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翊睿 Li, Yi-Ruei |
|---|---|
| 論文名稱: |
台灣史前拍印紋陶器的風格變遷──以葉脈紋陶為例 Stylistic Changes of Prehistoric Pottery in Taiwan: A Focus on the Leaf-vein Impressed Pottery |
| 指導教授: |
華艾德
Favereau, Aud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1 |
| 中文關鍵詞: | 陶器紋飾 、風格分析 、質性研究 、植物園文化 、十三行文化 |
| 外文關鍵詞: | pottery decoration, styl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Botanical Garden culture (Zhiwuyuan culture), Shihsanhang cul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史前居民製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持續到歷史時代才逐漸沒落,在這段漫長時光中,陶工們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一直是現代人了解古代生活的重要線索,過去學界對台灣的史前陶器文化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資料,除了對出土陶器的保存和紀錄,也包括對陶器的製造技術、製造原料和陶器型制等等面向的研究,其中也不乏諸多重要的發現,但針對陶器紋飾本身的深入研究仍有限,為了增進對陶器紋飾風格的了解,本研究將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角度,對史前台灣部分陶器表面由拍印技術製成的葉脈狀紋路進行風格分析和質性研究,並結合葉脈紋出土遺址分布圖,以及過去學界對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史時期的三期分類,藉此追蹤葉脈紋的時空變遷,並重建部分區域的史前人群交流狀況。
風格分析的結果顯示,長型的凹陷紋路和較寬的凹陷間距可能是最常見的特徵組合,對數量最多的十三行和社子遺址樣本的分析結果表明,單一遺址出現複數風格可能是常見的現象;在進行質性研究後得到如下觀察結果: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紋飾凹陷處形狀普遍較為粗寬;金屬器時代早期~中期的部分紋飾出現與其他種類紋飾搭配的現象;金屬器時代中期~晚期的紋飾風格出現一些獨特子分支;在比對不同時期的遺址分布圖後,結果顯示葉脈紋出土的遺址分布疆域有隨著時代演進而擴大的趨勢,而且部分該紋飾的相關遺址與出產某些重要貿易物品的遺址重疊。
上述觀察結果顯示,葉脈紋陶的紋飾確實存在某些較常見的特徵組合,同時也存在部分與特定時期連結的質性特色,這代表本研究確認的風格確實存在時間上的差異和空間上的擴散,從部分葉脈紋出土遺址中包含諸如玉器和金砂等重要交易品的現象,可以推測脈紋有可能是透過商品的交易網絡擴散出去,或是單純透過模仿樣式來製造、也有可能和陶工的遷徙或流通有關,透過對出土獨特葉脈紋風格的遺址間進行定位和連結,本研究不僅能發掘古代人群可能的關聯和互動模式,也能為將來類似的研究主題提供範例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stylistic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study of prehistoric pottery decorated with leaf-vein patterns in Taiwa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pread of leaf-vein patterns from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 The corpus under study includes 199 leaf-vein decorated specimens, most of them stored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useum of Anthropology. They come from 34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northern Taiwan. Stylistic analysis is combined with distribution map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where leaf-vein decorated pottery was unearthed. In the past, some scholars distinguished three periods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to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northern Taiwan. This research relies on this periodization and track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leaf-vein patterns, while also trying to discuss prehistoric human exchanges in areas where leaf-vein decorated pottery was foun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leaf-vein decorated pottery has some common combinations of features, and that some features are connected to specific period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tylistic variations highlighted in this study are meaningful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Because some sites yielding leaf-vein decorated pottery had valuable trading items such as nephrite, it is speculated that leaf-vein patterns may have spread through commodity trading networks and/or through the migration or circulation of individuals. By locating and connecting sites with unique leaf-vein pattern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questions the possible 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ancient people, but also paves the way to similar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uture.
