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垂莊 Trinh, Thuy-Trang |
|---|---|
| 論文名稱: |
從臺灣到越南:文學的接受史及其意義 From Taiwan to Vietnam: History of Literature Reception and Its Meanings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共同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0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文學 、翻譯與出版 、越南 、認識 、文化交流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litearture, translation, Vietnam, cultural coope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臺灣到越南,人們歷來所認識的大都是在越南投資的臺灣商人,嫁來臺灣的越南配偶,到臺灣來工作的越南工人,而也隨之有很多相關研究。那麼,在社會文化方面上,學術界幾乎疏忽了臺灣與越南之間的文學接受歷史與其所在的意義,未有一個具體而有系統性的認真研究。至今,越南學術界甚至將臺灣文學列為地方性文學卻未瞭解臺灣文學的主體性。因此,針對臺灣文學在越南的歷史與狀況,不僅能填補東亞區域研究的空白,增進對漢文化圈整體研究的理解,亦有助於瞭解臺灣與越南之間還缺少的歷史片刻,以及文化社會思潮等多方交會、互動的情形,實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本論文定為「從臺灣到越南:文學的接受史及其意義」,藉由在越南的臺灣文學認識與研究的觀察,會發現越南歷來的資深學者的重心大致著重於翻譯與介紹,而未能全面瞭解臺灣歷史與臺灣文學的歷史。因為這樣的狀況便造成越南學界對臺灣文學或在臺灣的文學仍有限制的資料與認識,所以無意中將臺灣文學排列在中國文學史著作裡面,從此造成後者的困擾,而未能指出臺灣的歷史對於研究臺灣文學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然而,越南和臺灣在文學交流方面,在每一個階段雖顯現不同的成果,但都證明雙方對文學互動交流一定能展現可觀結果。因此,本論文以臺灣翻譯文學在越南的存在歷史為框架,概述了從1955至1975年這階段越南學界與讀者如何接受臺灣的翻譯文學,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通俗文學。而進入了21世紀以來,臺灣文學又是怎麼樣的形態出現於越南社會。最後,論文的每一章的後面部分以具體的作家及其作品來進行研究比較,試圖跨空間地拉近臺-越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互相理解。
關鍵詞:臺灣文學、翻譯與出版、越南、認識、文化交流
From Taiwan to Vietnam, in terms of social culture, the academic scholars have almost neglected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acceptance between Taiwan and Vietnam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have not conducted a specific and systematic study. Therefore, focusing on the history and situ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Vietnam is not only fill in the gaps in East Asian regional studies, but als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issing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Vietnam. The meeting and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issues, such as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is really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rve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Vietnam, through the modern literature movement under Vietnamese society context, the author is deeply going to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receiving popular Taiwanese fiction in South of Vietnam society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ntil nowadays, express the loving Taiwan popular fiction of Vietnamese readers so much so that as a popular craze. Especially, loving of Qiong Yao’s works as a uinque phenomenon at that time. Beside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belle lettristic recently, on the other hand, makes sense to Vietnamese reader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aiwan pluralism culture.
