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偉莉
Wei, Wei-Lee
論文名稱: 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
Internal Homeland and Foreign Countries: A study of Sung-Fen Guo’s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指導教授: 林瑞明
Lin, Ru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陰性書寫國族主義文化身份後殖民
外文關鍵詞: postcolonialism, nationalism, criture feminine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七章,旨在探討郭松棻作為一位後殖民情境下成長的台灣作家,其自1983年至1997年間所發表的作品中的寫作動力、身分觀、以及其在文學史中的意義。
    本論文共分三大部分來探討郭松棻的思想與文學。
    首先,本論文在第二章重新回顧作者生平,藉此了解作者所謂「台灣人背景」的具體意涵。其次,本論文的第三章與第四章,以郭松棻早年發表的各種評論為材料,勾勒作者在1983年發表創作之前,在政治理想與國族認同上挫敗與再挫敗的過程。最後,本論文的第五章與第六章分別以「陰性書寫」與「文化身分」作為新的詮釋框架,探討作者如何透過書寫反省自我在身分認同上的挫敗與重生。從「陰性書寫」的角度觀之,郭松棻的作品是在前半生的認同挫折之後,一連串透過書寫釋放壓抑、自我治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作者試圖掙脫帶有陽具中心的象徵體系,以求得主體在身分觀上的最大解放;而從「文化身分」的角度觀之,郭松棻的作品一方面非常細緻地處理了台灣人在後殖民情境下,在台、中、美、日多重文化身分中的矛盾心情,另一方面也摒棄了一般意義下的國族認同,而形成了作者自己獨特的的身分觀。
    而基於上述三大部分的探討,本論文在結論中針對郭松棻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做出三個定位:
    首先,從八○年代的台灣「政治文學」熱潮觀之,在多數作家急於透過創作塑立國族認同的同時,郭松棻的作品卻相反地對國族認同的本質提出質疑。其次,從「母親意象」的角度觀之,在後殖民書寫策略中,男性作家往往透過母親形象的塑造來建構一種穩定的國族認同,然而郭松棻的作品卻透過「母親意象」刻劃了後殖民主體在各種殖民話語割裂下,認同不穩定的痛苦,呈現了台灣人在認同之路上坎坷陰鬱的面向,而非光明樂觀的新民族謳歌。最後,從「離散書寫」的角度觀之,在海外作家形成的「移民文學」中,郭松棻的作品以「失語症」的隱喻深刻地觸及了「台裔美國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處境,有別於白先勇筆下的「吳漢魂」症候群患者,不但道出台灣本土移民在美國的認同危機,更象徵性地突顯了台灣在東西兩大勢力間的失語處境。

