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姝媚 wang, shu-mey |
|---|---|
| 論文名稱: |
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施琅個案的研究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Historical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Shi Lang |
| 指導教授: |
王健文
Wang, Chie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5 |
| 中文關鍵詞: | 施琅 、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育 、人物評價 |
| 外文關鍵詞: |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y Textbook, historical education, Sze L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以施琅相關事蹟為例,討論歷史人物評價之教學問題,透過國中歷史(社會)教科書中之相關論述,以比較各版本教科書中有關施琅論述的演變及其差異,佐以問卷方式進行,期能建立最適當的教學方法,妥善運用人物教學,進而達成教學之目標。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故課程設計同一主題兩種故事版本及相關史料閱讀問卷,透過對敘事與史料的接觸、討論與處理,培養學生理解、推論、分析與解釋的能力。
經由問卷分析結果,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雖有其限度,但可透過「做歷史」的方式引導而有所提升,使學生在實作中進行多面向的思考,藉由探索的過程,思考、選擇並建構個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歷史思維的能力。
The theme of the assay mainly refers to the problems in our teaching about how to evaluate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and provides Shi Lang, as well as his own life story, as an example. Inside the article, we hope to establish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s to achieve our ultimate teaching goals by exerting best historical figure’s instructions and statistics of questionnaires, both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school textbooks in which Shi Lang is mentioned.
With the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arry-away ability” in first-nineth grades curricilum, the courses are designed into two different versons for one topic, and the questionnaires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We expect students to have abilities of comprehension, deduction,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hrough group-discussion and conn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cals.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in history can be improved by making use of the ways so-called “doing history, though their thinks are very limited. Students can also construct their personal values by multi-dimension thinkings, choice and decision in the process of explaration. With these methods, students’ abilities of criticiz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in history will be developed.
參考書目
壹、史料
一、施琅相關
施琅,《靖海紀事》,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施德馨,《襄壯公傳》,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江日昇,《台灣外紀》,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楊英,《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1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出版,1998。
趙爾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台灣資料集輯》,台北:大通,1987。
吳幅員編,《清耆獻類徵選編》(中冊),台灣史料叢刊第九輯,台北:大通,1987。
劉良璧,《福建通志列傳選》,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台北:大通,1987。
鄭亦鄒,《鄭成功傳》,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夏琳,《閩海紀略》,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4。
李光地,《榕村語錄》,北京:中華出版,1995。
李光地,《榕村全集》第四冊,台北:大西洋,1969。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
李光地,《四庫未收書輯刊》,《榕村語錄》(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幼獅,1977初版、1981五版。
連橫,《雅堂文集》,台灣文獻叢刊第八輯,台北:大通,1987。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三)》,台北:華經,1964。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大通,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與教科書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2。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3。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4。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5。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6。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7。
王秋原等,《南一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2008。
王淑芬等,《翰林五下社會課本》,台南:翰林,2008。
吳連賞等,《仁林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中,仁林,2003。
吳連賞等,《仁林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中,仁林,2004。
吳連賞等,《仁林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中,仁林,2005。
吳連賞等,《仁林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中,仁林,2006。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2002。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2003。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甲版(第一冊),台北:康軒,2004。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乙版(第一冊),台北:康軒,2004。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乙版(第一冊),台北:康軒,2005。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2006。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2007。
施添福等,《康軒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200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台北:教育部,2007。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200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200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2001。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4。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5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68。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5。
教育部編印,《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綱要》,台北:教育部,2000。
勞榦等,《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4。
勞榦等,《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7。
勞榦等,《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
黃秀政等,《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
黃秀政等,《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3。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4。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5。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6。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7。
賴進貴等,《翰林國中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2008。
貳、專書
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什麼是歷史》,台北:幼獅文化,1968。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1985。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1997。
台南縣將軍鄉公所編,《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
江紹倫,《識知心理學說與應用》,台北:聯經,1980。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
周雪玉,《施琅攻台的功與過》,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湖南:嶽麓出版社,1998。
施偉青,《施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施偉青主編,《施琅與台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施偉青主編,《施琅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88。
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6月。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出版社,2004。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2001。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1993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1994。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96。
郭實渝譯,《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推廣版),台北:教育部編印,1994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2001。
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2002。
蔡平立,《澎湖通史》,台北:眾文圖書,1979。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32),台北:聯經,1995。
參、期刊
A. K. Dickinson and P.J.Lee著、陳冠華譯,〈理解歷史〉,《清華歷史教學》,14期,2003,頁4-53。
A. K. Dickinson, A. Gard, P. J. Lee著,許全義譯,〈史學證據與課堂〉,《清華歷史教學》,13期,2002,頁55-80。
