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至葳
Chiu, Chih-Wei
論文名稱: 台灣戰後「國民車」的形象演變-以日系汽車為中心
The Image Evolution of People’s Car in Taiwan After the World War II-A Case Study of Japanese Cars
指導教授: 陳恒安
Chen, Heng-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日系汽車大汽車廠案國民車信賴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cars, Large car factory case, People’s car, Trust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汽車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展。台灣民眾從日治時期開始接觸了汽車這項科技產物,但早年以大眾運輸汽車或是官方用車為主,私人用車通常是權貴的象徵。1953年,由嚴慶齡創辦的裕隆汽車公司,與日本日產汽車技術合作在台生產汽車,成為了台灣國產汽車工業的起始。爾後台灣成立的許多間車廠也是與日系車廠合作,民眾因此長期接觸了平價日系國產汽車。
    雖然日本車廠與台灣汽車工業有長久的合作淵源,但直到1970年代末期,台灣仍然沒有自主化生產的汽車工業。政府有了十大建設的原料基礎與交通後,希望能以國家之手創立大汽車廠,除了供應國內民眾用車外,目標更放在外銷市場的廣大利益。大汽車廠鎖定與豐田汽車合作,最後雖然因外銷比例爭執不下而落寞告終,但豐田仍然輾轉與民間企業合作,在台生產汽車並取得銷售佳績。
    日本汽車工業發展在1950、60年代仍在逐步摸索建立其特色,1970年代後,兩次石油危機給予日本汽車展現省油特性的機會,相較於歐美高級車著重的尊榮、豪華、性能等特色,日系車廠著重的省油、耐用、品質特性逐漸獲得台灣民眾信賴,成為日常生活最熟悉的國民車。
    日系國產汽車雖然在安全配備上較不完善,但車廠透過廣告強化了其優勢,包含適用的排氣量、後勤維修、妥善率、二手市場的良好保值性……等,讓民眾對日系車廠產生信賴、穩定、安心的良好印象。相比之下,其餘非日系的汽車便面臨考驗,尤其是美系、法系等車廠。日系汽車在台灣便仰賴著民眾堅實的喜好,在台灣汽車市場上持續的良性循環。

    The invention of cars is an important progress in human history. Taiwan people contacted with cars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Generally, the Cars which in Taiwan are used by government 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early stage. The private cars usually symbolized dignitaries. From 1953, Ching-Ling Yen established Yulon Motor which cooperating with Nissan Motor Company. It was beginning of the Taiwan auto industry. Consequently, Taiwan people contacted with cheap Japanese domestic cars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Taiwan automakers had cooperated with Japanese company for a long time, Taiwan had no independent production in the late 1970s. Taiwan government hoped to develop automobile industry by offici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hole economy. They developed a plan to establish a large car factory, which could sale products in domestic and export market. The plan was expected to cooperate with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In spite of the plan failed, Toyota still looked for cooperation with non-government company. Continually sold numerous Japanese cars to Taiwan people.

    The Japan automobile industry rapidly developed while the first and second oil shocks of the 1970s. Because Japanese cars had some features about fuel economy, durable, cheap and so on. As a result, they were favored by Taiwan people. Japanese cars had gradually become the most familiar people’s cars for Taiwan people. They included suitable engine displacement, nice reliability, appropriate logistics and maintenance, higher second-hand price and so on. Taiwan people popularly brought about trust, stability, and reassurance on Japanese cars. On the contrary, others non-Japanese cars especially American cars and French cars faced challenges in Taiwan. Because Japanese cars relied the favorite from Taiwan people, they kept selling well in Taiwan cars market.

