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珺涵 Chang, Chung-Hang |
|---|---|
| 論文名稱: |
時與光:徐訏上海時期、重慶時期、香港時期小說論 Time And Tide:A Study On Xu Xu’s Fiction of Shanghai , Chongqing and Hong Kong Period |
| 指導教授: |
蘇偉貞
Su, Wei-Ch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0 |
| 中文關鍵詞: | 徐訏 、《鬼戀》 、《風蕭蕭》 、《江湖行》 |
| 外文關鍵詞: | Xu Xu, Ghost love, Rustling wind, The wander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72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徐訏(1908-1980)創作生涯近五十年(1933-1980),著作多元涵括小說、散文、新詩、劇本、文藝評論等,小說創作即逾百部,題材廣泛,技巧多變,十足傳奇,難怪林語堂並譽徐訏與魯迅為最好的小說家,徐訏重要性可見一斑。
目前研究徐訏小說多關注時代背景、形式、內容、藝術性、技巧,著重分析徐訏小說文本內緣;至於作品外緣部分,則多從單一寫作時期切入,譬如前行學者大半聚焦其上海三、四○年代海派/浪漫都會小說面向,探討上海現代性、摩登女性形象;此外,晚近不乏將徐訏納入香港南來作家提出討論,剖析南來文人心理、難民文學寫作。凡此,皆可見出是對徐訏創作側面的呈現,具體而微,較少全面探討徐訏半世紀創作演變脈絡,從而建立論述,形構完整文學史觀。以此為前提展開梳理,徐訏長篇小說《時與光》給了本文很重要的啟發,《時與光》分成三部,第一部:傳記裡的青春、第二部:舞蹈家的拐杖、第三部:巫女的晶槻,小說通過主人公「我」的回憶,揭示時光中的層層追尋,折射「時間」三部曲:青春─老年─死亡旅程。本文汲取其「時」與「光」內核轉化為研究架構,先以時間脈絡為橫軸,以文本內緣哲理思想/宗教情懷為縱軸,勾連徐訏創作歷程進一步結合地理位置,從而規畫出三個時期:(一)上海時期(1933-1941,1946-1950)、(二)重慶時期(1942-1944)、(三)香港時期(1950-1980)。亦即由「時空」角度全面展開徐訏上海、重慶、香港時期小說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研究。前者彰顯歷史的橫切面/共時性素材,並對各時期的小說時空背景、藝術手法逐一剖析;後者檢視三時期之關連,呈現時空的縱切面/歷時性變化。期通過爬梳徐訏上海━重慶━香港三時期小說創作上互為聯結影響又各自獨立的作品內外緣因素與創作風格,浮突各時期代表作在其創作生涯中如何呈顯既獨特又結合一體之特色。
譬如上海時期受留法經歷感染,創作〈阿剌伯海的女神〉與《鬼戀》,為日後異國奇情書寫定調;之後重慶時期《風蕭蕭》造成文壇「徐訏年」盛況,亦承襲上海時期浪漫奇情基調,並置於抗戰背景下開展對藝術與人性的探尋;及至南向香港後寫出浪漫奇情質變之作〈鳥語〉,這時期徐訏漸漸航向宗教「彼岸」之路,文藝創作愈形哲思,《江湖行》可視為香港時期的高峰。通過此三個時期之研討,期能完整呈現徐訏創作脈絡、面向、藝術成就,重新定位徐訏現代文學史地位。
SUMMAR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three periods of Xu Xu’ creative life , including the Shanghai period (1933-1941 , 1946-1950) ,the Chongqing period (1942-1944 ) and the Hong Kong period (1950-1980 ). Inspire by time and space ,this paper make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y of Xu Xu’s fiction. Exploring differences and relevant points between three periods and contrasting with the early period and upper period of Xu Xu’s writing. Through three periods of this discussion, can be a clear thread of thought to grant Xu Xu an adequate position and an impartial evaluation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Xu Xu, Ghost love , Rustling wind ,The wandering
INTRODUCTION
From 1930s to 1980s, Xu Xu’s writing career lasted almost fifty years who leaving voluminous bodies of work in fiction, poetry ,prose, drama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in Yutang had a very high opinion of Xu Xu’s fiction, he said ”Of the authors of short stories, the works of Lu Hsun, Shen Tsung-wen, Feng wen-ping(less well-known)and Hsu Yu are the best.” Generally speaking , the study in the past analyzes the structures and forms, background ,image of characters ,fine art skill and strategy use of Xu Xu’s fiction.
