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珈瑾 Wu, Jia-Jin |
|---|---|
| 論文名稱: |
台灣傳統街道場所性轉變之探討-以台南市延平老街為例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treet place– Tainan Yanping Laokay as an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孫全文
Sun, Chua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9 |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傳統街道空間 、場所性 、台南市延平老街 、年代變遷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Place, Tainan Yanping Laokay, Changes between yea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1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傳統街道空間有別於現代都市規劃尺規作圖下的現代街道空間,不僅是因為其街道脈絡記錄傳統聚落的發展過程,也因為其街道空間之路徑轉折、人性尺度、街道和建築之介面、居民活動與生活的經驗等特質,使傳統街巷空間內呈現比現代計劃道路更容易親近的場所空間。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代的建築行為進入傳統街道空間未必考量舊有街道空間發展的脈絡與紋理,使傳統街道空間原本具有的這些場所特質逐漸消失;隨之而改變的空間性質、使用性質、活動性質也為傳統街道空間帶來衝擊,同時建構新的場所特質。因此本研究將以台南市延平老街為例,分析其傳統街道空間在時代的變遷[1945-2011年]中場所性的轉變,進一步了解現代的建築與街道行為對傳統街道空間場所性之影響,最後探討傳統街道空間的場所性在時間變遷中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行為的特徵。
本研究內容包含四個部分:
一、延平老街的歷史發展脈絡與光復後社會背景變遷之整理。
二、針對西元1945-2011年,延平老街街道空間變遷資料整理。
三、依場所理論基礎,進一步分析延平老街從西元1945-2011年之場所性轉變。
四、結論
Taiwan’s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s different with modern street space which decides by ruler gauge mapping of modern Urban Plan.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street vein took dow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but also because its winding way、human nature scale、interface of street and building、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of life from residents ,etc., 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to be a more intimate place than that of modern street space. However, along with times change, when the new architecture were built into traditional street , which were unlikely to consider the vein of development and original texture of traditional street, so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 traditional street to be a place vanish gradually . The new character from the changes of street space、building use、activities also brings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and constructs the new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street place, Simultaneously .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 the Tainan Yanping Laokay as an example; its transformation of street place from 1945 to 2011 would b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street place from the behavior of Modern Street and architecture would be also recognize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vicissitude behavior of street place would be discussed.
This thesis contains four parts:
1.Arrang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ainan Yanping Laokay.
2.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the street space of Tainan Yanping Laokay from 1945 to 2011.
3.With Place the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eet place of Tainan Yanping Laokay from 1945 to 2011 would be further analyzed.
4.Conclusion
一、 中文書目
1.鄔昆如,《現象學論文集》,台北市:黎明,1981
2.孫全文、周宗憲,《建築中之中介空間》,台北市:詹氏,1985
3.孫全文、陳其澎,《建築與記號》,台北市:明文,1985
4.傅朝卿,《安平建築》,尺度研究室,1985
5.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藝術家出版社,1987
6.孫全文、蔡忠志,《安平民居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1989
7.孫全文、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台北市:詹氏,1992
8.藤島核治郎,《台灣的建築》,臺原藝術文化基會、臺原出版社,1993
9.王明蘅、黃崑山,《台南安平延平街之再發展研究基礎資料調查》,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及都市計劃學系,1994
10.江樹聲,<荷蘭時期的「安平街」-熱蘭遮市>,《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
11.吳美雲,《長住台灣》,台北市:漢聲,1995
