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佳榕 Chang, Chia-Jung |
|---|---|
| 論文名稱: |
論兩岸投保協議之爭端解決機制對台商保護效力──以比較法觀點為核心 The Effect on Protecting Taiwanese Investors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Focused on Comparative Legal Studies |
| 指導教授: |
陳怡凱
Chen, Yi-K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6 |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仲裁 、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 、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 、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 、行政協處 |
| 外文關鍵詞: | Arbitration,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Investor-To-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未簽訂投資保障協定前,投資人於投資地主國所生之糾紛,只能由當地內國法院解決,又由於締約國間法治成熟度不同等因素,對於投資人而言往往立於不利之地位。隨著國際上各國貿易盛行,為保護前往他國之本國投資人權利,以及營造安全投資環境,進而促進締約國間投資,雙邊投資保障協議於焉誕生。故為解決因投資所生之糾紛,以及達成保障投資人之目的,爭端解決機制可說是協議中最重要之一環。
以比較法角度觀察台灣與中國和其他國家所簽訂之投資保護協議,可以發現協議中投資人對地主國(P to G)之爭端解決機制,皆有將國際仲裁納入其中,且對於國家間(G to G)之爭端解決亦有所規範。即使如本文所論及之歐盟國際投資法庭,亦屬國際仲裁態樣之一,故本文認為應於兩岸投保協議中納入國際仲裁等國際救濟途徑,及國家間之爭端解決機制。惟反觀現行兩岸投保協議,其並未規範上述兩者爭端解決機制之重點,取而代之的是協議中第13條所規範之由上級調解與行政協處等機制。
本文透過法律實證分析發現,取代國際仲裁以及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之行政協處,並無法實質解決投資爭端,使協議之爭端解決機制淪為不完全規範。蓋其往往僅將中國政府對爭端之意見告知當事人,加上協處所花費時間,並未明顯少於提起訴訟一徑,可見目前之兩岸投保協議對台商保護顯有不足。
又中國司法體系完善程度多為人所疑,況於非本地投資人而言,對當地法律本不熟悉,而兩岸投保協議不願納入國際仲裁以及國家間之爭端解決,多肇因於政治立場之不同。惟在新加坡法人向台灣提起國際仲裁,以及中國蘇州法院對於南懷瑾繼承權案之判斷中,台灣與中國分屬不同國際法權利主體已受肯定,而投保協議攸關人民權利甚明,僅因意識形態而將國際仲裁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排除於協議爭端解決途徑之外,極為不妥。
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屬於國際條約,得避免地主國以內國法規避國際法義務之可能,其本應找尋公正之紛爭解決途徑,以平衡若僅依地主國內國法院為救濟途徑可能造成之投資者權益侵害,以此觀之,國際仲裁因其具備之公正性及專業性應成為首選。故本文認為欲使兩岸投保協議達成保障台商權益之目的,應於兩岸投保協議中納入國際仲裁等國際救濟途徑,並規範國家間之爭端解決機制,俾使台商前往中國之投資權益,能獲得更完善之保障。
SUMMARY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the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between investor and government. The paper focuses on comparative legal studies and uses legal empirical analysis. Observing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that China has signed with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ones that Taiwan has signed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whether the dispute settlement on the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is sufficient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arising from investment. The result that mos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have not only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etween investor and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etween governments.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does not have such provisions, and its alternative dispute mechanism,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cannot substantially resolve the disputes. The effect on protecting of Taiwanese investors is obviously not enough. In addition to China and Taiwan, the EU Investment Tribunal is also used as a reflection in the paper, hoping to find a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suitable for Taiwan and China.