The author outlines the three periods of XuXu’ creative life , the Shanghai period ,the Chongqing period and the Hong Kong period—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each period. Through connecting with his fiction which were written from the 1930s to 1950s, we can find how his texts construct the images of Shanghai in his latter writings such as “Ghost Love” and “Rustling wind”. “Rustling wind” created a great sensation, even made the year titled as “The Year of Xu Xu (1943).” “Rustling wind” constructs the images of Shanghai period, makes the feeling of Intellectual in concession. At last went to religion to get the detachment of life and soul, so as to delves into philosophical and metaphysical thought of Xu Xu's fi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uses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and discuss Xu-Xu’s fiction.This research aims to detect how literature and regionalism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Xu Xu's fiction such as “Ghost love” , “Rustling wind’’ and “The wandering.”
To emphasize on the vision of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period , the Chongqing period and the Hong Kong period. Step by step ,throug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y of Xu Xu’s fiction , which will re-locate Xu Xu's statu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RESULTS AND DISCUSSION
Chapter Two : The Shanghai Period (1933-1941 , 1946-1950)
This chapter has three basic phases of XuXu’ Shanghai period, including fontiers of Shanghai period, Shanghai isolated-island period and late Shanghai period. I mainly focus on narrative style and characters shaping of "The goddess of Arabian sea" ,“Ghost love” , “Threnody of the psychiatric patient”, “Fantastic dream of English Channel” and “Gypsy enticement”. Research on Xu Xu’’s central idea about freedom and platonic love during the Shanghai period.
Chapter Three : The Chongqing Period (1942-1944 )
First ,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ebate between eight-part essay and romantic literature in 1940s. Analyze of performed on the colors used in "Rustling win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depictions of characters and scenes. Then research on the canonization of "Rustling wind" in 1990s.Finally, this chapter also delves into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Rustling wind" .
Chapter Four :The Hong Kong Period (1950-1980 )
Xu Xu's emigrating experience in 1950s that effects on his character and writing in Hong Kong period. Xu Xu had already changed love theoretical model. He used the image of dancer's walking stick ,which called love into question. His hope was so high he had been doomed to disappointment. Therefore his writing was trying to approach universe in harmony realm, such as "The other side" ,"Time and tide" and "The wandering".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which focused on discussion of Xu Xu’s fiction of the Shanghai period the Chongqing period and the Hong Kong perio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only to fill the vacancy of previous studies, but also to add in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y of Xu Xu’s fiction to discuss. The results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earch. After analysis, the reader can understand that Xu Xu's central idea about platonic love of the Shanghai period. At last, his fiction creation changed from romance to “the other side”. His artistic creativity reached a peak by “The Wandering” in the Hong Kong period. Xu Xu extremely concern about the process of a religious conversion in his whole life. Finally he found inner peace through writing about life experience. 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author combines with his creative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showing the conection and differences of each period.
