
(四)王偉霖,從智慧財產保護觀點看各國營業秘密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97期,2020年2月,頁5-27。
(五)王偉霖,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4但書規定「已盡力為防止行為」之詮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72期,2021年6月,頁6-26。
(六)王偉霖,從大立光案觀察侵害營業秘密損害賠償之實務操作¬──評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營訴字第6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304期,2020年9月,頁172-183。
(七)李維心,營業秘密損害賠償額計算規定之研究,全國律師,第20卷第11期,2016年11月,頁6-24。
(八)沈宗倫,營業秘密侵害之侵害者所得利益損害賠償¬──以營業秘密法第13條第1項第2款之合理詮釋為中心,台灣法律人,第5期,2021年11月,頁33-48。
(九)林家榛,營業秘密損害賠償額初探——以智慧財產法院102年民營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分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50期,2019年10月,頁28-43。
(十)林洲富,探討營業秘密之保護──以秘密保持命令與偵查保密令為中心,全國律師,第25卷第6期,2021年6月,頁5-20。
(十一)林常青,台灣法律經濟學實證的探掘資料──介紹與應用,經濟論文,第47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533-546。
(十二)唐昭紅,商業秘密研究,民商法叢論,第6卷,1997年4月,頁727-736。
(十三)曾勝珍,營業秘密權益歸屬之探討(上),法令月刊,第56期,2005年1月,頁75-87。
(十四)馮震宇,員工侵害營業秘密法人是否亦應負責?月旦法學教室,第194期,2018年12月,頁23-26。
(十五)馮震宇,員工攜帶公司資料跳槽是否一定侵害營業秘密?月旦法學教室,第199期,2019年5月,頁32-35。
(十六)馮震宇,當員工變成對手:3大重點打造營業秘密防護罩,能力雜誌,第760期,2019年6月,頁104-108。
(十七)陳龍昇,營業秘密保護要件與侵害救濟,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38期,2021年2月,頁56-63。
(十八)陳瑋佑,民事訴訟上事證開示與秘密保護之比較研究——以專利侵權事件為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4期,2017年12月,頁137-215。
(十九)許曉芬,智慧財產訴訟中之文書提出義務——以法國專利侵權訴訟上資訊請求權為中心並兼評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94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92期,2019年9月,頁142-160。
(二十)許曉芬,營業秘密在民事事件之開示與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297期,2020年2月,頁177-196。
(二十一)許智誠,營業秘密之法律地位及保護概況,經社法制論叢,第1期,1988年,1月,頁199-202。
(二十二)黃銘傑,人工智慧發展對法律及法律人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第200期,2019年6月,頁51-54。
(二十三)黃新為、陳鵬光,商業事件審理法重點評析——並試以律師角度設想未來可能因應,萬國法律,第237期,2021年6月,頁28-35。
(二十四)黃柄縉,商業事件審理新紀元——商業事件審理法制定重點解析,司法週刊,第2061期,2021年7月,頁1-11。
(二十五)廖淑君,網路數位時代下之營業秘密保護探討──從美國白宮減少營業秘密竊盜管理策略談起,科技法律透析,第26卷第4期,2014年4月,頁28-52。
(二十六)劉孔中、馮震宇、謝銘洋,專利證據保全及智慧財產權人相關資訊實體請求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26期,2014年2月,頁75-105。
(二十七)謝哲勝,懲罰性賠償,臺大法學叢論,第30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3-161。
(二十八)羅珮怡、蔣旭政,運用AI BERT探究台灣新聞媒體之框架:以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議題為例,新文學研究,第151期,2022年4月,頁157-158。
三、 研究報告:
(一) 賴文智、顏雅倫,營業秘密法制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2年度委託學術機構研究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3年10月。
四、 碩博士論文:
(一) 王惠玲,論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與營業密保護之探討,嶺東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二) 胡小珊,營業秘密與企業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1月。
(三) 張晉榮,營業秘密損害賠償計算,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1月。
(四) 陳武鍵,我國營業秘密法之檢討,嶺東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五) 許智誠,侵害營業秘密犯罪之犯罪所得與損害計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7月。
(六) 廖奕淳,我國營業秘密保護之困境與突破,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
五、 網際網路:
(一) 王若樸,Google開源第二代自然語言模型ALBERT,加碼釋出ALBERT中文模型,AI趨勢週報,第117期,2020年1月,https://www.ithome.com.tw/news/135259
(二) 張忠信,「營業秘密」之範圍與條件,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8&aid=2466
(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業務統計資料,
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920-1-xCat-06.html
(四)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s://www.tipo.gov.tw/tw/m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