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周凱盈 Chou, Kai-ying |
|---|---|
| 論文名稱: |
陳洪綬《博古葉子》與晚明市民美學研究 Chen hongshou "Boguyezi" and civic aesthetics antquarianism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q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9 |
| 中文關鍵詞: | 陳洪綬 、市民 、版畫 、古 、晚明 |
| 外文關鍵詞: | Chen Hong Shou, Civic, antique, engraving, late Ming Dynas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博古葉子》典故多出於《史記》、《漢書》,內容卻能真實傳達晚明時市民審美現象:如俗與雅的界線模糊,文人畫家尚俗,儒商尚雅。而陳洪綬 (1599-1652)以獨到的繪畫見解,主張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而達到大成,這種對待「古」的清新論點,使其在這方面獲得的成就,擴大傳統繪畫中沉著含蓄美的境界,也豐富鮮明獨特的「高古奇核」藝術風格。而陳章侯晚年選擇汪道昆(1525-1593) 《數錢葉譜》創作酒牌版畫;探究題贊典故之文化意涵,與陳洪綬再詮釋的《博古葉子》圖像風格,來解析晚明時不同身份文人對市民審美的認同差異,並藉此建構老蓮晚年試圖自我觀看,對市民主體意識的深層內化,是筆者在本文想呈現的課題。
The works of Boguyezi are made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an Book but the content indicates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late Ming Dynasty, for instance a vague boundary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scholar painters’ preference of vulgar, businessmen, elegance. Chen Hong Shou(1599-1652) creates artistic works with original views in which he claims the idea of learning Song painting in terms of the skills applied in the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 and learning Yuan painting in terms of the strictness featured in Song painting and consequently he achieves a great accomplishment. The new viewpoint in treating “antique” enables him to expend the state of refrained beauty lied in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enrich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 "Gao Gu Qi Hai," which means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in an individualized fashion. Chen Zhang Hou, at his late years, chooses “Shu Qian Ye Pu, “which are poems created by Wang Dao Kun (1525-1593) to make wine plat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poems of Wang Dao Ku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en Hong Shou.
參考文獻
一、 主要參考圖錄
《九歌圖》及《屈子行吟圖》十二幅
上海圖書館藏;上海博物館藏
復旦大學藏;天津市人民圖書館藏
《水滸葉子》四十幅(黃君倩刻)
李一氓藏
《水滸葉子》四十幅(黃肇初刻)
潘景鄭藏
《水滸葉子》四十幅(無刻工名)
鄭振鐸原藏,現藏北京圖書館
《水滸葉子》四十幅(無刻工名)
顧炳鑫藏
《張深之正北西廂》六幅(項南洲刻)
北京圖書館藏;浙江省博物館藏
《鴛鴦琢嬌紅記》四幅(項南洲刻)
北京圖書館藏
《博古葉子》四十八幅(黃建中刻)
鄭振鐸原藏,現藏北京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藏
美國翁萬戈藏; 顧炳鑫藏
二、 史料
[明] 萬曆《明會典》標點本,《萬有文庫》,北京:中華書局。
[明] 薛居正,《大明律》標點本,《萬有文庫》,北京:中華書局。
[清]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漢]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
[漢] 班固撰,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宣和畫譜》,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晉書》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王大安校訂,《唐才子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年。
荀子,《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屠隆,《鴻苞節錄》卷二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昭明太子,《陶淵明傳》。
楊伯峻、楊逢彬注釋,《孟子‧盡心下》,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
楊國楨,《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自《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三、 明清著作
[明] 鍾惺,《問山亭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
[明] 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轉引自《四聲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卷二《傳習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 李夢陽,《空同子集》卷四十八,〈潛龍山人記〉,明萬曆浙恩山堂本。
[明] 李樂,《見聞雜記》卷一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 李贄,《焚書》《續焚書》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 沈德符,《顧曲雜言》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 汪道昆,《數錢葉譜》,見於明刊本《說郛續》卷三十九。
[明] 汪道昆著,胡益明、餘慶國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 邵雍,《〈擊壤集〉序》卷二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一五三,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 唐寅,《唐伯虎先生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明] 徐渭,《徐文長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 徐禎卿,《談藝錄》,《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 袁中道,《珂雪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袁宏道,《瓶花齋雜錄》(《學海類編》本),台北:文源書局,1964年。
[明] 屠隆,《鴻苞節錄》卷二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明] 張翰,《松窗夢語》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 陳邦彥,《陳巖野先生全集》卷1,〈中興政要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 陳洪綬,《博古葉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此套葉子為鄭振鐸藏本。