    第一章 前言 1 1-1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2 1-3研究回顧 3 1-4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大汽車廠案與日系車廠在台之發展 9 2-1大汽車廠案發展始末 9 2-1-1大汽車廠案之規畫背景 9 2-1-2大汽車廠面臨的反對聲浪 16 2-1-3外銷比例50%之爭議 23 2-2台灣汽車工業與韓國汽車工業之發展比較 27 2-2-1戰後台灣汽車工業與裕隆汽車公司的建立 27 2-2-2台灣各家車廠成立概況 28 2-2-3台灣汽車工業的發展困境與韓國汽車工業 31 2-3日系車廠與台灣車廠之合作與深耕 37 第三章 成為國民車的日系汽車 41 3-1「高級進口車」的尊貴印象 41 3-2日系汽車形象與歐、美、日系國民車 46 3-2-1日本汽車早期發展與在台形象 47 3-2-2歐美國民車 50 3-2-3日系國民車 55 3-3日系汽車形象建立的推手-日系進口車 59 3-3-1禁止日本原裝進口汽車 59 3-3-2日裔美製汽車的興起 60 3-3-3重新開放日本原裝進口小汽車 63 第四章 日系車廠在台銷售策略與市場優勢 66 4-1日系國產汽車主被動安全性問題 66 4-1-1 ABS系統 67 4-1-2安全帶 71 4-1-3安全氣囊 73 4-2後勤維修與二手市場保值性 75 4-2-1科技落後與高妥善率 75 4-2-2日系汽車於中古車市的行情優勢 77 4-2-3日系汽車於廣告中的普遍形象 79 4-2-4牌照稅、燃料稅對汽車之影響 83 4-3非日系車廠在台之困境 87 4-3-1台灣國產車廠生產車系轉變-以福特六和汽車為例 87 4-3-2雷諾、標緻等法系品牌在台銷售之困境 89 4-3-3美系汽車在台之興衰 91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100

    一手史料
    傅貽椿,〈台灣之汽車工業〉,台北市:《台灣銀行季刊》,19卷第1期,1968,頁20-33。
    嚴慶齡,《國家現代化芻議》,台北市:帕米爾書局,1968。
    台北市銀行徵信室,《台灣區汽車工業調查報告》,1971。
    台北市銀行徵信室,《產業調查報告叢書之七十一:台灣區汽車工業調查報告續篇(一)》,1981。
    溫曼英,《吳舜文傳》,台北市:天下文化,1993。
    謝熹林,《裕隆四十年》,台北市:裕隆月刊雜誌,1993。
    王昭明,《王昭明回憶錄》,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
    劉玉珍,《鐵頭風雲:趙耀東傳奇》,台北市:聯經,1995。
    張維,《台灣汽車產業傳》,台北市:中華徵信,1999。
    和泰汽車公共關係部,《和泰60年史》,台北市:和泰汽車,2007。