一、徐訏著作
《徐訏全集》(全十五卷),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7月。
《徐訏文集》(全十六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巫蘭的噩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8月。
《花神》,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8月。
《時與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8月。
《風蕭蕭》,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9月。
《個人的覺醒與民主自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12月。
《思與想》,臺北:傳記文學社,1970年8月。
《童年與同情》,臺北:新亞出版社,1970年11月。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
二、徐訏研究專著
吳義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訏傳》,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1月。
吳義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徐訏紀念文集籌委會編:《徐訏紀念文集》,香港:香港浸會學院出版,1981年5月。
耿傳明:《輕逸與沉重之間──「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梁秉鈞主編,廖文傑、王璞編著:《念人憶事──徐訏佚文選》,香港:嶺南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03年。
陳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陳旋波:《時與光:20世紀中國文學史格局中的徐訏》,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寒山碧編:《徐訏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出版,2009年2月。
葛原:《殘月孤星:我和我的父親徐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應鳳凰編:《人性的悲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于曉姣:《論徐訏小說中的時間》,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8日。
尹瑩:《小說中的重慶──國統區小說研究的一個視角》,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5月1日。
王海燕:《「大宗教」的敘事︰論徐訏作品中佛道耶思想的滲透與糅合》,浙江: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4月3日。
王暉:《徐訏創作的審美距離探幽》,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2011年10月1日。
王榮珍:《「有意味的形式」──論徐訏小說的敘事模式》,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1日。
王璞:《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訏小說研究》,長春: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4月1日。
田明秋:《徐訏思想及其小說創作論》,河南: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1日。
任文妍:《自由靈魂的精神求索──徐訏小說創作論》,河北: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1日。
李旭玫:《穿越「此岸」與「彼岸」的藝術探索──徐訏小說女性形象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1日。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4月1日。
李婷:《徐訏後期小說創作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11月20日。
李衛東:《傳統與現代融合中的生命關注──施蟄存與徐訏小說比較研究》,甘肅: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1日。
沈靜:《現代人的途中──徐訏小說敘事研究》,江蘇:蘇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1日。
於淑雯:《徐訏及其長篇小說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
林秀萍:《二十世紀上海租界文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祁廣菲:《徐訏小說的上海想像──以香港時期創作為中心》,廣州:中山大學中國文學院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10日。
邵平:《論徐訏在港的文學選擇》,南京: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1日。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江蘇:蘇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4月1日。
祝復興:《都市漫遊者的超驗敘事──論海派小說的超驗性審美方式》,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9日。
馬娟娟:《論徐訏小說的神性追尋》,福建:華僑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1日。
高淑玲:《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麵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亞蓉:《時空意識下的生命體驗──徐訏小說論》,寧波: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1月6日。
張明麗:《徐訏小說創作風格的演變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1日。
張洪濱:《徐訏與張愛玲小說創作比較論》,甘肅: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1日。
張洪濱:《徐訏與張愛玲小說創作比較論》,蘭州: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11月1日。
章瓊:《徐訏浪漫小說中的神秘主義傾向》,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1日。
郭彩雲:《大動蕩時代背景下的個人話語──徐訏四十年代小說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1日。
陳文婷:《上海舞女:以休閒報刊與小說為中心(1927-1949)》,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系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娟:《一種說不出的殘缺──論徐訏的孤獨及小說創作》,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1日。
陳勝珍:《論後期浪漫派的理性特徵》,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4月1日。
陳燕玲:《徐訏情愛小說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1日。
華敏:《自戀、轉移與昇華──徐訏小說的心理學解讀》,南昌:南昌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12月1日。
隋利儀:《國共時期上海現代小說的時代解碼》,臺中:國立逢甲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17日。
馮芳:《不懈地追索──論作家徐訏前期創作的哲理傾向及思想淵源》,廣西: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20日。