Keywords: Taiwa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Vietnam, cultural cooperation
壹、越文部分
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嘉慶(Đinh Gia Khánh)主編:《越南民間文學》(Văn học Dân gian Việt Nam),河內: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廣涵(Dương Quảng Hàm):《越南文學史要》(Việt Nam Văn học Sử yếu),河內:年輕出版社,2005年。
葉石濤著(Diệp Thạch Đào),范秀珠、裴天台等譯者:《臺灣文學史綱》(Sử cương văn học Đài Loan)越南文版本,河內:河內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裴清傳(Bùi Thanh Truyền)主編:《南部文學與生態批評》(Phê bình sinh thái với văn xuôi Nam Bộ),胡志明市:文化-文藝出版社,2018年。
潘巨棣(Phan Cự Đệ)主編:《二十世紀越南文學》(Văn học Việt Nam Thế kỷ XX),河內:教育出版社,2005年。
潘巨棣(Phan Cự Đệ)主編:《越南文學(1900-1945)》(Văn học Việt Nam -1900-1945),河內:教育出版社,2010年。
蔣為文(Tưởng Vi Văn):《海洋臺灣:歷史與語言》(Lịch sử và Ngôn ngữ Đài Loan),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4年。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阮氏瓊玲(Nguyễn Thị Quỳnh Linh):《阮玉思短篇小說的人物寫作藝術》(Nghệ thuật xây dựng nhân vật trong truyện ngắn của Nguyễn Ngọc Tư),全國研究生科學研究項目所屬尤里卡獎項,胡志明市,2008年。
阮平康(Nguyễn Bình Khang):《阮玉思寫作中的南部方言》(Phương ngữ Nam Bộ trong các sáng tác của Nguyễn Ngọc Tư),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氏美香(Trần Thị Mỹ Hương):《阮玉思作品中的西南部婦女性格》(Tính cách người phụ nữ Tây Nam Bộ trong tác phẩm của Nguyễn Ngọc Tư),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楊氏金釵(Dương Thị Kim Thoa):《阮玉思與杜碧翠作品中的文學-文化價值方 面》(Tiếp cận sáng tác của Nguyễn Ngọc Tư và Đỗ Bích Thuý từ phương diện giá trị văn học-văn hoá),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黎氏鴻鸞(Lê Thị Hồng Loan):《瓊瑤在越南》(Quỳnh Dao ở Việt Nam),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期刊、雜誌與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阮獻黎(Nguyễn Hiến Lê):〈臺灣文學情形-自1949至1958〉(Tình hình văn học Đài Loan từ 1949 đến 1958)《百科》月刊265-266號,西貢:1968年。
何文倆(Hà Văn Lưỡng),〈越南對臺灣文學接受的幾個問題〉(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tiếp nhận văn học Đài Loan ở Việt Nam)《東北亞研究》雜誌,第6(124)號, 2011年。
武文仁(Võ Văn Nhơn):〈南部先鋒二位作家的現代小說之路〉(Con đường đến với tiểu thuyết hiện đại của hai nhà văn tiên phong Nam Bộ)《文學研究》雜 誌,第 3號,2000年。
陶長福(Đào Trường Phúc):《瓊瑤現象》(Hiện tượng Quỳnh Dao),西貢:開化 出版社,1973年。
楊清平(Dương Thanh Bình):〈探究阮玉思短篇小說的語言〉(Tìm hiểu ngôn ngữ truyện ngắn của Nguyễn Ngọc Tư)《生活與語言》雜誌,第4期162號,2009年。
鄭芳秋(Trịnh Phương Thu):〈阮玉思-幻覺感的寫作風格〉(Nguyễn Ngọc Tư – Chất văn gây ảo giác)《文化藝術》雜誌,第375號,2015年9月。
黎庭墾(Lê Đình Khẩn):〈臺灣文學與越南讀者〉(Văn học Đài Loan với độc giả Việt Nam)《東方學系-建立與發展之十年(1994-2004)》,胡志明市:綜合出版社,2004年。
潘秋賢(Phan Thu Hiền):〈現代臺灣奇女〉(Bậc kỳ nữ hiện đại Đài Loan)《文藝》雜誌,第17號,胡志明市:2010年。
黎輝簫(Lê Huy Tiêu):〈臺灣的『鄉愁』文學〉(Dòng văn học “Hương sầu” của Đài Loan)《中國研究》雜誌第一號(65),河內: 2006年。
著作原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阮玉思(Nguyễn Ngọc Tư):《燈未熄》(Ngọn đèn không tắt),胡志明市:年輕出版社,2000年。
阮玉思(Nguyễn Ngọc Tư):《無盡稻田》(Cánh đồng bất tận),胡志明市,年輕出版社,2005年。
阮玉思(Nguyễn Ngọc Tư):《河》(Sông),胡志明市:年輕出版社,2012年。
阮玉思(Nguyễn Ngọc Tư):《水的編年史》(Biên sử nước),河內:婦女出版社,2020年。
阮氏黃(Nguyễn Thị Hoàng):《花樣之戀》(Vòng tay học trò),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21年。
阮氏黃(Nguyễn Thị Hoàng):《獄中愛情》(Cuộc tình trong ngục thất),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21年。
阮氏黃(Nguyễn Thị Hoàng):《呼籲情人的鐘聲》(Tiếng chuông gọi người tình trở về),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21年。
越文翻譯的中文作品(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尹玲(Doãn Linh)、竹絲譯:《當夜綻放如花》(Khi đêm nở rộ như hoa),河內:文學出版社,2019年。
吳晟(Ngô Thịnh)、阮清延等譯:《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文雙重奏》(Gánh vác ngọt ngào-Song tấu Thơ-Tản văn),河內:文學出版社,2018年。
陳長慶(Trần Trường Khánh)、黎光長等譯:《陳長慶短篇小說集》(Tuyển tập truyện ngắn Trần Trường Khánh),胡志明市:文化-文藝出版社,2019年。
葉石濤(Diệp Thạch Đào)、阮清延等譯:《葫蘆巷春夢》(Giấc mộng xuân trong ngõ Hồ Lô),河內:文學出版社,2017年。
瓊瑤譯作在1970年代: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窗外》(Song ngoại),西貢:開化出版社,1970年。
瓊瑤(Quỳnh Dao)、? :《煙雨濛濛》(Dòng sông ly biệt),西貢: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菟絲花》(Cánh hoa chùm gửi),西貢: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幾度夕陽紅》(Tình buồn),黃金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月滿西樓》(Vườn thuý),智燈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彭勇孫、弘風譯:《船》(Trôi theo dòng đời),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船》(Thuyền),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芳桂譯:《翦翦風》(Cơn gió thoảng),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黃艷卿譯:《星河》(Khói lam cuộc tình),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寒煙翠》(bên bờ quạnh hiu),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紫貝殼》(Buổi sáng bóng tối cô đơn),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庭院深深》(Một sáng mùa hè),地靈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彩雲飛》(Mùa thu lá bay),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Quỳnh Dao)、彭勇孫、弘風譯:《海鷗飛處》(Hải âu phi xứ),開化出版社,1972年。
