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韻儀 Lee, Yun-Yi |
|---|---|
| 論文名稱: |
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 A Study of Gender and Ethnic Identity in the Paintings of the Bunun Female Artist Ebu |
| 指導教授: |
劉瑞琪
Liu, Jui-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0 |
| 中文關鍵詞: | 族群認同 、性別認同 、自癒儀式 、原住民女性形象 、孫瑞玉 、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 、布農族 |
| 外文關鍵詞: | rite of self healing, gender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images of aboriginal wome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boriginal art, Ebu, Bunun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篇論文撰述之目的,主要是想從少數族裔女性的族群認同與性別認同乃交錯並置之觀點,來討論、分析布農族與鄒族血統之女性繪畫創作者Ebu(孫瑞玉)作品中再現的台灣原住民女性之生命情境個案。還有她從自我身體書寫、原住民女性經驗書寫出發的創作核心理念與實踐,對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創作者群面對「母體文化傳承」與個人藝術實踐之間糾葛辯證之困境,又提供了什麼樣的再現經驗。
論文第一章將從試圖描繪目前台灣原住民族裔之視覺藝術創作發展脈絡及其分佈地圖作為開始,並分析原住民女性在整個脈絡發展與當下這份地圖中所佔據的位置,以作為分析作為布農族女性的繪畫藝術工作者Ebu之時空座標。第二章則深入論述Ebu創作中強烈的述說自我之慾望與自我形象之重構,對其母體文化、主流殖民文化所產生之顛覆意義與自我治療轉化之力量。第三章則針對Ebu作品中對自我女性生命情境之記錄、對族群傳統歷史神話之詮釋轉譯,還有對其他族群女性形象之想像,三種創作主題之圖像解構,論述Ebu創作中性別經驗與族群經驗之交織互證。筆者欲藉由如上的論述過程,試圖闡明Ebu從個人切身經驗—被強勢父系文化殖民的父系部落之女兒—出發的自我書寫儀式,就是她在被族群與性別雙重殖民的原住民女性經驗中,自我的轉化與治療儀式;而這個自癒儀式所展現的美與力量,不但撼動主流文化對少數族裔的既定觀點,更能提供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創作在數百年被殖民經驗後,跳躍意識型態之漩渦建立自我主體性之真實的一種可能。
In this thesis,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female Ebu’s paintings. Ebu is a female painter of Bunun and Tsou blood. I will interpret the inscription of ethnic and gender identity in her works. Ebu’s works were based on her priva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s an aboriginal woman. I try to explore her transgressive and powerful self-representations as an aboriginal woman against the grain of phallocentric and colonialist hegemony. I especially elucidate that Ebu’s representations of her subjectivity provide Taiwanese aboriginal artists, who lapse into the contradictory predica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revivification and private creative practice, with a transgressive strategy.
In the first chapter, I try to chart the po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visual art, in order to locate the position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female artists in this development. Ebu’s works will also be situated within this context.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will concentrate on how Ebu heals herself through re-telling her stories. By so doing, she also overturns the hegemony of both the tribal culture and the mainstream colonial culture. In the third chapter, I try to examine three main themes in Ebu’s work: the first is her experience as a woman; the second is 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ibal tradition; the third is her relationship to women of other tribes. Especially, I will examine how tribal and gender experiences are interlaced in Ebu’s works.
In the conclusion, I will emphasize that Ebu’s paintings are based on her private experience as a daughter of the colonized paternal tribe. Her creation turns into a rite of self-transforming and self-healing against her racial and gender colonization. I also attempt to show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her self-healing rite not only overthrows the stereotypes of the minorities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Taiwanese aboriginal artists to get rid of the ideological bondage and to construct their own subjectivity.