INTRODUCTION
In the prevailing era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also flourishing. In order to protect investors who have invested in other countries, countries have begun signing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greements. The dispute settlements for solving the unequal treatment investors may suffer when investing in other countr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se agreement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Taiwan’s foreign investment is China, so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effect of protection for Taiwanese investors. This paper will first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greement in China and Taiwan have also been told. From the angle of comparative law, we can observe whether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for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greements are different from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Finally, using legal empirical analysis, it discusses whether this difference will result in inadequate protection for Taiwanese investors. This section also analyzes the actual cas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with the currently regulate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t does not offer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Taiwanese investors.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can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investor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seems to be only skin deep.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dopts a comparative legal research method. Using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between Taiwan and New Zealand, and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s the control group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This paper also u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impl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as one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can substantially resolve the disputes arising from investment or not. In the section of legal empirical analysis, the data mainly comes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s. In the case analysis section, the facts of the cases come from the judgment published by the official judicial database in China.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bserving th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th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agre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New Zealand, and the agre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can find all of them hav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government-to-government dispute settlement. In contrast, Article 13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does not have the above-mentione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it is replaced by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often informs investors of China’s opinions on the dispute. The time spent by the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also has no advantage over litigation.
The purpose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is to protect the investors.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It seems inappropriate to exclud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an agreement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stance and ideology. While cannot get a certain degree of protection from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at present, we can set up a special arbitral tribunal of investment disputes settl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n order to fill the current inadequacies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such as the model of EU Investment Tribunal.
CONCLUSION
Frequen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made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greements prevalent. In order to avoid inequaliti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the agre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impartial, and independence has surely become a part of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greement.
