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貝柔 Lin, Pei-Jou |
|---|---|
| 論文名稱: |
後記憶的情動閱讀:台灣圖像小說中的白色恐怖文化創傷 Affective Reading in Post-Memory: The Cultural Trauma of White Terror in Taiwanese Graphic Novels |
| 指導教授: |
吳玫瑛
Wu, Mei-Y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4 |
| 中文關鍵詞: | 後記憶 、情動閱讀 、圖像小說 、文化創傷 、見證 、視覺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post-memory, affective reading, graphic novel, cultural trauma, witness, visual ar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探究白色恐怖圖像小說為主題,從「文化創傷」的理論視角出發,並以「後記憶的情動閱讀」作為研究方法,本文有意著眼於記憶如何以圖—文交雜的形式以視覺展演,以及圖像敘事之媒介所承擔的特性,如何可能/可以提供差異的情動,開啟讀者情生意動的閱讀體驗,進而使主體能編結出不同的歷史記憶再認識。
全文共五章,除了緒論之外,第二章聚焦爬梳白恐的歷史脈絡,從「論述的秩序」與「真理體制」概念著手,確立白恐創傷敘事在不同時期的話語論述模式,並指出當代台灣主流的白恐敘述,為歷史制度論下路徑依賴的結果。接著,第三章著重於文化創傷展演的「重複」向度,以及情感「沾黏」的部分,本研究提出,現今白恐圖像小說中,已建構三種圖像小說內不斷重複展演的組構要件。分別為:白恐受難者的典型外型,「受難抵抗」的敘事邏輯,以及以黑色木刻版畫作為表述悲情創傷的視覺風格。再者,第四章則是梳理白恐圖像小說裡頭,文化創傷展演的「差異」層面,以及情感「剝落」之處,針對所分析的文本,本文提出三種差異的「後記憶的情動閱讀」示例。最終,本研究為企圖從「後記憶」的角度出發,指出一條解嚴後世代,如何理解過往白恐歷史與自身關係的觀看方式,並以本篇論文,補充並延伸當代台灣圖像小說的學術研究。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White Terror in Taiwanese graphic novel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uma, using affective reading in post-memor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the memory of the White Terror is displayed visuall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iconographic as well as the textual interweaving in Graphic Novels. In addition, by focusing on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fordance of graphic narrative may or can affect different affections. It offers readers an affective reading experience and enables different subjects to braid various historical memories or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other aspects of history.
Based on concepts of the order of discourse and regimes of truth, the second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discourse formation of the White Terror trauma narrative in different periods, pointing out that the White Terror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instream is the result of the path depending o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epetition dimension of cultural trauma performance and emotional stickiness, proposing that thre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repeated performance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current Taiwanese White Terror graphic novels. The fourth chapter sorts out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uma performance and how the subject can get unstuck in White Terror graphic novels. Lastl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oint out a wa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the White Terro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a post-memor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supplement and exte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graphic novels.
一、專書
(一)作家專書
小莊,《80年代事件簿 1》(台北:大辣,2013.06)。
亞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宋玫堂譯,《鼠族》(台北:臉譜,2020.02)。
日安焦慮等著,黃佩珊編,《夜長夢多》(台北:黑眼睛文化、慢工文化,2019.12)。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I. 縫上新舌頭》(新北:無限,2012.09)。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II. 惡夢醒來》(新北:無限,2012.10)。
張辰漁等著,《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台北:前衛,2020.04)。
張辰漁等著,《最後的二條一:1991叛亂的終結》(台北:前衛,2020.05)。
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I(台北:慢工,2020.02)。
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II(台北:慢工,2020.06)。
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III(台北:慢工,2020.11)。
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IV(台北:慢工,2021.12)。
楊鈺琦等著,《前線 Z.A.》(台北:慢工,2017.12)。
GGDOG等著,《誰不是米克斯:Mixed 1951-1979 美軍在台灣留下的孩子》(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21.01)。
(二)其他中文專書
大辣編輯部,《G-Papers: 2019圖像小說報》(台北:大辣,2019.10)。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1997.08)。
呂上方等,《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史》(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06)。
呂蒼一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台北:衛城,2015.02)。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CCC創作集 復刊號 Vol.1:大人的漫畫店》(台北:蓋亞,2018.02)。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不朽》(台北:皇冠,2019.06)。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王東亮譯,《笑忘錄》(上海,上海譯文,2018)。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新北:稻香,2012.09)。
李有成,《記憶政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0.09)。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臺北:玉山,2020.0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08)。
林書揚,《林書揚文集(二):如何讓過去的真正成為過去》(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05)。
林雪卿、鐘有輝,《版畫101》(台中:台灣美術館,2018.12)。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倪安宇譯,《滅頂與生還》(台北:時報,2020.12)。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尉光吉譯,《眼睛的故事》(桃園:逗點,2018.04)。
佛羅里安・馬札赫、喬安娜・華沙編(Florian Malzacher and Joanna Warsza),《邁向操
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台北:書林,2021.11)。
吳玫瑛,《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台灣少年小說專論》(台南:成大,2017.09)。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中呈現之政治案件樣態》(臺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1.02)。
