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靜
Chen, Yi-Jing
論文名稱: 從檔案文獻、時人文集與筆記小說看馬新貽的形象差異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Corpus and The Novels Image To See The Difference of Ma Xin-yi
指導教授: 蘇梅芳
Su, Me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馬新貽刺馬案張文祥張汶祥形象
外文關鍵詞: Ma Hsin-i, The assassination of Ma Hsin-i, Wen-Xiang Zhang,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5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同治九年(1870)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步行回兩江衙署時,遭到刺客張文祥的刺殺身亡。刺馬案的發生很快地成為朝野關注焦點,身為一名封疆大吏,卻在光天白日下遇害。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馬新貽,根據其文獻資料,馬新貽對地方上著實建設頗多,特別是在安徽、浙江等省,在身後皖、浙等省都建有專祠,顯示馬新貽深受地方愛戴。因此,馬新貽遇害後,隨即受到朝廷冊封,顯現內政上的長才受到肯定。與馬新貽同時代的人際網絡中,從他與時人的交往中如曾國藩、李慈銘等人,可觀察出馬新貽除了在官場上的表現外,還有對朋友的關照以及私下為人處事的一面。但在刺馬案發生後,案情最終三審案結,並未真正破案,從而衍生出許多想像空間,在筆記小說中的馬新貽,所呈現的面貌則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延續其生平的正面褒揚外,還有衍生出各種版本的刺馬案中,包含馬新貽奪人妻女等負面形象,筆記小說中也以負面描繪居多。此些版本的出現,顯示出在小說創作的同時,筆記小說的作者們為了迎合讀者,而將馬新貽形象賦予多樣戲劇性的劇情。

    The Ninth year of T’ong-zhi ,Qing dynasty, Governor-general of Liangkiang Ma Hsin-i. When walking back to the government office, was assassinated by assassin Wen-xiang Zhang. The Blood case, the occurrence of government and quickly became a focus, as a important officer was murdered under the public. As a historical figure of Ma Hsin-i, according to its literature, Ma Hsin-i did pay lots of effort on local constructions. Especially in 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After death, Anhui, Zhejiang and other provinces lots of shrines have been built to show Ma Hsin-i was deeply loved by people. Therefore, Ma Hsin-i killed, immediately canoniz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w by certain administrative. And between Ma Hsin-i contemporaries of new networks, such as Tseng Kuo-fan, Li Tz’u-ming and others, can find the image of Ma Hsin-i. Addition to the performance in official circles, there is the concern of friends and private personal behavior one side. But after the murder, the case finally end the three trials did not really solve the case, which spawned many imaginations. In the sketches of Ma Hsin-i, is presented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diversity, besides of the positive praise continue its life outside, there are all sorts of versions of the murder, such as Ma Hsin-i lust and other negative images, the novel also notes the negative describe the majority. The emergence of these versions, showing that while in the novel, notes on the novel in to order to please the readers, but the image of Ma Hsin-i to give a new variety of dramatic plo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3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7 第四節 章節安排……………………………………………………9 第二章 馬新貽崛起及遇刺………………………………………11 第一節 身家背景………………………………………………13 第二節 從應試到入仕—安徽任官時期…………………………18 一、 應考科舉 二、 代理知縣 三、 出任建平知縣 四、 升任知府 第三節 復原與建設—浙江巡撫時期……………………………25 一、 修築海塘 二、 裁減賦稅 三、 整頓治安與振興文教 第四節 任職兩江總督與遇害…………………………………38 一、 審結安慶教案 二、 建造新式輪船 三、 整飭軍備 四、 遇刺身亡 第三章 檔案文獻與晚清時人筆下的馬新貽……………………55 第一節 檔案文獻上的馬新貽…………………………………55 一、 《起居注》、《上諭檔》、《東華錄》與《清實錄》的記載 二、 《清史列傳》與《清史稿》中的描述 三、 地方志記載 第二節 晚清時人筆下的馬新貽…………………………………74 一、 上司曾國藩 二、 同僚英翰 三、 僚屬孫衣言 四、 京官名士李慈銘 五、 胞弟馬新祐 第四章 筆記小說對刺馬案之描述………………………………101 第一節 相關筆記小說之寫作背景與內容簡介………………102 第二節 關於刺馬案行兇源由的敘述…………………………116 第三節 關於刺馬案的評價……………………………………126 第五章 結論…………………………………………………………137 徵引書目………………………………………………………………143 附 錄………………………………………………………………151 附表目次 表2-1:按田地產量核減田賦表………………………………………………32 表2-2:杭嘉湖三府屬漕米酌減數量表………………………………………32 表2-3:浙江省州府屬裁減浮收表……………………………………………33 表2-4:裁減兵額表……………………………………………………………..50 表3-1:《清史列傳》、《清史稿》比較表…………………………………………67 表4-1:筆記小說中的刺馬案描述比較……………………………………134 附錄一:馬新貽年表(1821-1870)…………………………………153 附錄二:無置閏之杭、嘉、湖三府屬徵減情形………………………162 附錄三: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州縣減漕數目清冊………………163 附錄四:諭賜祭文、碑文……………………………………………164