瓊瑤譯作在2000年後至今:
瓊瑤(Quỳnh Dao)、明奎譯:《我是一片雲》(Tôi là một áng mây),河內,文學出版社,2001年。
瓊瑤(Quỳnh Dao)、 ? :《雪珂》(Tuyết Kha),胡志明市,文藝出版社,2001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在水一方》(Bên dòng nước),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3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夢的衣裳》(Chiếc áo mộng mơ),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3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金盞花》(Hãy hiểu tình em),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3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燃燒吧!火鳥?》(Đêm hoa chúc buồn!),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3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聚散兩依依》(Điệp khúc tình yêu),河內,婦女出版社,2004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梅花烙》(Hoa mai bạc mệnh).河內,婦女出版社,2004年。
瓊瑤(Quỳnh Dao)、春攸譯:《庭院深深》(Vườn rộng sân sâu),河內,文學出版社,2004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月朦朧鳥朦朧》(Cánh chim trong giông bão),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6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青青河邊草》(Cánh nhạn cô đơn),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6年。
瓊瑤(Quỳnh Dao)、?:《新月格格》(Quận chúa Tân Nguyệt),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6年。
瓊瑤(Quỳnh Dao)、?:《碧雲天》(Tình như bọt biển),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6年。
瓊瑤(Quỳnh Dao)、廖國邇譯:《失火的天堂》(Chớp bể mưa nguồn),河內,作家協會出版社,2006年。
越文翻譯的臺語作品:
陳建成(Trần Kiến Thành)、呂越雄譯:《臺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Truyện các anh hùng Đài Loan: Quyết chiến Siraya),河內:世界出版社,2018年。
貳、中文部分
專書、工具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廣州:世界圖書出版,2014年。
史明著:《簡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前衛出版公司,2017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臺北:里仁書局, 2009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下),臺北:里仁書局, 2009年。
方明:《越南華文現代詩的發展-兼談越華戰爭詩作(1960年~1975年)》,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吳逸驊:《圖解社會學》,臺北:城邦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杜國清:《臺灣文學與世華文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17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建忠、應鳳凰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建忠編:《賴和》,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冊),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下冊),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陳國偉、林大根主編:《臺灣文學研究在韓國-歷史情感與東亞連 帶》,臺北:書林出版社,2018年。
馮愛羣:《華僑報業史》,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彭瑞金編:《葉石濤》,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
黃美娥著:《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象》,初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儀冠著:《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漫漫:《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臺北:新稅文創,2012年。
蔡振念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三毛》,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6年。
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語與認同》,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中文翻譯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日〕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臺灣》(文学から台湾を読む),臺北:前衛出版,1997年。
〔英〕卡勒(Jonathan Culler)、李平譯:《文學理論》(Literature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代理,2016年。
〔法〕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ici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英〕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英〕 提姆.克雷斯維爾(Tim Cresswell)、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出版,2006年。
〔英〕 葉蓁(June Yip)著、黃宛瑜譯:《想望臺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the Cultural Imaginary),臺北:書林出版,2010年。
〔英〕 邁克.克郎(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2004年。
〔英〕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初版:《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甘知平:《瓊瑤七〇年代長篇小說之美學研究》,桃園: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李炫蒼:《現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99年。