黃英哲,《「去中國化」再「日本化」》(台北:麥田,2017.0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漫時代:臺史博漫畫特展專刊》(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0.04)。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陳武鎮畫集》(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2.12)。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冤獄、求生與揚名——歐陽劍華與張常美的生命故事展覽專刊》(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03)。
國家人權博物館,《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台東: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洲山莊戒護中心,2020.05)。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2008.01)。
陳紹英,《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台北:玉山社,2005.06)。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台北:唐山,2005.06)。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下)》(台北:唐山,2005.06)。
陳香君,《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台北: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典藏藝術家庭,2014.01)。
陳儀深,《拼圖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9.01)。
張世倫,《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台北:影言社,2021.07)。
郭書瑄,《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台北:典藏,2022.06)。
黃涵瑜,《跨界思考》(台北:南方家園,2017.08)。
許寶強,《情感政治》(香港:天窗出版社,2018.11)。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台北:麥田,2000.07)。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文化,2000.05)。
蔡秀菊紀錄,蔡焜霖口述,《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玉山社:2019.05)。
薛化元、游淑如訪談,蔡焜霖口述,《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的口述生命史》(玉山社:2017.1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2010.05)。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6.12)。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台北:聯經,2020.07)。
駱穎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香港:dirty press,2020.08)。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1993.05)。
蘇瑞鏘,《白色恐怖在台灣:戰後台灣政治案件處置》(新北:稻鄉,2014.11)。
(三)編選合集
失敗者聯盟、春山出版編輯部編,《亡國感的逆襲——台灣的機會在哪裡》(台北:春山,2019.03)。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2014.07)。
李禎祥等編,《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玉山社,2002.07)。
林秀幸、何明修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2011.0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4.11)。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三》(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春山出版,2020.01)。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四》(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春山出版,2020.01)。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雪的重述・萌: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一》(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春山出版,2021.04)。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08)。
張炎憲、陳美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台灣歷史學會、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9.12)。
梁晉誌等編,《版印潮》(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08)。
國立台灣美術館,《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台中:台灣美術館,2008.08)。
國家人權博物館編,《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 第一輯》(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1.12)。
國家人權博物館編,《走過長夜: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09)。
陳儀深編,《走自己的台灣路:北社系列講座》(台北:社團法人台灣北社,2004.07)。
馮品佳、趙順良編,《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台北:書林,2011.02)。
馮品佳編,《圖像敘事研究文集》(台北:書林,2016.09)。
楊芳枝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分認同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07)。
蔡淑惠、劉鳳芯編,《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童年・記憶・想像》(台北:書林,2012.04)。
歐陽文、黃愛華編,《勇敢的台灣人:歐陽文攝影油畫集》(嘉義市文化局:2001.11)。
錢永祥編,《思想:走過八十年代》(台北:聯經,2012.11)。
(四)翻譯論著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05)。
茉莉・安德魯斯(Molly Andrews),陳巨擘譯,《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台北:聯經,2015.04)。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12)。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6.07)。
約翰・伯格、尚・摩爾(John Berger & Jean Mohr),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的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台北:麥田,2016.08)。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2013.05)。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畢莎普選集1:表演與美術館》(台北:一行,2021.10)。
尤金諾・芭芭、尼可拉、沙瓦里斯(Eugenio Barba & Nicola Savarese),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2:10)。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反抗者》(台北:大塊,2014.05)。
麥克・安吉洛(Mike Chinn),張晴雯譯,《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新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05)。
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蔡佩君、王嘉驥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藝術與現代性》(行人:2007.09)。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國立編譯館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15.08)。
卡羅琳・恩可(Carolin Emcke),李品佳譯,《差異自由消失的年代》(台北:麥田,2019.06)。
費修珊、勞德瑞(Shoshana Felman & Dori Laub),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08)。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7.01)。
詹姆士・葛爾尼(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台北:如何,2015.04)。
尚・拉普朗虛、尚—柏騰・彭大歷斯(Jean Laplanche & J.-B. Pontalis),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詞彙》(台北:行人,2000.12)。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倪安宇譯,《滅頂與生還》(臺北:時報,2020.11)。
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朱浩一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台北:愛米粒出版社,2017.01)。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11)。
烏利西(Die Geschichte der Unschärfe),《模糊的歷史》(台北:一行,2021.04)。
(五)英文專書
Agamben, Giorgio. Remnants of Auschwitz: 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 New York: Zone Books, 1999.