    徵引書目

    壹、中文部分(以下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文獻史料:
    (一)古籍、官私史書
    1.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本。
    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 (明)王世貞,《史成考誤》,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32冊》,臺北:新興書局,1981年影印本。
    4. (清)文慶等編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本。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教務教案檔.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影印本。
    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海防檔.機器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影印本。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二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8. (清)王錫蕃校、譚鍾麟刻,《馬端敏公(新貽)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9. (清)世續等編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本。
    10. (清)吏部編,《欽定吏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11.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12. (清)趙爾巽等編纂,《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13. (清)賈楨等編纂,《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本。
    14. (清)賈楨等編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
    15. (清)桂清楊等撰,《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年影印本。
    16. (清)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3年影印本。
    17. (清)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 (清)馬新貽等纂,《浙江海運漕糧全案新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5新華發行。
    19. (清)雷延壽,《清諡法考》,收錄於學海出版社主編,《清史研究資料叢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
    20. (清)戴槃,《戴槃四種紀略》,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影印本。
    21. (清)寶鋆等編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本。
    22. (清)寶鋆等編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23.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年譜、日記、文集
    1. (清)王闓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
    2.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96。
    3. (清)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4. (清)朱芳圃編,《孫詒讓年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晚清名儒年譜.十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5. (清)宋慈袌編,《孫籀廎先生年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晚清名儒年譜.十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6.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臺北:文光圖書,1963。
    7. (清)李瀚章編輯、校刊,《曾文正公全集.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8. (清)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三十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9. (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10. 吳語亭編註,《越縵堂國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11. (清)陳弢輯,《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上海:上海書局,1985年影印本。
    12. (清)孫衣言,《遜學齋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 (清)馬新祐編,《馬端敏公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影印本。
    14. 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4。
    15. 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書信》,長沙:岳麓書社,1994。
    16. 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95。
    17. (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18. (清)黎庶昌,《清曾文正公(國藩)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影印本。
    19. (清)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影印本。
    20. (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21. (清)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22. 鄧之誠,《骨董瑣記.續記.三記》,臺北:大立出版社,1911。
    23.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影印本。
    24. (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三)筆記小說及其他
    1. 小橫香室主人編,《清朝野史大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
    2. (清)王嘉楨,周卿,《在野邇言》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3. 李孟符,張繼紅點校,《春冰室野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發行,1995。
    4. 李伯元,《南亭筆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 (清)李慈銘等著;張道貴、丁鳳麟整理,《張文祥刺馬》,長沙:嶽麓書社,1985。
    6. (清)沈之奇註,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8. (清)徐宗亮,《歸廬談往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9.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影印本。
    10. 徐凌霄、徐一士著,《凌霄一士隨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11. (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12. (清)陳其元撰,楊璐點校《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清)張相文,《南園叢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4.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臺北:華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15. (清)薛福成、鈕琇着,《庸盦筆記.觚剩》,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6. 梁溪坐觀老人(張祖翼),《清代野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17. (清)張祖翼,《清代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18. (清)張相文,《南園叢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19. 捫虱談虎客輯(韓文舉),《近世中國秘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0. (清)劉智,《天方典禮擇要解》,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四)地方志
    1. 余慶瀾、劉昂修,張燦奎纂,《民國宿松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2. (清)沈葆楨、吳坤修等修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3. (清)陳慶蕃修,葉錫麟、靳維熙纂,《宣統聊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
    4. (清)陳璚、王棻修纂,(民國)齊耀珊等重修纂,《民國杭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影印本。
    5. (清)黃雲修,林之望、汪宗沂纂,《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6. (清)楊兆煥等纂,《山東省曹州府荷澤縣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7. (清)凌壽柏修,葉道源纂,《光緒新修荷澤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
    8. (清)蔣啟勳、汪士鐸等修纂,《江蘇省續纂江寧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9. (清)蔣啟勳、汪士鐸等修纂,《同治續修江寧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10. (清)鍾泰、宗能徵等纂修,《光緒亳州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1. 汪箎等編纂,《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2. (清)龔嘉儁等修,《浙江省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13. 金天翮,《皖志列傳稿》,揚州:廣陵書社,2007。

    二、近人論著
    1. 王家儉編,《馬新貽事略選輯》,臺北:華岡出版部,1973。
    2. 王鍾翰,《王鍾翰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王爾敏,《淮軍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4.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 白壽彝,《回族人物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重印。
    6. 朱東安,《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7. 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8. 林乾,《清代衙門圖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
    9.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10. 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
    11. 李恩涵,《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12. 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中國近代史論叢—史料與史學》,臺北:正中書局,1979。
    1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臺北:桂庭出版社,1971。
    14.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15. 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書店,2005。
    16. 馬鄰翼,《伊斯蘭教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
    17. 高尚舉,《刺馬案探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1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4。
    19.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20. 郭豫明,《捻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1. 陳捷先,《清史雜筆.第五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
    22. 陳捷先,《清史雜筆.第六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23.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24.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25.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
    26.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7. 楊啟辰、楊華主編,《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與現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28.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北京:新華書店,1991。
    29. 羅爾綱,《晚清兵志.第一卷淮軍志》,北京:新華書店,1997。
    30. 雷祿慶,《李鴻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31.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第二冊(清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再版。
    32.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北京:新華書店發行,1996五版。