    Internal Homeland and Foreign Countries:
    A study of Sung-Fen Guo’s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This thesis has seven chapters not only aims to discuss the dynamics, strategy and identity imagination of Sung-Fen Guo’s writing since1983 till 1997, but also try to define the position of his work in the 80’s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 to discuss Sung-Fen Guo’s writing and ideology: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writer’s lifetime in chapter 2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aiwanese background ” which the writer stressed in some interview. Secondly, chapter 3 and 4 of this thesis try to draw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writer had been losing his confidence and belief in socialism and nationalism again and again before he published his work in1983. At last, chapter 5 and 6 discuss how the writer introspected the frustration about identity in his lifetime and rebuilt a new identity through his writing. In these two chapters, the thesis uses two analysis frames, “ ecriture feminin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different opinion Julia Kristeva gave on “ ecriture feminine” is applied in chapter 5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er sustainedly mourned over the death of his old imagination of identity and rebuilt a new one final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dentity” brought up by Stuart Hall is applied in chapter 6 to analysis the thought about identity through writing. As a writer born in Taiwan, an island which had been colonized by Japan during 1895~1945 and continuously forced by another political power after War 2, he experienced many kinds of cultural identity conflicted inside and tried to negotiate with them through his writing.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discuss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Sung-Fen Guo’s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clusion:
    First, in the wave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in 80’s Taiwanese literature, although many writers represented their totally mutual-different nation-state imagination throughout writing, Sung-Fen Guo’s writing questioned the essence of nationalism on the contrary. Secondly, in various ways of strategy in postcolonial writing, writers used to mold a “good mother image” to represent a stable and delightful nationalism imagination which revealed their phallogocentric ideology unconsciously. Quite the other way, Sung-Fen Guo’s writing did conscious about this problem and mold his “double-faced mother image” out of the ordinary. At last, diasporas issue is also a important par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was few work actually touch the identity problem of local Taiwanese who immigrated to US and suffered cultural identity problems. Therefore, the “aphasia” characters in Sung-Fen Guo’s writing is much more deeper than the “lost Han spirit” character in Shian-Yeong Bair’s writing in discussing Taiwanese diasporas problem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一、 研究動機……………………………………………………………………………..1 二、 問題意識……………………………………………………………………………..2 三、 研究回顧……………………………………………………………………………..5 四、 研究方法與架構……………………………………………………………………..6 第二章 生平簡介與分期…………………………………………………………………..8 第一節 1938~1957:童年及少年……………………………………………………….8 一、 世居大稻埕的郭家………………………………………………………………….8 二、 戰爭經驗及二二八事變…………………………………………………………….9 三、 父親的遭遇:正統國畫之爭………………………………………………………11 第二節 1957~1966:台大時期…………………………………………………………14 一、 美援文化與反共文藝下的台北青年………………………………………………..14 二、 學生時期……………………………………………………………………………..15 三、 助教生涯……………………………………………………………………………..16 第三節 1966~1974:釣運與統運時期…………………………………………………19 一、 西方學潮的衝擊及「大風社」的成立……………………………………………...19 二、 釣運的興起與分裂…………………………………………………………………..22 三、 統運的轉向及其遺緒…………………………………………………………..……25 第四節 1974~1983:沉潛時期…………………………………………………………27 一、 親訪中國,憧憬幻滅………………………………………………………………...27 二、 退出統運,重新思索………………………………………………………………..28 三、 身心煎熬與創作念頭…………………………………………………………..……29 第五節 1983~:創作時期………………………………………………………………31 第三章 向「左」跨步:左翼路線與國族想像的成形………………..……………….32 第一節 右翼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34 一、 現代主義風潮下的跟從與反思……………………………………………….……34 二、 尋找智識分子的典型…………………………………………………………….…35 三、 標舉「行動精神」的自由主義者……………………………………………………38 第二節 保釣前夕的理想家:中國民族意識的昂揚與左傾之初………………………41 一、 在行動之前—郭松棻六○年代末思想轉變的背景…………………………..……41 二、 行動前夜的告白:〈秋雨〉中的家/國之思與左傾立場的暗示……………………47 三、 「大風社」的初次實踐:「學習新中國」的激進主張……………………….……52 第三節 從熱情到務實:保釣運動下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路線的思辨………………55 一、 釣運初期的批判態度…………………………………………………………..……55 二、 黑名單下的抉擇與國際情勢的轉變…………………………………………..……59 第四節 小結………………………………………………………………………..……70 第四章 從激昂到幻滅:烏扥邦的失落與夢土的浮現…………………………………73 第一節 烏托邦的追求:同時滿足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路線的「統運」……………73 第二節 信仰的挫敗與再挫敗:「新中國」的破滅與理論重構的未果……………….75 一、〈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首篇……………………78 二、〈談卡謬的思想概念〉系列………………………………………………………….82 三、〈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續篇……………………88 四、未完成的思想體系……………………………………………………………………98 第三節 發現台灣「夢土」………………………………………………………………100 一、〈秋雨〉:「台灣」是「中國」近代苦難歷史的一部份………………………………101 二、〈談談台灣的文學〉:反殖民「台灣文學」系譜的初步建構…………………….101 三、〈一個創作的起點〉:台灣是一塊開墾自現實的「夢土」……………………….110 第四節 小結……………………………………………………………………………115 第五章 創傷與重生:掙脫語言中的意識牢籠…………………………………..……116 第一節 語言牢籠與後殖民情境:思維基調的形成…………………………………118 一、如何掙脫語言中的意識牢籠………………………………………………….……120 二、父權的幽微運作:「母親意象」的雙重角色………………………………..……126 三、回憶與哀悼…………………………………………………………………………132 第二節 陰性書寫:父權象徵體系下的顛覆策略……………………………………139 一、論述角度的調整……………………………………………………………………139 二、世界觀的借用與暫避:女性視野與母性空間…. …………………………..……144 三、主體的哀悼:肉身和靈魂是最後的戰場…. ………………………………..……156 四、陰性世界觀的成熟:後殖民情境下崩解的家庭、死亡的主體…………………162 五、惜別昨日諸我………………………………………………………………...…….163 第三節 母親的糾纏與死亡:主體的迎拒與重生……………………………………167 一、國家話語的牢籠、安靜自適的囚鳥:〈向陽〉的重寫……………………..……167 二、母親意象的迎拒:〈論寫作〉的重複改寫…………………………………..……168 三、母親的死亡:「離-返」情節的終結………………………………………..……170 第四節 宏大敘事下的主體解脫之道:《今夜星光燦爛》……………………..……172 一、父權的反諷……………………….. …………………….. ………………….…….172 二、跳脫歷史棋盤……………………….. …………………….. ……………….…….172 三、鏡裡重生……………………….. …………………….. …………………….…….175 第五節 小結……………………….. …………………….. ……………………..……176 第六章 異鄉與夢土:郭松棻作品中文化身分的追索………………………….…….177 第一節 在「敘事」與「文化身分」之間………………………………………………177 第二節 對現實政治體制的失望………………………………………………………180 第三節 「母親意象」:台籍戰後第二代作家的身分思索與回歸……………………181 一、 失去「立足之地」的主體………………………………………………………….181 二、 從「自由神的火把」到「母親的臉」:台灣人文化身份的發現與回歸……………182 三、 「奔跑的母親」:回歸的渴望與抗拒………………………………………………182 四、 「母親意象」:後殖民主體痛苦的重建之路………………………………………184 第四節 「離散書寫」:戰後台灣人的旅美處境………………………………………187 一、 刻畫台灣戰後知識分子殘缺的精神樣貌…………………………………………187 二、 「沙漠」:台灣戰後知識分子旅外的「精神異境」………………………………188 三、 後殖民移居者文化身份的分裂危機與崩潰………………………………………189 四、 「離散處境」:戰後台灣人寓居美國的身份思索…………………………..……191 第五節 小結……………………………………………………………………………194 第七章 結論……………………………………………………………………………195 附錄 附錄一、郭松棻生平及著作繫年………………………………………………….……199 附錄二、郭松棻評論年表………………………………………………………….……208 附錄三、郭松棻創作年表………………………………………………………….…….210 附錄四、參考書目………………………………………………………………………..211

