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天睿 Hsu, Tien-Jui |
|---|---|
| 論文名稱: |
閒置校舍(廢校)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評估指標研究
-以台南市國小為例 The Principles of Reusing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 as Community-type Welf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A Case Study of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趙子元
Chao, Tzu-Yuan 施欣怡 Shih, Hsin-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3 |
| 中文關鍵詞: | 閒置校舍(廢校) 、老人福利機構 、社區式 、模糊德爾菲法 、層級分析法 |
| 外文關鍵詞: |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 Community-type Elderly Welfare Facilities, Fuzzy Delphi,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 下載:3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情形,導致高齡照護需求不斷增加及各縣市學生人數遞減之學校面臨減班、廢校之可能等議題。目前政府期望建置社區式老人福利機,並構建構完整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資源網絡,落實在地老化之目標。因此本研究以台南市都計區中未來可能成為閒置校舍廢棄國小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同時符合高齡者生活的空間需求形式,有助於社區長照服務網絡之建構。
透過文獻回顧,探討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類型包含社區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進而檢視相關校園類再利用之定義、形式與步驟。本研究發現台灣閒置校舍再利用為長照領域使用之比例較少,多再利用為特殊教育場域等其他功能等;國內對於老人福利機構再利用研究較多為日照中心之再利用建立,缺乏其他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再利用研究。因此本研究嘗試提出有關整體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再利用評估指標系統。本研究以模糊德爾菲法(確立評估架構)及層級分析法(確立評估項目權重)進行兩回合專家問卷,建立包含基地內部現況、基地外部現況與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設置等三大評估面向之評估指標系統,並且以台南市安平區億載國小漁光分校、麻豆區文正國小、白河區仙草國小關嶺分校為例,進行分析實證。
研究結果顯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設置」為最重要之評估面向,且「建築物耐震評估」、「建築物之防災避難設施」、「基地面臨大規模土地更動」、「再利用建物之樓梯平台寬度」、「再利用建物之走廊寬度」、「採光面積之大小」、「無障礙廁所」、「無障礙電梯」等八項細部指標為本評估架構中最重要之細部指標。本研究總結出(一)不同健康程度下之台灣老人居住體系;(二)閒置校舍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評估指標架構。
本研究對於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評估指標研究之建議包含:(一)加入更多老人福利機構空間規劃設計指標、(二)考量同一都市內不同都市計畫地區基本屬性差異。此外,提出有關未來閒置校舍(廢校)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之政策建議包括:(一)閒置校舍再利用配套措施、(二)成立顧問團隊,以利未來台南市能真正落實閒置校舍再利用為社區式老人福利機構。
Due to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fewer children, schools with increasing demand for elderly care and declining student numbers in various counties and cities face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classes and abolishing schools.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hopes to build a community-type welf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machine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aging in place.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that may become the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future in Tainan City's Metropolitan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its reuse as a community-type elderly welfare facilities, while meeting the spac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discuss the community-type welf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cluding community care centers, senior day care centers, small-scale multi-functional, and group homes; and then examine the definitions, forms and steps of related campus’s idle space reuse.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pose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reuse of community-type welf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this study, two rounds of expert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weights of the evaluation item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ity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is study concludes (1) the elderly living system in Taiwan under different health levels; (2) the reuse of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valuation index framework for community-type elderly welfare facilities.
In addition,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ture reuse of idle school buildings (abandoned schools) into community-type welf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clude: (1)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the reuse of idle school buildings, (2) setting up a consulting team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le school buildings in Tainan in the future. The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 is reused as a community-type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the elderly.