    三、期刊論文:
    1. (日)中田吉信著,陳健玲譯,〈清代回族的一個側面〉,《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1992,第五期,頁39-46。
    2. (日)宮崎市定著,〈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508-539。
    3. 田玉洪,〈甲午戰爭前清政府裁撤綠營簡論〉,《臨沂師範學院學報》,山東:臨沂師範學院,第二十七卷第四期,2005年8月,頁89-93。
    4. 方甦生,〈清代檔案分類問題〉,收錄於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中國近代史論叢—史料與史學》,臺北:正中書局,1979,頁139-153。
    5. 李恩涵,〈同治年間反基督教的言論〉收錄於中華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四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35-99。
    6. 哈正利,〈馬新貽宦跡考略〉,《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1996,第二十四期,頁26-30。
    7. 馬東玉,〈刺馬案與清宮秘聞〉,《紫禁城》,北京:故宮博物院,1996,1996年第三期,頁2-5。
    8. 倪玉平,〈馬新貽與清代“東南三大政”〉,《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2007,第六十五期,頁21-25。
    9. 孫家紅,〈視野放寬:對清代秋審漢朝審結果的新考察〉,《清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7年第3期,2007年8月,頁33-38。
    10. 楊柳,〈清末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之謎〉,《文史博覽》,長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2007,2007年第三期,頁52-55。
    11. 賴惠敏,〈從檔案看性別—清代中的婦女〉,《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377-411。
    12. 趙雅書,〈馬新貽之一生及其被刺(一)〉,《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第六卷第九期,1976年12月,頁501-515。
    13. 趙雅書,〈馬新貽之一生及其被刺(二)〉,《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第六卷第十期,1977年1月,頁545-552。
    14. 趙雅書,〈馬新貽之一生及其被刺(三)〉,《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第六卷第十一期,1977年2月,頁619-631。
    15. 趙雅書,〈馬新貽之一生及其被刺(四)〉,《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第六卷第十二期,1977年3月,頁672-685。
    16. 趙雅書,〈馬新貽被刺的來龍去脈〉,《江蘇文獻季刊》,臺北:江蘇文獻社,第四十四期,1987年11月,頁9-25。
    17. 唐瑞裕,〈馬新貽遇刺案新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八卷第八期,1975年8月,頁34-40。
    18. 劉耿生,〈張汶祥刺馬案〉,《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第六十四期,1994年5月,頁31-36。
    19. 蔡高峰,〈洋務時期的裁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2000年第二期,頁42-48。
    20. 潘國旗,〈太平天國後期清政府的“減賦”政策〉,《財經論叢》,杭州:浙江財經學院財經論叢編輯部, 2006年第一期,2006年1月,頁96-102。
    21. 龔小峰,〈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江蘇政績探實〉,《學海》,江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7,2007第六期,頁102-105。
    22. 羅炳綿,〈清代以來典當事業的管制及其衰落(上)〉,《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社,第七卷第五期,1977年8月,頁204-288。
    23. 羅炳綿,〈清代以來典當事業的管制及其衰落(下)〉,《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社,第七卷第六期,1977年9月,頁266-279。
    24. 蕭一山,〈近代史書史料及其批評〉,收錄於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中國近代史論叢—史料與史學》,臺北:正中書局,1979,頁86-116。

    四、學位論文
    1. 葉芳如,〈明清以來的萬貴妃形象—歷史書寫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2. 劉忠,〈兩江總督與洋務(1862-189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貳、外文資料及翻譯書籍
    1. 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Repringed,2002。
    2. Edward. H.Carr,王任光譯, What is History, 《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事業公司,1968。
    3. John C. Merrill,“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Journalism Quarterly, Vol.39, no.2(Spring, 1962)。
    4. Robert Jones Shafer著,趙干城、,鮑世奮譯, A Guide To Historical Method, 《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5. 愛得華、卡爾(Edward. H. Carr),江政寬譯, What is History, 《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
    6. 徐中約(Immanuel C. Y. Hsü)著,計秋楓、朱慶葆譯,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Vol.1,《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7.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8.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Kwang-ching Liu)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1800-1911,《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9.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Kwang-ching Liu)主編,張玉法主譯,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1800-1911, 《劍橋中國晚清史》,臺北:南天書局,1987。
    10. 〔美〕恆慕義(A. W.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硏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 , 《清代名人傳略》下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11-07-2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