The reason why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cannot hav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s mainly because Taiwan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standpoints. However, the Singaporean Surfeit Harvest arbitration case and the judgment of China Suzhou Court about Mr. Nan's estate have both recognized Taiwan and China as two different subje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To ensure substantial protection for investors in Taiwan and China, and to make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play its due rol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disputes settlement between governm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of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譯著
1.王贊榮,從法律規範性到法理學方法論,元照出版,2013年。
2.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修訂三版,三民書局,2017年。
3.余民才,國際法專論,中信出版,2003年。
4.李允傑、王鈴慧,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之研究,海峽學術出版,2010年。
5.李明峻、許慶雄,國際法概論,泉泰出版,2009年。
6.吳嘉生,國際經濟法析論,文笙書局,2008年。
7.易建明,國際投資法,翰蘆圖書,2002年。
8.周健,國際經濟法,遠流出版,1991年。
9.姜皇池,國際公法導論,修訂三版,新學林出版,2013年。
10.洪德欽,歐盟法之基礎原則與實務發展(上),台大出版,2015年。
11.陳麗娟,國際經濟法精義,增訂三版,五南出版,2014年。
12.陳麗娟,歐洲聯盟法精義,新學林出版,2006年。
13.傅崐成,中國大陸法律一本通,海峽學術出版,2006年。
14.黃裕凱,國際私法,五南出版,2013年。
15.謝瑞智,國際法概論,臺灣商務,2011年。
16.David W. Steward著,董旭英、黃儀娟譯,次級資料研究法,弘智文化出版,2000年。
二、期刊論文
1.王泰銓,從兩岸投保協議看中國間接投資台商之地位,萬國法律,第201期,2015年6月,頁79-85。
2.王光、盧進勇,國際投資規則新變化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國際貿易,第12期,2016年12月,頁46-49。
3.王文杰,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之分析,實用稅務,第303期,2000年3月,頁72-77。
4.王建源,兩岸授權民間團體的協議行為研究,台灣研究集刊,第88期,2005年6月,頁37-47。
5.肖冰,論兩岸投資保護協議的發展走向,國際經濟法學刊,第19卷第1期,2012年5月,頁162-178。
6.吳必然,從ECFA談兩岸經貿活動投資保障問題,收錄於:王志興編,海峽兩岸經貿仲裁論文集(三),中華仲裁協會,2011年10月,頁288-333。
7.李念祖、陳緯人、李劍非,兩岸民間投資人對政府間爭議之解決,收錄於:陳長文、李家慶主編,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與兩岸商務投資糾紛解決機制,五南出版,2012年10月,頁25-37。
8.李念祖、葉慶元,台商面對兩岸投保協議應有的認識,理律法律雙月刊,2012年7月,頁1-4。
9.李貴英,論歐洲聯盟國際投資政策之法律規範,歐美研究,第42卷第2期,2012年6月,頁339-389。
10.李允傑,兩岸新形勢下簽屬雙向投資保障協議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2期,2009年2月,頁33-50。
11.林俊宏,台日投資協議之制訂及其未來發展,貿易政策論叢,第19期,2013年8月,頁1-36。
12.林韋仲,外國投資之法律管制與保護──以徵收投資者私有財產為中心(上),台灣國際法季刊,第9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93-248。
13.林韋仲,外國投資之法律管制與保護──以徵收投資者私有財產為中心(下),台灣國際法季刊,第9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69-219。
14.林韋仲,論個人在國際經濟法上之地位,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3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61-199。
15.林祖嘉、曾志超,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評析與對台商的建議,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9期,2012年9月,頁97-104。
16.季燁,兩岸投資協定的制度創新與實施前景,收錄於: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編,海峽兩岸法學研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法制保障,第2輯,九州出版,2013年,頁143-154。
17.徐崇利,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之評述,國際經濟法學刊,第20卷第1期,2013年5月,頁1-23。
18.徐宗佑,貿易政策與競爭政策的互動,公平貿易季刊,第8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93-130。
19.陳怡凱,國際法於我國內國法院之實踐,司法新聲,第104期,2012年11月,頁28-43。
20.陳怡凱,里斯本條約時代之歐盟貿易政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5期,2014年3月,頁71-85。
21.陳麗娟,里斯本條約生效後歐盟投資保護協定之研究,貿易政策論叢,第15期,2011年8月,頁73-96。
22.陳輝萍,多邊投資法律框架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啟示──從WTO多邊投資規則談判爭論的視角,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2期,2001年12月,頁112-146。
23.張維迎、柯榮住,訴訟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及其解釋——以契約糾紛的基層法院判決書為例的經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12年2月,頁31-43。
24.盛斌,G20杭州峰會:開啟全球貿易投資合作新時代,國際貿易,第9期,2016年9月,頁43-50。
25.黃異,兩岸協議的締結與適用,台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1日,頁1-9。
26.黃居正,巴塞隆納電力公司案:國際投資保障之基本原則,台灣法學雜誌,第196期,2012年3月15日,頁1-7。
27.黃居正,西古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案:窮盡當地救濟原則,台灣法學雜誌,第232期,2013年9月15日,頁39-47。
28.黃舒芃,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頁183-198。
29.黃詩晴、李旺達,試析國際投資法庭制度與發展──以歐盟加拿大全面經濟貿易協定為例,經貿法訊,第206期,2017年1月,頁14-15。
30.黃國昌,法學實證研究方法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2月,頁142-153。
31.黃帥升、林誼勳,國際仲裁之新趨勢──兼論國際投資仲裁,萬國法律,第208期,2016年8月,頁44-60。
32.曾建元、林啟驊,ECFA 時代的兩岸協議與治理法制,收錄於:台灣智庫編,打造直接民主的新公義體系──法制與政治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台灣智庫,2011年12月,頁251-277。
33.蔡元閎,試析歐盟於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排除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之可行性,經貿法訊,第175期,2015年4月,頁1-3。
34.劉春寶,歐盟國際投資協定政策的革新及其對中歐BIT談判的影響,國際經濟法學刊,第22卷第2期,2015年10月,頁84-112。
35.劉作翔,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法學研究,第1期,2003年1月,頁83-98。
36.劉筍,WTO框架下的多邊投資協議問題評述,中國法學文檔,第3期,2005年12月,頁251-254。
37.劉家瑜,台商赴陸投資保障停看聽 兩岸投保協議正式簽訂,貿易,第257期,2012年11月,頁52-54。
38.戴文祈,試析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下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以程序性議題之改革為中心,經貿法訊,第185期,2015年11月,頁23-24。