李照翔:《吳明益〈迷蝶誌〉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開平:《瓊瑤〈還珠格格〉系列小說文本與中國民間文學運辭之探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吳婷婷:《臺灣言情小說研究-以瓊瑤小說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2020年。
周雅鈴:《當代臺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臺北: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宗翰:《吳明益小說中的幻夢與戰爭-以〈睡眠的航線〉和〈單車失竊記〉為 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邱圭麗:《吳明益小說中的記憶與空間書寫-以〈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 師〉和〈複眼人〉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林季穎:《瓊瑤七〇年代小說的空間書寫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20年。
侯德興:《吳明益的自然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柴筠:《瓊瑤1990年後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翁長志:《吳明益〈複眼人〉中的科幻書寫與生態議題》,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碩士論文,2020年。
許尤美:《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張雅雯:《記憶的多重圖像: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歷史記憶書寫與人文思考美學》,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莊傳芬:《臺灣水域生態意識的文化再現-以吳明益、Mayaw Biho與柯金源為 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黃千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黃薇蓉:《瓊瑤小說中的殘疾書寫研究-以六〇~八〇年代作品為論述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黃琦崴:《瓊瑤小說的敘述策略-以七〇年代作品為例》,臺北:淡江大學碩士 論文,2015年。
馮郁庭:《吳明益小說〈睡眠的航線〉選譯與評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黃玉慈:《記憶與魔幻: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主題思想與敘事美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黃依箐:《吳明益小說中的物事書寫研究(2007-201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碩士論文,2019年。
楊斯淳:《1965年至1983年的瓊瑤電影美術設計研究》,臺南: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趙修慧:《瓊瑤小說改變電視劇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廖偉翔:《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的動物書寫、戰爭傷痕與敘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鄭心慧:《瓊瑤90年代電視劇中的愛情敘事與性別研究-以〈還珠格格〉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鄭曉雯:《吳明益〈複眼人〉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謝靜宜:《瓊瑤文學接受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臺北:國立政治大 學碩士論文,1998年。
藍依萍:《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臺東: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簡毓恩:《創傷記憶-吳明益小說〈睡眠的航線〉與〈複眼人〉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期刊、專書與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尹玲:〈自《十二人詩輯》至今〉《創世紀詩雜誌》第155期,2008年6月。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年12月。
文晞禎、金惠俊:〈韓國的臺灣文學作品翻譯情況〉《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
阮秋賢:〈臺灣文學在越南的譯介:從地方性文學到本土性文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7卷第2期,2020年12月。
金惠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和研究在韓國-以2000年為主〉《韓中語言文化研究》第22輯,首爾:2010年2月。
徐瑞鴻:〈觀看與實踐-視覺文化與吳明益小說中的觀看思維〉《中國文學研究》第37期,2014年1月。
莊傳芬:〈全球生態意識的在地展現: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中的水域生態與族群文化景觀〉《臺灣文學研究》第4期,2013 年6月。
陳芳惠:〈翻譯作為方法:臺灣小說與世界文學〉《臺灣文學研究》第11期,2016年12月。
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年12月。
黃美娥:〈2016-2017年臺灣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以出版現象和學科反思為討論中心〉《漢學研究通訊》第38卷第2期,2019年5月。
單德興:〈創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將士紀念碑〉《思想》第5期,2007年6月。
鄭垂莊(Trịnh Thuỳ Trang):〈二十世紀初臺灣文學與越南文學的現代化進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4期,2021年11月。
鄭垂莊(Trịnh Thuỳ Trang):〈二十世紀以來越南社會的臺灣大眾文學接受現象〉《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8卷第2期,2021年12月。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臺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
關首奇(Gwennaёl Gaffric):〈臺灣文學在法國的現況〉《文史臺灣學報》第3期,2011年12月。
關首奇(Gwennaёl Gaffric):〈多語書寫、翻譯與想象:王禎和手稿初探〉《中山人文學報》第37期,2014年6月。
著作原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吳明益:《迷蝶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臺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吳明益:《蝶道》,臺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吳明益:《複眼人》,臺北:新經典文化公司,2016年。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瓊瑤:《窗外》,臺北:皇冠出版社,1963年。
瓊瑤:《煙雨濛濛》,臺北:皇冠出版社,1963年。
瓊瑤:《菟絲花》,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瓊瑤:《船》,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叁、西文部分
專書(依作者姓名順序排列):
——:Bibliographical Synopses of Translated Taiwan Literatur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Tainan, 2017.