    學位論文
    陳恆鈞,〈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政策之分析:大汽車廠方案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朱雪芬,〈我國汽車工業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張振邦,〈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一個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正杰,〈汽車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之實證研究-以中國大陸廣州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沈芳如,〈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 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雲糶,〈汽車產業演進之探討-以美日德三國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袁孝勳,〈後發優勢與趕超的競爭態勢演化─從日、韓經驗看兩岸汽車產業自主研發的發展機會〉,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陳瑜媛,〈豐田汽車全球致勝之歷史過程與發展〉,輔仁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徐慧茹,〈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莊勝吉,〈泰國豐田汽車經營策略研究:全球在地化觀點的檢視〉,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期刊
    李嘉,〈豐田汽車工業的生產與品管制度-豐田汽車王國專訪〉,台北:《天下雜誌》,1983,27期,頁101-102。
    陳家淦,〈大汽車廠的衝擊/國產車的應變〉,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83,第6期,頁93-96。
    姚巧梅整理,〈日產汽車社長 久米豐談:日產、裕隆為何合作 台灣汽車工業的前途 〉,《天下雜誌》,1985,第53期,頁96。
    〈美國汽車廠的另一春?〉,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89,第54期,頁83-86。
    〈日本豐田V6引擎新作-Camry V6 2.5 GXi〉,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89,第55期,頁125。
    楊哲倫,〈操控自如、駕乘寫意的中型房車-Mazda 626 2.2LX〉,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89,第56期,頁135-143。
    〈國產車、進口車最新規格、性能、配備、行情〉,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0,第66期,頁316、334。
    〈大汽車廠始末(一)〉,《戰略生產力雜誌》423期,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1,頁122-133。
    〈大汽車廠始末(二)〉,《戰略生產力雜誌》424期,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1,頁131-147。
    〈大汽車廠始末(三)〉,《戰略生產力雜誌》425期,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1,頁115-121。
    〈大汽車廠始末(四)〉,《戰略生產力雜誌》426期,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1,頁118-123。
    〈編輯堂手記〉,台北市:《汽車百科》,1991.6,第68期,頁21。
    周慶同,〈守護神ABS實戰報告〉,台北市:《汽車百科》,1991.7,第69期,頁36-37。
    陳鴻,〈千分之一秒決生死 安全氣囊二三事〉,台北市:《汽車百科》,1991.9,第71期,頁102-106。
    杜小晏,〈「安全氣囊」「ABS」是市場導向的安全包裝?〉,台北市:《汽車百科》,1993.11,第97期,頁49。
    〈連續29個月勇奪中型房車銷售冠軍 TOYOTA CORONA EXSIOR〉,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6.5,第133期,頁138-141。
    〈排氣量全面提升的豐田常青商用車 TOYOTA ZACE 1.8〉,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6.5,第133期,頁76。
    〈以卓越品質贏得口碑的全球萬人迷轎車 TOYOTA COROLLA〉,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7.5,第145期,頁104-107。
    施文正,〈談汽車品牌如何建立?!〉,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第147期,1997.7,頁114-118。
    張家銘、吳政財,〈奇蹟與幻象: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東吳社會學報》,1997,第6期,頁1-44。.
    王祖德,〈法系汽車在台灣的未來趨勢〉,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第158期,1998.6,頁162-164。
    曾鑫城,〈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淺論2.0升國產車未來發展〉,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8.6,第158期,頁149-152。
    〈日本の原味〉,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9.9,第173期,廣告欄。
    〈週休7日〉,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1999.10,第174期,廣告欄。