Ahmed, Sar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Alexander, Jeffery C. Trauma: A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
Alexander, Jeffery C, ed.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Bouchard, Donald F, ed.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Butler, Judith.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New York: Donnelli & Sons, 2004.
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Shu-li Chang, ed.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Crane, 2011.
Chute, Hillary. Disaster Drawn: Visual Witness, Comics, and Documentary Form.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Colebrook, Claire. Gilles Deleuze. London: Routledge, 2002.
Coser, Lewis A, ed.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Cvetkovich, Ann. An Archive of Feelings: Trauma, Sexuality, and Lesbian Public Cultur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Derrida, Jacques. 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 -Portrait and Other Ruin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0.
Felman, Shoshana. The Juridical Unconscious: Trails and Traumas In the Twenty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Hirsch, Marianne. The Generation of Post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Hall, Stuart, Jessie Evans, and Sean Nixon eds. Representation. London: Sage, 2013.
Kidd, Kenneth B. Freud In OZ: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Psychoanalysis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1.
Levine, Caroline. Forms: Whole, Rhythm, Hierarchy, Network.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Mickwitz, Nina. Documentary Comics: Graphic Truth-Telling In a Skeptical Ag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Miodrag, Hannah. Comics and Language: Reimag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on the Form. Jackson: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2013.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Nussbaum, John F, ed.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Rose, Gillian. Visual Methodologies. London: Sage, 2016.
Stein, Daniel and Jan-Noël Thon. eds. From Comic Trips To Graphic Novels. Berlin/Boston: De Cruyter, 2013.
Sturken, Marita,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Young, Robert ed. Untying the Text: 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81.
二、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王建會,〈文化創傷操演與創傷話語建構〉,《文藝理論研究》2017第2期(2017),頁155-161。
西川滿,潘元石譯,〈日據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的始末〉,《雄獅美術》第258(1992.08)頁130-132。
李淑君,〈「例外狀態」下的「失調姿態」:白色恐怖監獄中的女性政治受難者的失調身體〉,《淡江中文學報》第38期(2018.06),頁113-148。
李淑君,〈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台灣文學學報》第36期(2020.06),頁53-92。
李志成,〈戲劇的悲劇性因素〉,《空大人文學報》第25期(2016.12),頁119-156。
吳埗,〈思想起——黃榮燦:一位被歷史遺忘的木刻版畫家〉,《雄獅美術》第233期(1990.07)頁70-72。
何思瑩,〈淺談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的圖像敘事〉,《火金姑》第21期(2021.7.20),頁42-47。
林傳凱,〈「大眾傷痕」的「實」與「幻」——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見證』的版本歧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期(2014.10),頁35-82。
林傳凱,〈迎魂歸鄉——如何在各鄉鎮談「白色恐怖」的一點筆記〉,《台灣民主季刊》第16卷第4期(2019.12),頁143-156。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卷(2007.06),頁139-203。
陳淑霞,〈以繪本協助幼兒面對死亡悲傷〉,《諮商與輔導》第37卷第2期(2003.08),頁數28-31。
陳雅媛,〈不忘,來自清水的孩子〉,《火金姑》第36卷第3期(2020.9.20),頁109-
127。