    參考書目

    (一) 郭松棻著作

    n 郭松芬,〈王懷與他的女人〉,《大學時代》第10期,大學時代社發行,1958年4月20日
    n 郭松芬,〈大台北畫派1966秋展〉,《劇場》7~8合期,1966年12月15日
    n 郭松芬,〈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現代文學》第9期,1961年7月20日
    n 郭松芬,〈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第76期,1964年,頁5
    n 羅龍邁(郭松芬筆名),〈『五四』運動的意義〉,《春雷聲聲》,林國炯等編,台北:人間,2001年,初版
    n 羅龍邁,〈打倒博士買辦集團〉,《春雷聲聲》,林國炯等編,台北:人間,2001年,初版
    n 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香港《抖擻》創刊號,1974年1月
    n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初篇,香港《抖擻》第2期,1974年3月
    n 張澍(郭松棻筆名),〈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香港《抖擻》第5期,1974年9月
    n 李寬木(郭松棻筆名),〈從「荒謬」到「反叛」--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一)〉,《夏潮》,2:5,1977年5月1日
    n 李寬木,〈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二)〉,《夏潮》2:6,1977年6月1日
    n 李寬木,〈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三)〉,《夏潮》3:1,1977年7月1日
    n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續篇1~4(未完),香港《抖擻》第23、24、26、27期,1977年9月~1978年5月
    n Santiago Carrillo著,羅安達譯,《歐洲共產主義與國家》1~4章(未完),香港《抖擻》第29~32期,1978年9月~1979年3月
    n 羅安達,〈青石的守望〉,《文季》1:2,1983年6月
    n 羅安達,〈三個小短篇〉之「含羞草」,《文季》1:3,1983年8月
    n 郭松棻,〈母與子〉,香港《九十年代》總號172期,1984年5月
    n 郭松棻,〈月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8月13日
    n 郭松棻,〈月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8月12日~18日
    n 郭松棻,〈雪盲〉,美國《知識分子》1:2,1985年1月
    n 郭松棻,〈那噠噠的腳步〉,美國《中報》副刊,1985年11月21日~12月5日
    n 郭松棻,〈草〉,美國《知識分子》3:1,1986年9月
    n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當代》第42期,1989年10月1日,頁84
    n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灣作家選集,前衛,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n 郭松棻,《雙月記》,草根,2001年,初版
    n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麥田,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