    〈以熱情精工打造出來的高品質珍品 TOYOTA 2001 CORONA PREMIO G2.0 旗艦版〉,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2001.1,第189期,頁100-103。
    陳心田,〈組織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的經營策略分析:台灣汽車整車製造公司的多個案研究〉,《管理學報》,2004,21卷,6期,頁759-776。
    潘偉華,〈「韓國製造」對消費者知覺品質之影響-以韓國汽車在台銷售為例〉,《中華管理學報》,7卷2期,2006,頁23-44。
    〈強者越強的國產車市-豐田獨霸,馬自達開始退卻〉,台北市:《汽車購買指南》,2015,第359期,頁48-50。
    專書
    李河材審定,《汽車的昨日.今日.明日》,台北市:銀禾文化,1985。
    J.P. Womack, D.T. Jones & D. Roos著、李裕昆譯,《臨界生產方式》,台北市:中華企管,1993。
    邱文福,《大車拼:台灣車壇贏的策略》,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3。
    DAVID KILEY著、殷其欣譯,《BMW傳奇:純粹創造魅力》,台北市:臉譜出版,2005。
    黃肇衍、黃天才,《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台北市:聯經,2005。
    黃景自,《雙B爭鋒》,高雄市:春田出版社,2011。
    周兵、麥爾斯著,《汽車百年》,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2。
    報紙
    馮仲,〈安全帶〉,《徵信新聞報》,1962.8.27,第7版。
    〈德朋馳汽車威利行代理〉,《中國時報》,1968.10.12,第6版。
    〈進口轎車國別 日本車佔首位〉,《中國時報》,1969.6.4,第6版。
    〈政府加強中日技合車輛、輸台日本汽車安全檢查 張國安稱:本田汽車缺點已改正〉,《中國時報》,1969.6.17,第6版。
    〈日本自動車工業會宣稱售台轎車均為新車〉,《中國時報》,1969.07.15,第8版。
    〈BMW轎車汎德總代理〉,《中國時報》,1972.12.12,第5版。
    也行,〈金龜車〉,《中國時報》,1975.5.30,第12版。
    〈行駛高速公路小汽車 司機乘客應繫安全帶〉,《中國時報》,1977.6.15,第3版。
    呂滬松,〈日製二手車行情居高不下 未受美、歐新車進口影響〉,《中國時報》,1978.12.13,第8版。
    〈抑制奢侈消費節約能源使用 汽機車排氣量逾定限 牌照稅逐級累進提高 行政院昨通過修正牌照稅分類稅額表〉,《中國時報》,1979.6.1,第2版。
    〈豐田雷諾禮蘭汽車公司近將申請來華投資 設立大規模汽車廠〉,《中國時報》,1980.3.13,第2版。
    〈法國雷諾汽車公司與三富廠技術合作〉,《中國時報》,1981.9.8,第6版。
    〈美眾院議長歐尼爾呼籲 禁止日本汽車進口 指日實施高關稅對美國有失公平〉,《民生報》,1982.3.10,第6版。
    陳正澄,〈從大汽車廠論台灣汽車產業政策〉,《中國時報》,1982.12.26,第2版。
    〈賣車利潤排行榜 福特掛頭牌 自動排檔千里馬 獲利五萬餘〉,《中國時報》,1985.1.23,第3版。
    劉鐵虎,〈汽車藝術的當家小旦-福斯金龜車的今昔〉,《中國時報》,1989.12.05,第23版。
    徐世華、楊智明專題報導,〈ABS煞車系統 各車廠紛獻寶 高科技安全配備 有了普及化價位〉,《民生報》,1992.8.18,第17版。
    〈加裝ABS新尖兵 訂購踴躍缺車〉,《民生報》,1992.9.23,第19版。
    孫英奇,〈購車優先考量 安全躍居首位〉,《中國時報》,1993.11.11,第19版。
    于模珉,〈日本車保值佳買氣旺〉,《中國時報》,1995.12.26,第46版。
    邱馨儀,〈使用牌照稅開系列1 按汽缸總排氣量課徵〉,《經濟日報》,1997.4.23,第11版。
    王莫均,〈國人購車 只要漂亮不要命〉,《中國時報》,2007.8.10,A8版。
    〈年產超越20萬台 國瑞躋身首家大汽車廠〉,《中國時報》,2015.1.5,C7版。
    〈豐田去年狂賣近14萬台 銷售連13冠〉,《中國時報》,2015.1.19,C7版。
    外文
    《日本自動車產業史》,東京:日本自動車工業會,昭和63年(1988)。
    Rudi Volti,Cars and culture: the life story of a technolog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
    網路資料
    交通部統計查詢網,車輛登記數:各型汽車按製造國,http://stat.motc.gov.tw/,(最後登錄時間:2015.3.26)。
    The history behind the Mercedes-Benz brand and the three-pointed star,Stuttgart:Daimler AG,2008年4月17日 (英文)。網址:http://goo.gl/mE9kpA,(最後登錄時間:2015.3.9)。
    Gareth Kent (30 March 2007). "VW Golf build passes 25 million". carmagazine.co.uk. Retrieved 11 March 2008。網址:http://www.carmagazine.co.uk/car-news/industry-news/volkswagen/vw-golf-build-passes-25-million-/ ,(最後登錄時間:2015.6.30)
    洪揚,〈國內汽車碰撞法規實施後之效益探討〉,電子刊物《車安通訊季刊》,彰化縣:車輛安全審驗中心,第101-02期。網址:http://goo.gl/V2H2pI,(最後登錄時間:2015.5.27 )。
    黃逵玉,〈偉大發明的傳世:三點式安全帶〉,台北市:U-CAR旭傳媒科技,2009.8.24,http://news.u-car.com.tw/11073.html,(最後登錄時間:2015.4.30)。
    Vincent,〈4AT四速自排 該淘汰的科技(九)〉,AutoWeek汽車週刊,2015.2,第321期。http://www.autoweek.com.tw/cgi-bin/week/quick_view.cgi?qry=b5020013b50200271 (最後登錄時間:2015.5.6)
    〈機動車輛登記數 各型汽車按排氣量分〉,交通部統計查詢網: http://stat.motc.gov.tw/ (最後登錄時間2105.5.31)