陳樹升,〈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第41期(1998.07),頁57-79。
范銀霞,〈圖像小說的表現形式與意義建構之關係〉,《藝術研究期刊》第10期(2014.12),頁67-104。
范銀霞,〈「藝」起來看自傳圖像小說〉,《美育》第209期(2016.01),頁87-95。
涂銘宏,〈交響腐人夢:情感轉碼與戀人共同體〉,《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6卷第2期(2013.06),頁135-158。
張耀仁,〈當文學在轉角遇見繪本!?〉,《文訊》第259期(2007.05),頁62-66。
張淑麗,〈記憶皺褶、感知拼圖、觀點連覺:陳家寶的《越美:一趟家族旅行》〉,《英美文學評論》第31期(2017.12),頁1-30。
張淑麗,〈圖像看護回憶錄與漫畫之情感修辭:查斯特的《我們不能談些更愉快的話題嗎?》〉,《英美文學評論》第36期(2020.05),頁93-117。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第67期(1996.8),頁40-63。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中)〉,《現代美術》第68期(1996.10),頁38-53。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下)〉,《現代美術》第69期(1996.12),頁62-76。
黃鐵瑚,〈再談黃榮燦〉,《雄獅美術》第258期(1992.08)頁68-69。
馮品佳,〈自傳書/畫——《越南美國》中的圖像記憶場域〉,《英美文學評論》第27期(2015.10),頁57-76。
葉虹靈,〈台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歷史制度論觀點〉,《台灣社會學》第29期(2015.06),頁1-42。
葉俊良,〈圖像小說的前世今生〉,《火金姑》第21期(2021.7.20),頁12-16。
楊雅惠,〈行方不明:白色恐怖與戰後台灣知識分子的認同軌跡——以台南楊德宗口述歷史為例〉,《台灣文學研究》第5期(2013.12),頁251-302。
楊尹瑄,〈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藝術學研究》第22期(2018.06),頁1-60。
趙雪梅,《文學創傷理論評述——歷史、現狀與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19第1期(2019),頁201-211。
劉俊蘭,〈創傷記憶與歷史的再現:波東斯基與猶太大屠殺〉,《現代美術學報》第14卷第11期(2007),頁71-06。
鄭慕尼,〈從「後挪用」、「轉碼」與「漫畫系統」探討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作品特質〉,《文山評論》第10卷第1期(2016.12),頁99-128。
蔣興儀、魏建國,〈創傷之“真實”:從見證的僵局到心理分析的突破〉,《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7期(2008),頁167-210。
謝慧貞,〈淺談圖像小說與青少年閱讀〉,《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6卷第1期(2010.01),頁28-37。
譚綸,〈台灣圖文書出版近況之初探〉,《中華印刷科技年報》第9期(2016.04),頁254-264。
關秀惠,〈宣稱見證二二八事件的木刻版畫〉,《文化研究》第21期(2051.12),頁37-94。
蘇慶軒,〈國民黨國家機器在台灣的政治秩序起源:白色恐怖中對左翼勢力的整肅(1948-1954)〉,《政治科學論叢》第57期(2013.09),頁115-146。
蘇瑞鏘,〈戰後臺灣白色恐怖的研究回顧與展望〉,《台灣史研究》第26卷第3期(2019.09),頁139-180。
鐘有輝,〈版畫的認識與推廣〉,《現代美術》第52期(1994.02),頁14-25。
(二)學位論文
史峻,〈臺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究:一個奠基於「族裔反霸權主義敘述」的觀點〉(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邱月亭,〈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佩軒,〈自由風中繁花盛開——二二八、白色恐怖圖畫書探究〉(台東:東華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林世傑,〈台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傳凱,〈戰後臺灣地下黨的革命鬥爭(1945-1955)〉(台北: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周見信,〈圖像小說的發展脈絡與「當羅浮宮遇見漫畫」研究〉(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年)。
胡齊峰,〈歷史的召喚計畫:以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陳婷芳,〈生命政治與見證:以2003年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秀祝,〈從文化創傷敘事與復原看二二八美展的藝術創作〉(台北: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秀玲,〈後二二八世代療傷進行式:台灣小說的「創傷記憶」與「代際傳遞」〉(新竹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
湯舒雯,〈史的暴力,詩的壟斷——台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徵候式閱讀與文化創傷〉(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宜家,〈跨文化認同、自傳與圖像小說的結合——以《未來的阿拉伯人》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羅宜芬,〈台灣政治案件平反與轉型正義——以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12年)。
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〇年代初期台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8年)。
(三)英文期刊論文
Alphen, Ernst Van. “Affective of Art and Literature.”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53, no.54 (2008): 21-30.
Alkholy, Inas. “The Atrocity of Wars: Visual Expression of Atrocity and Defea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6, no.3 (2008): 27-39.