黃慧:《論徐訏的愛情小說》,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1日。
葛紅瑛:《浪漫藝術的鍾情守望──徐訏小說創作論》,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1日。
賈妍:《穿越社會規範的精神想像與理想追求──徐訏小說的獨特意義》,河北: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1日。
劉思潔:《論海派男性作家小說中的女性形象─1912-1949》,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歐陽志勝:《在「夢」與「哭」間遊移──徐訏及其小說的另類解讀》,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1日。
魯嘉恩:《香港文學的上海因緣 (1930 - 1960)》,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05年10月28日。
四、專書
Alain de Botton著,南治國、彭俊豪、何世原譯:《旅行的藝術》,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10年。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Morton Walker著,陳銘宗譯,《色彩的力量:色彩與生活、個性、行銷、保健的關係》,臺北:號角出版,1995年。
Steven Totosy de Zepentnek演講,馬瑞琦譯:《文學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上海復旦大學臺港文化研究所編:《臺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大山正:《色彩心理學:追隨牛頓和哥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出版,1998年。
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5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史蒂夫‧齊克曼著,汪芸譯:《旅行,聆聽心的呼喚(The Power of Travel)》,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史記卷五‧秦本記》,臺北:藝文出版,1958年。
田藝衡:《留青日劄‧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申文淑編:《城堡的故事:祕密世界的永恆詩篇》,臺北:世潮出版,2007年。
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朱棟霖:《20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0年。
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聯合文學出版社編輯:《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8年。
何晏、邢昺、阮元等著:《論語注疏及補正4種》,臺北:世界書局出版,190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杰德出版,2006年。
吳野:《戰火中的文學沉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形墨卿:《新名詞辭典》,臺北:牧村圖書出版,1998年。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輝英:《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東亞書局,1968年。
李蕭錕:《色彩大系》,臺北:漢藝色研出版,1986年。
周作人:《夜讀抄》,上海:北新書局出版社,1934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出版社,1977年。
拉塞爾著,常寧生等譯:《現代藝術的意義》,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阿文:《王牌女諜︰世界著名女間諜案紀實》,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8年。
洛伏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克魯蘇神話》,四川:重慶大學出版,2012年。
洛斯奈(Goaeph 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臺北:志文出版,1991年。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計紅芳:《香港文學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局出版社,2003年。
孫亦平:《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
徐珂:《清稗類鈔‧卷七》,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恩斯特.海克爾(Enrst Haeckel)著,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宇宙之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高翔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6-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
張占國、魏守忠主編:《張恨水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張愛玲:《傾城之戀》,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曹雪芹、高鶚著,脂硯齋、王希廉點評:《紅樓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年。
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9年。
陳平原:《神神鬼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5年。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壽:《益部耆舊傳》,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09年。
陳曉明:《守望剩餘的文學性》,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陳穎:《中國戰爭小說史論》,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陸其國:《畸形的繁榮︰租界時期的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
凱特琳、艾米:《有關女巫-永不止息的魔法傳奇》,臺北:蓋亞出版社,2006年。
黃康顯:《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香港:秋海棠文化企業出版,1996年。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奧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著,蔣顯璟、真漫亞譯:《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臺北:邊城出版,2004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董橋:《這一代的事》,臺北:牛津大學出版社台灣分部,2010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著,蔡政宏譯:《論色彩》,臺北:桂冠出版,2005年。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鄭克魯:《現代法國小說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88年。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國共內戰時奇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09年。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化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嚴紀華:《當古典遇到現代》,臺北:秀威科技出版,2007年。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五、單篇論文