    (二) 作品相關評論與論文

    n 唐文標,〈「月印」評介—無邪的對視〉,《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前衛,1988年1月
    n 吳達芸,〈薺恨含羞的異鄉人〉,《郭松棻集》,前衛,1993年
    n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郭松棻集》,前衛,1993年
    n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月印和泰姆山記〉,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年4月
    n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水筆仔》第3期
    n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中外文學》25:10,1997年3月
    n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奔跑的母親》,2002年8月1日
    n 范銘如,〈亞細亞的新孤兒〉,《聯合報》,2002年10月20日
    n 陳明柔,〈當代台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台灣文學史書寫研討會」,成大台灣文學所主辦,2002年11月22日
    n 陳明柔,〈郭松芬小說中的漂流與記憶〉,「靜宜中文系教師學術論文發表會」,靜宜中文系主辦,2003年5月22日
    n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第三屆學士班畢業論文,2003年5月
    n 黃錦樹,〈即將過去的未來〉,《聯合文學》第225期
    n 楊美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4月6日
    n 魏偉莉,〈論郭松棻文化身份的思索〉,第九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11月,初版
    n 何雅雯,〈震耳欲聾的寂靜—讀郭松棻,想像台灣〉,「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3年11月13~15日

    (三) 訪談

    n 李怡訪談,〈昨日之路:七位留美左翼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春雷聲聲》,林國炯等編,台北:人間,2001年,初版
    n 廖玉蕙採訪,〈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聯合文學》第225期
    n 魏偉莉訪談,〈趙天儀先生訪談紀錄〉,2003年10月30日
    n 魏偉莉訪談,〈李日章先生訪談紀錄〉,2003年11月12日

    (四) 相關回顧

    n 顏元叔,《離台百日》,鴻範,1978年4月,三版
    n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聯經,1983
    n 唐文標,〈我的詩生活〉,《文季》1:2,1983年6月
    n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連載於《中國論壇》第198-200期
    n 尉天驄編,《燃燒的年代—唐文標懷念集》,台北:帕米爾,1986年6月,初版
    n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1988年6月四版
    n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88年1月,26版
    n 張忠棟,《胡適‧雷震‧殷海光》,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n 劉大任 《我的中國》,皇冠,2000年7月15日,初版一刷。(完成於1990年2月)
    n 陳芳明,〈激流亂雲〉,《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楊澤編,台北:時報,1994年
    n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談,《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6年,初版
    n 林文義,〈林文義試寫郭松棻〉,《雙月記》,草根,2001年
    n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台北:雄獅,2001年10月
    n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年12月,初版
    n 梁莊愛論攝影、著作,《六○年代台灣攝影圖像》,台北:藝術家,2002年4月,初版
    n 劉大任,〈毀了兩個農業專家〉,《壹周刊》74期,2002年10月24日
    n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初版

    (五) 相關文獻

    n 劉國松,〈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裡擠〉,《聯合報》「藝文天地」,1954年11月23日
    n 〈留美愛國學生痛斥野心分子 促注意少數害群之馬〉,《中央日報》頭版,1971年4月4日
    n 〈周彤華籲僑社警覺 謹防野心分子 破壞愛國運動〉,《中央日報》第2版,1971年4月8日
    n 唐文標,〈詩的沒落〉,《文季》第1期,1973年8月
    n 尉天驄,〈幔幕掩飾不了污垢〉,《文季》第1期,1973年8月
    n 陳映真〈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第171期,1977年
    n 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台灣文藝革新第2期,1977年7月
    n 尉天驄,〈鄉土文學與民族精神〉,國魂第381期,1977年8月