壹、中文
(一)專書
何懷碩主編,《文學與象徵中的女性》,臺北市:百科文化,1981。
Kenneth Clark,張漢良、杜明譯,《裸體藝術欣賞》,臺北巿:志文,1982。
楊國,《苗族舞蹈與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會學考察》,貴陽市:貴州民族,1990。
恩斯特‧卡西爾,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1990年。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1990。
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1992。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臺北市:臺原,1992。
黃石,《神話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1992。
洪英聖著,《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台北:時報文化,1993。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1993。
Margaret Mead,宋踐等譯,《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1993。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市:麥田,1994。
古文鳳,《民族文化的織女》,昆明市:雲南教育,1995。
和鍾華,《在女神的天地裏》,昆明市:雲南教育,1995。
楊士杰,《多元文化中的情韻》,昆明市:雲南教育,1995。
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1995。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1995。
李莎莉、謝世忠著,《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1995。
方有水,印莉敏撰文,〈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玉山國家公園,1995。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縣:駱駝,1995 。
Lynda Nead著,侯宜人譯,《女性裸體》,臺北市:遠流,1995。
Linda Nochlin,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遠流,1995。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1995。
徐賁著,《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Marc Le Bot,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遠流,1996。
Radmila Moacanin,江亦麗、羅照輝譯,《容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林建成,《後山原住民之歌》,臺北市:玉山社,1996。
霍斯陸曼伐伐 (王新民),《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臺中市:晨星,1997。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縣:立緒文化,1997。
高業榮,《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臺灣東華,1997。
張致遠編,《賽夏文化彙編—傳統與變遷》,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7。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 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 (全妙雲),《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臺北市:臺原,1998。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中市:晨星,1998。
簡扶育,《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臺北市:藝術家,1998。
Malka Drugker,黃秀慧譯,《女畫家卡蘿傳奇》,臺北市:方智,1998。
Andrea Kettenmann,《卡蘿》,德國:塔森,1998。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Norman Broude, Marry D. Garrard編,陳香君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1998。
王寧、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
1998。
呂建忠譯,《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文集》,台北:立緒,1998。
阿希克洛夫特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駱駝,1998。
博埃默,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1998。
文化╱社會研究編委會,《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1998。
Lynn Margulis、Dorion Sagan著,潘勛譯,《神秘的舞蹈:人類性行為的演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9。
恩斯特‧卡西爾,范進、楊君游、柯錦華等譯,《國家的神話》,北京:華夏,1999。
張京瑗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1999。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店,1999
巴蘇亞.博伊哲努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市:臺原,1999。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999。
蘇啟明主編,《祖先、靈魂、生命:台灣原住民藝術展》,臺北市:歷史博物館,1999。
安東尼‧史蒂芬斯著,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立緒,2000。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市:揚智,2000。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市:麥田,2000。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女書店,2000。
Griselda Pollock,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台北:遠流,2000。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2000。
張世明編繪,《九族創世紀: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南天,2000。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市:遠流,2000。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等編撰,楊乃喬、毛榮運、劉須明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 2001。
林義娥、 莊麗華編,《飛躍的子民:臺灣原住民藝術特展系列活動》,臺北市:藝術館,2001。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臺北市:時報文化,2001。
Virginia Woolf,王葳真譯,《三枚金幣》,台北:天培文化,20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市:麥田,2002。
高雄縣三民鄉鄉公所編印,《卡那卡那富鄉土誌》,高雄縣:三民鄉公所,2002。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2002。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2003。
李韻儀,《看見生命之美—高雄市明正國小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當代原住民視覺藝術創作展2002展覽圖錄》,高雄:明正國小,2003年。
(二)期刊論文
何廣政主編,〈台灣原始藝術特輯〉,《雄獅美術》,第22期,1972年12月,頁1-82。
王福東主編,〈新原始藝術特輯〉,《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104-155。
王福東主編,〈原住民文化的蛻變〉,《雄獅美術》,第245期,1991年7月,頁178-183。
王嵩山,〈台灣原始藝術(上)〉,《台灣美術》,第4卷,第4期,1992年4月,頁68-72。
---------,〈社會文化與藝術-台灣的族群藝術〉,《台灣美術》,第5卷,第2期,1992年10月,頁45-52。
任海,〈表現的文化政治-解讀西方「非洲藝術」的話與語〉,《當代》,第89期,1993年9月,頁110-121。
江韶瑩,〈傳統的承載與釋放:對原住民木雕藝術的一些想法—順益「台灣原住民木雕創作獎」評審感言〉,《山海文化》,第4期,1994年,頁98-104。
廖咸浩著,〈藍色鋼琴女:《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與《藍色情挑》中的音樂,情欲,自由與弱勢論述〉,《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年11月,頁41-53。
王福東主編,〈台灣素樸藝術專輯〉,《雄獅美術》,第287期,1995年1月,頁11-42。
劉毓秀著,〈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1996,頁8-39。
邱貴芬著,〈原住民女性的聲音:訪談阿〉,《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130-145。
楊翠,〈以阿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十一期,第二十七卷,1999年4月,頁71-95
陳香君,〈吳瑪俐: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國〉,《今藝術》,2002年8月,頁54-59。
陸蓉芝,〈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儀式化裝置與觀念藝術的趨向〉,《今藝術》,2002年8月,頁61-66。
(三)碩士論文
盧梅芬,《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生態與風格-以台東卑南族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簡芳菲,《排灣族雕刻中警察圖像的產生與意義》,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0。
蔡旻玠,《「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邱馨慧,《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族社會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許凱雯,《堪卡那福部落布農族之族群關係》,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貳、英文
Cixous, Hélène,“The Laugh of Medusa,”in New French Feminisms: An Anthology, ed. Elaine Marks and Isabelle de Courtivr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81.
Forster, Hal, “The‘Premitive’Unconscious of Modern Art, or White Skin Blacke Mask,”in Recoding: Art, Spectatcle, Cutural Politics, Seattle: Bay Press, 1985, pp. 180-208.
Mulvey, Laura,“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1975)”in Art After Mordernism: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ed. Brian Wallis, Boston:Godine , 1992.
Jones, Amelia,“Tracing the Subject with Cindy Sherman,”in Sherman:Retrospective, Chicago and Los Angeles, 1997.
Herbert, James D.,“Passing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Postcolonial Theory,”in The Subjects of Art History: Historical Objects in Contemporary Perapective, ed. Mark A. Cheetham, Michael Ann Holly, and Keith Mox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