Santa Barbara: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Furum for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6.
Sandra Lee Bartky: 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Oppression, USA: Routledge, 1990.
學位論文:
林譽如(Lin Yu-Ru):Romance in Motion: The Narrative and Individualism in Qiong Yao Cinema,臺北: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英文書寫)。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順序排列):
Angelina C. Yee, “Constructing a Native Consciousness: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Mar.,No.165(2001), pp.83-101.
Darryl Sterk, “Compromises in Translating Wu Ming-Yi’s Uncompromising Localism”,Ex-posi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41(2019), pp.155-165.
Darryl Sterk, “What I learn translating Wu Ming-yi’s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編譯論叢, No.2(6)(2013), p.253-261.
Dingru Huang, “Compound Eyes and Limited Visions: Wu ming-Yi’s “Weak Anthropoantric” Gaze for World Literature””, Ex- positio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41(2019), pp.53-70.
Gwennaёl Gaffric, “Creolization, Translation, and the Poetics ofWorldness: On Wu Ming-Yi’s French Translation”, Ex-positio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41(2019), pp.71-92.
Lin-Chin Tsai, “Ecological Re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Sustainability in Wu ming-Yi’s Two Novels”, Tam Kang Review, Dec.2019, p.25-51.
Mok, Mei Feng, “Chinese Newspapers in Chợ Lớn, 1930-1975”,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November, Vol.32, No.3(2017),pp.766-782.
Miriam, Lang: “San Mao and Qiong Yao, a “Popular”Pair”,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ge Nielse, “Caught in the web of love: Incercepting the young adult reception of Qiongyao’s romances on-line”,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Pei-Yun Chen, “Lanscape in Motion: Wu Ming-Yi’s Novels and Translation”, Ex- posi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41(2019), pp.155-165.
Trinh-Thuy Trang,“An analysis of Taiwan spirits in Yeh Shih-Tao’s fiction-A case of “Spring dream in Hu-Lu alley” Fic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sian Contexts, Vietnam 2018. Proceedings ISBN: 978-602-462-248-0, Jakarta, Indonesia, 2019, May. Page: 596-607.
You-Ting Chen, “From the Impersonal to the Ecological: Critque of Neoliberalism and Vision of Ecocosmopolitanism in Wu Ming-Yi’s The Stolen Bicycle”,Ex-posi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41(2019), pp.33-52.
Xiaobing Tang, “On the Concept of Taiwan Literature”, Modern China, October, Vol.25, No.4(1999),pp.379-422.
肆、相關網路部分(依搜尋日期排列)
https://indomemoires.hypotheses.org/24195,搜尋日期:2017/10/24。
《文》雜誌(1964-1975)(Tạp chí Văn)。
https://indomemoires.hypotheses.org/24079,搜尋日期:2017/10/24。
《文學》雜誌(1962-1975) (Tạp chí Văn Học)。
https://www.fengticlub.com/untitled-c1inq,搜尋日期:2017/1/1。
《風笛詩社》(fengdiclub)。
http://vannghiep.vn/wp-content/uploads/2016/12/Đôi-nét-về-50-năm-văn-h%E1%BB%8Dc-Đài-Loan.htm
《文業》(臺灣文學50年概略),搜尋日期:2017/11/27。
《文藝軍隊》雜誌(Tạp chí Van nghe quan doi)
《光線》報(Báo Tia sáng)
《勞動者》報(Báo Nguoi Lao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