A.K.Dickinson著、周孟玲譯,〈理性的理解:兒童歷史理念的探討〉,收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1998,頁272-287。
A.K.Dickinson著、周孟玲譯,〈理性的理解歷史與歷史教學〉,《清華歷史教學》,6期,1996,頁37-55。
Keliher Macabe(克禮),〈施琅的故事──清朝為何佔領台灣〉,《台灣文獻》,53卷4期,91.12,頁1-23。
Peter Lee著、周孟玲譯,〈兒童對歷史記述性質和狀況的觀念〉,《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227-248。
Peter Lee著、周孟玲譯,〈為什麼學習歷史〉,《清華歷史教學》,8期,1998,頁4-25。
Peter. Lee著、周孟玲譯,〈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清華歷史教學》,3期,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頁5-13。
尹章義,〈日據時代台灣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王任光教授七秩嵩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88,頁221-238。
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研究》,教育部人文及社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3,頁51-60。
王仲孚,〈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問題〉,《歷史科教育研究》,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1995.12,頁99-106。
王仲孚,〈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1997.06,頁161-183。
王仲孚,〈歷史科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運用〉,《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1997,頁1-13。
石萬壽,〈台灣棄留議之探討〉,《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頁39-66。
吳文星,〈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5期,1997.02,頁36-41。
吳雅婷、涂麗娟等譯,〈歷史教學中的權力競逐──一門悖離人性的人文學科?〉,《東吳歷史學報》,7期,2001,頁173-198。
李國祁,〈我國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1卷2期,1998.08,頁122-128。
李國祁,〈談國中歷史科教科書編寫的理想與認知〉,《國立編譯館通訊》,10卷1期,1997.01,頁18-22。
李國祁,〈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月刊》,59期,1992.12,頁88-94。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1卷5期,1978.06,頁100~111。
李稚勇,〈論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方法〉,《歷史教學問題》,3期,1993.06,頁45。
汪榮祖,〈施琅與台灣〉,《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8卷2期,1985.12,頁151-163。
林登順,〈施琅「棄留台灣議」探索〉,《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8卷1期,2004.04,頁43-59。
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期,2001,頁139-171。
林慈淑,〈史家?偵探?或記錄──10-14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史學與文獻》,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1,頁171-206。
林慈淑,〈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10期,2004,頁307-346。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東吳歷史學報》,8期,2002,頁153-190。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5期,1999,頁179-204。
林慈淑,〈變遷概念與歷史教學〉,《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頁1-18。
林慈淑、劉靜貞,〈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收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311-336。
胡昌智,〈什麼是歷史意識?〉,《思與言》,21卷1期,1983,頁2-11。
凌林煌,〈論倫理價值與歷史研究及歷史教育〉,《中等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42卷3期,1991.06,頁21-27。
孫若怡,〈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15卷2期,2003,頁15-22。
張元,〈談想像力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1993,頁39-50。
張元,〈歷史教科書中的因果關係〉,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例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系研究所,1998,頁465-481。
張元,〈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台大歷史學報》,37期,2006.06,頁319-349。
張炎憲,〈從台灣觀點看歷史人物〉,《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將軍鄉公所,2002,頁7。
曹寄奴、班震,〈論歷史人物評價中的三大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6期,1999,頁67。
許雪姬,〈近年來大陸對台灣史的研究──介紹與評估(上)〉,《台灣風物》,36卷1期,1986.03,頁1-18。
許雪姬,〈近年來大陸對台灣史的研究──介紹與評估(下)〉,《台灣風物》,36卷2期,1986.06,頁23-42。
許雪姬,〈近年來中國學界對施琅的研究-以《施琅研究》一書為例〉,《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將軍鄉公所,2002,頁113-137。
許雪姬,〈評「施著施琅評傳」〉,《台灣文獻》,39卷4期,1988.12,頁167-180。
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1996,頁135-155。
陳冠華,〈英國「新歷史科」之歷史教育的宗旨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期,1999,頁58-70。
陳冠華,〈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科的內容〉,《清華歷史教學》,9期,1999,頁24-44。
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9期,1999,頁64-79。
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2001.04,頁26-36。
傅衣凌,〈施琅評傳序〉,《施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頁1-3。
黃秀政,〈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討與編寫〉,《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印,1998,頁1-18。
黃道遠,〈歷史學科知識本質之檢討、分析與應用──以現今國中台灣史教材為例〉,台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3,頁143-178。
黃媛,〈建立卓越的歷史教學新典範:創造思考、合作學習、網路互動與教學支援系統〉,《中學教育學報》,7期,2000.06,頁122-137。
黃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4期,1997.06,頁165~189。
葉小兵譯,〈美國的歷史科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說明〉,《清華歷史教學》,5期,1996,頁76-88。
葉高樹,〈歷史教育對「負面」人物討論──以吳三桂為例〉,《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99.04,頁161-191。
葉煬彬,〈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比較研究〉,《中等教育學報》,11期,2004.06,頁180-207。
劉靜貞,〈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收於東吳大學歷史系編,《史學與文獻(三)》,台北:台灣學生,2001,頁119-170。
劉靜貞,〈宋本《列女傳》的編校及其時代──文本、知識、性別〉,《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22-45。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史學與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98,頁27-56。
鄭學檬、陳孔立,〈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上幾個討論問題的綜述〉,《鄭成功研究論文選》,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頁369-377。
戴寶村,〈概念學習與歷史教學〉,《史匯》,4期,2000,頁173-179。
蘇雙碧,〈「氣節」問題與施琅的評價〉,《施琅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頁97-100。
蘇雙碧,〈從多民族國家的角度評價愛國主義歷史人物──為紀念施琅逝世三百周年而寫〉,《福建學刊》,1期,1997.01,頁55–58。
肆、學位論文
王世章,《清鄭澎湖海戰之研究──《孫子兵法》與《戰爭論》之析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王麗秋,《戰後台灣教科書中鄭成功之歷史論述》,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包暐稜,《探討國中生之歷史理解──以「武則天」小故事為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碩士論文,2002。
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李永謀,《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1997。
李佳玲,《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2003。
李欣穎,《楊貴妃的文史地位及其教育意義》,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沈映汝,《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與教學實踐的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育如,《能力取向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國中社會領域中的「拓墾與建置」教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
邵宗儀,《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6。
徐宇辰,《戰後台灣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演變(1948-2007)──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袁筱梅,《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為範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靜分,《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陳怡如,《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怡伸,《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2006。
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堂運作與考察》,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郁惠,《國中生對歷史教科書課文敘寫的認知與理解──以93年翰林版原住民主題為例》,東吳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陳淑芬,《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賀幼玲,《《台灣外記》之人物與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楊姍錞,《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葉素菱,《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賴怡靜,《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人物描述之比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顏勝駿,《試論秦始皇的歷史評價與教學》,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