39.韓秀麗,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機制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21期,2010年6月,頁43-57。
三、學位論文、研究論文
1.呂建仁,大陸地區仲裁協議衍生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2015年8月。
2.洪家科、童振源,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1988-2008 年,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8月。
3.徐耀浤,國際解決投資爭端中心管轄權問題及其改革之研究──兼論WTO納入投資人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之展望,國立政治大學,2004年5月。
4.陳稚卿,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之研究──以投資人與地主國爭端仲裁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2015年8月。
5.陳彥佑,中國雙邊投資保障協定與台商投資保護法令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2006年6月。
6.陳柏文,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爭端解決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6年6月。
7.陳榮驤,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國立台北大學,2012年12月。
8.陳雅眉,ICSID架構下國際投資爭端解決體制之研究,東吳大學,2008年2月。
9.陳麗份,兩岸仲裁機制比較與合作發展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2013年1月。
10.郭蕙蘭,中國大陸台商投資仲裁案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2011年3月。
11.楊羚嘉,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中爭端解決機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2017年7月。
12.蔡惟鈞,兩岸投保協議下商務仲裁判斷執行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2013年6月。
13.戴肇洋,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重要性與迫切性,台灣綜合研究院,2010年6月。
14.鍾小喬,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下的商務糾紛解決機制──以商務仲裁為核心,淡江大學,2016年1月。
15.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國際投資規則之制訂:評估、挑戰與前景展望,貿易會議有關國際投資政策促進發展系列專論,2008年。
16.瞿大文,與貿易有關投資措施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2年10月。
四、網路文章
1.于永廷,析論WTO皇冠上的明珠──爭端解決機制,2007年4月2日,http://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pid=5828&nid=13222,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25日。
2.王泰銓,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的幾個法律焦點問題,台商張老師刊物,第167期,2012年9月,http://ppt.cc/f6DfD,最後瀏覽日:2017年4月20日。
3.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實驗實踐教學中心,英伊石油公司案——條約解釋、條約的特徵,https://ppt.cc/fSlX9x,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日。
4.李永然,台商如何運用「兩岸行政協處」解決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糾紛?,https://ppt.cc/fnb4qx。轉引自李書孝,兩岸行政協處為台商解決投資糾紛開啟新契機,工商時報A21版,2014年1月23日,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9日。
5.李俊緯,兩岸投保協議不能急,國政評論財金評論,2010年12月27日,https://www.npf.org.tw/1/8562,最後瀏覽日:2018年4月24日。
6.李柏翰,滿天全法條,該抓哪一條:條約的批准與生效,自由評論網,2017年1月16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949439,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日。
7.施正鋒、吳珮瑛,由加拿大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看台灣與中國的服貿協議,認識各國自由貿易協定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13日,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conference-papers/20140413.pdf,最後瀏覽日:2018年6月5日。
8.葉興平,WTO體制內制訂投資規則的努力,現代法學,第10期,2004年2月,http://www.pkulaw.com/qikan/1510023282.html,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25日。
9.楊貴智,現行法下的兩岸協議國內生效程序,法律白話文,2014年3月28日,https://ppt.cc/fZa19x,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日。
10.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我國洽簽條約、協定之國內程序與國際法問題,2015年6月2日,https://ppt.cc/f8nT1x,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13日。
11.蔡世明,投資人與投資所在地政府的糾紛如何解決?──兩岸投保協議的解析(中),台商張老師刊物,第168期,2012年10月。https://ppt.cc/fpif6x,最後瀏覽日:2018年4月9日。
12.盧其宏,什麼是ISDS(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焦點事件,http://www.eventsinfocus.org/issues/282,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29日。
13.戴世瑛,《兩岸投保協議》何時生效?──論兩岸協議簽署的生效時點,台灣法律網,http://ppt.cc/bQe2U,最後瀏覽日:2017年4月21日。
14.戴世瑛,論兩岸協議的法律定位,台灣法律網,https://ppt.cc/fn929x,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5日。
15.簡榮宗、李盈佳,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簡析(下),台灣法律網,https://ppt.cc/fyUGZx,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13日。
五、電子報導(依日期排列)
1.玩不過中共:王永慶獨資大陸漳州電廠慘敗,人民報,2001年11月11日,http://m.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1/11/16955mb.html,最後瀏覽日:2018年3月26日。
2.陳弘軒,獨家報導王永慶大陸投資兩大挫敗內情,今周刊,2001年11月15日,https://ppt.cc/foBGnx,最後瀏覽日:2018年3月26日。
3.福建電力供過於求 漳州「夢碎」 王永慶始料未及,中國時報,2004年11月2日,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7469,最後瀏覽日:2018年3月26日。
4.《紐約公約》:最成功的國際商事立法,2006年10月5日,http://big.hi138.com/falv/guojifa/200610/18623.asp,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29日。
5.馬英九定調 ECFA包裹二讀議決,今日導報,2010年6月30日,http://www.herald-today.com/content.php?sn=1822,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14日。