方園:〈論《鬼戀》的浪漫主義傳奇敘事〉,浙江:《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1月25日,頁76-80。
白薇:〈「天使」與「女妖」的現代書寫──徐訏小說的思想訴求和審美傾向〉,黑龍江:《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61-63。
仲燦:〈論徐訏小說的女性人物塑造〉,江蘇:《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9年1月15日,頁102-106。
朱偉華、張挺璽:〈1943:三個人的「通俗世界」〉,貴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10月10日,頁90-94。
佚名:〈抗戰文學作品:對人性的挖掘還欠深度〉,《中華讀書報》,2005年9月7日。網址:http://www.gmw.cn/01ds/2005-09/07/content_301878.htm(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
吳義勤:〈通俗的現代派──論徐訏的當代意義〉,遼寧:《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1月25日第1期,頁28-37。
吳義勤:〈論徐訏小說的母題〉,江蘇:《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12月30日,頁34-38。
吳福輝:〈都市鄉間的永久徘徊──徐訏香港時期小說論〉,香港;《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2期,1980年,頁67-82。
沈西城:〈霞飛路上的徐訏〉,《蘋果日報副刊‧名采》,2013年11月14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6%B2%88%E8%A5%BF%E5%9F%8E/art/20131114/18506408(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
周波:〈愛恨你我與相忘江湖──徐訏《賭窟裡的花魂》文本闡釋與倫理解讀〉,重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頁64-67。
屈紅玲:〈淺析《鬼戀》中中國傳統文學與西方現代性的融合〉,河南:《東京文學學報》第4期,2011年7月,頁255-256。
林淇瀁:〈場域.權力與遊戲:從舊書重印論台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臺中:《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1日,頁263-285。
邱立本:〈百年的「吶喊」「傳奇」的世紀〉,香港:《亞洲週刊》第13卷第14期,1999年6月14-20日,頁32-34。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當代臺灣旅行文學〉,臺北:《幼獅文藝》第515期,1996年11月,頁25-28。
計紅芳:〈論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特徵〉,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7年,頁87-90。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上的徐訏〉,北京:《新文學史料》,2009年2月22日,頁73-79。
馬娟娟:〈徐訏小說的宗教意識〉,泉州:《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3月15日,頁99-104。
張柟:〈女性文學悲劇的超越——喬治‧桑文學創作新論〉,江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文學研究版》第18期,2004年6月,頁181-121。
章瓊:〈承繼與突圍──徐訏40年代浪漫小說風格論〉,山東:《淄博師專學報》第1期,2009年3月28日,頁61-63。
閆海田:〈當代「重寫文學史」後徐訏「座次」問題〉,成都:《當代文壇》第2期,2013年3月,頁15-19。
陳同:〈徐訏的疏離與劉以鬯的融合〉,上海:《史林》第1期,2004年,頁48-64。
陳旋波:〈奇幻的迷宮——論徐訏小說的故事形態及其意義〉,徐州:《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江海學刊》第3期,2005年,頁359-364。
陳麗麗:〈試論「狂」作為美學範疇在中國古代作家論中的體現〉,湖北:《理論月刊‧文學》第4期,2008年,頁121-124。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都市巫女形象〉,湖南:《社會科學家‧文藝論叢》第6期,2010年7月,頁148-151。
湯哲生:〈論40年代的流行小說──以徐訏、無名氏(卜乃夫)、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為例〉,江蘇:《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30日,頁1-6。
程亦騏:〈徐訏小說創作的發展演變〉,山東:《齊魯學刊》第3期,1990年6月30日,頁106-114。
馮芳:〈「迷宮」似的文本「裂片」般的語言──對徐訏《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的解構批評〉,江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07年,頁60-64。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臺北:《中外文學》第3卷第12期,1975年5月,頁100-119。
趙丰姣:〈美的形態特徵──淺析藝術美〉,江蘇:《文海藝苑》第9期,2010年7月,頁142-143。
劉波:〈世界本來就是殘酷的〉,《蘋果日報副刊‧名采》,2013年11月16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8A%89%E6%B3%A2/art/20131116/18509867(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
劉波:〈魯迅與徐訏的往還〉,《蘋果日報副刊‧名采》,2013年10月27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apple/art/20131027/18480800(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
鄭樹森,盧瑋鑾,黃繼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象三人談──導讀《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臺北:《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頁11-39。
蕭向明,〈書生回眸:「鬼文學」的現代新編──以曹禺、徐訏為例〉,廣東:《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0年6月,頁105-110。
謝瓊:〈「瘋女人」之病──論徐訏《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瘋癲」形象〉,浙江:《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56-61。
韓露:〈幻滅‧悲觀‧反抗──徐訏小說形象中的魯迅因素〉,上海:《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2008年,頁119-127。
龐文真:〈百年千書計畫與我……〉,臺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9期,2012年,頁22-27。
嚴紀華:〈浪跡奇幻與浪漫間的都市靈魂──析論徐訏的兩篇小說《風蕭蕭》和《時與光》〉,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3月1日,頁179-208。
蘇偉貞:〈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從1950年代出發〉,成都:《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1年9月20日,頁87-96。
蘭慧鴻:〈安徒生童話中的愛情觀及成因分析〉,吉林:《才智》第20期,2009年,頁186-187。
校內:2020-02-13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