王淑津、劉益昌2010〈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陶瓷〉,《福建文博》2010(1):45-6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臺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 〉。 https://www.xsnet.cn/town/jinhua/content/2024-04/16/content_385371.html,上線時間不明。
不著撰人2024〈【纹化论】印纹硬陶的诞生〉。「蕭山網」,https://www.xsnet.cn/town/jinhua/content/2024-04/16/content_385371.html,2024年4月16日上線。
王仲群2017〈植物園文化之製陶技術選擇兼論縞狀陶製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仲群2023〈技術選擇理論與屬性分析之應用: 以植物園文化陶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8:3-44。
朱正宜、邱水金2014《農委會合署辦公廳舍新建工程基地植物園文化遺址搶救發掘暨施工監看第二期計畫成果報告 》,台南: 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正宜、邱水金2023 《宜蘭大學電資學院搶救發掘第二階段成果報告》,國立宜蘭大學委託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正宜2017《重見/建/現 漢本:發掘階段成果特展展覽專輯》,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朱正宜、張益生2020 〈植物園遺址所見東北及蘇花海岸要素及其可能之意涵〉,郭素秋主編,《從史前到歷史: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63-239。
江桂珍、成耆人、李娜莉、吳國淳、涂勤慧、翟振孝、蘇啟明2005a《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台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上冊)─北海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江桂珍、成耆人、李娜莉、吳國淳、涂勤慧、翟振孝、蘇啟明2005b《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台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下冊)─宜蘭》,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 《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
李匡悌、周必雄、邱鴻霖、潘怡眾2000《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五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傳坤、屈慧麗、黃正瑋2004《南勢坑史前遺蹟 :王鴻博先生田野調查手稿南勢坑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2005《鹿寮遺址 :標本圖鑑》,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2006《臺中縣營埔遺址發掘報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1997〈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7-64。
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市常原夫、馮淑芬、李德仁、陳韻安1992《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台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李坤修2020〈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郭素秋主編,《從史前到歷史 : 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63-239。
李坤修、葉美珍2001《台東縣史史前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李坤修、葉美珍2017《失落的文明:從舊香蘭考古遺址看台灣史前文化發展的軌跡(初版)》,台東:文資局。
吳東南1991〈記台北縣金山鄉海濱沙丘上一處貝塚遺址〉,《田野考古》2(1):67-74。
吳意琳2015〈潮來橋遺址所見細繩紋陶文化陶器技術傳統〉,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 (December):6 (2) 。
邱斯嘉2012〈行事風格:從 Lapita 陶器來看南島語族群體的擴散過程〉,《南島研究學報》3 (1) :1-25。
邱斯嘉、陳以琳、林君霖2008〈由陶片岩象分析結果來看新喀里多尼亞史前 Lapita 陶器的流通模式〉,《考古人類學刊》68:45-77。
邱水金、朱正宜、張益生、蘇清全、莊詩盈2014《農委會合署辦公廳舍新建工程基地植物園文化遺址搶救發掘暨施工監看第二期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
林宜羚2009《製陶原料的來源與選擇:以臺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晚期天文臺遺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著,宋文薰譯1956〈台灣先史考古近年之工作〉,《台北縣文獻叢集》2:7-2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著,譚繼山譯1990《台灣考古誌》。台北:武陵出版社。
施天晶2023《本地或外來—花崗山方格紋陶製作技術初探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科安2016《從陶器型態分析看台灣中部地區營埔文化之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玉、邱敏勇、楊淑玲1986《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有貝、邱水金2004《宜蘭縣礁溪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暨第二階段資料整理計畫工作報告書》,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與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和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尹意智、陳品彣2023《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4《淇樂陶陶》,宜蘭:蘭陽博物館。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8《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1-6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光祖、臧振華、劉益昌2019《「十三行遺址出土文化內涵研究」成果報告》,新北: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陳有貝2018《「原卓越研究大樓二期新建工程基地」(SYHC水源校區)考古發掘》,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陳柏楨2014《水源校區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得仁、郭素秋2004《台北市植物園遺址採集資料整理研究計畫》,台北:三峽國民中學。
陳瑪玲、陳珮瑜、林宜羚2009《十三行陶片紋飾研究與行銷策略運用——臺北盆地十三行文化相關遺址陶片分析研究報告》,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歷明1993《潮汕考古文集》,汕頭:汕頭大學。
陳柏聖出版中《探討東台灣金屬器晚期的製陶技術與互動—以水璉遺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川、閻亞寧、吳進喜、劉益昌、李正萍1996《新竹市志 卷一土地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陳瑪玲、陳佩瑜、林宜羚2016〈技術選擇取徑再探陶器製作體系:以臺北盆地幾個史前文化為例〉,《考古人類學刊》84 :1-37。