[明] 陳洪綬,《寶綸堂集》,收自《陳洪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 陳善,《杭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
[明] 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美術叢書》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明] 陳繼儒,《白石樵真稿》,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明] 陳繼儒,《泥古錄》,收於《百部叢書集成.顏寶堂祕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 陸容,《菽園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民主出版社,1983年。
[明] 湯顯祖,《玉茗堂尺牘》八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
[明] 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台北:裡仁書局,1991年。
[明] 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明] 董其昌,《容臺集》,台北:國家圖書館,1968年。
[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暨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明]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 鄒德中,《繪事指蒙》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59年。
[明] 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38緝5冊,台北:新興,1983年。
[明]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 羅洪先,《念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引自周嬰撰《邑林‧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 顧起元,《客座贅語》(《百部叢書集成‧金陵叢刊》本),一○卷。
[清] 周亮工,《讀畫錄》,引《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 孟遠,《陳洪綬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 張岱,《陶庵夢憶》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 黃宗羲,《明儒學案》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 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 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芥子園畫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程頤、程暻,《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四、 論文主題相關專書
(一)陳洪綬研究專書:
王璜生,《明清中國畫大師:陳洪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李維琨,《陳洪綬》,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翁萬戈,《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年。
陳傳席,《明末怪傑:陳洪綬的生涯和藝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傳席,《陳洪綬》,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黃湧泉,《陳洪綬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黃湧泉,《陳洪綬作品集》,北京:西泠印社,1990年。
裘沙,《陳洪綬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二)版畫研究專書: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61年。
周心慧,《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蕪,《中國古版畫百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弈保群編,《酒牌》,濟南:山東畫報,2005年。
傅惜華,《中國古典版畫選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鄭振鐸,《酣酣齋酒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 文化美學研究專書:
(一)外國研究專書:
[日]溝口雄三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比]亨利‧皮雷納,陳國梁譯,《中世紀的城市》,商務印書館,1985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
[美]湯普遜,耿淡如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第四部第十九章《文學史》,劉象愚等譯,三聯書店,
[德]雷德候,張總譯,《萬物》,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年。
James Cahill:Confuclan EIements In the Theory of Painting,In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Richard Barnhart,Li Kung-Lin’s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3)。
(二)中文研究專書:
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3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暨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王雲五主編,〈禪月集‧序〉《叢書集成初編》,據金華叢書本排印,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本。
王德年主編,《中國人物畫技法》,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
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第五編:明代卷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克萊夫‧貝爾,薛華譯,《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吳承明,〈17世紀的中國市場〉,《貨殖:商業與市場研究》第1輯,1995年。
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呂佛庭著,《中國畫史評傳》,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64年。
李學勤,《長江文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台北:穀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
宗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尚.布希亞,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尚學鋒、過常寶,《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施丁主編,《漢書新注》,西安:三泰出版社,1992年。
胡賽蘭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夏鹹淳,《晚明士風與文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1994年。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馬美信,《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出版社,1984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台北:云龍出版社,1997年。