    (六) 相關文本

    n 陳映真,〈趙南棟〉,《人間雜誌》,1976年6月
    n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1982年
    n 李喬,〈小說〉,收入葉石濤編,《一九八二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3年
    n 陳映真,〈鈴鐺花〉,《文季》第1期,1983年4月
    n 陳映真,〈山路〉,《文季》第3期,1983年8月
    n 沙特著,陳鼓應等譯,《沙特小說選》,台北:志文,1984年4月,再版
    n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1991年9月
    n 沈從文著,吳立昌編,《沈從文》選集,台北:海風,1993年5月,5版
    n 劉大任,《劉大任集》,林瑞明、陳萬益編,台北:前衛,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n 魯迅著,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鴻範,1994年10月,初版
    n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年,初版
    n 李渝,《應答的鄉岸》,台北:洪範,1999年4月

    (七) 年表

    n 方美芬編,郭松棻增訂,〈郭松棻生平寫作年表〉,《郭松棻集》,前衛,林瑞明、陳萬益主編,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n 林瑞明編,〈台灣文學史年表〉,《台灣文學史綱》,葉石濤著,春暉,1987年初版,1999年,再版
    n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2000年8月初版

    (八) 台灣美術評論專書

    n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自立晚報出版,1987年10月,初版
    n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2年5月,3版
    n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年
    n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年4月,初版
    n 廖瑾媛,《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雄獅,2001年
    n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2003年

    (九) 台灣文學評論專書

    n 林梵,《楊逵畫像》,筆架山出版社,1978年8月
    n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1985年8月初版
    n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
    n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1992
    n 黃重添等,《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3月初版
    n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台北:時報文化,1994
    n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聯合文學,1995
    n 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段》,台中:中縣文化,1995年6月初版
    n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
    n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
    n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南市文化,1996年5月,初版
    n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1997
    n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年,再版
    n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n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年11月再版二刷
    n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1》,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5月初版
    n 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2000年5月,初版一刷
    n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年,初版
    n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初版

    (十) 日本文學思潮史

    n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1997年3月
    n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2003年1月,初版

    (十一)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1973年6月,初版
    ‧伊格爾頓,(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1987年10月,再版
    ‧ 《列寧全集》,北京:人民,1990年1月,二版
    ‧ 馬健行主編,《馬克思主義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 劉大斌,《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研究》,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 李英明,《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1997年7月,初版二刷
    ‧ 何國瑞主編,《社會主義文藝學》,武漢:武漢大學,2001年4月,初版

    (十二)後殖民研究

    n Stuart Hall、David Held、Tony McGrew,《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ambridge,c1992
    n 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
    n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7月初版
    n 艾德華‧薩伊德,《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1997年,初版
    n 霍爾,《霍爾訪談錄》,霍爾、陳光興註,唐維敏編譯,台北:元尊,1998年,初版
    n 霍爾,《霍爾訪談錄》,霍爾、陳光興註,唐維敏編譯,台北:元尊,1998年,初版
    n 羅永生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n 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台北:駱駝,1998
    n 曹莉,《史碧娃克》,台北:生智,1999年2月初版
    n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9年3月初版
    n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n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年2月初版
    n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羅鋼、劉象愚主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9月
    n 薩依德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2000年10月二版
    n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2000年10初版
    n 王岳川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二刷
    n 雷迅馬著,牛可譯,《作為意識型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7月

    (十三)性別研究

    n 扥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年
    n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初版
    n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初版
    n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初版
    n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n 李銀河著,《福柯與性》,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n 羅婷著,《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2001年8月,初版一刷
    n 依麗莎白‧萊特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年,初版
    n 克莉絲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懼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年,初版

    (十四)其他

    n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8年,初版
    n 亞當‧飛利浦著,江正文譯,《育嬰室的野獸:亞當‧飛利浦論成長》,台北:究竟,2000年,初版
    n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1年11月,一版2刷
    n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趙蕾譯,《性慾三論》,北京:國際文化,2001年4月,2刷
    n 麥可‧懷特、大衛‧艾普斯頓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初版
    n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2月,二版
    n 史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2002年9月,初版4刷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2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