    〈A6M 日本三菱重工 零式戰鬥機〉, 淡江大學航太工程學系,網址:http://www.aero.tku.edu.tw/aerohistory/a6m.htm。(最後登錄時間:2015.7.4)u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路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E%9D%E8%B3%B4%E7%90%86%E8%AB%96 (最後登錄時間:2015.6.15)

    張家禎,〈民國百年 福特來台38年〉,CARNEWS車訊網,2011.2.23。網址:http://www.carnews.com/news/article/23792 (最後登錄時間:2015.7.6)

    〈歐盟自 2014 年 11 月 1 日起將 ESP 列為強制配備 博世的發明拯救無數生命〉,台灣博世公司,2014.11.5,網址:http://www.bosch.com.tw/zh_tw/tw/newsroom_10/news_10/ne
    ws-detail-page_25792.php (最後登錄時間:2015.7.7)

    蔡致堅,〈歷久不衰的TOYOTA四速自排,就因為耐操便宜?〉,AutoNet汽車日報,2012.10.5。 網址:http://www.autonet.com.tw/cgi-bin/view.cgi?/news/2012/5/b2050113.ti+a2+a3+a4+a5+b1+/news/2012/5/b2050113+b3+d6+c1+c2+c3+e1+e2+e3+e5+f1 (最後登錄時間:2015.7.8)

    首款標準配備三點式安全帶的量產汽車,為1959年的VOLVO PV544型車款。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at_belt#cite_note-VolvoLindh-15 (最後登錄時間:2015.7.25)

    直自2015年7月,國產NISSAN TIIDA 四門車款仍未標準配備ABS系統。資料來源:裕隆汽車TIIDA規格表。http://www.nissan.com.tw/tc/cars/carspec.aspx?pkey=8ccea9c4-e44f-46cd-a389-2771a96515ef (最後登錄時間:2015.7.25)

    Christina Morgan, Results of the Survey on the Use of Passenger Air Bag On-Off Switches, NHTSA Report Number DOT HS 809 689. 網址:http://www.nhtsa.gov/cars/rules/regrev/evaluate/809689.html (最後登錄時間:2015.7.26)

    全國法規資料庫,〈汽車駕駛人及乘客繫安全帶實施及宣導辦法〉。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40037 (最後登錄時間:2015.7.26)
    圖片
    圖2-1:本田TN360,三陽國產化後取名「發財」,為日後台灣發財車的始祖。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nda_TN360#/media/File:Honda_TN-III_001.JPG (最後登錄時間:2015.7.6)
    圖2-2:大汽車廠預計生產之豐田四代COROLLA 1500cc小汽車。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yota_Corolla#/media/File:Toyota_Corolla_E70_4_door_sedan.jpg。(最後登錄時間:2015.7.1)
    圖2-3:韓國現代汽車於1975年製造的小馬汽車(PONY)。資料來源:
    http://www.thetruthaboutcars.com/2010/11/curbside-classic-1988-hyundai-excel-the-damn-near-deadly-sin/hyundai-pony-1975-hb5-sr-00-jpg_100205239_l/ (最後登錄時間:2015.7.1)
    圖3-1:汎德公司取得BMW汽車總代理權。(資料來源:1972.12.12 《中國時報》第5版)
    圖3-2:日本汽車曾被懷疑是否為召修過之舊車。 (資料來源:1969.07.15 《中國時報》第8版)
    圖3-3:漢寶德先生以筆名「也行」,討論了金龜車與國民車。(資料來源:1975.5.30《中國時報》第12版)
    圖3-4:採用掀背設計的福斯第一代GOLF。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Volkswagen_Golf_Mk1 (最後登錄時間:2015.7.8)
    圖3-5:裕隆於1974年推出的第一代速利(SUNNY)汽車。資料來源: https://www.flickr.com/photos/55699535@N00/11396221653/ (最後登錄時間:2015.7.9)

    下載圖示 校內:2016-08-03公開
    校外:2017-08-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