12.傅朝卿主編,《舊聚落。新相簿-安平古貌攝影集》,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1995
13.郭英慧,《台灣街的共同記憶》,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
14.鄭水萍主編,《大員印象。安平圖像》,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1995
15.鄭道聰,《安平文化資源巡禮》,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16.謝順勝、郭淑玲編輯,《發現王城系列活動-全國攝影比賽得獎作品集》,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
17.林朝成、鄭水萍,《安平區志 上、下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安平區公所,1998
18.吳昭明,《延平街事件大事紀》,聯經出版公司,1999
19.王文楷,《延平街門面規劃設計報告書》,王文楷建築師事務所,2000
20.王明蘅、姜渝生,《台南市安平文化特定區調查規劃與設計 期末報告》,台南市政府/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
二、 中文譯本
1.施植明[譯],Aldo Rossi 著,《城市建築》,台北市:博遠出版,1992
2.施植明[譯],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5
3.施植明[譯],Amos Rapoport 著,《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6
4.黃富廂、朱琪[譯],Edmund.N.bacon,《城市設計》,中國建築工業,2003
三、 外文書目
1.Cullen Gordon,” The concise townscape”, New York,1971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 ” The concept of dwelling: on the way to figurative architecture”,New York,1985
3.Edward Relph,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1986
4.Christian Norberg-Schulz ” Architecture: meaning and place ”, New York,1988
四、 研究論文
1.曾國恩,《安平舊街區歷史建築維護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78
2.王增榮,《光復後台灣建築發展之研究1945-197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3
3.陳柏年,《建築與場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7
4.林靜娟,《台灣傳統街道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8
5.蔡忠志,《安平六部社聚落與民居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9
6.陳凱劭,《台灣建築的現代語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3
7.王梅捐,《街道:都市虛體空間之視覺品質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5
8.吳金翰,《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8
9.楊一志,《從大員市鎮到台灣街仔:安平舊街區的空間變遷》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0
10.施美蘭,《從領域觀點探討傳統街道空間與居民互動的關聯:以宜蘭縣頭城老街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1
11.郭榮毅,《戰後台南市安平聚落社會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2003
12.王永偉,《蘆洲繞境活動對街道空間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地政研究所碩論,2003
13.陳彥如,《安平歷史聚落建築景觀風格維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5
14.邱國偉,《安平延平街區社區意識與外部空間使用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5
15.王嘉澤,《安平傳統聚落場所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6
16.林盈華,《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6
17.鐘珮華,《從柱子行街到府中街:一個台南都市歷史街道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6
18.黃春滿,《大溪、大甲、鹿港三城鎮之街道空間結構與產業分布歷史變遷》,私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8
19.林立浩,《荷鄭至清初台南市街形成與建築類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9
20.蔡樂瑄,《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2009
五、 期刊
1.范勝雄,<中荷文獻裡的台灣第一街-與江樹生博士一席談>,台南文化,新四一期,頁127-134,1996年
2.李德河,<透地雷達技術應用於安平古堡舊城牆遺址之探測研究>,熱蘭遮城試掘計畫通訊月刊,頁26-32,2003年
3.廖本全、李承嘉,<「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第6卷第二期,頁83-104,2003年
六、 新聞剪報
1.陳琦雅,<拆除老街之後,將出現什麼樣街道?>,中國時報,1995.8.11
2.張榮祥,<第一街-兩街景>,中華日報,1995.8.12
3.張榮祥,<延平街門面統一,住戶存疑>,中華日報,1995.8.12
4.張榮祥,<延平街門面做不做,沒個譜>,中華日報,1995.8.13
5.張榮祥,<拆除延平街 今可能進行第二波>,中華日報,1995.8.17
6.<曾與市府切結在農曆七月後拆除,..,延平街未拆戶,自動拆屋>,中國時報,1995.9.2
7.張榮祥,<延平街第二波拆除遲未動工-住戶等不及,乾脆自己來>,中華日報,1995.9.7
8.張榮祥,<拆除延平街,昨恢復施工>,中華日報,1995.9.13
9.李翠蓉,<颱風天,延平街住戶『無門可擋』>,1995.9.22
10.王俊忠,<延平街住戶門面統一案-意見分歧>,自由時報,1998.2.21
11.曾耿輝,<建築師說明延平街規劃重點>,民眾日報,1998.2.21
12.羅玉如,<延平街兩側建物外觀是否統一,…,住戶沒興趣,指勞民傷財>,中華日報,1998.3.24
13.<延平街換門面公聽會-意見不一>,台灣時報,1998.3.31
14.姚正玉,<延平街加速整建-市府開『金』口>,中華日報,1998.3.31
15.姚正玉,<走樣的第一街-文化保存前車之鑑>,中華日報,1998.3.31
16.<延平街門面擬採閩南式造型>,中國時報,1998.3.31
17.吳昭明 文、林俊安 攝,<再回首台灣第一街>,中國時報,1998.4.13
18.羅玉如,<市仔街福德正神,至少走過百餘年>,中華日報,19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