陳光祖2011 〈臺灣地區出土銅器及相關遺留芻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69-259。
徐尚溥2019《從技術選擇理論看水源校區遺址的陶器技術體系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照美、宋文薰1992《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許家琳2017〈對於古希臘紅色人物陶器表面之黑色點狀突起的材料與燒製過程的一個提議〉,《考古人類學刊》87:37-66。
莊詩盈2011《台北盆地史前文化的文化接觸研究:以植物園遺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論文。
盛清沂1959〈新近發現之台北三處史前遺址。〉,《台北文物》(8)2:6。
盛清沂1960《臺北縣誌稿,卷四史前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盛清沂1962《台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
盛清沂1964〈新竹縣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5(4):93-122。
盛清沂1965〈苗栗縣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台灣文獻》16(3):91-156。
黃士強1994《台北市史前文化遺址》,台北:北市文獻會。
黃士強、鄭建文、趙金勇、黃信凱、蔣芳宜、陸泰龍、李辰雲1999《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工程設計暨配合工作文化遺址試掘補充調查報告》,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委託。
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
黃翠梅2016〈從帶突玦飾論臺灣及環南海地區早期玉文化的發展〉,《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1):65-90。
楊小青、李坤修、陳文山2012〈岩象分析方法於考古研究之應用:以臺東縣舊香蘭遺址砂岩質石器及陶片為例〉,《南島研究學報》3(2):71-88。
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2013〈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謄錄史前考古〉,《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226。
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台中縣、台中市》, 台北:內政部。
臧振華1984〈頂崁子遺址試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567-601。
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臧振華、劉益昌、郭素秋、楊鳳屏2000《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克竑2023《台中市沙鹿區南勢坑遺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益昌1982《台北縣樹林鎮狗蹄山遺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劉益昌2000a〈圓山文化年代檢討—兼論台北盆地史前文化變遷〉,《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頁71-112。
劉益昌2000b〈宜蘭在台灣考古的重要性〉,《宜蘭文獻雜誌》43:3-27。
劉益昌2002《台灣原住民史 史前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劉益昌2003〈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2008《大園尖山遺址試掘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縣大園鄉大園尖山遺址(2007)》,桃園:大園鄉大園國民小學。
劉益昌2009a《苗栗縣考古遺址補查計畫成果報告書》,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劉益昌2009b《新竹市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新竹市文化局委託。
劉益昌2011a《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考古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益昌2011b《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及防檢局等機關合署大樓工程基地植物園文化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台北市植物園遺址(2009-2011)》,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劉益昌2016《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漢本遺址搶救發掘工作計畫發掘總結報告》,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2018《芝山岩遺址與臺北史前》,台北:台北市立文獻館。
劉益昌、郭素秋2000《台北市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端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花蓮縣、宜蘭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吳佰祿1995《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二):大安溪、後龍溪上游部分》,東勢: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劉益昌、陳光祖2001《第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劉益昌、郭素秋、戴瑞春2000〈台北市社子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7)1/2:45-82。
劉益昌、郭素秋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七)-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市》,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錫麟、鍾聖校1988〈民俗方法論〉,《教育方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師範。
劉益昌、鍾國風2007《原住民文化與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劉益昌、陳光祖、顏廷伃2001《第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
劉瑩三、 王世忠、劉益昌2014〈花蓮崇德遺址出土古玻璃珠科學分析的初步成果〉,《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7(1):53-69。
盧泰康1998〈臺灣史前時代的繩紋陶和印紋陶〉,《陶藝》20:120-123。
盧泰康2020〈十七世紀前半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陶瓷貿易〉,郭素秋主編,《從史前到歷史 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41-282。
鍾亦興、邱水金2017《桃園市定遺址大園尖山遺址範圍調查暨出土文物展示評估及推廣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桃園市大園國民小學。
蘇仲卿、洪楚璋、黃增泉、林曜松、謝繼昌1982《第四核能發電廠附近路上之生態調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
Ard,Vincent2013“Ceramic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32(4):367–389.