Lorenzini, Daniele. “What Is a ‘Regime of Truth’?” Le Foucaldien 1, no.1 (2015): 1-5.
Medina, José. “Toward a Foucaultian Epistemology of Resistance.” Foucault Studies
no.12 (2011): 9-35.
Nikolajeva, Maria and Carole Scott. “The Dynamics of Picturebook Communic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31, no.2 (2000): 225-239.
Rosauri, Stephanie. “Laughter, Discomfort, and the Mechanics of Subversion: How Amy Schumer Uses Comedy and Performance to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Women a Thematic Analysis of Amy Schumer .” UNLV Theses, Dissertations, Professional Papers, and Capstones no.3667 (2019): 1-79.
Smith, Philip. “Spiegelman Studies Part 1of 2: Maus.” Literature Compass 12, no.10 (2015): 499-508.
三、政府研究資料
行政院,《人口資料彙集》(台北:行政院,2019.11)。
李有成,〈後記憶:歐大旭與陳團榮的小說(III-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4-2410-H-001-061-)(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吳奕芳,〈魯迅的審美思維與藝術觀——以魯迅的蘇聯木刻版畫為例(I)〉(MOST 103-2410-H-006-106-)(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蔡佳瑾,〈德希達與拉岡:閱讀石黑一雄中的創傷、記憶與失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 99-2410-H-031-005-MY2)(台北:東吳大學英文系)。
鄭慕尼,〈「後記憶」——從自傳性圖像小說《鼠族》論二在猶太民族苦難歷史的再現〉,《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5-2410-H-034-02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廣告學系)。
四、報章雜誌與電子媒體
不義遺址資料庫,〈歷史背景〉,資料來源: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history,最後查閱日期:2021.12.15。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來自清水的孩子——小生命看大歷史 台灣如何從白色恐怖走向自由民主?〉,《燦爛時光會客室》,資料來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l7a8l20dyh0a18w1csluho,最後查閱時間:2022.10.1。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白恐創傷(一)白色恐怖是刺傷心靈的利劍〉,《燦爛時
光會客室》,資料來源:https://youtu.be/-jDisWysS6w,最後查閱時間:2022.10.2。
林冠妙,〈228潘木枝受難故事「多桑的百合花」音樂劇首演〉,《民報》(2014.02.28),資料來源: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dafe2a79-6371-4cbf-95bf-9c8857b7d6cf,最後查閱日期:2022.11.10。
李敏勇,〈暗房〉,《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資料來源: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12/20151222.html,最後查閱日期:2022.11.10。
李長俊,〈憤怒的眼睛!藝術作為社會批判〉,資料來源:http://tosilee.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html,最後查閱日期:2022.11.10。
周見信,〈百年圖像 Making of〉,《來自清水的孩子》特別場,線上,慢工出版社,2022.01.15。
施又熙,〈多桑的百合花〉,《方格子》(2022.02.11),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2d26ec1fd897800019c320e,最後查閱日期:2022.11.10。
凌筠婷,〈追思二二八,員林車站還原真相〉,《聯合報》,2016.02.29,頁B3。
凌美雪,〈政治黑牢綻放杏林光輝:白色恐怖時期醫師群像特展〉,《自由藝文》,資料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30977,最後查閱日期:2022.09.10。
梅心怡,〈我的人權救援經驗與當代社會的啟發。「2009綠島・和平・對話」〉,資料來源:https://hmtieu.pixnet.net/blog/post/30887476,最後查閱日期:2021.12.13。
梅丁衍,〈梅丁衍:黃榮燦「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畫如何成為傳奇?(完)〉,資料來源:https://bearpost.org/?p=6128,最後查閱日期:2021.10.31。
梅丁衍,〈黃榮燦〉,《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資料來源: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712,最後查閱日期:2021.10.31。
賈霸,〈圖像小說:漫畫的藝術電影〉,《書香遠傳》第56期(2008.01),頁54-57。
潘家欣,〈運筆如刀——黃榮燦〉,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5a1219fceceaed97b40266be,最後查閱日期:2021.10.31。
駱以軍、胡淑雯,〈各式各樣孤獨所形成的暗影——駱以軍、胡淑雯對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第12期(2011.08),頁67-89。
樹洞,〈色彩心理學(下):心理學上,黑、白、綠代表的是什麼?〉,《關鍵評論網》,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843,最後閱日期: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