中文文獻
內政部(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內政部(2006)。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6)。對應高齡者空間分布都市防災策略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8)。活化閒置校舍作為高齡長照據點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王彥傑(2005)。建築投資業土地開發評估:層級分析法及模糊層級分析法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娜玲(2010)。台北市國民小學整併之研究-以中興、福星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古美玉、蔡襄伯、宋孟遠(2017)。老人休閒活動設施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之關聯性分析。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
江亮演、應福國(2005)。美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新趨勢。社區發展季刊369-378。
江清馦、侯穎蕙、林慧芬(2003)。台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會研究報告。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社區發展季刊110期。
吳玉琴(2011)。臺灣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老盟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6期。
巫志城(2008)。台東縣閒置校園再利用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世代(2004)。長期照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家庭醫學研究2:2期。
李佩茹(2011)。新北市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三所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葶(2016)。都市地區高齡化友善設施評估指標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盈怡(2012)。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樂齡學習中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經濟性議題初探。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
阮玉梅、李孟芬、詹鈞(1999)。長期照護雜誌。我國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現況之分析。
林姿伶(2015)。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托老中心運作機制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慈恩、李鴻文(2007)。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長期照護機構之競爭優勢。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卷1期。
林穎鴻(2019)。社區式日間照顧資源空間分布可及性與區位選址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期。
洪怡姍(2018)。校園閒置空間建置高齡者運動環境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胡富傑(2001)。從老人公寓用後評估探討高齡者無障礙居住環境之建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宇(2013)。以地區為基礎之都市更新地區推動優先性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馬浩詠(2017)。以石碇永安國小發展為老人日間照顧場域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翠霞(2011)。台灣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資料集刊第49輯。
高翠霞、莊潔、蔡崇建、溫育賢(2011)。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與對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
國民健康署(2015)。WHO 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八大面向。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2020至207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據點整備-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
張晏平(2018)。校園閒置空間轉型日照中心之選址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碩士論文。
張雅惠(2005)。台灣高齡者居住型態選擇之研究-論台灣老人住宅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詩欣(2008)。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原(2006)。學校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初探。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台北市。
教育部(2007)。校園空間多元活化實施要點。
教育部(2019)。教育部中華民國108年教育統計。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國民中小學整併後校園活化再利用執行情形。
莊秀美(2008)。“單位照顧”(unit care)模式的環境建構與實踐理念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6期。
莊惠鈞(2014)。應用FAHP建構台北市國小廢校空間再利用之評估模式。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旭緯(2014)。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弱勢鄉鎮與老人安養機構之探索性空間分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銓倫(2001)。高齡者交通特性與交通設施之檢討。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佳妮(2020)。臺灣鄉村地區閒置公共設施再利用之地權地用類型研究-以校園閒置空間(國小廢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郭欣怡(2008)。層級分析法與模糊層級分析法於山坡地生態及災害綜合指標權重分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今儀(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期。
陳廷軒(2017)。老人福利機構之嫌惡性與影響初探-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珍(2017)。台南市各學校空餘閒置教室盤點情形報告。台南市政府第300次市政會議。
陳建豐(2001)。歷史建築再利用操作程序之研究。空間雜誌社。
陳政雄(2004)。失智老人居住環境的建構專題報告。台灣失智老人照顧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
陳政雄(2009)。如何營造失智症老人生活環境。台灣老年醫學雜誌。
陳昭宏(2001)。亞太港埠競爭力與核心能力指標之研究。運輸學刊。
陳美燕(2012)。社區健康照護未來十年趨勢與護理人員優勢與契機。護理雜誌。
陳桂蘭(2007)。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光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姿(2010)。社會連通性:樂活老化的基石。社區發展季刊132期。
陳裕仁(2008)。休閒服務系統對高齡者休閒參與之影響-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芸(2007)。閒置校園再利用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蕙茹(2008)。北部地區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學校行政支援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藝文(2017)。層級分析法與模糊層級分析法之探究及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傅朝卿(2001)。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議手冊。