Berg,I.2008 Breaking the mould : challenging the past through pottery.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Press.
Çilingiroğlu,Ç.2016 “The appearance of impressed pottery in the Neolithic Aege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ritime network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ürkiye Bilimler Akademisi Arkeoloji Dergisi 13(13):9-22.
Chang,Kwang-chih & Collaborators1969 Fengpitou,Tapenkeng,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Dunnell,Robert c.1978“Style and Function: A Fundamental Dichotomy.American Antiquity 43:192-202.
Erickson,F.1986“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In Wittrock, M.(Ed) 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ew York: Divison of MacMillan Press.
Gosselain,P.Olivier1992Technology and Style: Potters and Pottery Among Bafia of Cameroon.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Press,27(3):559- 586.
Hutterer,L.Karl,魏小萍譯1987〈東南亞史前文明的演進道路〉,《东南文化》3:25-31。
Hung, H.2005“Neolithic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Northern Luzon: the pottery and jade evidence form the Cagayan Valley.”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1(1), 109-34.
Hegmon,Michelle 1998“Technology, Style, and Social Practices: 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American Antiquity 64(3):264-279.
Iizuka,Y.& Hung,H.2005 Archaeomineralogy of Taiwan Nephrite: Sourcing Study of Nephritic Arti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 1(1) :35-81.
Kaneko,M.2013“Transmigration among Aari woman potters in southwestern Ethiopi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in pottery-making techniques.”African Study Monographs 46: 81–96.
Krousey,Matthew 2021 Make a Custom Clay Texture Tool from Scrap Wood: Make Your Own Pottery Texture Paddles.Ceramic art network daily,https://ceramicartsnetwork.org/daily/clay-tools/making-clay-tools/make-custom-clay-texture-tool-scrap-wood/,accessed April 20, 2021.
Lara,C.,Ramón,G.T.& Bray,T.L.2023 Inca Mitmaqkuna, Chaînes Opératoires, and Pottery Production in the Northern Andes.Latin American Antiqu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nton,Lauren 2021 What is the technique of coiling?https://laurendownton.com/what-is-the-technique-of-coiling/,accessed January 24,2021.
Pereira,D.,Manen, C.& Rigaud,S.2023“The shaping of social and symbolic capital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farming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Archaeological network analyses of pottery decorations and personal ornaments.”PLOS ONE.18.
Pryce,Thomas Oliver 2016“Metallurgy in Southeast Asia.”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pp. 3144-3159.
Spataro,M.,Mommsen,H.& Villing,A.2019 “Making pottery in the Nile Delta: ceramic provenance and technology at Naukratis, 6th–3rd centuries BC.”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11, pp.1059-1087.
Stark,T.Miriam 1999 Social Dimensions of Technical Choice in Kalinga Ceramic Traditions.Material Meanings.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3:24-43.
Roux,Valentine 2011“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eramic Assemblages.”Archaeological Ceramic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pp.80-88.
Roux,Valentine 2016“Ceramic Manufacture: The chaîne opératoire Approach.”The Oxford Handbook of Archaeological Ceramic Analysis.Oxford Press,pp.101-113.
Wobst,Martin 1977“Stylistic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For the director: 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James B. Griffi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pp. 317-342.
Wolfgang,G.2012 Simple Incision, https://lampea.cnrs.fr/cerafim/spip.php?rubrique127, accessed January 31, 2012.