6.歐盟與東協貿易談判增投保條款,中央社,2013年10月19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019002606-260408,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3日。
7.姚鈴,歐盟解決投資爭端新思路,經濟參考報,2014年3月11日,https://ppt.cc/fRoT4x,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29日。
8.陸振華,TPP助力TTIP談判:歐盟提議國際投資法庭替代ISDS,新浪金融理財電子報,2015年10月20日,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sinacn/20151020/16071353597.html,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29日。
9.杜巧霞,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中的投資議題,經濟部全球台商焦點電子報,第272期,2015年11月10日,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Article.do?id=284950528,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29日。。
10.郭麗琴,G20艱難達成首個全球投資指導原則 歷時半年磋商,第一財經日報,2016年7月10日,https://ppt.cc/f3oWxx,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25日。
11.陳曼儂,G20杭州共識首設多邊投資框架,中時電子報,2016年9月6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906000774-260301,最後瀏覽日:2018年4月5日。
12.和佳,全球首個《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達成多邊國際投資協定走出第一步,21世紀經濟報導,2016年9月6日,https://kknews.cc/zh-tw/world/e4qk4n.html,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25日。
13.陳秀蘭,仲裁解爭議 不適用P2G投資糾紛,旺報,2016年9月9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909000769-260301,最後瀏覽日:2017年9月13日。
14.陳穎芃,歐盟、加拿大經貿協定 敲定9月底上路,2017年7月10日,https://ctee.com.tw/mobile/ViewCateNews.aspx?cateid=vvgc&newsid=154818,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3日。
15.唐佩君,歐盟指準備與台灣展開投資談判,中央社,2017年9月19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9195004-1.aspx,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3日。
16.第十五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北京舉行,北京新浪,2017年10月9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1009/24162336.html,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3日。
17.中國司法大資料研究院專題研究暨中國司法大資料服務網上線新聞發佈會,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2017年11月30日,http://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71022.html,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8日。
18.陳尚希,中國法院承認兩岸一邊一國?,蘋果電子報,2018年2月22日,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222/37938997,最後瀏覽日:2018年5月19日。
19.吳寧康,技術轉移爭端告上WTO 美中唇槍舌戰,中央廣播電台,2018年5月29日,https://ppt.cc/fMdhyx,最後瀏覽日:2018年6月7日。
六、網路資源
1.2016年G20峰會籌備委員會,https://ppt.cc/fzhz2x,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25日。
2.UNCTAD Division on Investment and Enterprise,http://investmentpolicyhub.unctad.org/ISDS/Details/812,最後瀏覽日:2018年3月30日。
3.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s://ppt.cc/fa84ox,最後瀏覽日:2018年5月1日。
4.中國人大網,http://ppt.cc/6qGqB,最後瀏覽日:2017年4月21日。
5.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最後瀏覽日:2018年5月10日。
6.行政院陸委會兩岸協議,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7145&CtNode=5710&mp=1,最後瀏覽日:2017年4月20日。
7.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217期、229期、238期、250期、262期、274期、286期https://ppt.cc/f6W5Tx,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6日。
8.司法統計年報,http://www.judicial.gov.tw/juds/,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9日。
9.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岸經貿統計,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3835&CtUnit=2291&BaseDSD=7&mp=20,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6日。
10.經濟部投資業務處,https://www.dois.moea.gov.tw/,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9日。
貳、外文文獻
一、日文文獻
松下満雄,国際経済法 国際通商·投資の規制,三版,有斐閣,2001年。
二、英文文獻
1.Books
Annamaria Viterb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Monetary Measures, London: Edward Elgar Press(2012).
Gus Van Harten, Investment Treaty Arbitration and Public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Articles/Working Papers
Annamaria Viterbo, Introdu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vels of Rule-mak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tephen Woolcock, Trade and Investment Rule-making, at 237-288, New York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6).
Armand de Mestral, The Evolving Role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IIA Treaty-making, in Armand de Mestral & Céline Lévesque,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t 42-58, New York: Routledge(2013).
Liesbeth Colen and Andrea Guariso, What Typ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Attracted by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in Olivier De Schutter, Johan Swinnen, Jan Wouter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at 138-156, New York:Routledg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