曾雅慧(2011)。少子化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討。學校行政74期。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玉妃(2015)。國小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研究-探討合作型住宿學園策略。明道大學管理學院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玟娟(2016)。空間對日間照顧中心行動者的影響與意義。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
楊雅嵐(2016)。赴日本考察社區整體照顧體系相關計畫報告書。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出國報告。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
葉晉嘉、翁興利、吳濟華(2007)。德菲法與模糊德菲法之比較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第21期。
詹火生(2002)。老人長期照顧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國政研究報告。
靳燕玲(2016)。友善高齡化社會生活環境之公共服務發展策略。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志鵬(2009)。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講義。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課程。
劉旭堯(2006)。舊建築再利用計畫的擬定舊建築再利用計畫的擬定舊建築再利用計畫的擬定。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課程。
劉哲愷(2013)。應用層級分析法結合可拓法探討樂齡中心地點選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師源(2008)。探討現今臺灣建築再生能源應用之挑戰與對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生福利部(2013)。日間照顧中心120阿公阿嬤呷百二計畫。
衛生福利部(2019)。長期照顧服務法施行細則。
衛生福利部(2020)。老人福利法。
衛生福利部(2021)。長期照顧服務法。
衛生福利部(2022)。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日間照顧服務作業參考手冊。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 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中國統計學報。
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高(2017)。老人照顧服務社會工作者之職能、專業認同、成就感與離職傾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期。
簡志唯(2018)。國民小學閒置空間用途活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羅孝賢、陳菀蕙、張家瑜、鄭羽均、王微雯(2020)。高齡社會友善行人號誌設計之研究。運輸學刊第3期。
蘇麗瓊、黃雅玲(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0期。
外文文獻
三島幸子、中川麻衣、中園眞人(2012)。廃校を活用した「地域交流・高齢者福祉複合施設ひだまりの里」 の空間構成と利用形態-山口県阿武町における高齢者福祉施設のネットワーク構築に関する研究その 5。日本建築学会。
小澤純一(2004)。高齢者の生活機能・障害と居住環境の関連性に関する調査研究: 住生活に着目した居住環境評価尺度の開発。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小澤純一(2006)。高齢者の生活機能・障害と居住環境の関連性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日本福井大学工學博士論文。
山本幸子、中園眞人、清水聡士(2012)。廃校となった公立小中学校施設の運用状況− 山口県における廃校施設の調査報告。日本建築学会技術報告集。
日本厚生労働省(2016)。人口高齢化を乗り越える社会モデルを考える。平成28年版厚生労働白書。
岩切一幸、高橋正也、外山みどり、平田衛、久永直見(2007)。高齢者介護施設における介護機器の使用状況とその問題点。産業衛生学雑誌。
島田裕之、内山靖、加倉井周一(2002)。高齢者の日常生活内容と身体機能に関する研究。日本老年医学会雑誌。
島貫秀樹(2007)。地域在宅高齢者の介護予防推進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と社会・身体的健康および QOL との関係。日本公衆衛生雑誌。
神宮純江、江上裕子、絹川直子、佐野忍、武井寛子(2003)。在宅高齢者における生活機能に関連する要因。日本公衆衛生雑誌。
菅沼真由美、佐藤みつ子(2011)。認知症高齢者の家族介護者の介護評価と対処方法。日本看護研究学会雑誌。
Agnieszka, D. (2020). The methodology of identifying active aging places in the city - Practical application. Cities.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 (1990). Title 42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
Buckley, J. J. (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Coleman, A. (1982). Dead space in the dying inner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Dalkey, N., Helmer, O. (1960).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 Management science.
Eric, E., Chris, H., Kate, D., Rupa, G., Amanda, C., Jo, B. (1998).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terviewing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Erik, H. E.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 Norton.
Evangelos, T. (2000).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Part of the Applied Optimization book series.
Greenberg, K. (1990). Arch. Behav, The Would-be Science and Occasional Art of Making Public Spaces. Arch. & Comport.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G., Mieno, G. (1993). Fuzzy Sets and Systems,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Kollie, E. (2007).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chool districts.
Leon, A. P. (1990). Aging in Place: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Social Supports.
Liam, F., Alan W. (2008). Active and Successful Aging: A European Policy Perspective. The Gerontologist. Volume 55. Issue 1.
Rosalie, A., Kane, Robert, L. (1987)., Long-Term Care: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Springer.
Stefanie, F., Reinhold, G. (2006). Everyday Mobility of Elderly People in Different Urban Settings: The Example of the City of Bonn, Germany, urban journals,99-118.
Stones, D., Gullifer, J. (2016). At home it's just so much easier to be yourself’: older adults' perceptions of ageing in pl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ymons, Cynthia, S., Johnson, Blair, T. (1997).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 Sym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21(3), May 1997, 371-394.
Wang, Y. P. (2019).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for Shrinking Cities: A Case from Japan. Sustainability.
WHO, (2002). 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
WHO, (2008).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
Wind, Y., Saaty, T. Y. (1980). Marketing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