郭朋,《明清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郭英德,《雅風美俗之明人奇情》,台北:云龍出版社,1996年。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台北:中華書畫出版,1991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上海: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陳葆真著,《古代畫人談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引自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陶東風,《社會理論視野中的文學與文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朝陽出版社,1997年。
黃建新,《論明清時期佛山城市經濟的發展》,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楊小濱,《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葛路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出版社,民國1987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劉勃舒主編,《中國畫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潘天壽著,《歷代畫家評傳》,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蔣星煜,《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鄭昶編撰,《中國畫學全史》,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戴嘉枋、王健等合著,《雅文化》,鄭州:中州古藉出版社,1998年。
戴麗珠,《明清文人題畫詩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聶石樵主編,《古代文學在人物形象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出版社,2000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
龔日修,《唐人十六應真跋》,引自《秘殿珠林》,收自範志民編,《貫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龔書鐸,《中國社會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六、期刊論文
小林弘光,〈陳洪綬的版畫活動〉,《國華》,161號,1983年。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 : 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期,2002年12月,頁1-57。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 : 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期,2002年12月。
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收於《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
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收於《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
王耀庭,〈陳洪綬筆下的淵明逸致〉,《故宮文物月刊》,8卷11期,1991年2月。
吉原宏仲,〈陳洪綬試論〉,《美術史》第62號,1966年。
成怡夏,《從晚明城市文化看陳洪綬畫中的隱逸人物---以《隱居十六觀圖》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國安,《明末肖像畫研究》,東海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汪麗玲著,《陳洪綬人物畫的藝術形象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肖進,《在陳洪綬與委拉斯貴支的畫作後-關於十七世紀上半葉中國與西班牙人物繪畫所體現的文化特性和時代》,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05年。
林伯亭,〈明代刻本與明代畫家的參與〉,《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12月。
林宜蓉 ,《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宜蓉,〈理想的頓挫與現世的抉擇--陳洪綬「狂士畫家」生命型態之開展〉,《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1999年。
林麗月,〈衣黨與風教一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卷3期,台北:新史學,1999。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1年6月。
林鶴宜,《晚明戲曲刊行概況〉,《漢學研究》,9卷,1991年2月。
徐小虎,〈畫語錄:戴進、李唐、陳洪綬〉,《故宮文物月刊》,3卷5期,1985年8月。
徐涼,〈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一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1987年。
殷登國 ,〈葉子與繡像一談陳洪綬木刻版畫〉,《雄獅美術》64期,1976年6月。
張海鵬、唐力行,〈論徽商賈而好儒的特色〉,《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4年。
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收於《漢學研究》,10卷2期,1992年12月。
許文美,《陳洪綬《張本西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論,1996。
許麗蓉,《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以丁云鵬、李士達、吳彬、崔子忠、陳洪綬為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郭淳華,《綜合、轉換與變形-論晚明變形畫之風格及其時代意義》,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傳席,〈清圓細勁,潤潔高曠明代大畫家陳洪綬的人物畫〉上、下,見於《藝術家》,36、37卷,1993年6月、7月。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收於《漢學研究》,1988年6月。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78年。
黃仁宇,〈晚明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歷史月刊》56期,1992年9月。
溝口雄三,〈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收於《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1987年。
董立夫:《明代進士之研究:社會背景探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0年。
廖肇亨,〈從「爛熟傷雅」到「格調生新」- 臺靜農看晚明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279期,2006年6月。
劉志琴,〈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中國史研究》,第二期,1983年。.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984年。
劉彭冰,《汪道昆研究現狀簡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05期 。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1994年6月。
蔣健飛,〈中國最早的插畫家〉,《藝術家》,18卷5期,1984年4月。
鞏鵬程,〈克己復禮的路向─晚明思潮的再考察〉,《國文天地》,9卷3期,1993年8月。
魏華,《陳洪綬與倫勃朗藝術人格心理探析與比較》,河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2年。
羅青,〈明代大畫家陳洪綬〉,《雄獅美術》,64期,1976年6月。
羅青,〈陳洪綬的交遊〉,《藝術家》,26期,197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